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2月13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由新華社受權發佈。這是黨的二十大召開後的第一份一號文件,提出了33條具體的指導意見,強調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那麼,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我們從《意見》中能看出怎樣的路徑?又怎樣理解鄉村振興與農業農村現代化之間的關係?就相關問題,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特別邀請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鐘真為網友進行解讀。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教授鐘真。(楊楠 攝)
中國網:鐘教授您好,歡迎您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
鐘真:你好,各位中國網的觀眾大家好!
中國網:我們設立了目標,我們應該怎麼做,怎麼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呢?一號文件提出的33條舉措對於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能起到怎樣的關鍵作用?
鐘真:這次的一號文件9個方面33條,內容很多。這9個方面綜合起來看,大概可以理出這樣一個邏輯來。
首先還是穩産保供。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的穩産保供是我們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前提或者説是基礎。然後是我們全面推進鄉村“五大振興”,方方面面的內容,鄉村建設啊,還有一些基礎設施啊,包括剛才講的鄉村社會保障體系、治理能力等等這些方面。鄉村“五大振興”是農業強國建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或者説是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過程中必須要做的事情,這是最主要的任務。
第三,我們要把科技和改革這兩個要素或者這兩個方向上的工具當成是我們的驅動,我們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最需要依靠的兩個工具。總書記講要緊緊依靠科技和改革兩個驅動,把它當成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的依靠。最後一個,一點都不能忽視,並且要更加重視才是,就是我們要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黨的力量可以化解市場甚至政府所不能有效解決的很多問題。所以,每年一號文件都會有很長的篇幅去部署如何進一步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今年重點把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放在了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上面。當然,它最後也提了一些考核,還有一些去監督、去落實黨的一些具體的工作。
所以説,這幾個方面是你講到的,我們怎麼來理解或者怎麼來梳理9大條33個方面的具體內容,如果從這幾個方面來看,還是能夠順利地理解它每一塊、每一條的內容,為什麼這麼部署,為什麼部署到這個程度,條與條之間的關係都能做好,都能理解好。
中國網:《意見》也專門用了一個章節來談“推動鄉村産業高品質發展”,強調培育鄉村新産業新業態。我們也知道在農村創業發展産業非常難,需要人才,需要技術,也需要錢,那麼您怎麼看這幾大要素?特別是我們的金融該如何支援鄉村産業的發展呢?
鐘真:説到農民朋友或者鄉村從業者最關心的一件事情,這涉及到大家的收入、大家的經營效益,所以今年一個比較大的亮點就是在文件裏面用鄉村産業這一大塊把很多鄉村産業發展的急難問題或者大家期盼的問題,都以文件的形式做了很好的部署。你剛才説到的概括起來就是鄉村“雙創”——鄉村就業創業、創業創新。這裡面不得不提到一個概念叫“三新經濟”,其實就是我們講到的新業態、新模式,還有就是新産業,這“三新經濟”……
中國網:新在哪?
