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委員:完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加強中醫藥的國際傳播
發佈時間:2022-03-07 17:15:43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導語:在2022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中國網《中國訪談》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印順,介紹其在完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以及加強中醫藥國際傳播等方面的提案。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印順


       以下為採訪文字實錄:


       中國網:今年兩會,您提出把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納入立法規劃,儘快出臺全國性實施管理辦法的提案。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您提出這一提案的出發點是什麼?

       印順:長期護理是向長期失能人群提供的護理服務,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則是為他們設計的保險制度。如何設計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從我們目前的情況看,大家群策群力,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很有必要。

       具體來講,我提出這個提案的出發點有三個。

       一是正當其時。聯合國界定老年社會的標準為老年人口數佔總人口的7%。根據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64億,佔總人口比重達18.7%,與10年前相比,上升了5.44%,這表明我國已面臨老齡化的嚴峻挑戰。“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從輕度老齡化社會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二是條件具備。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體現,是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作出的重大決策。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自2016年6月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以來,截止至2021年3月3日,全國已有49個城市試點長期護理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2億,使得失能老人過去“機構不能醫、醫院不能養、家庭無力護”的困局得到有效緩解。可以講,這6年穩妥的先行先試為探索路徑、積累經驗打下了基礎,也為制定全國統一的政策性框架留足了窗口期。

       三是問題導向。從各地試點過程中看,主要出現了政策不銜接、標準不統一、措施不配套、職能不完善、體系不健全、制度碎片化等問題。比如,從長期護理險服務對象看,蘇州市適用的是自行研發制訂的標準,南通市適用的是國際通行的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青島市則採用健康保險的ADL量表。以待遇標準為例,青島按照職工報銷90%、居民報銷80%的比例支付;廣州按照養老機構護理報銷75%、居家護理報銷90%的比例支付。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勢必會影響試點工作的推廣。

       中國網:您提出在農村地區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在農村地區試點是出於什麼考慮?應如何選擇農村的試點地區?

       印順:在農村嘗試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工作是一項十分艱巨而又緊迫的任務,我提出這個問題,主要基於以下三點考慮: 

       第一個考慮,是農村工作的重要性。“農為邦本,本固邦寧”。中央一直高度重視農村工作,最近又出台中央一號文件,就鄉村振興作出重大決策部署。因此做好這項工作,關係到中央一號文件的貫徹落實,關係到脫貧成果的鞏固,關係到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

       第二個考慮,農村有強烈的需求。自2016年我國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以來,試點地區主要是城市,受益人口主要是城市職工、市民。而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農村60歲、65歲及以上老人的比重比城鎮分別高出7.99、6.61個百分點。與2010年相比,60歲、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的城鄉差異分別擴大了4.99和4.35個百分點,這表明人口老齡化城鄉差異擴大,鄉村老齡化水準明顯高於城鎮。再加上農村社會服務水準相對滯後,農民收入較低、養老金入不敷出等因素,所以農村人口是對長期護理險更為迫切的需求人群。

       第三個考慮,在農村試點條件已經成熟。畢竟我們已經在城市開展了6年試點工作,受益人群達到1.2億,積累了不少好經驗、好做法,也鍛鍊了幹部隊伍。這都為我們開展農村試點工作創造了條件。

       那麼,如何選擇農村的試點地區?我的建議是:

       一是站位要高。站在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關注重大民生的戰略高度,從補短板、強弱項的角度來看待農村試點工作。這樣就會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

       二是切實可行。盡可能選擇有代表性、條件許可、風險可控的農村地區開展試點工作。

       三是量力而行。我們不是要畢其功於一役,所以我們應該基於廣覆蓋、厚基礎、實標準的考慮來開展試點工作。開始可能起點先低一點,標準先低一點,但盡可能將來讓更多的地區和人口受益。

       四是大膽創新。2020 年中國養老産業規模約為8.76 萬億元,同比增長15.1%。截止2020年7月,我國養老床位空置率高達50%。為此,我建議不僅在城市,而且在農村,要積極探索、創新市場化、社會化機制介入長期護理保險領域,通過市場化機制,將過剩供應以優質的價格、優化的服務投向廣大農村試點地區,同時通過社會化機制號召更多的慈善組織和義工團隊共同參與到長期護理保險領域。

       中國網:您還提出了關於加強中醫藥國際傳播的提案,可不可以給我們詳細介紹一下您的這一提案?

