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伯江:如果日本不能正確對待和妥善處理台灣問題,中日關係就沒法走下去
 
時間:2022年9月29日
嘉賓: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楊伯江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今年9月29日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紀念日。站在這一歷史節點上,如何看待50年來中日兩國開展交流交往所取得的成果和不足,又如何判斷目前的兩國關係的品質,如何汲取兩國外交的經驗與教訓,面向未來,推動中日關係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就相關問題,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特邀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楊伯江談談自己的看法。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楊伯江。(鄭亮 攝)

中國網:楊所長您好!歡迎您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

楊伯江:你好,中國網的各位朋友們,大家好!

中國網:在中日兩國關係中,歷史問題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問題。但是據我們觀察,近些年來,歷史問題的影響似乎正在弱化,而台灣關係的影響正在放大。我們也注意到日本有些官員在台灣問題上屢屢出言不遜。您對這個現象怎麼看?

楊伯江:對於您剛才提出的問題的後半句我非常贊同,但是對於前半句,可能未必如此,就是中日關係中的歷史問題並沒有淡出,只是人們可能變得成熟了。我之所以這樣説,是因為在日本與它的周邊鄰國發生了多少次圍繞歷史問題而産生齟齬的時候,周邊國家包括中國、包括朝鮮半島,對日本提了很多批評意見。但日本的保守派政治家充耳不聞,甚至有些政治家出於國內政治利益(考慮),比如説他要維護右翼的基本盤,他要恢復所謂強大的日本,比如他要激發日本的民族自豪感,怎麼辦?怎麼達到這一點呢?他的路徑之一就是美化日本歷史,包括歪曲歷史,掩飾,掩飾不住了再美化日本軍國主義的對外侵略戰爭的歷史。所以,他的目的是在國內政治,而對外關係成了他這套做法的重災區,是這樣一個邏輯關係。

但是,它越是不改,那麼周邊的國家就開始變得默默地努力——既然向你正面提你無動於衷,甚至是變本加厲,比如已故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2013年4月的時候就在參議院的預算委員會説過這樣的話:他説關於侵略,國際上尚沒有統一的定義。這樣一説的話,把很多的事情,把歷史上的鐵案都要翻掉了,那麼“東京審判”算什麼呢?“東京審判”説你侵略,你要推翻“東京審判”嗎?連身為首相的最高行政領導人都這樣説的話,那可能在周邊國家民眾看來,這幫人已經是無可救藥了。所以,乾脆我們就用別的默默的靜靜的實際行動來處理和你之間的歷史問題。所以,我倒看到關於戰爭期間日本軍隊在亞洲鄰國國土上的暴行,無論是“731”還是其他的最近又發掘出來關於做化學實驗的其他的日本軍隊,包括“慰安婦”問題,這方面的散落民間的資料被一點一點地更多地發現和收集整理以及展示,我看到的是這一面。就是説事實就是事實,不因為你否定、你否認它就不存在。但是鋻於你屢教不改,充耳不聞,變本加厲,那我就跟你不多説,我自己默默地幹我這個事情,將來終有一天我會拿出非常確鑿的東西,看你在事實面前怎麼樣低頭認錯。

中國網:歷史也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忘卻的。

楊伯江:絕對不會這樣。相反,我倒是覺得,先是朝鮮半島再是中國,隨著我們自身的經濟社會水準的不斷提高,我們的國民現在這種民族自尊的意識甚至是個人維權的意識慢慢加強,所以,這方面的工作越來越有人做了。在我們剛剛——比如説改革開放之初,可能大家都要急著解決溫飽問題,那個時候不太顧得上這方面的事情,但是最近幾年我所聽説和接觸的人當中,越來越有人願意投身這方面的工作,這個確實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工作。

