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翻譯協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于4月1日在北京召開。作為翻譯界唯一的全國性社會團體,成立40年來,中國翻譯協會為促進對外事業發展、促進中外文明互鑒作出了巨大努力和卓越貢獻。近年來,我國翻譯行業發展情況如何?本次大會又有哪些亮點值得關注。本期節目,中國網《中國訪談》就此專訪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高岸明。
圖為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 高岸明 攝影/劉凱
中國網:高局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的採訪。首先,祝賀您當選中國翻譯協會第八屆理事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今年也是譯協成立的40週年,40年來,中國譯協在推動我國翻譯事業發展方面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呢?
高岸明:今年是中國翻譯協會成立40週年,過去這40年也是中國深度融入世界,在國際上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的40年。翻譯事業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之中,在和世界深度交融之中,在促進國際傳播事業的發展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國譯協作為全國性的翻譯行業的協會,與翻譯界一起櫛風沐雨、砥礪前行,為溝通中外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今年在中國譯協40週年成立之際,在迎接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我們召開了中國譯協的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這是回顧40年譯協的發展,同時也展望未來翻譯事業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會議。
40年以來,翻譯行業在服務國家的發展,在促進翻譯的基礎設施建設,在促進中外的交流,促進文明的互鑒之中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更好地推動中外交流,在傳播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文化、中國價值的過程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翻譯協會是全國性的翻譯行業的一個組織,它以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行業與會員為根本宗旨,以聯結中外、溝通世界為根本的職責,以促進翻譯隊伍的建設、更好地打造翻譯的基礎設施、推進技術賦能為發展理念,以促進重大翻譯項目的建設、促進翻譯基礎設施的強化和改善(等為發展目標)。特別是以不斷提升翻譯的品質為重要的發展理念,在推進黨和國家對外工作的大局之中,發揮著大本營的作用。在成為翻譯工作者之家的過程之中,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譯協在40週年成立之際,將繼續發揮引領作用,來進一步推進翻譯行業的建設,來強化翻譯人才隊伍的建設,為中外的交往發揮更大的、更積極的作用。
中國網:中國外文局作為我們國家翻譯業務的主管部門,近期在加強翻譯行業的管理以及國家翻譯能力建設提升方面將會有怎樣新的舉措呢?
高岸明:中國外文局是中國翻譯行業的管理部門,承擔著中央領導同志和中央相關部門對翻譯行業發展的殷切期望。總書記在致中國外文局70週年賀信之中,中央領導同志在有關翻譯行業發展的重要批示之中,以及最近下發的三部委有關翻譯人才隊伍建設規劃之中,都對外文局在這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外文局進一步強化這方面的職能,加強統籌協調。那麼為了更好地來促進翻譯行業發展,協助譯協在這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外文局過去這一年將原有的翻譯專業資格考評中心,重組為中國外文局翻譯院,就是為了進一步強化翻譯行業引領的職能,同中國翻譯協會一道來加強行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來不斷地完善相關的標準,來推動翻譯人才隊伍的建設。同時,中國外文局作為翻譯行業的主管部門,也將進一步地強化對中國翻譯協會的支援,來推動翻譯協會在中國翻譯行業的發展之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國網:近年來,國內的翻譯行業發展迅速,那麼從行業管理角度來講有哪些具體的體現呢?
高岸明:中國的翻譯行業,過去這些年以來,不斷地在發展著,在變化著,尤其是在隨著中國不斷地深度融入世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推進,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翻譯在這個過程之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漢語和其他語種之間的互譯量在不斷地增加,尤其是涉“一帶一路”國家的這些語言的翻譯量也在不斷地增長。據有關方面的統計,現在有語言服務職能的企業大概全國有42萬家,其中以語言服務為主業的企業有接近1萬家。
中國網:這個數量還是很龐大的。
高岸明:對,這1萬家,它涉及的語言服務整個的業務量大概到了554億元。在這554億元之中,其中:“中譯外”和“外譯中”大概各自佔37%左右,“外譯外”佔了25%,其中最後一部分增長的量更為可觀。這是一個大概總體的概念。
具體而言,在教育界設立MTI專業的學校已經有316所,培養了有7萬名學生;設立BTI專業的院校有286所,涉及11個語種的數萬名的學生。在翻譯高端的研究尤其是專業、專題的研究,特別是像去年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之中就有113個項目是與翻譯行業相關的。
尤其是近年以來,我們國家高度重視話語創新,非常強調要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中國價值、中國理念,那麼如何更加有效地來轉化中國的這些價值,翻譯在其中發揮著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這也是翻譯行業的一個作用的重要體現。
第二個方面,中國譯協這些年以來,總共制定了5部國家級的標準和18部行業標準。其中在行業的標準化建設這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個方面,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涉“一帶一路”的翻譯需求在不斷地增長,涉及到這些“一帶一路”國家的非通用語種的人才需求、業務需求也不斷地增長。所以,這些年以來,涉及到雙外語的或者多外語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斷地增長,這也是近年以來的一個變化。
圖為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 高岸明 攝影/劉凱
中國網:目前,您認為,我們現在人才現狀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嗎?
