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創中心:助力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動力引擎

本期嘉賓

時間:2022年3月15日

嘉賓:江蘇省産業技術研究院院長、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 院長、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 劉慶

前言:2021年6月3日,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創中心”)在上海揭牌成立。該中心是國家重點佈局建設的三個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之一,由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共同建設。國創中心致力於打造長三角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探索區域創新共同體建設的制度體系、路徑模式及一體化發展機制,在人才的引進培養與激勵、研發機構的建設與治理、財政資金的使用等方面先行先試、改革探索,將先進經驗複製推廣並結合當地實際再創新,營造促進科創一體化的良好生態。

主持人:大家好,這裡是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收看,我是主持人文婷。6月3日,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揭牌成立。按照國家長三角一體化戰略要求,和習近平總書記在“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科技部《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的要求,由上海市牽頭,聯合蘇、浙、皖三省共同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一體化工作。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算是江蘇省産業技術研究院  的長三角版本。從2013年12月成立起,江蘇産研院就定位為江蘇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和創新紐帶,並逐漸探索出一套研發作為産業,技術作為商品的新模式。今天在我們演播室,我們非常有幸的能夠邀請到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江蘇省産業技術研究院院長、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劉慶教授,與我們共同來聊一聊長三角一體化和科技創新話題,劉教授您好

劉慶:主持人您好,各位觀眾大家好。



主持人:劉院長,其實我們知道,在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宣佈,支援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且上升為國家戰略,能不能首先請您跟我們來聊一聊這個一體化戰略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劉慶:我覺得這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一個市場驅動的,由來已久。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在我們從上個世紀的80年代開始,我認為經歷了三個主要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我們説是1.0版本,就是上海這些大國企的工程師,他們利用星期天與我們蘇南的這些民營企業家交流合作,成就了我們蘇南模式的鄉鎮經濟。2.0 版本是中國加入WTO,中國搞浦東大開發,很多跨國公司進入到中國,把上海作為總部,把工廠、車間建到江浙,成就了我們現在的世界工廠,而1.0和2.0之間,由於有前面的鄉鎮經濟,有一批成熟的工人,特別是我們所謂的這個某些行業的産業工人,他才吸引了我們的跨國公司,把我們的工廠建到了江蘇,浙江, 上海周邊。到今天,我們認為長三角一體化進入了(第)三個歷史時代,就是國家定位上海作為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我們如何能夠在3.0版本,如何能夠發揮上海作為全球科創中心的這樣一個作用,集聚全球的創新資源,和江蘇、浙江已經有的巨大的産業優勢,進行深度融合,所以我認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在這個時間總書記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也和國家創新戰略是一脈相承的,那麼這個時候的主要的特徵就是創新和産業的深度融合。

主持人:所以其實您剛才已經提到了,我們的1.0階段的版本是從上世紀的80年代開始,所以其實至今也只有將近40年的一個時間,但已經發展到我們現在3.0真正的實現長三角一體化這樣一個過程了。能不能請您來和我們談一談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成立對於我們具體的長三角一體化實施有哪些重要作用呢?

劉慶:那麼這次這個科技部批復成立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其實就是響應總書記關於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這樣的一個號召。那麼在科創這個領域,如何來實現一體化的發展。

比如説,我們現在要做這個創新鏈和産業鏈的融合,如果要是不是一體化的話,那麼每個省、每個市在佈局創新鏈的時候,只想到的是自己這個省的産業鏈。

主持人:對,因為其實我們每一個省市都有自己的一個發展的優勢。

劉慶:對的,都有自己的産業的優勢和産業的佈局。但如果説我們從長三角一體化來講,特別是在長三角這個範圍,上海作為龍頭,它的科創資源,科創的這個優勢是特別突出的,所以我經常都在講,由於有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我們有可能在佈局上海的創業鏈的時候,我們考慮的産業鏈就不僅僅是上海的産業的佈局,而是考慮的整個長三角的産業的佈局,甚至考慮到全國産業的佈局。所以總書記在去年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就特別明確的指出,上海及長三角區域不僅要提供優質的産品,更要提供高水準的科技供給,支撐全國高品質發展。我覺得這個指示也對我們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指明瞭方向,明確了目標。

