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圍湖造田到立法保護:中國濕地保護走上法治軌道
 
時間:2022年6月1日
嘉賓: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副院長、教授 張明祥

中國網: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法律的落實離不開公眾的參與,有關這部法律及濕地的相關知識,我們應該知道些什麼?我國的濕地保護又走過了怎麼的道路?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特邀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副院長、國家濕地保護法起草專家團隊負責人張明祥教授來跟網友們聊一聊,分享自己的心得。


北京林業大學張明祥教授,2018年攝于吉林省句海濕地。(照片由張明祥提供)

    張明祥:中國網的網友,大家好!

中國網:在《濕地保護法》起草的過程中,您擔任了專家團隊負責人。在2018年12月組建這個團隊的時候,我國的濕地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狀況?主要存在什麼問題?這些問題跟缺乏相關法律具有怎樣的關係?

張明祥:應該説我們國家對濕地保護立法最早可以從2004年開始算起。2004年,當時我們就開始對濕地保護條例(進行)立法研究。但是從2004年到2016年,中間三次被列入國務院的立法規劃,最後由於爭議過大,最後濕地保護條例並沒有形成。所以,十三屆全國人大在2018年9月份將濕地保護法列入了十三屆全國人大的五年立法規劃。然後全國人大環資委負責濕地保護法的起草工作,正式發函委託國家林草局起草濕地保護法的建議稿以及一些論證材料等等。當時,我們國家領導人就組建了濕地保護法起草的一個工作專班,我是工作專班的確實專家負責人。

當時我們的濕地應該説是比較重要的,全球也是一樣,濕地生態系統無論是維護水資源的安全還是生物安全,以及糧食安全,以及減緩全球氣候變化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由於濕地長期以來得不到人們的重視,對它的生態功能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濕地(受到)的破壞不斷增加。

其實不光我們國家,全球都是這種情況,包括美國、加拿大、歐洲,像荷蘭從1950年到1985年的35年時間裏,它的濕地面積就減少了50%以上。我們的濕地生態系統是受到破壞最為嚴重的一個生態系統。

當時,我們國家的濕地因為沒有上位法,所以我們國家的濕地也面臨著一個是面積的減少,再一個是功能的衰退,還有生物多樣性下降等一些威脅。另外,我們國家人口眾多,儘管濕地資源總量還是比較豐富的,位居世界第四,但是我們每人平均濕地面積僅佔全球每人平均面積的1/5,所以顯得我們的濕地尤其珍貴,尤其稀缺。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我們人口眾多,經濟發展迅速導致的濕地破壞現象時有發生。(黨的)十八大以後,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從我們國家“五位一體”的高度來認識這個問題,對濕地的保護也納入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的制度框架。從這個角度,我們認為,濕地立法確實是有其急迫性和必要性的。

中國網:上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曾經大規模圍湖造田,這種做法在近十年來是否已經很少見了?社會大眾對濕地的了解和認識跟上世紀比,您覺得有怎樣的轉變?有沒有什麼事情給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張明祥:應該説人們對濕地重要性的認識確實越來越充分了,而且對濕地,現在普通民眾也都可以談上兩句。我印象最深的是,我是90年代初從事濕地的學習,當時到一些地方去調研,他們問我:你是學習什麼專業的?我説是學習“濕地”的,有的人還在開玩笑:“師弟(濕地)是個大活人”。他把它理解為“師兄弟”的“師弟”了,他並不知道這個“濕地”是怎麼一回事。

我們國家真正引入濕地的概念是1992年我們加入《濕地公約》以後,才真正引入了濕地概念,過去我們一直以來以沼澤來進行對濕地的研究,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後,大家對濕地重要性的認識也越來越多了。

像過去,像我們國家70年代圍湖造田、圍海造地,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有其認識的局限性。當時我們全國“以糧為綱”,包括把北大荒開發成“北大倉”,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一是因為我們全國糧食短缺,所以我們要為糧食安全考慮,為解決溫飽問題,當時要大規模地開發濕地。

其實國外也是一樣,濕地最早在國外,他也認為是一種荒地,而且是蚊蟲滋生之地。像過去一些瘟疫的傳播都是通過蚊蟲叮咬,所以,蚊蟲滋生之地大家都認為非常不好,所以要進行填埋、開發。甚至像在美國“西進運動”的時候,當時一個是國家提供財政資金,對濕地的開墾提供資金支援,而且還有政策保障,就是誰開墾濕地,這個産權就歸誰。所以,當時濕地也是大面積減少。

我們任何一項政策都應該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條件下去看,應該説有當時的局限性,但也有當時現實的急迫性和需要性。當時的生態環境,在我們國家,在70年代可能還不是問題。

中國網:您認為,作為專業工作者及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他們對這部法律應該掌握哪些內容?而對於普通人來説,建議他們了解哪些部分呢?

