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三週年“雙聯通”融合發展 三大平臺成灣區發展新動能
 
時間:2022年6月21日
嘉賓: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區域和産業經濟研究部部長 王福強

中國網: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三年來,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大灣區”)成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三年來,大灣區的建設發展取得了哪些進展?為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哪些支援?前海、橫琴和南沙三個平臺如何發揮聯動優勢?本期節目,特別邀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區域和産業經濟研究部部長王福強為您解讀。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區域和産業經濟研究部部長王福強         中國網  劉凱  攝影

 

    中國網:王老師,您好!歡迎您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規劃綱要》中提出到2022年的發展目標,對標這樣一個發展目標。經過三年的發展建設,您認為,這一近期發展目標是否已經完成?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王福強:《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佈三年來,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國際來説,逆全球化、俄烏戰爭,外部形勢對我們造成了衝擊,內部有世紀疫情的影響。同時,我們提出了新發展格局大的發展框架。在國內外綜合影響下,粵港澳大灣區抓住了機遇,克服了困難,初步或者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如果從體現的方面,可以對標一下大灣區的幾項工作重點。

首先,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角度來説,我認為是高品質地完成了前期的工作。從空間結構上來説,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架構是“兩廊兩點”,東岸的科創走廊和西岸的科創走廊;東岸的“點”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園區,和西岸的“點”橫琴醫藥深度合作區,這兩個“點”的戰略層級都得到了擢升。從當地佈局的大科學裝置來説,已有的大科學裝置,像散裂中子源正在發揮作用,我們又新佈局了一些大科學裝置,南方光源、重離子實驗站也在積極建設,同時搭建了若干和港澳合作創新的載體平臺,像中科院在香港也設立了分院,在香港就有16家國家實驗室。從這個角度來説,科創能力方面完成了預期目標。

第二方面,從建設現代産業體系的角度來説,《規劃綱要》描述了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製造業方面,珠江東岸的電子資訊産業帶已經成為世界級産業帶,有世界級的影響力。現在正在著力培育西岸的高端製造裝備帶,將來會以珠中江為主體區域,會佈局一些面向未來的産業,特別在低碳發展的背景下會佈局一些新能源汽車等重大裝備製造業,甚至一些國之重器的裝備製造業。

二是從現代服務業發展來説,深港前海的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橫琴的醫藥深度合作區都是以服務業為主打的,同時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得到了夯實,它的國際專業服務能力這方面的美譽度得到了加強。從澳門來説,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又有葡語國家合作的平臺,多元文化交流的基地,這些功能都得到了加強,現代服務業也得到了擢升。

三是,從戰略新興産業方面來説,這方面發展尤其迅速。我們相當於集中了國家優勢“兵力”,調動了各種資源進行積極應對,像我們在積體電路這邊粵港澳大灣區成立國家積體電路第三極,國家已經投入很多資源,搭建了若干平臺,會來破解這些問題。當然這裡的生物醫藥、新材料發展也非常迅速。

四是海洋經濟,海洋經濟發展特別快。大灣區發展海洋經濟是構建現代産業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板塊,也是適應國家“向海圖強,走向深藍”的戰略方向的。海洋強國戰略,我認為大灣區可以走在前列。

第三方面就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包括“硬聯通”,也包括“軟聯通”。在互聯互通上,現在“軌道上的大灣區”基本形成,高鐵網、高速網、公路網非常密集,深中通道建設比較順利,黃茅海大橋很快建成,贛深鐵路已經通車了,整個革命老區的聯絡已經打通,肯定會帶動華南的發展,像江西、湖南這些地帶。

粵港澳聯通方面也出臺了若干積極的舉措,像資質互認、標準對接、治理協同等這些措施頻繁出臺,“惠港16條”對於專業資質的認可,已經有3000多名的導遊、建築師、工程師允許在內地執業。同時,內地也向港澳青年放開、允許、鼓勵他們參與大灣區的一些公務員招考和事業單位招考,通過這種資質互認、標準放開,給港澳青年提供了很多就業創業機會。深圳前一階段剛招了10位港澳青年擔任公務員,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從共建優質生活圈來説,這邊也採取了很多的舉措,天藍地綠水清海凈的生態環境,生産生活生態的産城融合的發展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內地入境澳,港澳到內地,在疫情前是很暢通的,至少比以前暢通了,通關便利化,港車北上,資金跨境流動,科研設施的跨境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可見,從“軟聯通”和“硬聯通”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從攜手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我們也謀劃構建了很多的平臺和抓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比如構建了一個“一帶一路”生命科技促進聯盟,這是一個專業性的組織,依託深圳,依託港澳,把港澳的服務能力有機的加入到大灣區的優勢産能上,一起走出去。為了積極參與這種國際高水準的經貿組織,像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這種組織,我們正在對標這些先進的經貿規則,來改變提升內地的這種營商環境制度標準,這也是制度性開放的一些要求。