鐘真:“三新經濟”,過去就是對鄉村的産業來講。首先,鄉村很多“三新經濟”的産業或者經營方式在過去是沒有的,在鄉村裏面,比如電商,很多年前是沒有的;再比如説快遞,甚至鄉村賣菜。
中國網:直播帶貨。
鐘真:對,直播帶貨。當然,這些都是和數字化技術有關;還有一些就是跟經營模式、經營方式有關,也就是跟農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有關。比如,老百姓現在也住在農村的一些新社區,這時候就需要有一些農村的物業、農村的保潔,還有很多農村的物流配送等等,這些都要跟上。
還有跟農民的生活方式的改變有關。比如我剛才講到的農業服務,耕種收防,最簡單的一個例子,無人機的飛防,過去老百姓自己拿著農藥化肥去地裏作業,現在呢,一個電話,他們就來了,拿著無人機就給你一下子就噴完了;或者説一個電話人家農機就下田了,給你耕種收都完成了。這是一些服務,就跟我們在城裏面一樣。我們要搞經營,我們把很多的業務板塊外包出去是一樣的,這也是服務。所以,隨著農民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還有消費和理念的變化,有很多新業態、新模式、新産業就出現了,而且很多尤其是跟第三産業、跟服務業有關的鄉村産業是一些很有前景的産業,甚至是我們覺得——比如説農業的生産性服務業,或者我們叫做社會化服務,應該是我們農業發展或者鄉村産業發展當中一個重要的戰略性産業。以前它可能就在農業內部,它的經濟的成分可能也都包含在農業GDP裏頭。現在不一樣了,現在農業服務,你説應該歸到農業裏頭還是歸到服務業裏頭,可能都不太好説。這就是新,新就新在這些地方。甚至連我們GDP的國民經濟核算放在哪一塊裏面,現在國家統計局可能還沒有太多的明確的説法,也在指定一些指標和措施。
所以,這些新的産業、新的業態、新的模式確確實實改變了農民很多收益的來源。落到收益上面,由於“三新經濟”的發展,農民在經營性收入上、工資性收入上,還有財産性收入上,可能都會有一個很好的增長空間。如果要再簡單地補充一點,就是你看我們“三新經濟”的發展,首先就業就會提供很多崗位,工資性收入就會很好地提高。還有就是有很多創業的機會,有很多産業是新發展起來的,新的模式也有非常大的市場前景,很多有想法想創業的年輕人就可以直接去從事這些新業態、新模式,那就是改變了原來農民只經營農業的這樣一個經營格局。所以,鄉村裏面的産業就不再以農業為主了,多元化的一個經營體系、經營的方向就會出來,所以經營收益就會提高。
還有一個就是財産性收入,財産性收入會提高嗎?那當然會提高啊!很多“三新經濟”的發展就要用到農民的房、農民的地、倉庫店面,農村裏面的業績資産資源就會被有效地盤活,農民不管是出租出去也好還是自己搞也好,都會有一個變現的機會。所以這些收入都會給農民很好的一個收入增長的空間。我想你剛才説的這個應該能夠給農民一個很好的期待。
中國網:我們看到《意見》中強調促進農民就業增收、農業經營增效,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産權益,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我們知道,現在種糧不怎麼掙錢,搞養殖種植業週期長、風險極大。那麼如何拓寬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如何讓農業經營增效,《意見》給出了我們怎樣的建議?
鐘真:人、地、錢、技術這些確確實實是農民就業創業裏面不可缺少的幾大要素。歸根結底來看可能還是人才的問題,因為有了人才,企業家的能力也好,技術水準也好,都會上得去,包括一些經營思路也好,都能夠提高。怎麼來促進我們農村或者鄉村地區的人才資源或者人力資源,能夠集聚到某一些節點上來?比如説集聚到縣城,集聚到鄉鎮,集聚到一些經營的項目點上。這次的一號文件也部署了很多的舉措,讓農民能夠更好地回鄉入鄉返鄉,包括年輕的大學生、退伍軍人甚至有一些公務員隊伍裏面的退休的公職人員,還有一些科研技術人員,用不同的方式去支援鄉村産業的發展。
比如説,一號文件裏面點到的特派員,農村科技特派員,甚至我們也在討論説,能不能組建一批鄉村振興的輔導員,類似的,就跟我們過去在脫貧攻堅的歷史時期一樣,我們派了很多第一書記。甚至現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央要求繼續銜接。那這個銜接過程中,我們就認為過去第一書記的一些制度完全可以轉換為——把他們的任務轉換為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就是原來是脫貧的,現在是為了促進農民的增收致富,發展産業,我覺得可以繼續延續下去。