高岸明:目前的人才現狀,應該説仍然是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在各個環節都存在著差距,尤其是在高端的人才和非通用語種這方面人才的需求,應該説還有相當大不足。
中國網:未來期待有更多的人才加入到我們翻譯行業這個大軍當中來。
高岸明:我也希望譯協能夠在這樣一個過程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網:日前,中國翻譯協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成功舉辦,那麼從加強國家翻譯能力建設方面來看,此次大會有哪些亮點呢?
高岸明:本次會員(代表)大會應該説是一次成功的大會,對於翻譯行業的繁榮發展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在這次大會上,頒布了“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這是中國翻譯行業的最高獎項。同時,還首次表彰了“翻譯中國外籍翻譯家”,同時還表彰了“資深翻譯家”等一系列獎項。這些重要的、資深的翻譯領軍人物,將對中國翻譯事業的發展發揮引領作用。
這次大會,還將進一步地促進翻譯行業的發展,更好地服務國家發展的大局,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中外的交往,同時對於培養翻譯人才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國網:如今國家翻譯能力建設的重要性越來越強,中國譯協將如何實現新的突破?您作為協會新一屆的主要領導,對此有怎樣的思考呢?
高岸明:譯協一直在國家翻譯行業發展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著優良的傳統。展望未來,譯協將守正創新,一方面繼續發揚好的傳統;同時,在一些領域裏面,不斷強化原有的舉措,不斷推出創新的措施,進一步促進翻譯行業的發展,促進翻譯人才隊伍不斷地繁榮、不斷地壯大。我想有四個方面,這是我們譯協,也是全國翻譯行業未來的一個重要的發展任務。
首先,是要把對外宣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努力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全面系統地對外宣介總書記的思想,一直是中國翻譯界的重要任務,尤其是在涉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推動構建新型的國際關係,在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等等方面,我們需要深入地研究;同時,來打造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更好地把這些理念宣介出去。所以,這是我們一個核心的任務,在這個基礎之上,要不斷地把它系統化,更加深入地宣介,把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文化、中國思想和中國價值更好地對外宣介,不斷地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這是第一個方面。
第二個方面,是不忘初心,更好地服務國家發展的大局。更好地向世界介紹中國、把世界引入中國,同時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一直是中國翻譯行業的初心使命。在過去,翻譯更多的是翻譯世界,也就是把世界上的一些優秀成果來引入中國,現在已經進入到了翻譯中國、翻譯世界並行的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換階段。所以,這個方面來講,譯協將繼續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第二個方面。
第三個方面,是要進一步強化翻譯基礎設施建設,更好地培養人才,總體來講有“三個一”:
首先是要打造一支高水準的國家級翻譯隊伍,特別是對於非通用語種,一些關鍵語種翻譯人才的建設,這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二個方面是要佈局一批“一帶一路”關鍵語種,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對於涉“一帶一路”發展的一些語種的需求不斷地在增長,而在這方面,我們的供給是不足的。
第三是要不斷完善現有的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語言的標準,包括人才的培養等等,這樣一套基礎設施體系的保障,這也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最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翻譯行業以及譯協應當助力推動技術,尤其是人工智慧翻譯在翻譯行業之中能夠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我們都知道,過去這些年,技術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的,而且機器翻譯輔加人工智慧,對於翻譯來講,應該説它的精準度也不斷地在提升,它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但是實際上,在翻譯行業之中,人工智慧、機器翻譯只佔了很小的比例,據一項調查體現,在國有企事業單位,機器翻譯大概只佔到其中的0.3%。儘管大家都認為,它代表著未來的趨勢。所以,這裡面體現這樣一個落差,也就是一方面大家對此技術高度關注,在實際使用過程之中,因為它可能還存在著一定的不準確的地方,所以並沒有真正地能夠使用起來。所以,翻譯行業尤其是譯協在推動技術發展,能夠把技術更好地引入翻譯行業,用技術賦能,在這方面還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去做。所以,我也期待技術在翻譯行業的發展之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國網:回望過去40年,譯協在推動我國翻譯能力建設方面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展望未來,我們也希望譯協可以在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方面發揮越來越多的作用。謝謝您!
高岸明:這也是我的期待,也是我的職責,謝謝!
(本期人員:編導:佟靜;攝像:董超 王一辰 劉凱 ;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