關於剛才您提到的問題的第二部分,確實是這樣的。首先台灣問題是中日關係的焦點之一。我們知道,在1972年邦交正常化談判過程中,台灣就是焦點。任何一個時期的任何一個政治文件的出臺,都有它的特殊的那個時期的歷史背景,也都有它的重點、焦點和難點。比如説1972年的焦點是台灣問題,1978年邦交正常化、1978年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當時是“反霸條款”問題。台灣問題是1972年的焦點,在1972年兩國政府發表的聯合聲明當中,中方重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接下來,日方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並且承諾繼續遵守《波茨坦公告》第八條之規定。《波茨坦公告》第八條之規定説的就是《開羅宣言》所列諸項條件必須實行。那麼《開羅宣言》的條件是什麼呢?就是要把日本自一戰以來以貪慾和武力所攫取的海外領土要迫使它都吐出來,日本的疆域只局限在本土的四島。所以這其實把所有的問題都説清楚了。在台灣問題上,首先日本是有歷史罪責的,如果沒有日本發動甲午戰爭,強佔了台灣50年,也就不會有後來“台灣問題”的出現。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日本首先自己要自重,要謹言慎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楊伯江接受中國網主持人專訪。(鄭亮 攝)

具體剛才你講到的現象,確實是存在的。我們知道,安倍在去世之前,在去年的12月份,至少我印象中兩次在台灣智庫的會議上發言稱,“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這個其實已經構成對中國領土和主權權利的侵犯。因為“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這個話在法理上是違法的。什麼叫“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如果你的國土,比如説與那國島,遭遇了外來武力攻擊,它是你的一部分,你作為主權國家你要反擊,這是合理合法的。但是台灣在國際法上跟你有什麼關係?是吧?所以,像這類的問題其實已經開始了一些非常消極的動向。

我想作為中方來説,沒有別的,只有一條,就是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台灣問題上必須要堅持原則。第二,要從中日關係的穩定發展講道理。就是説50年前,台灣就曾經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之際的一個焦點,那麼妥善解決了台灣問題,中日關係才得以順利走到今天。同樣,對於未來50年的中日關係的發展來説,妥善解決台灣問題也是前提和基礎。反過來説,如果你不能正確地對待和妥善處理台灣問題,那麼中日關係往下就沒法走,這個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中國網:是,像您剛才提到的類似於安倍晉三在世時所提到的,針對台灣問題一些大放厥詞的言論,在日本的政壇中大概會佔到怎樣的比例呢?現下有沒有減弱?

楊伯江:現在是有所減弱了,畢竟他是日本右翼勢力的總代表或者説是總瓢把子,是一個老大的身份,但是這種能量還是存在的,也就是説一個總的代言人空缺,這個位子空缺。目前他所率領的親臺會出現了七個人的集體領導,也就是老大不在,後面這些第二梯隊、第二層級的人物就沒有一個人能夠獨挑大梁,所以幾個人就形成了一個集體領導機制。雖然沒有了安倍這樣在台灣問題上發聲的親臺派的代言人,但是在日本政界,親臺勢力這股能量依然是存在的。

我們剛才講到在1972年中日採取了一些不同於其他關係的方式來解決復交的問題,跟日本國內以及國際的背景有關,那麼其中所謂的日本國內的背景就是親臺勢力是比較強的。親臺勢力在中日關係恢復邦交的頭20年,應該説是被客觀上邊緣化了,因為隨著中日關係、中日友好合作的迅猛發展,這些人失去了市場,所以一直到90年代初冷戰結束,他們是處在一個低潮期。但是隨著冷戰結束以及日本政壇的重組,就是90年代是非常亂的一個走馬燈式的時代,那麼親臺勢力在日本政壇又出現了一個重組或者重新聚集的勢頭,所以我們看到今天這股力量是存在而且是比較強大的。

(本期人員:編導/文案:韓琳;主持:佟靜;攝像:董超/王一辰;後期:劉凱;攝影:鄭亮;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編導/文案:韓琳;主持:佟靜;攝像:董超/王一辰;後期:劉凱;攝影:鄭亮;主編:鄭海濱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