中國網:中國訪談,世界對話!各位網友大家好!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點之一。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關係呢?我們未來的生態文明建設又面臨著哪些重大課題和任務?就相關問題,中國網《中國訪談》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潘家華研究員與網友們進行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楊楠 攝)
中國網:近些年來,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被提升到了非常高的高度,黨中央也及時地做出了重要的戰略決策,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那麼“雙碳”目標對於我們生態文明建設會帶來哪些挑戰呢?對於我們經濟社會的發展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潘家華:你用了“挑戰”這個詞,原來我們以為真的是挑戰,你這個問題問到我,我覺得真是問對了,因為我做氣候變化,在國際上做氣候變化,而且在參加世界的、全球的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評估工作已經有26年的時間,所以對國際上和國內的進程比較了解。你要知道在2005年以前,我們所有講的叫碳公平,因為什麼呢?你發達國家,你富人排放了這麼多,難道我們窮人就不能排放嗎?你排放這麼多,我也排放這麼多,那是一種叫什麼?叫碳公平。
後來我們發現不是這樣的,為什麼不是這樣的?我們要的是發展,我們並不要碳。你説我們要碳,要碳幹什麼呢?又不能吃又不能喝,而且污染、破壞環境,引發全球升溫、氣候變化。所以我們後來在國際上,我們發展中國家很多學者,我們提出來了:我們並不要碳,我們要的是發展,而且是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有一本書,我們出版的,叫《公平獲取可持續發展》。那就沒有碳了,跟碳沒有關係,我們並不需要碳。你看我們哪需要碳呢,但是我們需要碳水化合物。
所以後來我們就發現,我們不要碳,而是要發展。那麼再後來,我們就發現,我們這個沒有碳的這樣一種發展好像是更多的機遇、更多地保障更美好的未來。那我們發現,顯然這個就從原來的不可能、挑戰到現在(變成了)一種多贏的機遇。那為什麼是多贏呢?我現在給你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現在用的這個電。我們現在用的電是煤電,還有天然氣電,還有風(電)光電。我們要的是電,我們並不要求所謂的碳。
我們現在再看,我們現在這樣一種光伏發電,現在一度電,現在成本是多少呢?我們中國在中東沙特的報價是1.06個美分/度,那就是不到1毛錢,7-8分錢一度。我們現在在國內,在2022年,我們很多的建設,現在都應該在1毛5分錢以內一度電。我們的陸上風電現在在1毛5分錢到2毛錢。我們的海洋風電現在也是在3毛錢,不會超過4毛錢一度電。而我們一噸煤電,這個時候標準定價,3毛5或者4毛5,而且這個還沒包括所謂碳的捕集與封存,那麼如果這樣,價格還要增加一倍甚至更多。
我們現在講我現在有幢房子,我自己有個屋頂,屋頂裝上太陽光伏(板),我自己發電,那是不是更便宜?我自己發電,如果説我們就自己用,相對來講比煤電是不是更便宜?而且它這個不僅僅是更便宜,價格上便宜,另外一個就是它更清潔,沒有排放,你像大氣污染什麼都是化石能源燃燒所排放的各種PM2.5,顆粒物,各種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各種各種東西,但是你説太陽光伏發電有排放嗎?沒有。當然現在有人説太陽光伏組件生産這些有,但是我們這些,我們都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不斷改進的。
所以,這些它是更加清潔的,不僅是更加清潔,而且是低廉、清潔。還有什麼呢,相對來講更多的是(創造)就業。你看化石能源都是高度資本密集,我們以前吧,還要用礦工到地底下挖煤,所以勞動力密集。現在全部是機械化採集,甚至不要勞動力了。但是我們現在的光伏還有風機這樣一些生産、組裝,這樣一種安裝,後面這樣的運作,相應來講都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更多的勞動力,它就會有更多的就業,更多的收入,能有更多的消費。
我們現在再來舉一個例子,我們現在講電動汽車。電動汽車按照2020年11月3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的産業規劃,這個規劃説到2025年,每百公里的行駛里程耗電多少呢?12度電。不光是12度電/100公里,而且要在2025年我們新能源汽車在整個新車市場佔比20%左右。那麼我們現在來看,2022年,我們的新能源汽車純電動汽車在新車市場佔比已經超過25%。
中國現在電池,你要知道是世界的巨無霸。全球十大動力電池製造商,中國佔了6家,就寧德時代這一家佔了全球産能和産量的33.8%。那麼你就可以看見我們現在在整個領域裏邊,這個東西有自己的智慧財産權,有自己自有的技術,那麼進一步是完整的産業鏈、完整的這樣的體系,那麼這樣的體系全部是零碳的。當然,我們現在還要化石能源作為我們一種壓艙石。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做客中國網演播室。(楊楠 攝)
我們講碳中和,2060年前碳中和,講的是什麼呀?在2060年前,根據中央國務院關於準確、完整、全面、綠色的新發展理念,做好“雙碳”工作經濟的決議,這個意見講得非常清楚,在2060年,非化石能源的佔比80%以上,那就是化石能源必須退進20%以內。如果我們現在還建這樣一些——比如講我們現在這個煤電,煤電要知道,它問題在哪兒?你一旦投資以後,50個億,60個億,甚至100億,那麼這樣投資以後,它就高碳鎖定了,而且它的生命週期一般在40年、50年甚至更長時間。現在是2023年,40年,2063年,你説我們説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那能碳中和嗎?它退不出嘛。所以我們就必須要有這樣一種非常明確的目標導向,而且這是一個風險,就是高碳鎖定的風險。
那麼另外一個風險,那就更嚴重了,就在於市場擠出的風險。你説現在大家看到這個純電動汽車,價廉物美。你説我們一台汽車,燃油汽車跑100公里,至少要6升油、8升油。8升油的話,按照7塊錢也是56塊錢,56塊錢跑100公里,對不對。那如果我們現在純電動汽車100公里,12度電,12個千瓦時。一個千瓦時,如果我們自己太陽能發電的話,2毛錢/度,100公里2塊5毛錢都不到,那2塊5毛錢跑100公里跟這56塊錢跑100公里,對我們消費者來講,我們經濟學有個術語叫消費者剩餘,這個等於你花2塊5毛錢就可以獲得同樣的56塊錢這樣一種福祉、收益。那你説我還要化石能源嗎?
