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共産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于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召開黨的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中國網《中國訪談》特邀中央黨校教授戴焰軍對全會公報進行解讀。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戴焰軍。(鄭亮 攝)
中國網:戴老師您好!首先很高興今天能夠邀請您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先和我們的網友打個招呼吧。
戴焰軍:網友朋友們,大家好!
中國網:我想大都關注了剛閉幕的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這次會議主要是對黨的百年奮鬥歷程做了一個總結,特別是一些成功的經驗以及重大的成就。其實,近年來有不少會議都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對這些經驗做過總結,那我們為什麼現在還要通過這種重要的、正式的方式來做總結呢?
戴焰軍:因為善於總結歷史經驗,這實際上是中國共産黨的一個優勢,也是中國共産黨一個傳統。大家看,在我們一百年曆史發展過程當中,每到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我們都會認真地去總結我們歷史上的經驗。當然,這個經驗包括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通過這种經驗的總結,就可以使我們對過去走過的路有一個盤點,這裡邊哪些是對的,哪些是不對的,可以幫助我們在以後的發展中避免再犯重復的錯誤,也可以使我們從歷史經驗中去汲取智慧,汲取力量,使我們以後的發展更順利。
那麼我們今天在這麼一個新的歷史節點上,實際上是兩個百年任務交匯點上,總結我們黨一百年的歷史經驗,總結一百年的偉大成就。當然了,一個是對我們過去的盤點;再一個,更重要的是對我們未來的發展,實質上可以從中汲取智慧,汲取力量。
因為總結經驗,一是我們進一步明白我們過去的路是怎麼走過來的。我們今天不是講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嗎?要傳承我們的紅色基因嗎?那麼我們過去的路是怎麼走過來的?通過這種總結,可以使我們廣大的黨員幹部、我們廣大人民群眾更清楚地看到我們中國共産黨的一百年它是怎麼走過來的,就是我們贏得今天的成功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毫無疑問,我們應該珍惜今天已經取得的這個成就。
再一個,通過總結過去的歷史經驗,使得我們對進一步這個路應該怎麼走,應該有更明確的認識。因為歷史的經驗它裏邊有經驗也有教訓,我們有走對的,也有走錯的。那麼通過這種歷史經驗的總結,毫無疑問,我們能找出來我們走得好的原因,也能找出來我們走得不好的原因。從這樣的對比中,當然對我們未來走好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三,它實際上對我們增強信心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因為過去我們在那麼困難的條件下,大家知道,特別是中國共産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一步一步走過來,實際上是經歷了千難萬險,我們叫“篳路藍縷”,那麼艱難的路都走過來了,毫無疑問,歷史本身就證明了中國共産黨是有這樣的能力去戰勝各種各樣的困難的。所以,從歷史中,我們可以進一步強化我們在未來的發展中戰勝各種困難的這種信心。毫無疑問,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險,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和考驗,增強這種信心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網:了解黨史的人都知道,這次通過的這個《決議》是中國共産黨百年曆史上第三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決議。那麼您如何理解它的歷史定位,它有什麼樣的特殊性或者重要性嗎?
戴焰軍:講到特殊性當然是比較而言的了,就是你説的中國共産黨100年的歷史上——以前已經有過兩個決議,這是第三個。
一個是76年以前,就是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第一個《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另一個是40年前,1981年,我們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兩個《決議》都是在歷史重大轉折關頭所做出的決議,所以,這兩個《決議》都有很重要的使命,它實際上對我們過去歷史上的若干重大事件做定論,分清是非,可以因此使全黨進一步地統一思想,這樣保證全黨高度地團結統一,去走好進一步的路。
比如説1945年的《決議》,實際上它是糾正教條主義、宗派主義等歷史上出現的問題。十一屆三中全會實際上是要糾正“文革”的錯誤,要從“文革”那麼一種錯誤中走出來,所以它們都是在一種重大的歷史轉折關頭。
今天做的這個《決議》是在歷史的銜接點上做出的一個決議,也就是説我們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到今天,特別是從上一個《決議》到今天,這40年來,應該説我們在黨的歷史發展中沒有犯顛覆性的錯誤,基本上我們是順利地走過來了。所以,這個《決議》就和上兩個《決議》有著不同的內容了,它基本上從正面來系統地總結我們黨內歷史上的這種歷史經驗和重大成就。
中國網:這三個《決議》在歷史背景和內容上都是不相同的,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都在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上通過的具有指導性的文件。請您給我們分析一下,從它的演進足跡我們也可以看出中國共産黨與時俱進的精神。那麼您如何看待它的“變”和“不變”呢?
