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博士後制度是新型舉國體制在人才領域的有益探索
 
時間:2021年12月20日
嘉賓: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司長 李金生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12月18日至20日,第一屆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在廣東佛山召開,中國網記者在現場採訪了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司長李金生,他就我國博士後制度發展的成果、經驗以及所面臨的挑戰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司長李金生。(楊佳攝)

中國網:李司長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的採訪。在今年召開的中央人才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作了一個重要的指示:“要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要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的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援青年人挑大梁、當主角。”那麼作為我國青年創新型人才的主力軍,博士後群體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想請您介紹一下當前我國博士後制度的發展情況是怎麼樣的。

李金生:正像您所説的,總書記高度重視人才工作,特別是青年人才這個群體。總書記講,青年人才是戰略科技人才的源頭活水。那麼博士後恰恰是青年人才當中的主力軍,他們是這個群體當中層次相對比較高的一個群體。

博士後制度是國際通行的一個培養高層次創新型青年人才的制度,它本來是一個舶來品,發達國家的博士後制度更加成熟,歷史也更長,也産生了非常好的效果。説到博士後,好多人都覺得博士後是個學位,其實博士後不是一個學位,它是一個研究經歷,是工作人員。博士後實際上是在職職工,是工作人員,但是又完全不等同於我們一般意義上的全職工作人員,又帶有學習的性質。它的工作崗位的特點,就是特別適合搞研究。而且這個年輕群體也是處在35歲左右的黃金年齡時期,正是創新創業的黃金年齡期。所以對這個群體,各個國家都非常重視,特別是發達國家。

咱們國家的博士後制度,就像你剛才講的是1985年(建立的),當時是李政道先生提出了建議,小平同志親自決策,建立起這麼一個制度。大概就是,這個博士後制度它有兩個平臺,一個是叫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一個是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中國網:這兩個平臺有什麼差別?

李金生:科研流動站主要是設在高校,有博士學位授予點的高校,它叫流動站。國外都是流動站,國外沒有工作站,我們國家有個創新,除了流動站以外我們又設了工作站。工作站主要設在沒有博士學位授予點的這些——主要是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它有人才需求又沒有博士點,那怎麼辦?我們設一個工作站。

中國網:這是我們獨創的?

李金生:這是我們獨創的。但是工作站有一個條件,工作站要和流動站聯合招收,也就是説企業要和高校聯合培養博士後。這樣我們這個制度設立的初衷就是培養和使用結合在一起的,産學研緊密結合在一起,高校、科研單位和企業共同參與博士後人才的培養。所以這是我們的優勢。

經過36年的發展,應該説我們國家的博士後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目前累計招收博士後28萬人,已經出站的博士後是16萬人,這個群體,出站的博士後絕大多數都成為單位的領軍人才,或者是科研骨幹。我們統計了一下,目前已經有150位成為兩院院士。

中國網:這個比例非常高。

李金生:這個比例是很高的。今年這次兩院院士的增選,其中有咱們內地培養博士後經歷的人,我們統計是一下是16.8%,16.8%的院士有內地博士後的經歷,而且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現象就是博士後成為院士的,比其他的人成為院士的年齡要年輕3歲。

中國網:這個年齡的歲數還挺多,3歲。

李金生:對。也就是説博士後的經歷加速了人才的成長。所以我們説博士後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青年科技人才的生力軍。那麼博士後制度它是高層次人才成長的加速器。不是説多了這個經歷延緩了他的成長,而是加速他成長為高層次創新型領軍人才的經歷。

還有一個,博士後制度是人才制度改革的試驗田,它的機制非常活,打破了人才的單位、地區、戶籍、年齡的限制,他是隨遷的,博士後到哪個單位,進站、出站,他的戶口都是跟著他,包括他本人和他的家屬都可以隨遷。所以説這個制度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而且也很好地結合了我們的國情,成為一項有中國特色的高層次青年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制度。

博士後制度大體是這麼個情況。

中國網:博士後從他進站到出站大概是多長時間呢?

李金生:是這樣。我們現在一般的是2到4年,它是一個比較靈活的週期,最少兩年也可以到4年,最長不超過6年,所以還是有靈活性的。

中國網:這也是它的靈活之處了。

李金生:對,也是它的靈活之處。

中國網:就像剛才説到從1985年開始實施博士後制度,到現在已經走過了36年曆程,這36年當中我們也是一直在不斷地推進博士後制度的改革、發展,來逐步適應我們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那麼您總結一下這36年曆程中,我們有取得哪些比較重要的成果或者經驗呢?