介紹】圍繞重點戰略和重大産業需求,國創中心將組織“三省一市”共建整合創新平臺,開展跨區域、跨領域創新合作與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整合攻關;一體化集聚全球創新資源,成為海內外知名高校、研究機構、頂尖研髮型公司進入長三角開展創新活動的首選夥伴,成為長三角乃至全國細分産品領域龍頭企業開展創新活動的對接平臺;按照研發作為産業、技術作為商品的理念,以市場化的手段推動産業技術研發與轉移,通過高水準科技供給推動産業轉型升級,通過衍生孵化企業培育未來新産業。

主持人:那能不能請您具體來跟我們聊一聊,自從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成立之後,我們上海或者説對其他城市的輻射和影響具體有哪些呢?

劉慶:應該説我們這個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是去年(2020年)十月份才批復,那麼今年(2021年)六月份才正式掛牌成立。其實在過去上海,南京、杭州、合肥這四個主要城市的科創資源,已經在和長三角的産業進行融合,比如説浙江大學在蘇州建了浙江大學蘇州研究院,中科院在合肥的研究院,在常州也建了産學研的機構,江蘇大學還把我們的流體工程研究所,建到了浙江,建在一個水泵之鄉(溫嶺市)去發揮他們的作用,支撐當地産業的發展,所以長三角這個區域裏面各種科創資源和産業的這個結合,過去若干年就已經在(佈局了)。

主持人:其實已經在有所佈局了

劉慶:很多的佈局,而且是在欣欣向榮的發展,那麼,我們這次在成立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其實我們是從頂層設計更加有序,用過去江蘇産研院,我們已經有七年多的建設的經驗,比如説過去我們已經有60多個研究所,那我們接下來再要佈局研究所,我們需要考慮,我們佈局的方面是不是更加全面了?比如説現在新興的一些産業,比如説人工智慧,我們在面向這個未來人民健康的一些生物醫藥等産業等等,甚至更前沿的量子等等,我們可能要重新佈局。另外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有一個統籌協調的作用,那每個區域的産業的發展具有自己的特徵,比如説,蘇州的張家港是冶金的重鎮,那麼我們是就在那裏佈局了先進冶金技術研究院,那麼我們的這個蘇北鹽城,在我們江蘇,他們要發展汽車,那麼我們就在那裏佈局了汽車的研究院。那麼過去,我們江蘇産研院更多的是在考慮江蘇的這個一體化。那麼未來我們就應該考慮到浙江、安徽的産業的發展,整個在三省一市從産業的需求,各個地方發展的需求和階段來佈局。所以我覺得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其實也是順應現在科創和産業融合發展的一個趨勢,那麼我們更加的從頂層設計,從地方區域發展的需求,從地方産業發展的需求,來更加地有序推進科創和産業的深度融合。

介紹】從某種程度上看,國創中心算得上江蘇産研院的“長三角版本”。作為江蘇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江蘇産研院2013年12月成立後,即定位於科學到技術轉化的關鍵環節,探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的通道。有專家指出,江蘇産研院可以發揮“抽水機”的功能,快速地進行産業需求和産業動態整合分析、提取輸送,帶給長三角各地的科研院所,推動區域內科創資源的“精準滴灌”。



胡義東:江蘇産研院從建設到今天,他一直秉持著一種探索的精神,改革精神和實踐的精神來探索的。我覺得江蘇省産業  技術  研究院作為我們江蘇推動産業創新的一個平臺,我們是希望  可以實現“世界有影響、全國最前列”的這樣的一個目標,那對於長三角的國創中心,那我覺得他應該比我們過去的目標要更加宏大和高遠,那他應該是真正走在世界前列的,全國唯一的這樣的一個平臺,來為我們長三角地區的創新發展提供堅強的支撐。

通過建這個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這個機構來一套班子、一套人馬、一個體系、一個管理運作的機制,這個可能還是一個過去從來沒有做過的一件事情,我覺得這個對於推動整個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尤其是科技創新的一體化的發展,可能是更加具有探索和實踐意義的。

主持人: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也是“三省一市”來共同合力共建,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國創中心是如何來持續探索一體化發展組織模式和這個協同創新的運作機制,把我們的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來統一呢?