在這些方面,中央也想了很多的辦法和措施,可能相關的部委、相關的地方政府也會出臺一些具體的政策,來推動全社會各種力量來推進和發展鄉村産業。這樣的話,全社會進入到了一個全民“雙創”、鄉村“雙創”的情境之下,農村的百業興旺——過去講過去那個年代農村其實是百業興旺,只不過現在工業化城市化以後,城和鄉的二元結構反而拉得越來越大了,使得農村凋敝了。如果我們在城市工業化裏面的資源、人才的資源、技術的資源能夠反哺到鄉村來,我想鄉村裏面的就業創業環境就會大為改善。這是你剛才講到的幾個要素怎麼聯動的問題。
如果涉及到金融的問題,或者説錢的問題,投資從哪來的問題,確確實實,從我們的調研來看,缺錢是農民或者到鄉村去從事就業創業的經營者們面臨的最大困難。因為他們可能最大的優勢是了解這個産業,甚至有一定的技術,甚至還有一腔熱情,但他們最缺的可能就是啟動資金或者説有一筆基礎設施投資的更新迭代的這樣一筆錢,這個時候他往往就很難。為什麼很難呢?我們的調研也能夠發現,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貸款的抵押物,或者缺少足夠的信用體系來支撐他,去獲得這些金融方面的支援。好在最近這些年,包括今年的一號文件在金融支援鄉村振興方面也出臺了很多措施,比如讓各大銀行要加大對“三農”事業的支援力度等等,這些措施也是在繼續加強。但是總的來説,要化解鄉村創業者們的金融困境,我覺得應該要去重點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鐘真教授做客中國網訪談間。(楊楠 攝)
第一方面就是政府如何去用好它的那些直接的支援,直接的財政資金的支援,這可能還不太涉及到金融問題。
第二方面就是要去用好政府這些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去撬動社會資本,來更多地投入到或者回流到農村來。比如説搞一些貼息,搞一些稅收的減免,尤其是貸款的補貼、利率的補貼,這些可能會更好地撬動一些社會上的資本。可能這個社會的資本是這個創業者自己的,本來也不太敢拿出來全部投下來;也可能是有一些風險投資的,就是專門的專業投資人的資本,甚至是資本市場上的一些資金。如果政府能有一個很好的撬動社會資本的體制和機制,我想農民在鄉村裏面的就業和創業,尤其在“三新經濟”上的發展就不會在資金上有太大的困難。但是這個得慢慢地推進,因為畢竟是金融的這樣一個操作,還是有很多風險存在的。所以,政府在防止很多比如杠桿過高來炒作農村裏面的一些資源資産,最後農民有可能受到比較大的損失,所以這些風險在制定金融政策時還是要做好防範措施。
中國網:我們該如何理解“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産權益”這樣一個概念?
鐘真:對,這個就是您剛才提到的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産性權利,這個問題應該説是接下來幾年,甚至到2035年甚至到本世紀中葉,我們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方向上必須做的、之前又做得不太夠的一個非常具有政策前景、經濟價值甚至政治價值的方向。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大家都知道,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了,市場化推進現在已經很深入了,但是,我們國家天量的資産沉睡在農村,掌握在農民手裏。你別看我們北京上海各大城市,那麼多的房地産,值那麼多錢,其實你要是從資源資産的量上來看,那和農村這麼區域龐大、人口這麼多的資源資産來比較的話,那是小巫見大巫的。那麼多山,那麼多林,那麼多地,那麼多房,大量的資源資産,我們這個國家更多的是沉睡在農村裏頭。而我們現在進一步地去深化改革,我們就是要去破除過去沒有讓它很好地賦予市場化權利的這樣一些資源資産,要去喚醒它,那這個任務就擺在我們面前了。
為了能夠更好地推進農村資源資産的市場化,中央已經在最近這兩年做了大量的工作,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去年年底徵求意見的,全國人大農委推出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草案。因為過去我們的農村集體雖然有黨支部,有村民自治委員會,有村委會主任,但是,村裏面的集體資源資産的經營還是沒有一個專門的法律讓大家去有法可依,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比如,這個村莊我能不能辦企業?怎麼辦合作社?我要辦企業、辦合作社,我萬一在市場競爭當中失敗了怎麼辦?破産了怎麼辦?能來清算我這個集體嗎?我辦這個企業的時候可是用了村裏的地,這個地能拍賣嗎?