李金生:成果有這麼幾個方面。首先是培養了一大批人才,高水準的、高素質的博士後人才,28萬人個頂個都是很優秀的。

中國網:各個行業的領軍人物。

李金生:這些博士後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可以這樣説,目前國內高水準的大學和科研院所,一般都要求有博士後經歷。什麼意思呢?也就是博士後已經是國內高校教師的一個主要來源,科研院所也是一樣,博士後成為高水準的創新團隊的骨幹,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是第一個。最主要的成就還是人才的培養成果,成績斐然。

第二個成果,取得了一大批創新成果。第一個是出人才,第二個是出成果。成果就很多了,可以舉很多例子,我不多説,我就舉一個例子。我們統計了一下,黨的十八大以來博士後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類基金的項目是4.2萬項,主要是由博士後來承擔的。這幾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的項目大概三分之一是博士後承擔的,承擔這個項目肯定會出一系列的成果。在有些高校,青年教師群體當中博士後出的成果要比其他教師的成果要高,就是它的平均成果産出率要比其他成果要高,這是第二,産生了一大批高水準的科研成果。博士後(出的)還不是一般的研究成果,很多都是在基礎領域、前沿領域、關鍵核心技術交叉的這些領域,共性的這些技術,所以解決了很多問題。我想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成果,推動了企業創新。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前面講了我們這個企業博士後制度對於吸引人才,特別是吸引高層次人才到企業去流動,發揮了一個很好的導向作用。現在我們在幾千家企業、160多個園區設立了工作站,有了工作站就有了平臺,有了這個平臺就具備了吸引企業人才到這個地方去工作的一個基本條件。大概有4.1萬名博士後到了企業,通過到企業做博士後,到企業去工作。這樣他和産學研結合得更緊密,直接在一線就解決了企業的技術難題,所以對企業的産業發展、技術進步産生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像咱們國內這些知名的企業,騰訊、華為、百度、科大訊飛、寧德時代,包括這次我們戰略簽約的戰略合作夥伴,都有我們的工作站,而且這些企業對工作站越來越重視。這是第三個作用。

第四個作用,博士後制度發揮了人事制度、人才制度改革試驗田的作用。80年代還是計劃經濟條件下,計劃經濟條件下調一個人是很難的,在當時的情況下,博士後他的單位、地區、戶口……

中國網:有很多限制?

李金生:很多限制當時就可以打破,當然現在就更沒有問題了。所以説現在很多高校、很多研究機構都願意用博士後,因為他非常靈活。來了以後又專心搞科研,他的工作就是搞研究,就是搞科研,在2到4年之內,他很容易能夠出一些成果。

中國網:心無旁鶩地出一些成果。

李金生:對,確實是這樣。

中國網:也確實是我們這個制度給他們提供了比較優渥的條件。

李金生:對。所以我覺得這四個方面,36年的成就大概是這四個方面。要説基本經驗,我體會有三個,我體會最深刻的。

第一個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小平同志親自決策建立這項制度,中央對博士後制度歷來都非常重視。從設立博士後專門管理機構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到中央財政對博士後不斷加大投入,資助的標準不斷提高,到國務院專門制定改革完善博士後制度的這些政策,沒有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沒有各地黨委政府的重視,沒有各個單位的重視,博士後沒有今天發展的這樣一個局面。這是我體會最深刻的。

中國網:我們有一個很好的頂層設計,然後各個單位齊心協力才推進了博士後制度的發展。

李金生:所以説第一個還是體制優勢,黨管人才。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比不了的。這是第一個經驗。

第二個,産學研相結合。我們博士後工作雖然是一個小群體,人數不多,頂多也就28萬人,是一個小眾,在整個人才隊伍當中比例較低,但是它發揮了大的作用。為什麼發揮了那麼大的作用呢?我覺得就是産學研相結合,就是把各個方面——産業界那就是高新技術企業,學就是高校、科研院所,研那就不用説了,研發的任務都有,特別是我們工作站的模式,企業博士後工作站的這樣一種模式,更是把産學研緊密地結合起來了。還有我們舉辦的這些活動,也是産學研結合的一個平臺。我們從一開始定位就是産學研相結合,這個對推動我們博士後制度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是第二個經驗。

