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日關係影響大 但日本的戰略自主性在增強
 
時間:2022年9月29日
嘉賓: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楊伯江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今年9月29日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紀念日。站在這一歷史節點上,如何看待50年來中日兩國開展交流交往所取得的成果和不足,又如何判斷目前的兩國關係的品質,如何汲取兩國外交的經驗與教訓,面向未來,推動中日關係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就相關問題,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特邀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楊伯江談談自己的看法。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楊伯江。(鄭亮 攝)

中國網:楊所長您好!歡迎您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

楊伯江:你好,中國網的各位朋友們,大家好!

中國網:那麼從國際上來看,美國也是影響中日關係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因素。近些年來美國想在經濟、科技上與中國脫鉤,在美國一系列的行動當中日本也總是充當一個急先鋒的角色。您怎麼看待中日關係中的美國因素呢?

楊伯江:中日關係中,美國因素的影響是非常直接而重要的。我們知道,首先戰後的日美關係就是非常特殊的,美國的影響所及不光是日本的外交領域,包括它的內政,包括它的經濟政策,等等方方面面,美國就好像是一手遮天的感覺。美國的影響應該説是無處不在的,對於中日關係的影響當然也是直接而重大的。

但是,我們也看到另外一個苗頭,就是近年來日本的戰略自主性在逐漸增加,而這種戰略自主性矛頭所向首先是美國,當然也包括中國。日本的民族主義者無論是右翼還是左翼,他的矛頭所向首先是朝向那些最強大的國家,他認為是擋了他的路、做了他的主的國家。比如説已經去世的右派分子石原慎太郎,也就是2012年(提出)要所謂“購島(釣魚島)”的那個人,當時是東京都知事,他首先是反美的。但是後來,在中國發展起來以後,他又變得特別反華,是這樣的人叫作民族主義分子。日本的戰略自主性在增強,在這種情況下,那麼美國對於日本所施加的圍繞對華政策的影響,要在日本那裏過濾一遍來決定實施還是不實施、追隨還是不追隨。比如説在台灣問題上,日本肯定要追隨而且要放大。因為台灣問題對於日本和對美國的戰略價值是有所不同的,對於美國來説是它第一島鏈上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支點,如果失去了,恐怕美國也不至於活不下去;但是對於日本來説,它就把它看得更重,因為日本是一個嚴重依賴海上運輸的國家,另外它對台灣心裏邊還是有一些不同於美國的想法,因為那是它的前殖民地。

但是,在其他的一些方面,比如説經濟合作領域,我相信日本會從自己的切身利益出發來決定對中國採取什麼政策。當然首先它即使經過自身利益的過濾,不同步美國,它在表面上也要把文章做足。所以,比如像今年5月份日本國會通過了所謂《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為對外經濟合作加入了更多的政治安全因素,或者説經濟合作的安全化、政治化。這裡邊恐怕是虛虛實實,一方面有應付美國的考慮,同時也確實是就如同其他國家一樣,在疫情衝擊之下關心關注自身的海外産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和安全問題。但是第三,就是在一些領域,特別是高科技領域要和中國所謂的斷鏈。但是中日關係、中日經濟合作的基數基盤又非常大,所以要實現中日經貿合作的全面斷鏈或者説大部分斷鏈,這是不可能的。

比如説我們看到在2020年當疫情剛剛起來的時候,日本政府曾經出臺一個計劃,就是給在華企業發搬家費,如果你要從中國撤離,無論是回國還是撤到東南亞,我給你一筆補貼來幫助你實現這個搬家計劃。但結果怎麼樣呢?結果大概有5%左右的在華企業撤了。這個5%左右是個什麼概念呢?這個5%左右的概念和疫情爆發之前也就是2019年及以前的數字是差不多的。換句話説,即使沒有疫情的衝擊,即使沒有日本政府發補貼,那麼一家企業在中國市場它發展得好不好,其實是由市場規律來決定的,是由市場來決定的。所以每年的淘汰率在疫情爆發前差不多也是3%到5%的樣子,現在也就是5%左右,幾乎是沒有變化。

中國網:可以説對於美國的對華的政策,日本會根據自身利益來取捨和權衡?

楊伯江:沒錯,所以我們判斷日本的戰略自主性是否上升,不要表面地看:它和美國是不是説的一樣的話,採取的是不是同一種政策?這個是不科學的,只是從表面上看問題……

中國網:有可能只是表面附和。

楊伯江:沒錯,表面的附和,或者説它跟美國同調,也是經過它自身深思熟慮用自身利益的濾網濾過一遍之後才採取的動作,所以要更深地去看它。

(本期人員:編導/文案:韓琳;主持:佟靜;攝像:董超/王一辰;後期:劉凱;攝影:鄭亮;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編導/文案:韓琳;主持:佟靜;攝像:董超/王一辰;後期:劉凱;攝影:鄭亮;主編:鄭海濱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