戴焰軍:要説不變的(地方)就是我們總結經驗這麼一個老傳統始終沒有變,從我們這次的《決議》和前兩個《決議》相比較,黨在歷史中堅持的一些經驗是沒有變的,比如説“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敢於進行自我革命”“以人民為中心”“自力更生”等等這些基本的東西是沒有變的。我們從過去的經驗、今天的經驗看起來,這個是一脈相承的,正因為有了這些始終保持不變的傳統、這些經驗,才保證了我們這一百年順利地一步一步走過來了。
當然了,同時也是有變的東西。今天同樣的經驗,它的內涵跟過去相比較,毫無疑問,已經更豐富了,因為時代發展了。比如説當我們第一次做出歷史決議的時候,我們黨當時還在為奪取政權而奮鬥的過程中,而今天我們已經是執政70多年的政黨了。那當然了,通過70多年的執政,執政中的這些經驗對我們來講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了,那是過去第一次《決議》中所沒有的。所以,黨總是在不斷發展中來不斷地總結經驗的。這些經驗它也隨著黨的歷史,隨著黨的發展不斷地在充實,在豐富。
中國網:其實我們對這次《公報》當中出現的一些重要概念的詞頻也做了一個統計和總結,我們關注到,出現最多的三個詞“社會主義”是61次,“人民”是56次,“經濟”是42次。那麼您如何看待這些高頻詞呢?
戴焰軍:這些詞實際上都是很關鍵的詞,比如社會主義,它是我們的基本制度,也是我們實現現代化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目標的必經之路。所以,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當然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要求。所以,它在我們整個公報中肯定體現的頻率是比較高的,因為它實際上是我們很多問題、很多概念的一個質的定義詞。比如説我們講市場經濟,我們講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講民主,我們講的是“社會主義民主”。所以,社會主義在這兒就是個定義詞,因為它是關係到我們根本制度的一個東西。當然,這個出現的頻率就很高了。
那麼“人民”這個詞,因為人民是我們根本的力量所在、命脈所在、根基所在,人民利益也是我們共産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我們的初心所在。那麼總結我們一百年的歷史經驗,毫無疑問,“人民”這個詞出現的頻率是會很高的了。
中國網:還有一個“經濟”。
戴焰軍:因為經濟現在是我們的中心工作嘛,特別是在當前新形勢下,發展經濟實際上是我們實現一切目標的一個基礎。我們現在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它也是實現我們的目標,實現我們“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這個宗旨的基礎。因為今天我們講,我們黨要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那為人民謀利益,我們作為一個執政黨,不很好地推進經濟的發展,那拿什麼去謀利益?所以,它是我們的中心任務。當然,作為中心任務,那肯定在《決議》出現的頻率它是比較高的。
中國網:提到經濟發展,我們就會想到“共同富裕”,因為“共同富裕”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但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其實“先富帶後富”好像沒有看到特別明顯的成效,反而貧富差距可以説是越來越大了。6月10號的時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援浙江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意見》在發佈之後引起了大家廣泛的關注和討論。這次十九屆六中全會的《決議》也有“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促進共同富裕”這樣的表述,那麼您怎麼看這個問題呢?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戴焰軍做客中國網訪談間。(鄭亮 攝)
戴焰軍:它實際是階段性現象,經濟社會發展肯定和一切事物的發展一樣,都是螺旋式發展,都是波浪式前進的,不可能只沿著一條直線這麼發展。從我們黨執政以後整個社會發展這70多年的情況來看,它體現的就是這種發展特徵。比如剛開始50年代、60年代,我們那個時候是計劃經濟,計劃經濟分配它是平均分配,也就是我們講的平均主義。平均主義它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使得經濟失去了活力。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它實際上是不利於經濟發展的。所以,改革開放以後,我們提出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後先富帶後富,實現共同富裕。
當然,共同富裕本身是我們的最終目標,也是我們實現宗旨的必要的這麼一個價值取向。所以,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在現實的發展中,從政策層面、從實際發展的一系列措施方面,實際上(採取的)是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這麼一種發展模式。
那麼在這個發展中,特別是進入市場經濟這麼一個階段以後,我們的經濟社會的確是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我們幾十年連續保持高速增長,這個在世界經濟史上也是不多見的。整個國家的國力是顯著地增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的生活水準明顯是提高了。即使今天相對貧困的人,跟20年前30年前40年前相比,應該説那也是不可比的了。但是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的確出現了您所説的貧富分化的問題,就是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後,沒有能夠很自然地來解決先富帶後富實現共同富裕的這麼一個目標。