第三個經驗,培養和使用相結合。從一開始,小平同志決策建立這個制度的時候,小平同志就明確提出在培養中使用、在使用中培養更高級的人才。定下了培養和使用緊密結合的這樣一個模式。我剛才給你講的,博士後的身份很特殊,它不是學位,不是學生,也不是一個完全的在職的、全職的工作人員,而是介於二者之間。他有合作導師——他不是學生的導師,這個合作導師對他又是比較放手的。博士後開展科研是獨立地開展科研,在合作導師的指導之下,獨立地開展科研。當年李政道先生向小平同志建議這項制度的時候,小平同志就問李政道先生,説博士已經很博了,為什麼還要搞博士後呢?當時李政道先生就解釋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後的區別。當時大概的意思,這不是原話了,當時政道先生他就説,本科生就是老師出題目,然後本科生去做,然後老師判答案,本科生做對了,本科生就合格了。這是對本科生的要求。

説研究生是導師給研究生包括碩士生、包括博士生出題目,出了題目以後,導師就不管了。然後研究生自己按照導師出這個題目去研究,最後研究出來的結果,導師認為可以,你這個研究生和博士生就畢業了。

博士後是什麼呢?博士後和導師是合作關係,導師只是給他出出主意、指指方向,這個題目是博士後自己找的,導師不給你出這個題目。博士後自己找到這個題目以後,自己去尋求解決這個課題,最後找出答案。這個答案出來以後,不光是導師,然後有一個團隊來對你進行考核,看看你是不是合格了。你合格了就出站了。

中國網:聽起來他的自主性更大,當然責任也更大了。

李金生:對,責任也更大。所以説它是一個培養人的制度,同時也是一個使用人的制度。他在企業裏面,像企業工作站,企業裏面就是解決這個課題的,同時還有流動站的合作導師,流動站的合作導師對他還有指導的義務。所以這三個是我們國家的博士後制度的三個優勢,是別的國家不能比的,也是我體會最深刻的。

至於説現在博士後制度存在的問題。我感覺有這麼幾個,我們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我們現在有清醒地看到我們和發達國家比,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

中國網:還有有待提高的地方?

李金生:主要有這麼幾個問題。第一個,投入還是不夠。

中國網:這個投入是指財政投入嗎?

李金生:對博士後制度的投入,包括財政,包括社會的投入,投入的水準跟人家比還是差很多。我們現在中央財政對博士後的日常經費投入的標準是每人每年8萬元,8萬塊錢一個人的標準,現在也不高了。

中國網:國外發達國家呢。

李金生:像發達國家的政府對博士後的投入力度也是很大的,但是它投入的方式不一樣。我們是通過財政投入的方式,西方國家是換一個口袋,是從財政的錢放到基金裏面,它是通過國家的基金來投入到博士後。所以説也不是説西方國家全是社會投入,那不是,它的政府投入,政府通過基金的投入,比我們的力度要大得多。

第二個,我們國家高水準的博士後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差距。西方國家的這些高校,特別是美國的這些高校的博士後站,它能把全世界最優秀的博士,像麻省理工、斯坦福、哈佛這些高校,能把全世界最優秀的博士吸引到它那兒做博士後,它那個博士後就是全世界最高水準、最頂尖的人才。我們現在還做不到。我們現在還只是説,我們只是希望把我們國內的優秀的博士吸引到我們站裏來做博士後,同時再吸引全球的。現在還做不到把最優秀的人才都吸引到我們這兒來做博士後。這是我們第二個不足的地方。

第三個,企業博士後發展相對來講比較薄弱,28萬博士後只有4萬多在企業,只是佔到七分之一。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發揮得還不夠,還要進一步加大企業博士後工作的力度。

問題主要是有這麼幾個。

中國網:我們剛才談到了企業在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是我們國家一個特色。目前我們了解到已經設站3800多家,這些工作站在促進産學研的深度融合,推動企業的創新和科技進步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未來,想問一下我們作為主要的領導單位在探索和發揮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在企業培養人才當中的作用,幫助企業解決他們的用人難、技術難等問題方面還會有怎樣的舉措呢?

李金生:企業博士後工作站的建設是下一步的一個工作重點,剛才講目前也是一個薄弱點。我們想下一步主要有這麼幾個舉措:

從我們部裏的博士後工作職能的角度我們能做的事情,第一個就是支援有條件的企業設站。首先一個企業要想吸引博士後,必須要設站。設了站,有了平臺,栽上這棵梧桐樹,才能把博士後……

中國網:引進來。

李金生:給引過來。

中國網:設站的門檻搞不搞呢?