所以,在最近這些年,政府為了推進這個方面,做了兩大方面的工作,第一是推進了農村集體産權制度的改革,從“十三五”期間一直推到現在,階段性的成果已經出來了,或者説可以階段性告一段落,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這些階段性的成果現在我們要鞏固提升,一號文件裏明確説了我們要鞏固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的成果。那麼鞏固哪些成果?就是我們對農村裏面的資源資産進行的查清家底,摸清誰有份,確認集體成員,這個蛋糕用多大,歸誰所有,今後怎麼分配。前兩個就是階段性的成果,我們已經摸清了家底,歸誰所有,哪些是成員,今後進一步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就是如何讓這個分配能夠做得更好。
如何讓分配做得更好,那麼首先就是要讓這些資源資産,以及明確産權的,或者清晰産權的有一個更好的做大蛋糕的機會。所以,我們現在就是出臺了大量的措施,尤其今年的一號文件裏出臺了很多措施,比如讓村集體經濟組織去出租、轉包、託管,當然它也可以自己入場,自己去直接經營,可以去幹。這個在我們《民法典》裏面已經把集體經濟組織明確為一個特別法人,那麼這次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草案裏面,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明確界定或者規定——它雖然是特別法人,但它和我們一般的市場上的企業法人還不太一樣,它有些資源資産是不允許破産或者説去償還債務,等等。所以,對它是有一定的限制的。這次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和《民法典》已經在法律層面給集體經濟組織如何去用好集體資源資産一個很好的法律基礎了。現在要幹的重要的任務,就是如何把蛋糕做得更大,把分配做得更合理。
中國網:最後要説的是,今年的一號文件中有一個特點,就是文字上出現了“嚴打”“嚴防”這樣的字眼,比如嚴防“割青毀糧”、嚴打盜挖黑土、電捕蚯蚓、嚴打侵害婦女兒童權利的違法行為,等等。您怎麼看這樣一個現象?
鐘真:你提出來這個話題我確實也有點同感,這個“嚴”字,每年一號文件裏面都有,但是今年要細細品起來,這個“嚴”字相較于往年要多一些,怎麼理解?
我自己的體會是這樣的:為什麼這個“嚴”字,今年一號文件裏會這麼多?一方面説明過去在一號文件或者其他的一些政策裏面提到的不鼓勵的甚至是禁止的這樣一些行為,或者説是經營方式,沒有很好地得到遏制,有遏制,但是沒有得到很好的遏制。哪些有很好的改善,比如農藥化肥減量施用,從數據上看也好,從效果上看也好,已經有很好的遏制了。但是還有一些,對於一些資源,尤其是農業生態環境相關的這樣一些資源,它的破壞、它的流失、它的保護,沒有做得非常到位,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所以,今年可能要進一步地把這些該嚴的要進一步地嚴起來,這是一個層面。
另外一個層面,確實我們農業發展當中所面臨的風險挑戰越來越多了,這些是新風險新挑戰,過去沒有的,最近這兩年剛出來的。但是這些新風險新挑戰就需要有新措施,而且這些新的措施還必須得趕緊剎住車,趕緊堵住漏洞,就是又很迫切。所以我想就有更多的“嚴”字出現,比如你剛才説的嚴禁“割青毀糧”,這是去年華北地區好多(地方)小麥還沒成熟,就把它割了做青儲了。當然這個事情有很多背後的一些故事,這個我們不去展開,但是總體來講它對糧食安全是有很大影響的,而且這也是不好的、不太有利於保障糧食安全的一個信號。所以,這也是需要儘快堵住的,否則會造成一些輿論相關的風險挑戰,不僅僅是糧食安全的風險挑戰,這是新的風險新的挑戰。
還有一些就是我們在保護農業相關的生態資源的時候有一些新的風險新的挑戰,比如你剛才説的黑土地的盜挖,電捕蚯蚓,還有農村裏的一些新的風險挑戰。因為人口流動也非常快,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還沒有有效地健全,特別是我們在大力推進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裏面外嫁女、到府女婿等等這些特殊類型的人群,他們的權益如何得到有效的保障,是我們最近這些年推進改革過程中新出現的一些問題,這些都是需要該剎車的趕緊剎住,該堵住的漏洞趕緊堵住。這就是我覺得另一個層面上的這個“嚴”變得更多的一個理由。
中國網:感謝鐘教授給我們帶來了全面又詳細的解讀!各位網友我們下期再會。
(本期人員:編導/文案:韓琳;主持:裴希婷;攝像:董超/劉凱;後期:劉凱;攝影:楊楠;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