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建設高校聯盟建站組網,形成服務鄉村振興有機整體
 
時間:2022年8月31日
嘉賓: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黨委副書記、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負責人 張弘

中國網:2021年12月19日,由國家鄉村振興局指導、清華大學牽頭組建的鄉村建設高校聯盟在清華大學舉行成立大會。高校聯盟的成立,契合了“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要求,彰顯了高校在鄉村振興中主動擔當的新作為。清華大學一直髮揮綜合優勢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首創“鄉村振興工作站”模式,推進定點幫扶工作,助力培養地方“三農”工作隊伍,開展智庫建設,為“三農”工作建言獻策。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為全國高校提供哪些借鑒經驗?為發展中國家高校參與鄉村建設提供哪些思路?本期節目,特別邀請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黨委副書記、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負責人張弘為廣大網友分享他們的探索實踐和經驗。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黨委副書記、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負責人張弘。  中國網記者 鄭亮  攝影


中國網:12月19日,國家鄉村振興局指導,清華大學牽頭組建了鄉村建設高校聯盟。從首創鄉村振興工作站到牽頭組建鄉村建設高校聯盟,我們會給全國的高校帶來哪些可供借鑒的經驗?

 張弘:在國家鄉村振興局的指導下,清華大學等於牽頭聯合了全國18家高校一塊來共同發起的。在高校選擇的過程中間,大概分成了三類,第一類是我們説綜合型的,中國來説就是頂尖的一些高校。第二類就是專業型的,在每個專業領域裏面頂尖的一些高校。第三類其實是我們的建築行業本身的。我們其實也是充分考慮了我們聯盟的服務的宗旨,我們説有三個服務。一個是服務鄉村建設行動,第二個是服務鄉村治理的現代化,第三個是服務高校的人才培養。其實我們是説聯盟的成立,也確實是總結凝練,我們過去這些年做鄉村振興工作站經驗和模式的基礎上,我們是覺得它對於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這三大目標是一個有機的綜合的一個整體。

在這樣的一個機制上,我們參與國家的鄉村建設行動,其實可以把我們的專業培養,很好地緊密地融入進去,我們把我們更多的學生的培養,他們的專業學習、專業鍛鍊,放到鄉村的廣闊的大地上,在真實的場景中間,在建設服務的過程中間去學習他的專業知識。

像這樣的一種探索,現在我們從建築學院開始,今年已經招收了第一批的碩士,緊接著我們的公管,還有社科,還有其他的一些專業,他們也加入了這個項目,所以他們的碩士生也會到工作站的平臺上來培養。所以,我們講它的這種平臺或者是培養基地的這種作用就越來越大,效應越來越大。

現在我們組成了聯盟,我們所有聯盟的學校,他們可以建設他們自己的工作站,大家共用資源,形成一張更大的站點的網路,能夠覆蓋到中國更大的更廣闊的地方,這樣的話我們所有高校的這種鄉村振興人才的培養,我們就有更大的空間,更大的選擇性,去針對性地服務到地方,也同樣吸引咱們的有興趣的同學去研究特定地方的問題。我們前期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一些總結的工作,相信都會為高校聯盟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中國網:我國已經實現了全面脫貧,接下來的工作轉向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上,對此工作站的工作做了哪些相應的調整和變化?

張弘:其實我們在2017年10月份,我們提出我們要來建設這樣的一種探索,這樣的一種公益項目的時候,我們的名字就叫鄉村振興工作站。那麼契機就是我們黨的十九大也正好是在那個時間召開,鄉村振興成為了國家戰略,所以我們取名叫鄉村振興工作站。

您要説就説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過渡過程中間,我們的工作重心有什麼變化,其實變化不明顯。因為我們的從一開始認定的目標就是20年、30年以後的長效的服務。我們在全國設置了這麼多觀察點,我們去同步追蹤它從脫貧攻堅也好,或者是脫貧之前也好,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實現我們第二個百年目標,實現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這樣的一個目標的。所以我們不能把思維包括工作只局限在比如説我們清華大學,我們需要更多的去聯合,更廣闊的不只是高校資源,還有企業、社會力量,各界共同來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

中國網:您認為清華大學首創的鄉村振興工作站的模式,是否能夠為發展中國家的高校助力脫貧和鄉村振興提供一些可供借鑒的經驗來參考?

張弘:其實我們説這個過程中間做的很多工作,已經可以充分得為發展中國家所借鑒。我們做的鄉村振興工作站的這部分工作,其實也可以給發展中國家的這種高校參與鄉村的服務或者是建設也可以提供一些參考。

在這個過程中間,其實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其實還是要做一些長效的規劃和機制的建設。我相信就是説從社會實踐,包括一些公益的服務,其實所有的高校,我們其實都在有序和穩步的在開展,但是過去的這種不管是實踐也好,還是公益服務也好,它的弊端或者是它的短板也比較明顯,因為這種實踐或者是公益活動往往是一些偶發性的,或者是因為支隊長他的家鄉在哪,或者是這次正好碰巧聯繫到了某個地方,所以我們去那個地方開展工作。那麼開展完了之後,團隊回來了,這件事可能就沒有了,這個團隊也沒有了,所以他們做的很多的成果其實也都很好,但是因為團隊和地方的這種聯繫機制沒有了,所以,這件工作它要想發揮實效,也就失去了後續的這種推動力,那麼往往就停留在了紙面上,沒有發揮它的實際的作用。

一定要把這種社會實踐、公益服務、跟人才培養、跟教學培養,專業培養緊密的結合起來,學生能夠把他們做的這種公益服務的這種工作,跟他們的自身學業成長結合起來,這樣的話我覺得對我們高校來説,它(完成了)人才培養的目標,對學生來説,他完成學業的這種願望,同時,又服務了國家戰略,服務了地方發展。這也是多贏的一個局面。

所以,我們想如果説要對發展中國家的高校助力這個地方發展,有什麼參考價值的話,我是覺得就是説在整個的機制,怎麼樣打通高校它的本職工作,它立足於它的本職跟社會服務,他們之間能夠形成一個很好的互動,然後促進校地人才雙方的這種雙向改變,就在這些方面其實我們做了一些探索,可以供參考。

中國網:期待未來在鄉村振興的工作上,能夠匯聚越來越多的青年智慧和高校的力量。


 (本期人員:編導/主持:裴希婷;圖片:鄭亮;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編導/主持:裴希婷;圖片:鄭亮;主編:鄭海濱)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