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翻譯協會黃友義:未來要進一步加強“中譯外”
 
時間:2022年4月2日
嘉賓: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總編輯 黃友義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今年是中國翻譯協會成立40週年,40年來,中國翻譯事業搭建起了中外溝通的橋梁,中國翻譯協會也牢記向世界介紹中國,讓中國了解世界的初心與使命,服務於國家發展大局。在中國翻譯協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上,我們採訪到了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總編輯黃友義。


圖為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總編輯 黃友義 攝影/王一辰


中國網:黃會長您好!感謝您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的採訪。

 

黃友義:謝謝!

 

中國網:我們都知道,國家整體翻譯能力的提升,人才隊伍的建設是重中之重。根據您的了解,目前我們國家翻譯人才隊伍的現狀是怎樣的呢?

 

黃友義:要想了解這個方面,其實最方便的就是大會上剛剛發佈的,而且是第一次發佈的,《中國翻譯人才發展報告》。應該説在過去幾年來,中國翻譯人才隊伍有了非常明顯的進步。第一個是數量的增加,譯協會員的增加就能説明,全國各行各業參加翻譯的人越來越多,專業的翻譯和兼職的翻譯加在一塊兒達到了500多萬人,這得益於中國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的需求。

另外,這個隊伍,一是人員擴大;二是分佈特別廣,過去一般都是在對外文化交流和外事外宣單位。實際上除去傳統的文化、外事、外宣,在科技領域,在各種企業裏邊,翻譯人才也增加,而且形式也不一定是屬於某一個單位正式聘任的人員,很多都是自由職業者,他們也都在為翻譯隊伍增添了新的色彩。


中國網:據我所知,全國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一直致力於為我們國家培養高層次、專業性、應用性的人才。您曾經擔任教指委主任多年,那麼能談談當下我國翻譯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情況嗎?

 

黃友義:我非常榮幸,2007年就參加到全國翻譯專業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的工作,直到今年一月份卸任。首屆教指委是2007年成立的。2011年的時候,國家就把“翻譯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更名為“全國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從頂層設計,它就不光局限于翻譯碩士了。

當然,到目前為止,十幾年來,我們從事的還是翻譯碩士的人才培養,有幾個方面的變化,經過大家的努力,特別是高校的努力,從過去只有15所大學培養翻譯碩士,到了今天已經有313所大學,而其中有三個大學又分兩個校園,所以,實際有316個翻譯碩士培養點。語種,過去一開始只有英文,現在也增加了其他非通用一些的語種。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變化。

另外就是師資隊伍得到了壯大,特別是現在很多中青年的教師站在教學一線,他們既有翻譯實踐經驗,同時又懂得教育,知道怎麼培養人才。翻譯專業碩士,需要有實習單位,學生要有相當一段時間到實習基地鍛鍊,所以全國各地很多黨政部門、事業、企業都成為這些學生實習的地方。

現在我們就更進一步,已經在討論要設置翻譯專業博士學位了,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

 

中國網:您剛才其實也提到了,翻譯專業研究生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要參與社會的實踐,要在實踐中來鍛鍊成長,可以説這個實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了。我們翻譯專業研究生教育怎麼更好地與國家的需求相結合呢?

 

黃友義:這是非常好的問題。本來這個專業的設置就是為了滿足國家對實踐型人才的需求,大家也非常努力,這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績,但我們必須看到,還存在很多差強人意的地方。

 

中國網:比如説呢?

 

黃友義:比如説學翻譯理論的東西多,實踐訓練少。另外,會“外翻中”的多,會“中翻外”的少。“中翻外”的重要性必須要強調,因為要講好中國故事,落實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文化、中國經濟、中國理念要“走出去”。所以,“中譯外”要加強。這個方面,一方面是老師的培養和實習基地的鍛鍊,還需要有非常鮮活的、現實的、時代化的教材,目前教材也還不能滿足需要。

我覺得這些因素,大家都知道,也都在努力改進,也都在想辦法。比如説從教學角度講,對翻譯老師的評價體系,教育部已經有了改變評價體系的文件,而且這是中國深化改革一系列文件的一部分。另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措施,比如評估,新的評估標準裏就提出來了,今後要評老師的實踐能力;還有要評學生就業以後的情況,特別是用人單位的反映,這對促進教育很重要。

另外一個問題,過去大家都感到非常強烈的一個問題是專業學位學生寫的是學術學位的論文。今年新一屆教指委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在8月底以前,拿出新的翻譯碩士論文的指導方案。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更多地從實踐角度去學習、去設計、去寫畢業文章。

 

圖為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總編輯 黃友義 攝影/王一辰


中國網:我們應該培養什麼樣的翻譯人才呢,在您看來是我們最需要的。

 

黃友義:我自己的體會,就是要特別關注用人單位和培養人單位的結合,這方面過去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結合的還遠遠不夠。比如説能不能讓教翻譯的老師有更多的機會到外事、外宣、外貿部門短期實習,因為他們平時教學任務很重,不可能長期去實習,但是哪怕一週、兩周去了解用人單位的運作情況,看看用人單位希望學生畢業以後能做什麼,這樣老師教起來就更有底氣,更有針對性。

 

中國網:了解市場的需求。

 