       印順:加強中醫藥國際傳播是我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中醫藥文化走出去的重大舉措。自《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實施以來,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合作共建30個中醫藥海外中心,開展56個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基地建設。截至2021年底,中醫藥已傳播到世界196個國家和地區。

       鋻於中醫藥國際傳播的重要性,我們堅持問題導向,建議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牽頭,聯合有關部門,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大力實施《推進中醫藥高品質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21-2025年)》,探索中醫藥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徑,為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力量。我們建議的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建立協調協作機制。要樹立跨文化傳播的全局意識和戰略意識,秉持“中醫藥産品走出去,必須中醫藥文化先走出去”的理念,建立醫、教、研、産等機構的協調協作機制,凝聚傳播力量和智慧,系統性提升傳播效益。

       第二,開展科技、人文深度交流。一是加強中醫藥文獻資訊支撐,出版多語種中醫藥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證研究書刊,開展相關智慧財産權保護,提高我國中醫藥國際話語權。二是開展中醫藥文化特色外交。在加強華人圈、華人社區傳播的基礎上,主動與當地政府、主流社群加強溝通,與當地醫療和教育機構開展合作,在不同的文化、意識形態、風俗習慣中尋求“健康生活”最大公約數,逐步消除中醫藥服務貿易壁壘。三是打造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人才隊伍。要開展相關專業課程設計改革,專業核心課程設置應“守正”,專業方向課程設置應“創新”,其餘課程和環節設置應“優化”,努力培養具有中醫藥學科素養、強烈的傳播中醫藥文化的歷史責任感和優秀的跨文化傳播能力的複合型英語專業人才。要強化師資基礎,一方面著力繼續提升“內部”師資的文化、傳播學素養,另一方面適時引入“外部”相關高校傳播學專業師資,整體提升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能力。

       第三,補短板、強弱項、固優勢。要優化佈局,更好推動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均衡發展。要發揚中非醫療合作優良傳統,提高中醫藥文化在非洲的影響力。要鞏固中國與東盟國家中醫藥文化互動優勢,總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印順


       中國網:加強中醫藥國際傳播有哪些必要性?為什麼會引起您的關注?

       印順:中醫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中排名第二,僅次於中餐。因此,中醫藥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有效載體。但調研發現,“十三五”期間,我國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呈現國內熱、國際冷,傳播方熱、接受端冷的總體態勢,嚴重影響著中醫藥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系統性、協同性的傳播機制不健全。現階段,我國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仍以個體傳播為主,缺乏系統性;國內中醫藥行業及各地、各有關部門的傳播活動也表現出單打獨鬥的特點,力量分散,協同性不強。

       第二,科技、人文差異帶來的嚴峻挑戰。一是認知差異。國際社會很難理解中醫藥蘊含的科技和人文雙重內涵,進而出現“中醫藥傳播中的文化折扣”。二是檢測認定差異。中藥一般是多種成分的混合物,化學成分和作用機制並不明確,無法在西方現有的理論下檢測其藥理毒理,進而導致中方派出的中醫師在國外僅能提供指導,不能合法執業;中藥也難以通過外國藥品審批、獲得國際註冊藥品市場認可。三是語言文字差異。中醫藥知識翻譯中經常會出現一種術語多種譯法的現象,加之既具有中醫藥知識又具有外語知識的中醫藥翻譯人才匱乏,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醫藥文化的國際交流和傳播。

       第三,傳播區域分佈不均衡。據統計,西方媒體、東方(特別是東盟國家)媒體對中醫藥報道較多,非洲和拉美媒體對中醫藥報道相對較少,傳播的區域分佈失衡,較嚴重地影響了中醫藥知識的普及推廣。


(本期人員:責編:白璐;主編:鄭海濱)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