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5月8日,李家超以1416票高票當選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任行政長官人選。這是完善選舉制度以來,首輪三場重要選舉的最後一場。此次特首選舉全面落實了“愛國者治港”原則,彰顯新選制的進步性優越性。此次特首選舉對於“一國兩制”的實踐具有怎樣特殊的意義?在新的起點上,香港未來的發展會迎來怎樣的機遇?針對相關問題,中國網《中國訪談》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臺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平進行解答。
圖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臺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黃平
中國網:黃老師您好!歡迎您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值得關注的是,完善選舉制度以後,香港已經順利完成了選舉委員會的選舉、立法會的選舉和行政長官的選舉,那這三次“大考”對香港民主實踐的意義,您是如何看待的?
黃平:香港的民主是從香港回歸祖國,即1997年我們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以後才開始實施的,在此之前,香港沒有民主可言。回歸25年來,我們經歷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也遇到了一些挑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2019年 “修例風波”,實際上是回歸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對“一國兩制”和國家主權安全的挑戰。基於此,全國人大授權人大常委會,先後於2020制定了《香港國安法》,2021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完善了立法會、選委會和特首選舉的辦法。這次三場重要的選舉,就是選委會、立法會和剛剛發生的特首選舉,它們是在這個前提背景下發生的。所以,它既是香港民主實踐的體現,也是完善香港民主的具體落實。三場選舉的結果也反映出來,香港民主正在行穩致遠。
中國網:選委會新增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及有關全國性團體香港成員代表界別,那麼這麼設置的考慮是什麼?新選舉制度的優勢又有哪些?
黃平:修改選委會産生辦法,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也擴大了選委會的人數和界別,代表性、覆蓋面更寬、更廣,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港區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也成了選委會成員,當然,全國性社團的重要代表也是擴大為選委會代表。這反映了,第一,全國人大、全國政協這是中國特色民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特色制度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港區的人大代表,港區的全國政協委員,他們進入到選委會裏,以及香港的全國性社團代表進入到選委會裏面,它既體現了廣泛性、代表性,第二,同時又增大了國家在落實“一國兩制”、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這個方面的作用和力度。所以,這樣確保我們既按照民主的程式選出來特首,同時,既確保了“愛國者治港”原則,也體現了“一國兩制”的行穩致遠。
中國網:對於李家超的參選政綱,您有怎樣的評價?
黃平:目前的四大政策綱要很準確找到了香港最重要的四大方面,下一步具體在政策的實施和團隊的組建。正好他7月1日宣誓就職也是我們進入回歸第二個25週年的第一天,這實際上是“一國兩制”第二重要階段的開啟,那麼抓住這些問題,並且從這些問題著手,既確保“一國兩制”不變形不走樣,也確保香港下一步的發展更繁榮、更穩定。
政策綱要第一個就抓住了特區政府的治理能力,這是下一步的關鍵, “愛國者治港”原則落實了,這個也是底線。之後呢?就是整個團隊的治理能力怎麼樣。所以,第一個就是要“強化政府治理能力,團結一致為民解困”,因為香港一個深層次的問題,一方面繁榮穩定,總的指數、指標都很好、很高,在世界上都是排前列的。但是存在基層老百姓、普通民眾、青年人就業、普通民眾的福利,尤其是住房這樣的問題。所以,政府施政綱領第一條,提高能力之後就是要整個政府和團隊團結一致來為民解困,這個我覺得是抓住了香港的要害和根本。
當然,第二個也很重要,叫精簡程式多管齊下。第一,香港過去説是“小政府、大社會”,實際政府也不小,有18萬公務員。第二,它程式很複雜,所以它這的效率不像我們有的人想像的那麼高,一個事看見了問題,也想解決問題,結果程式耽誤很厲害。所以它第二大施政綱領就是精簡程式,同時,多管齊下。這兩個,我覺得是抓住了整個香港民眾普遍關心又亟待解決的政府效率問題。
第三,全面提升競爭實力,創造持續發展空間。
第四,共建關愛共融的社會,特別是要增加青年往上流動的機會。
這兩個是相互關聯的。第一就是香港在世界層面的全面競爭力,它是個國際化的大城市,回歸以後是我們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城市和地帶,但同時在如今世界各種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香港靠吃老本是不行的,所以它要全面提升競爭實力,其中就是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空間要開拓,創科、文化交流、智慧財産權、國際法糾紛這些新的中心要建立。這樣確保它不但在“一國兩制”下能繼續保持繁榮穩定,還能在發展中佔據優勢,並創造新的優勢;同時,這樣的社會治理一定要使各界既共同關愛又共融,而不是矛盾的、衝突的、糾紛的,尤其要給廣大的青年發展的機會、往上流動的機會,看到希望、看到前途,而且能夠落實他們的生活、就業、工作、居住等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發展。
中國網:未來五年,新一屆的特區政府面臨的難題有哪些,又有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呢?