這個實質上是要靠政策的。今天我們回顧改革開放以來這幾十年的發展歷程,正是要認真地去反思,那麼在我們這個社會發展中,我們發展過程中的政策方面、我們採取的一系列促進發展的重大舉措方面,還有哪些方面是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健全的?又有哪些方面的制度措施、政策措施是有助於我們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
所以今天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現在我們建立示範區,它實際上就是要通過試點來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這個是我們的目標。中國共産黨是為最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為最大多數人謀利益,毫無疑問,這個社會應該是共同富裕的。
當然,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一個是要防止出現貧富分化,特別是防止出現兩極分化。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一開始的時候就講了,他説:“如果出現了兩極分化,那意味著我們的政策失敗了。”
那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有正確的政策和制度,也要防止出現另一種情況,那就是以平均主義的理念、以殺富濟貧這種方式去實現共同富裕。那樣從另一個方面也會不利於經濟社會的發展,最終它對於實現共同富裕的這個目標是不利的,所以要試點,在試點過程中不斷地完善我們相關的制度、相關的政策。比如説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在這個分配製度、分配政策方面怎麼樣去不斷地健全完善,促進社會實現共同富裕。
中國網:我也相信隨著這些試點,還有收入分配製度的不斷完善,共同富裕(政策)肯定會得到落實的。那我們再來談談民主吧,“不民主”是很多西方國家用來攻擊我們的一個熱門的話題。這次《決議》當中也有這樣的話:“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那我們應該怎麼理解這個“全過程人民民主”,又該如何落實“全過程人民民主”?我們要通過什麼樣的手段或制度來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呢?
戴焰軍:因為民主本身它是人類一個共同的價值追求,中國共産黨從一開始就是舉著民主這個旗幟起家的。我們在革命年代之所以有那麼強的號召力,之所以能夠把廣大人民群眾組織起來、動員起來去進行革命,就是因為我們舉了民主的大旗嘛。所以,我們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目的很重要的一點,從政治上,那就是要體現社會主義民主的要求。所以,這個民主它不是誰的專利。
當然了,各國的國情不同,那麼它實現民主的具體制度、它實現民主的具體途徑肯定是有區別的。由於這種區別,我們的民主在國際上,就像你説的,也會引起一些曲解或誤解。所以,今天我們闡述我們的民主制度,實際上對於澄清這些曲解和誤解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再一個,對於推進我們自己民主的發展也是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的。
那麼今天我們講“全過程民主”,我理解,這個民主是體現于我們的政治制度的整個過程之中的。我們今天講的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它實際上就是從開始到後邊,從事前、事中到事後,就是我們在任何一個決策的實施過程中,實際上民主是要始終貫徹下去的。這個它當然不光體現在程式上,也體現在實質上。所以,我們講我們這是叫“全過程民主”。
當然了,要真正地保證把我們社會主義這個全過程的民主在各個方面的實際工作中真正落到實處,那麼我們很多方面的具體的制度還需要不斷地加以健全完善。我們知道,前一段,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在人大工作會議中闡述了這個全過程民主。實際上,我們知道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是我們的一個根本制度,它實質上就是強調一種制度的意義,就是怎麼樣不斷地來健全完善我們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使我們的社會主義民主能得到更好的體現。其他方面也是,政協我們講協商民主,它也是;我們説基層民主、基層選舉,這種民主,它同樣需要不斷健全完善相關的制度。
中國網:通過制度來保障這些政策的落實?
戴焰軍:對,因為民主是需要制度來保障的。
中國網:可能適合我們的民主才是最好的民主。
戴焰軍:因為民主在各個不同國情條件下,它的歷史文化不一樣,它的整個現實國情條件不一樣,那它的實現方式是不一樣的。就是在西方國家也不一樣,同樣是資本主義國家,它這種民主的實現,比如同樣叫選舉,有的是議會制,有的是總統制,它都不一樣,更何況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這兩個制度之間。
中國網:這次全會的《決議》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給予了很高的定位,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也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能不能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包含哪些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精華?
戴焰軍:我們講中國精神、中華文化,現在其實也在經歷著一種沉澱。為什麼呢?因為今天我們正在由傳統的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化社會,中國現在正在進入現代化的這個過程之中。所以,我們的中國文化本身也在這樣一個歷史發展過程中,在向現代化發生轉化。像這種轉化,它本身體現的就是時代的要求。那麼對於用來指導我們實現現代化的這樣一個指導思想,當然,它體現的就是我們文化這種現代化的要求,當然,它也是現代化的一種精華了。我理解它就是這樣的。
中國網: 我們今天非常高興能夠請到戴老師做客我們的節目,給我們帶來了非常精彩的解讀。
(本期人員:編導/文案:韓琳;主持:白璐;攝影:鄭亮;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