劉慶:這是一個我覺得是挑戰,但這也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剛才主持人介紹裏面就看見我有三個職位,一個是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主任,又是江蘇産研院的院長,又是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的院長。之所以我一個人要擔任這三職務,就是希望能夠讓這件事情能夠一體化,所以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和我們江蘇省産業技術研究院,我們現在實現了一體化的管理,兩個院,一個在上海張江,一個在江蘇南京。

主持人:很多人會考慮到,這樣怎麼去實現一體化呢

劉慶:我們兩個院呢,這個剛講了,我兩邊都是院長,那麼我們兩個院分別只有我們的辦公室和財務部門是各自獨立的,我們的其他的所有業務部門,比如説我們的海外合作部,我們的資訊技術事業部,我們就是一個部門,一套班子,一個團隊。那麼我們在承接海外資源的時候,去對接,比如説與哈佛大學的合作,那麼我們是代表整個長三角“三省一市”,而不是説我代表上海,我這邊代表江蘇,我們去評價一個資訊技術領域的項目的時候,我們資訊技術領域是一個團隊共同來評價,如果這個項目是評價完了,要落戶到蘇州,那我們就用江蘇省的財政資金去支援它,如果落戶到我們的張江,落戶到嘉定,我們就用上海市財政的資金去支援他。實際上,都是同一個團隊來為江蘇省政府、為上海市政府,為浙江省政府,為安徽省政府,他們的科創資源和産業的結合服務,也可以把我們看成是一個專業的機構。

主持人: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這個滬、蘇、浙、皖又分別承擔著哪些角色?

劉慶:在現在這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這麼一個時代,上海毫無疑問要發揮龍頭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科技部批復把總部要建在上海,要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牽頭,因為中央定位上海是全球有影響力的科創中心,而且上海的地位、國際影響,對全球創新資源的集聚,以及已有的比如説重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已經有很好的基礎。中科院有眾多的研究所,我們的上海交大、復旦大學、上海科大等一批頂級的大學,以及我們的一些重要的國家的研究力量,都佈局在上海,所以它有跟其他三個省份完全不一樣,這樣的地位和作用。

他自己的創新資源和他作為代表長三角,甚至代表全中國去承接全球創新資源,這樣的一個優勢,所以我經常説上海未來要做什麼?更加的開放,要用更大的胸懷去開放,不能為了發展上海的産業去開放,而是要為了把長三角作為後盾,作為支撐,甚至把全中國作為支撐、作為後盾去開放,要向全世界去説,上海是全世界的人才、成果、創新要素到中國來的一個門戶,這是我想講的。另一個,上海,我們也在談,人才非常集聚,而且國內人才在未來要相互的交叉、相互的合作才能創造新的,那上海應該發展什麼産業,這是我一直在推動,或者説一直在希望能夠大家理解的,上海最應該發展的産業就是研發,要把研發作為産業來打造,把技術作為商品,要把這個理念深入到上海的區(縣),讓大家理解這件事情。

介紹】長三角區域是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最具活力,産業體系最完備的區域之一,建設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要發揮上海引領和帶動作用,集聚“三省一市”創新資源優勢,協同推動産業技術創新,促進創新鏈與産業鏈在長三角區域的一體化融合和升級發展,著力突顯上海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創新資源和開放樞紐的功能。