從大灣區建設的最後一項任務來説,是構建平臺。我們構建了很多的平臺,像前海深港服務業合作區,黨中央、國務院發文的去年9月已經公佈了。橫琴更具有震撼性的文件,它是真正構建了“六個自由”的制度體系,採用了共建共治共管共用的管理模式。除了這兩個平臺之外,近期公佈的南沙方案還有將來會公佈的河套深港科創合作園區,還有正在醞釀的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肇慶示範區,包括江門正在謀劃的華僑華人經濟文化合作實驗區,這都是支撐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抓手。

特別重要的是,就平臺謀劃來説,香港提出來要搞北部都會區,深圳積極回應,提出要推動深港毗鄰區協同發展。我們正在做這個研究,也是為了積極的配合香港北部都會區的建設。我理解香港北部都會區的建設是香港各界凝聚共識的一個反映,是為香港發展注入新動能的一個重大的抓手。如果在內地,在中央的支援下,北部都會區的建設能夠取得實效的話,香港可以形成“南金融、北科創”的發展架構,就可以維持港澳的長期繁榮穩定。

從上面各個角度來説,我理解粵港澳大灣區三年的成就是非常矚目的,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中國網:與世界其他的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從建設之初就面臨著“一國兩制三法域”所帶來的制度差異,但這既是差異,也是獨特優勢。過去三年來,大灣區在破解制度差異、探索制度創新、促進灣區融合等方面進展如何?

王福強:在這些方面大灣區把它作為重中之重來推進,因為這種“軟聯通”是制約港澳和內地協同發展的根本原因,這種隱性的壁壘比顯性的壁壘更難以解決。但是就是這樣,大灣區建設過程中還是把它作為重中之重,體現在要大力度的推動標準對接,規則銜接,資質互認,治理協同,這裡涉及到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便捷流動的問題,涉及到專業資質是不是互認的問題。

從人流來説,大力推動了通關便利化,像青茂口岸的這種“兩地一檢”,像深港之間14個口岸以後的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這種會成為深港口岸通關的一種基本盤,這都大大便利了人流的流動。

從資金流來説,深港通、滬港通,金融開放措施也在不斷的出臺。

從車流來説,港車北上的方案正在擬定,對於澳門的單牌車進入橫琴數額已經達到了一萬輛,基本上能夠滿足日常生活的需求。

像科研要素的跨境流動比以前更便捷了,這一直是港澳合作、科創合作的痛點,特別是生物材料、人體組織。其實我們這邊完全可以打造一個生物大灣區,成為世界生物科創的新高地。

從法律的角度來説,我們在這邊特別是在前海做了這種法律制度的對接,構建了司法仲裁委員會,還在橫琴那邊,某種程度上來説可以選擇性適用部分法律,這都是法律適用上的一些突破。

從這個角度來説,我認為規則對接、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中國網:剛才您也提到,前海,橫琴和南沙是大灣區中三個國家級合作平臺。去年9月,國家出臺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近日,又出臺了《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這三個方案都是結合各自的區位優勢提出了不同的發展要求和重點任務,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如何發揮各自優勢,聯動發展?

 王福強:這三大平臺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三大動力源,三大發展引擎,各有優勢,功能上各有定位,制度層面是有差異的。

對於它們如何發揮優勢聯動發展,第一方面要明確各自的定位,就像我剛才所説的,你的功能是什麼,你的定位過來支撐後續重點任務的佈局,包括配套的支援政策,所以定位是牽引三者形成聯動發展的基礎,必須準確把握定位,不能弄混淆了。第二要明確你是誰,為了誰,你的目的是什麼,優劣勢是什麼,對自己要有一個準確的認識。比如,橫琴的這種産業空間是比較小的,雖然只有106平方公里,但是26平方公里可開發空間裏只剩下10平方公里可以佈局新産業,包括還有佈局一些生活設施,從這個角度來説橫琴的空間是有限的,所以要佈局一些重大産業的話,空間佔用面積比較大的産業的話,橫琴是不適合的。那怎麼形成聯動發展呢,就牽扯到這個問題。第三就要發揮各自優勢,共用共用一些基礎設施,一些空間。比如就三個平臺來説,都在把科創作為一個共同的發展重點,也在積極的佈局一些重大科學重大基礎設施,佈局一些創新平臺,如果三者分頭佈局就會造成錯配和資源浪費,有效推動三個平臺的資源共用非常重要。因此,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對這三個平臺有一些互動,共同支撐港澳發展。

 中國網:這三個平臺發揮優勢,明確定位的聯動發展會給整個粵港澳大灣區提供哪些機遇?特別是為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會帶來支撐和保障?