黃友義:對,這一點非常重要。另外,我覺得企事業單位應該更加關注我們翻譯人才的專業培養,過去大家説招翻譯就到外國語學院。但是外國語學院裏的學生實際分兩類,一批類是學術學位,特長是搞研究;另一類是專業學位,學翻譯的。用人單位,比如説各個單位的人力資源部門,就應該了解哪個大學在培養專業人才方面有經驗,到這些地方去招人。如果雙方,就是教育系統和用人系統一起相向而行,我覺得對翻譯專業的人才培養會有很大的幫助。用人單位也會直接受益。

 

中國網:而且根據我的觀察,翻譯更像複合型的專業,需要很深的人文素養,本來就是人文的學科,可能更加需要一些高水準的、複合型的、高素質的人才來加入到我們這個隊伍當中來。

 

黃友義:你説得非常對。我們一開始就覺得,翻譯首先看是你的語言能力,然後就是知識面,知識越豐富,翻譯起來就越自如。所以,拓展知識性的能力、掌握語言的能力和大量實踐能力以及職業操守,這四個方面,我覺得是翻譯們從培養階段就應該關注的。

 

中國網:四個方面缺一不可。中國外文局在翻譯人才建設隊伍方面有哪些優勢呢?

 

黃友義:外文局作為一個傳統的外宣單位,首先是積累了一大批能夠從事重要黨政文獻翻譯的人才。大家知道,翻譯旅遊類的材料,翻譯生活性質的資料和翻譯時政類的文獻是不一樣的。

 

中國網:難度是不一樣的。

 

黃友義:特別是領袖著作,《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這樣內容豐富深刻的文獻,翻譯難度非常大。所以,外文局得益於這樣一批有經驗的人,長期做這項工作。當然,外文局的翻譯涉及面很廣,大量人文素材、法律素材都是外文局翻譯的主題。這是一。第二,外文局的語種是比較全的,聯合國各種語言,還有像日語、德語,雖然不是聯合國語言,但是世界上受眾比較多。

另外,外文局還有一批長期聘用的外國人,這在對外宣傳當中,“中譯外”領域非常重要,因為中國人外國語言掌握得再好,也不如本國人語言水準高。所以,我們聘用這些人,也通過他們的幫助讓外文的品質得到了根本的保證。

 

圖為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總編輯 黃友義 攝影/王一辰


中國網:未來,對於翻譯人才隊伍的建設,您有哪些建議呢?

 

黃友義:我覺得,最好的意見實際來自去年三部委6月份發佈的一個文件,那裏面對中國對外翻譯人才的培養提出了非常高的要要,政策性、知識性、實踐能力、職業道德這些方面都涉及到了;同時,我覺得還有一個領域,也是今後我們應該下功夫的,就是除英語以外,過去我們叫非通用語種,在去年發佈的國家的文件裏,有一個新的表述,叫“‘一帶一路’關鍵語種”,涉及到30多個語種,這方面的人才培養,還是我們的一個弱項。

純粹從語言角度講,經常一種語言難以應付國際上的變化,所以,會大的語種,比如一個人會英文、會法文、會俄文,同時再學習其他的語種,成為多語人才,那樣我們的人工作起來就如魚得水了。

 

中國網:其實我們現在有些感覺,就是我們可能做的很多事情,説了很多的話,但真正傳播出去的效果不見得特別得好,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那從翻譯的角度來講,您認為我們翻譯在這方面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呢?

 

黃友義:主要是下功夫,要了解外國文化,外國的思維習慣。我們翻譯不能一翻了之,我們把中國的內容翻譯過去,人家看不懂,不一定光是對方的問題,他對中國不了解,我們如何在翻譯過程中,提示他中國的情況,給他足夠的資訊,讓他了解中國,達到提高傳播效果的作用。這方面,我們要經常去蒐集外國人對中國的反應,從網路、報刊、會議、當面交流,各方面都能從外國人那兒找來很多線索。

最簡單的例子,“扶貧搬遷”怎麼翻譯?我們都知道“扶貧搬遷”是要幹什麼的,但是西方媒體裏有一部分言論説中國的扶貧搬遷實際上是把一些農民在世世代代住了很久的地方強硬地搬走。如果涉及到少數民族的時候,他們還説這就是要破壞少數民族文化。所以,儘管“扶貧搬遷”,我們都覺得沒問題,是件好事兒,但西方有些人不是這麼解釋的。因此,我們在翻譯過程當中,就得把這句話的含義翻全,搬誰?搬貧困農民。為什麼要搬?因為他的家鄉不宜居。那是一搬了之萬事大吉嗎?不是,是要搬到經濟前景更好的地方。你看這三個因素都要揉入“扶貧”兩個字裏邊去,那這方面的翻譯,是我們要想提高傳播效果必須關注的。

 

中國網:可以説未來無論是我們的翻譯事業也好,還是我們作為對外傳播的媒體也好,都肩負著更加艱巨的責任,還有很多任務要做。

 

黃友義:是的。

 

中國網:希望我們的翻譯事業可以薪火相傳,創造更多的輝煌,感謝黃會長接受我們的採訪!謝謝您!

 

黃友義:謝謝!中國網等一系列媒體多年來對翻譯事業的發展非常關注、積極支援,同時,中國網自己也做大量的翻譯,希望今後中國翻譯協會的工作、翻譯界的工作得到中國網更多的關注和支援。

 

中國網:一定!再接再厲,謝謝您!

 

黃友義:謝謝!



(本期人員:編導:佟靜;攝像:董超 王一辰 劉凱 ;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編導:佟靜;攝像:董超 王一辰 劉凱 ;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