李金生:設站還是要有條件的,因為博士後不是説隨便一個企業就能設博士後工作站,它要有相應的一些重點的研發平臺、研發的機構。再一個,企業裏面要有相應的高層次人才,企業裏至少要有博士後的合作導師,至少有能夠拿得出手來的合作導師。否則,企業裏面人員的水準還不如博士後,你怎麼能讓博士後到這兒來設站呢。

       再一個,企業得有相應的適合博士後研究的課題,有這麼幾個基本的條件,博士後才能設站。

       第二個,我們最近準備出一個文件,就是加強企業博士後工作站建設的這麼一個意見。為了促進企業博士後工作,為了加快企業博士後設站進程,我們準備採取備案制的舉措,就是企業博士後工作站備案制改革。過去企業博士後設站都是採取評審,評審是兩年一次,它不是常態化的。兩年,企業申報,我們組織專家評審,評審完以後給企業設站,週期比較長,也不是太便捷。以後我們想適應現在高品質發展的需求,準備採取由評審制到備案制的這麼一個改革。這個文件前段時間我們已經發了,後面可能還有一些配套的東西,就是一個工作指南,通過什麼樣的程式,我們有一個工作指南,很快會發出來。

      還有備案,你不能都到現場去,都往北京跑,要通過線上、通過網上進行備案。網上我們還有一個網站,資訊支援的一個網上平臺,也正在開發。很快這項工作就落實,如果順利的話,明年初就能夠實現企業備案制的常態化。企業只要有這個需求,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頭部企業,還有一些單項的隱形冠軍,有需求、符合條件,經過省裏的推薦,我們隨時可以給這些企業備案。備案以後,就可以招收博士後,就可以開展博士後工作。這是第二個目前我們考慮支援企業博士後發展的一個措施。

       第三個,除了這些固定的平臺以外,支援企業博士後的發展,還需要一些常態的活動也好、項目也好,需要這樣一些平臺。就像這次大賽一樣,如果説政府不搭建這個平臺,企業和博士後自己去對接都很難。          

中國網:通過這個平臺可以建立更多的連結?

李金生:對,建立更多的連結。除了大賽以外,剛才講的,我們舉辦一次大賽,週期是很長的,我們可以把這種活動零散地開展。

中國網:小規模的更靈活一些。

李金生:小規模的、多批次的、靈活性的,論壇、專門的項目對接、專門的博士後交流活動、專項的博士後服務團,我們還可以考慮,就是支援各個地方、各個單位組建一些博士後的專業化的社會組織。比如説博士後聯誼會,現在很多高校都有博士後聯誼會,通過這種社會化組織開展多批次、小規模的活動,為企業、為博士後對接開展服務。

中國網:通過企業博士後制度的不斷完善,也更好地促進了我們科研成果的轉化。

李金生:對,確實是這樣。

中國網:現在科研成果轉化是不是還是相對的一個難點?

李金生:是。科研成果轉化是一個老大難問題。現在各個方面都非常重視這個問題。所以説作為博士後制度來講恰恰是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

中國網:可以説是解決問題的一把關鍵鑰匙。

李金生:對。

中國網:那麼通過本屆大賽我們是希望帶給青年的科研人員,尤其是我們博士後群體哪些積極影響和作用呢?

李金生:剛才我講,雖然説博士後是個小眾群體,但是這個群體非常出眾。把這個群體的作用發揮好了,無論是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也好,還是推動科技自立自強也好,還是促進産學研相結合也好,都會發揮非常好的一個作用。

中國網:謝謝李司長,我們也預祝本次大賽能夠圓滿順利。謝謝,再見。

李金生:謝謝你,也謝謝中國網長期以來對人才工作,特別是對博士後工作的大力支援。

從大賽啟動,一直到現在大賽馬上開幕,我們中國網的團隊確實付出了很大的勞動,給我們提供了巨大支援,非常感謝。

中國網:謝謝司長的肯定,應該的,我們也非常榮幸能夠參與進來,然後盡一份力量。謝謝李司長,謝謝您。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記者:佟靜;攝像:孫磊;後期:劉凱;攝影:楊佳;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記者:佟靜;攝像:孫磊;後期:劉凱;攝影:楊佳;主編:鄭海濱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