張明祥:應該説濕地保護離不開全社會濕地保護意識的提升。所以,我們在《濕地保護法》總則裏面對於全社會形成濕地保護的良好氛圍以及社會公眾濕地保護意識的提升,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同時,對於公民,對濕地保護的權利和義務也做出了一些規定。這是從全社會來提升我們對濕地的保護意識。

同時,濕地保護也離不開科技工作者,所以,我們對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等也都做出了一些規定,包括國際的合作交流。這方面,濕地保護有比較強的專業性和科學性,有些工作需要相關的專業人士來做。所以,我們認為,專業知識的提升還是需要的,包括從去年開始,本科生,我們的濕地保護與修復專業也專門招生了,這對濕地的人才培養也是一個好事兒。

對普通人來講,要形成一個濕地保護的意識。同時,我們的濕地保護要從身邊做起。比如説,我們從巡鳥來講,我們去野外觀鳥的時候不著鮮艷的衣服,不隨手丟棄垃圾,不對濕地動植物隨手濫採,等等,這都是我們普通人應該做的,就是從身邊做起。保護濕地並不是説遠離我們每一個人的,實際我們把身邊的事情做好,就是不錯了。

另外,我們的濕地修復也需要專業人士的貢獻。我們要防止好心辦壞事兒。所以我們的法律也規定了,像我們的重要濕地,包括國家重要濕地、省級重要濕地,濕地修復必須要編制濕地修復方案,通過批准的修復方案來進行修復,這樣保證它的科學家、合理性,防止造成新的破壞和(功能)喪失。

中國網:很多濕地風光獨特,也具有旅遊的功能。所以最後想請您給網友們推薦一些值得一看、值得遊玩的濕地。

張明祥:其實我們國家濕地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特別是濕地類型非常獨特。我們國家從青藏高原(開始),高原濕地應該説大部分都分佈在我們國家境內;同時,到東部的河口等等,像我們的黃河三角洲,它就是非常獨特的濕地景觀。它是我們國家最年輕、廣闊而且新生的一個濕地,因為是黃河入海口,由泥沙沖積而成的。它的景觀主要以新生濕地、野生鳥類和濕地河海交匯為三大特色。

另外像我們的丹東鴨綠江口,以濕地觀鳥為特色,舉辦了好幾屆國際觀鳥節。像遼河口濕地——“神奇的紅地毯”,鹽地鹼蓬,一到深秋就變成一片紅色,號稱是“神奇的紅地毯”。這些都是相當不錯的。

像南方,像我們的東寨港紅樹林,我們國家全國有37種紅樹林,東寨港保護區就有36種紅樹植物。所以,它是我們國家紅樹的物種基因庫。到這個地方去,大家可以看到,紅樹不但有很好的景觀價值,同時也應了解它的重要保護作用。同時大家可能還不知道,其實紅樹植物是我們國家唯一的實際上是胎生的植物,它的種子落地,實際不是種子,而是已經發育成植物的個體。所以,這是非常有趣的一種現象。

另外,像我們的青藏高原,像我們的三江源,號稱是“中華水塔”,是我們長江黃河的源頭。很多濕地都是非常獨特的,到這些地方去了解到我們國家的大好河山。

另外,東北的一些沼澤濕地也是比較出名的,扎龍濕地是我們國家以保護丹頂鶴而著稱的濕地。像大興安嶺的南甕河,當時也是一個河流水源涵養地,我認為也是非常不錯的沼澤濕地。同時,像大興安嶺的根河濕地,根河國家濕地公園,我認為也是景觀非常獨特、非常優美的。

其實,現在國家也在濕地公園方面提出了小微濕地保護的決議,因為對於我們大多數民眾來講,可能不能有機會、有時間、有精力到野外大美的濕地去參觀。但我們的小微濕地,無論是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對棲息地的保護以及水源涵養都是非常好的。所以,我們説從身邊的小微濕地做起,就可以認識到濕地的重要性。我們希望每一位老百姓有機會都可以到濕地中去參觀。所以,我們在《濕地保護法》裏,對濕地的生態旅遊、對濕地的自然體驗和科普教育,都認為是值得提倡的一種合理利用的方式。

(本期人員:編導/文案:韓琳;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編導/文案:韓琳;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