黃平:首先要落實好“一國兩制”,落實好“愛國者治港”,落實好“一國”原則下的安全底線、主權底線。
第二,按照回歸之初我們的初心,確保回歸以後,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的繁榮與穩定。繁榮與穩定,在大數據下的,總的比如説GDP、稅收等等這些數字都很好,包括所謂營商環境,法律狀況、自由度。但是施政綱要提的民生的問題,青年發展的問題,提高新的競爭力的問題,以及解決人們比如説住房上多年想解決但是還沒有解決好的問題。通過這些來夯實“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基礎。
再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回歸了,是主權回歸、治權回歸,我們恢復行使主權,但是還有個“人心回歸”的問題。這個是要通過教育、文化,整個氛圍,包括社會治理、基層治理,使人們能夠體會到回歸祖國的光榮、責任、榮耀,完成國家認同。這個當然就是要做很細緻的思想工作、文化工作、教育工作、輿論工作,乃至於社會工作、民生工作、經濟工作,這樣才能一點一點地築牢國家認同的基礎。
第三個挑戰,確實現在世界面臨百年未有大變局,中國也朝著民族復興的路做最後衝刺,新的挑戰、不確定性、風險,甚至是經濟的危機,金融的風險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加上外部也有一些人不高興我們發展,甚至想阻撓我們發展,其中阻撓的力量、反對的力量、質疑的力量也拿香港作文章。所以,也有這樣的挑戰。2019年“修例風波”看上去是因為修例引起的風波,實際上背後直接破壞“一國兩制”,破壞國家主權安全,也破壞香港的發展,這些其實都是挑戰。
但不同的領域,從經濟到民生、住房,從教育、文化、輿論到認同,最後到外部的各種敵對猜忌和不希望看到中國繁榮,當然也不希望看到香港繁榮,這都是新一屆政府面臨的挑戰。要穩妥地來處理,積極地來應對。
中國網:此次特首選舉對於香港的民主發展具有怎樣特殊的意義?
黃平:這一次高票當選既落實“一國兩制”也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本身,是香港民主進程中和完善香港民主制度中的一個里程碑的事件。更重要的,我覺得,民主也不只是選舉,包括施政,包括實施過程中社會各界的監督,以及包括在施政過程中怎麼按照法律和民主原則來治理。但選舉本身它也是一個標誌性的事情,通過這個使得香港的民主既是中國特色民主制度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又是“一國兩制”的生動實踐,還是確保香港繁榮穩定的政治基礎。
中國網:今年是香港回歸25週年,“一國兩制”方針在香港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香港依舊面臨著一些深層次矛盾,那麼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新冠疫情,您認為,未來的五年,香港的發展將面臨哪些挑戰,又將迎來哪些機遇?尤其是比如説如何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強與內地的溝通聯繫等方面,有哪些機遇和挑戰?
黃平: 第一是組建好新的團隊。第二,按照施政綱領以及現在調研,徵求各方面意見,再進一步細化。回歸二十週年的時候,就是2017年,總書記親自去講話,把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作為第一要務提出來。當然,2019年“修例風波”的時候我們把止暴治亂作為首先要做到的。
現在由亂及治,下一步是要由治至興,回歸常態的香港,首先還是要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確保“一國兩制”,這是底線紅線。在這個紅線得到保證的基礎上,就是抓經濟,抓民生,比如説保證它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建立新的創科中心,建立新的智慧財産權保護的中心,建立新的國際文化交流的中心,甚至建立新的國際仲裁的中心等。“一國兩制”從第二個25年第一天起,實際是升級版的“一國兩制”,或者叫2.0版的“一國兩制”。
第二個層面就是融入祖國發展大局,具體的抓手就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解決好自己的青年就業向上發展、民生、住房之後,對整個灣區建設能做什麼貢獻?這樣優勢互補,給廣東,給澳門,以至於融入祖國發展,整個國家是百年復興的最後衝刺。第二個百年已經開啟了,“十四五”規劃已經在具體地做了。現在確實又面臨著一個世界層面百年未有大變局,最新的就是全球性大疫情。首先要處理的就是在穩住疫情,控制住疫情條件下儘快與內地通關。
第三,怎麼在中國進一步地對世界開放上發揮好自己獨特的作用。25年下來,下一步國家的發展,實際上更要開放,更要走向世界,香港的獨特性、國際化,它已有的和新建的平臺通道怎麼建設好?這是香港的潛力,也是責任,更是機會。
(本期人員:編導:佟靜;主持人:裴希婷;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