現在所謂的煤化工,現代煤化工,煤制油、煤制氣、煤制乙二醇,你看都是(因為)純電動汽車,連汽油都賣不出來,煤制油賣給誰去?所以這些我覺得將來:一、“風物長宜放眼量”;二、這樣一些化石能源絕對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的。
不僅僅是這樣,還有什麼呢?比如我們講這樣一種碳中和,(會帶來)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的新興變革。這個變革非常重要,怎麼理解?我們講工業文明是怎麼出現的?工業革命就是因為蒸汽機的出現。那就是化石能源因為能源密度比較高,能源品質比較高,動力性比較強,我們有動力,而整個推動了工業文明的進程,推動了工業化的進程,甚至城市化能得以擴張。這是工業文明,都是與化石能源革命相關的,實際上。現在轉向另外一種新的社會文明形態,因為這些化石能源它不可持續,不可再生,必然走向消亡。那麼我們現在走向新的文明,就是(與)可再生能源(相關的)。
這樣的可再生能源,變革性還表現在哪?工業革命像這樣的化石能源的利用,首先它是點狀分佈的,那一點狀分佈就特別容易被壟斷,他佔有以後,現在這樣的地緣政治,就是他壟斷了,壟斷以後別人都不可取。(它)可以作為地緣政治甚至軍事(目標)進行攻擊,我們所有的能源安全問題不就是這樣來的嗎?
第二,高度資本密集。你看哪是一個人可以或者是老百姓可以去用的呢?都是高度資本密集,動輒幾十億,幾百億,上千億這樣的投資,所以高度資本密集。
第三呢,也正是因為它是點狀分佈和高度資本密集的,(所以)它是一種自上而下的供應體系,你看從這樣勘探、開採、冶煉、加工、煉油、分銷到最後才到消費者,對吧,它是一種層級非常明顯的,從總公司—分公司—子公司—孫公司,這麼一下過來。
為什麼我們説現在這個油價不可能下降呢?從源頭那兒它不下降,你説它後邊怎麼下降,下降得了嗎?它都是一種生産資料私人佔有和商品的社會化,它生産的目的就在於為了銷售,為了獲取利潤。這就是工業文明的邏輯,工業化的邏輯。
那我們現在在這樣零碳的可再生能源的邏輯,它是分散的,哪都有,對不對?你看地球的表面都可以接受太陽輻射,這樣的太陽輻射,道理多簡單,誰能夠一手遮天,把太陽擋住,把風給阻斷呢?這個能源安全都沒有問題了,誰都可以用,對不對?安全沒問題。
第二它是分佈式的,你看屋頂可以自己發電,可以自己用,那誰敢壟斷我,你把我的屋頂給壟斷了?壟斷不了嘛。所以它是一種分散式的,而不是層級結構的,對不對?而且將來我發電我自己用,我發電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銷售,並不是要賣給別人,而是我自己用,我自己發電,我自己充電,我自己開車對吧?
我們説農耕文明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那麼現在在這樣的生態文明和零碳時代,是屬於自給自足的零碳經濟,我用另外一种經濟形態,對不對?你看我們現在的國家的財政,靠“三桶油”。另外一方面,電網也是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也是保障國計民生。那將來我們(用了)分佈式(電站)以後,我發的電為什麼一定要給電網?我就自己用了,電網也管不了我,對嗎?這道理就這麼簡單。所以它是一種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的系統性變革,甚至我們這樣的生産關係、分配關係,都會出現根本性的變化。所以説我們現在應該要不斷地深化,不斷地認知,能夠推進這樣一种經濟社會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
中國網:眾所週知,我國的能源稟賦是高碳的,因此很多人認為要實現“雙碳”目標是非常困難的。就目前來看,我國的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發展速度是比較快的,但是佔比還不算很高;而能源領域的科技發展速度也是比較快的,但還沒有出現具有全局顛覆性的新技術。您總是説我們不用擔心,那您這樣説的底氣和依據來自於哪?未來一段時間,我國減碳工作的重點有哪些?