 王福強:(三個)方案的公佈明確了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三個動力源。這三個動力源從空間來説形成了一個“品”字結構,三個動力源互為支撐,可以支撐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發展,也為香港發展注入新動能。

第一,從産業鏈協同上。我們都知道港澳是以服務業為主 的産業結構,內地這種産業鏈條非常長,高端服務業必須依託這種製造業實體經濟才能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有效把香港的這種科研能力、基礎研究能力比較強的優勢、科研成果積累豐富的優勢有效的嵌入到大灣區內地的産業體系裏來。

第二,剛才也提到了為香港的這種專業服務能力釋放充沛的空間,它不僅僅是要服務港澳市場,同時這種專業服務能力要到內地來或者是要協同內地到國際上去。比如在“一帶一路”國際經貿合作中,我們通過香港專業服務能力的專業服務,像徵信平臺、投融資、人力資本支援也可以為港澳發展注入新動能。一是從産業鏈上,二是從專業服務的社會能力釋放上。

第三,從支撐配合港澳參與國際經貿合作方面,也可以給它提供一些新動能。

第四,可以為港澳的這種科創能力融入國家科創體系提供機會。我們知道香港澳門都有一些黑科技,都有一些基礎研究能力,但是之前並沒有很好的融入國家的科創體系,像跨境開展科研項目科研合作都存在一些障礙。後期就可以依託這三個平臺,這三個平臺本身就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關鍵平臺,我們在這個地方和港澳共建一些科研基礎設施,共同謀劃一些科研項目,共同推動一些産業轉化,所以,通過這種科研能力的合作,我覺得可以為港澳打開一些發展空間。

第五,優質生活圈的構建,可以為港澳發展提供廣闊的生活、就業、居住的空間。因為共同構建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生活圈是大灣區重要的建設任務,三個平臺是生産、生活、生態特色比較明顯的地方,是“産城人景”相互融合的地方。這三個平臺從生活成本來説相對港澳要低,從創新氛圍上相對港澳要活躍很多,從前期推動的這種“軟聯通”來説,這三個平臺是“軟聯通”的試點。這種“福利”跨境可攜帶、配套國際環境、教育醫療都趨同港澳,從這個角度來説,這三個平臺也可以為港澳優質生活圈的構建,吸引港澳居民在此生活就業創造一些機會。

所以,我們可以從這五個方面為港澳注入新動能。

中國網:“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高品質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您認為,“高品質建設”體現在哪些方面?如何高品質建設大灣區?

王福強:十九屆六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於我黨百年奮鬥歷史成就和經驗裏,特別提到了高品質發展的定性特徵。高品質發展是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是必由之路,共用是根本目的的發展。從高品質發展的角度來説,粵港澳大灣區毫無疑問要走在全國的前列。怎麼才能實現這些創新成為第一動力,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這些發展呢?首先要對標七項任務。

這七項任務裏首先是國際創新建設,怎樣向創新驅動轉化,怎麼實現自己的科技自律自強,怎麼代表國家或者是為國家在解決“卡脖子”技術,在提升整體科技創新能力方面做出大灣區的貢獻,這是第一步。

第二從産業角度來説,怎麼實現動力變革、效率變革、品質變革,推動産業轉型升級,推動集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大灣區要做出一些積極的探索。

第三開放,開放是必由之路,通過開放倒逼改革,實現高品質發展是過去我們的一個成功經驗。在新時期的開放,大家都知道是從要素和商品流動性開放向制度性開放過渡,在商品和要素的流動性開放階段,大灣區和廣東是走在全國前列的,在制度性開放的當下大灣區也要在全國走在前列,制度性開放就涉及到規則規制監管,在這些方面,在軟的方面大灣區要向國際對標。比如最近我們剛加入RCEP,港澳也在積極申請,我們要對標RCEP的先進經貿規則來倒逼國內經貿規則的改革,提升營商環境,這一點非常重要。還有一點我們要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通過這種開放,通過統籌國際國內兩種市場兩種資源,通過夯實自己雙迴圈關鍵平臺的路徑過來提升我們高品質發展的能力和空間,大灣區是世界製造工廠的典型代表,港澳有這種高端專業服務能力,特別是它的強大的融資能力,如果我們能夠把兩者優勢結合起來,在共同走出去方面,我們肯定會形成這樣一個戰無不勝的“國家隊”的能力。

從另一方面,我們在海外投資,那麼多權益、那麼多資産、那麼多項目,我們需要流轉,我們需要交易,特別是國際資本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形成的那些項目資本需要交易、需要流轉、需要退出,這時候我們還要利用香港這樣一個平臺,可以依託香港這種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設置國際合作,特別是“一帶一路”合作的國際版,在這邊把他們的權益陸續退出,這也是香港能力的延伸,也是參與“一帶一路”的國際資本所喜聞樂見的,這也是支撐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發展的一些具體舉措。

 從高品質發展角度來説,如何構建這種可持續發展也很關鍵,我們大灣區可以成為全國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可以率先應用或者佈局一些新技術應用場景,像5G、無人駕駛都是可以支撐大灣區各方面發展的路徑。

要維持港澳發展穩定,要實現大灣區的高品質發展,還是應該認真準確落實《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所確定的各項任務,並結合國家戰略方向,結合港澳的優劣勢,切實謀劃一些重大的支援決策和重大項目。

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全面建設只有短短的幾年,相信粵港澳三方攜手,未來它一定能夠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示建設成就的一張新名片。

 王福強:對,是這樣的。我們理解粵港澳大灣區在過去改革開放的四十年裏是對外開放的窗口,那麼在未來改革開放進入新時期,中國特色進入新時代的時代背景下,它是我們展示中國之治、展示中國道路、展示中國能力的一個窗口。


(本期人員:編導/主持:裴希婷;攝像:劉凱 王一辰;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編導/主持:裴希婷;攝像:劉凱 王一辰;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