譚瑞琮:一是要進一步增強上海在自主創新領域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大高端科創資源的開放共用和技術服務供給,引導跨區域的創新協作和要素流動;二是要進一步發揮上海高層次人才優勢吸引集聚高水準人才,建設一批世界級的科研機構和創新平臺;三是要充分依託上海現有的産業技術優勢,佈局面向未來科技發展方向,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前沿競爭的重大戰略性産業技術,力爭在關鍵環節具備核心競爭力,在産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具備自主可控能力;四是要進一步發揮上海高水準開放優勢,國際化、專業服務優勢和金融資本市場優勢,為長三角區域龍頭企業邁向國際化提供更好的平臺,推動長三角地區優勢産業集群一體化高品質發展。

主持人:但其實在我們現在生活中,經常會提及一個概念就是“創新綜合體”,您對這個概念是怎麼理解的呢?那像這個 “創新綜合體”在這個産業技術創新的鏈條中又會起怎樣的一些作用?

劉慶:我們創新綜合體其實對應的我們老百姓經常知道的商業綜合體,商業綜合體集聚的是什麼呢?是頂級的商家,共用的是客戶,你買了衣服可以去買手錶,那麼我們這裡,就是要集聚全球頂級的創新要素,所以我們把創新綜合體定義為:頂級創新要素集聚與深度融合的物理空間。那這些創新要素在過去我們江蘇也好,浙江也好,安徽也好,其實過去他們有這樣的一些集聚。但是大家過去想的創新要素大多都是大學、科學院所,而我們這裡講的創新要素,還要包括企業,所以我要把這1000家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他們也要集聚到這裡來,讓他們和我們在這裡集聚的高校、科研院所的要素進行深度的融合,他們發生碰撞。所以我們今年試點三個地方,第一個就是我們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這個總部上海的張江。上海市政府在那裏給了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提供了一個2.5萬平米的大樓。第二個就是我們江蘇産研院在南京的江北新區的新址,我們一個10萬平米的載體。再有一個就是在蘇州相城,我們有一個35萬平方米的載體。我們想通過這三個不同體量的載體創新綜合體的試點,來為未來建設十個創新綜合體探一條路。其實創新綜合體的建設主要的希望能夠實現長三角一體化,科創和産業的深度融合。所以我特別強調了,我們綜合體裏面一定要有我們的産業要素,而且他們佔的空間可能要超過百分之五十。

介紹】  國創中心將按照“一套機制、一個團隊、一體化運作管理”方式,通過五年發展,實現六個一目標,即:建設專業研究所100家,圍繞長三角重點産業領域,高水準、高標準建設一批為産業轉型升級和未來産業發展持續提供技術支撐的專業研究所,研發人員規模超過5萬人;海內外戰略合作機構各100家,與海內外知名高校和研發機構建立緊密的戰略合作關係,集聚全球高端創新資源在長三角落地轉化;共建企業聯合創新中心1000家,支援細分産品領域龍頭企業開展戰略研究、制定技術路線圖,提煉挖掘解決企業願意出資解決的技術真需求;佈局建設創新綜合體10家,與創新資源豐富和技術需求旺盛的園區合作建設一批促進創新要素高度集聚與深度融合的物理空間和一個數字化資訊平臺;聯合培養研究生1萬名/年,以産業技術需求為課題,以專業研究所為主要平臺,與海內外大學聯合培養人才,打造未來産業技術創新人才高地。



郜軍:我們的未來目標就是通過我們的努力能使我們的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打造成為國家的重要戰略科技力量和助力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的動力引擎,為此我們有四個方面的主要的任務,首先一個就是推動我們的科技體制改革,第二個我們也會佈局建設一批重大的創新平臺,包括專業研究所,包括我們的重大整合創新平臺,以及領域類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第三我們也會成為整個的對接全球創新資源的一個樞紐和窗口,最後我們也會著力的培育一些面向未來的産業,未來通過這個5到10年左右的建設與發展,我們會打造一個體系更加完備,更加具有創新活力,同時也是更有利推動有力的推動地方高品質發展的這麼一個創新體系。