潘家華:我説不用擔心,這個底氣就在於現在有一種能源的革命、生産和消費的革命。我們以前講的是提升能效。提升能效可以不斷地走向低碳。比如説我們發電、煤電,著名的“亞臨界”這樣的技術發電,大概450克煤才發一度電,現在是“超超臨界”,只要270克煤就可以發一度電。我們要的電,跟煤可以沒關係。現在煤用得少了,是不是就低碳了,效率就提高了?還有我們這個汽車,原來跑100公里可能要15升油,後來12升油,現在可能是8升油,是不是效率也提高了?但是這樣一種方式,你不管怎麼提升效率,永遠不可能走向零碳,因為你不可能説不燒煤就可以發電。
但是我們現在換一種思路。由於我們要的是能源服務,而並不需要碳,那我們現在的風、光(電),水電是我們老早就有的;生物質能,農耕文明就用的生物質能,我們也有的,但不在現在的商品能源。那我們現在所謂的新能源就是風、光(電),那是無限風、光啊,是無限的,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呀。現在無限風、光(電)在2000年前,我們是沒有的。我們在2000年,在世界中的佔比幾乎是零,微不足道。在2010年,是我們快速起步的時候,我們是突飛猛進的。現在我們的風、光(電)的裝機容量和發電量都佔世界的1/3到40%,那是絕對的巨無霸啊。不僅僅是我們這樣一些可再生能源裝機和它的發電量,還有我們現在設備的生産,太陽光伏組件的生産,佔全球,你知道多高的比例嗎?85%。我們的風電裝機設備生産能力,全球十大風機製造商,中國佔了6家。我們不僅僅有陸上風電,我們現在還有海洋風電,在2021年這一年,全球80%新增的海洋風電的裝機都來自於中國。我們的水電絕對是世界第一。
所以,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我們剛才説煤是我們的資源稟賦,我覺得是有失偏頗的,只講我們煤、油、天然氣很少,但是我們的風、光是無限的。我們整個西北,原來我們講有個“胡煥庸線”,在西北當地是屬於戈壁、荒漠、高原,但是做農耕、做工業肯定是不合時宜的,這個生産力很低。但是風、光,如果講這個資源的話,它比東南半壁是不是更有優勢?那麼這樣的話,我們重新界定我們資源稟賦的話,那我們的無限風、光也就成為我們的優勢了。我們講你這個西北可以,咱們東南是我們的經濟社會人口的密集區,我們又隔西北那麼遠,怎麼辦?但是我們有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有海上風電,300萬平方公里還不夠?我們用上中間1%甚至萬分之一,這就夠了。所以這個不成問題,資源是足夠的。
那麼現在就是技術,我記得,因為我做的時間比較長,2005年的時候,我們的太陽光伏發電,一度電要補貼4塊錢人民幣,當時的煤電1毛5分錢一度電,而4塊錢人民幣才用一度電,你看成本多高呀。過了5年,2010年,1塊9毛1;又過了5年,2015年,9毛1分錢一度電;2018年,就是平均3毛6。現在不僅不需要補貼,而且現在是國家電網不準他們建得太多太快,説我消納不了。
我們現在風、光(電)在我們的電力中間的佔比,2020年的時候9.8%,2021年的時候11.8%,2022年也就是去年13.8%。就是每年增加2個百分比,在電力中間,應該説這個發展速度非常快。但是13.8%相對來講還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們潛力多大呢?我們現在每年風、光裝機都超過1.2億千瓦。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0年的12月12號出席氣候雄心這樣的國際會議,説了我們要在2030年,風、光發電裝機的容量超過12億千瓦。我們現在已經超過了,就這幾年時間都已經超過了6億千瓦這樣的裝機容量。所以在2030年,應該是在13億千瓦甚至到15億千瓦的裝機容量。這樣的話,成本有優勢。現在儲能,我們現在不僅有化學儲能,就是各種動力電池,我們還有抽水蓄能,還有壓縮空氣儲能,這些技術中國都應該在世界上處於第一方陣。
所以,我們現在這個信心就來自於我們的市場、來自於我們的技術、來自於我們對環境品質的改善、來自於我們的能源安全保障、來自於我們自身的利益所向。因為這樣更便宜,更便捷,更可控,我為什麼不發展零碳的可再生能源,而用那個煤炭呢?現在我是覺得化石能源,它們確實在現階段很重要,不可以退出。那麼在不斷地,它將從一種現在的主體,到將來的從屬地位,到最後變成——以後叫應急和備用,到最後就等於是走向消亡。
(本期人員:編導/文案:韓琳;主持:白璐;攝像:董超/劉凱;後期:王一辰;攝影:楊楠;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