主持人:那現在其實長三角一體化已經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之後,我們江蘇産研院的研發重點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劉慶:應該説江蘇産研院就是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也是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其實我們通過將來還要建設浙江的院,建設安徽的院,來共同建設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的建設。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跟過去單純做江蘇産研院比,我覺得對我來講,我覺得最大的差別是,我們在集聚資源的時候,我們考慮是長三角,而且要把上海作為集聚創新資源的一個重要的基地去宣傳,比如像過去我到海外去宣傳,很多人不太知道江蘇是什麼,或者不知道江蘇在哪,當然我們江蘇在中國很有名的,但是我跟他們一講,我們就在上海旁邊。

主持人:這下知道了。

劉慶:他就知道了。我相信作為長三角一體化之作,我認為我們集聚創新資源的能力肯定會增強一個數量級,所以這樣的話我相信我們江蘇能夠承接到的創新資源比過去更多,這也是為什麼江蘇省的領導,他們支援我們把江蘇産研院過去的基礎,以及我們的機制,以及我們的團隊到上海來,在科技部的領導下,一體化的來推動長三角科創一體化建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再一個我覺得,過去如果單純做一個省,我們考慮到很多的創新鏈的佈局,我們都要什麼都要有,那現在這種上海已經有的,有人工智慧,生物醫藥,這還是非常強的,我們就承接他跟我們産業結合就行了,我們不一定要自己再在江蘇,再佈局人工智慧的研究所。我覺得這個就是一體化,所以我覺得無論是江蘇還是浙江還是安徽,我們如果能夠有一個機制,我相信能夠把上海的創新資源和我們産業結合,其實大家不願意重復,這也是我們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的價值所在,也是我一直我們一直要強調,要按總書記的指示,要一體化地來建設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一定要一體化,一定要高品質,就是不要重復建設,要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要做到多贏,而不是做到這種一些惡性的競爭,其實也包括我們江蘇、浙江、安徽有的企業做大了,他們希望把研發總部建到上海建到張江,那麼很多地方園區的領導有點糾結,那如果説一體化就不用糾結,過去上海也有糾結,在張江好不容易孵化的這個醫療企業,他搬到了浙江,搬到了蘇州,其實我覺得也不需要糾結,為什麼,要順應這件事情發展的市場規律,要順應我們市場的作用。其實一體化,就是要讓整個長三角都要高品質地發展,都要發揮自己各自的作用來實現高品質發展。所以我覺得我現在做的一個事情,充滿了信心,我覺得也非常有意義,就是因為我們是在真正為長三角一體化的高品質發展,在實現科創和産業的融合發展,這個上面去著力。

主持人:那您作為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負責人,對於未來,真正的實現我們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您有哪些的期待和規劃呢?

劉慶:剛才我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現在的一個主要的特徵就是科創和産業的深度融合,而我們的目標就要使長三角地區,從世界工廠成為全球的産業高地,我們希望能夠把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成為集聚全球創新資源和研發載體以及産業需求於一體的一個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一個産業技術創新的體系和生態,能夠真正成為推動長三角地區高品質發展的一個核心引擎。在另外一個方面,我們希望能夠把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成為實現總書記講的要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就是要把全球的頂級的研發機構,全球的人才、天才和我們中國産業的結合,同中國經濟的結合,甚至為了我們人類,為了我們這個地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他們的智慧和貢獻他們的創新,我們的一個共同的平臺和載體。

主持人:劉慶教授認為,科技創新的一體化,應該是長三角一體化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而且是最迫切需要,也是最有可能産生實質性效果的,在産業技術創新體系裏,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建立,無論是從資源端、需求端還是載體端,都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望在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的過程中,成為核心引擎。讓我們共同期待未來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的發展。感謝大家收看本期節目,也感謝劉教授做客我們的欄目。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我們下期欄目再會。

< 閱讀全文 >
< 收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