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今年10月27日發佈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白皮書全面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理念、實踐行動和成就貢獻,介紹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全球氣候治理的倡議主張。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特別邀請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就白皮書的內容進行深度解讀。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楊楠 攝)
中國網:白皮書專門提到了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目前我們碳交易市場的試點進展如何呢?
柴麒敏:我們從“十二五”開始,當時在“十二五”規劃綱要當中首次提出我們要建碳市場,然後在2012年首先推動了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涉及到可再生能源、碳匯等。2013年開始陸續在全國7個省市,包括深圳、廣東、北京、湖北、上海等這些地方推動了碳交易的試點,自下而上地探索很多機制建設當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的解決方案。在2015年,總書記在巴黎氣候大會上對全世界宣佈中國要建設全國統一的碳市場,所以從2017年開始就陸續啟動了這個體系的建設。一直到2021年的7月份,在上海、北京、湖北三地,在韓正副總理的親自見證下,我們的首單上線交易完成,碳市場正式啟動了上線交易的工作,目前應該是有條不紊地在推動。
我們參照了現在發展相對成熟的歐盟市場。中國的國家級市場才剛剛起步,一方面可能要給它更多包容性,因為它的發展可能還會有個過程,像歐盟就經歷了大概4個階段的發展,才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對中國來説也一樣。
另外,中國的整個碳市場發展的階段跟發達國家可能有區別,發達國家都是在排放已經達峰之後,排放總量開始進入下降的階段適用碳市場。對中國來説,現階段我們的排放還在適當地增長,我們還沒有達峰,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的控制,我們的目標主要以降低碳強度為主。強度我們知道是一個相對指標,相比于發達國家的絕對量的指標,它也有一個區別。所以我們現在的碳市場非常具有中國特色。我相信也是跟我們發展階段相適應,未來也會根據我們自身的國情,來做不斷的升級、改革,相信會行穩致遠。
中國網:一個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應該具備哪些要素呢?
柴麒敏:首先它必須制度完備,相對比較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得構建起來。這是一個根本性的保障。另外一個,它必須要有相對成熟一點的參與方,比如説我們受排放控制的重點排放單位,未來有可能符合條件參與到市場當中的個人和機構,這個多方的參與,才能夠真正形成這方面的市場。
另外,這個市場如果真正要起到價格引導、投資引導的作用,它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市場的活躍度、流動性,包括一些未來有可能有序地發展我們的碳金融,包括期貨等一些衍生品的開發。這個都是在商討過程當中,也包括它的資訊透明、公開,便於公眾以及監管機構對它進行監督。
我想碳市場要發展得好,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需要政府出很好的政策,市場要良性地來運作,包括參與這當中的每一份子可能都要貢獻自己的力量。
碳市場設計的總的目的是希望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靈活的方式,來實現我們現在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未來實際上在碳市場發展過程當中,還有很多工作要推動。
中國網:您剛才也提到要體現碳匯價值的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健全這個機制,可以説是一個非常新鮮的事物,目前我們在探索當中取得哪些成果呢?
柴麒敏:中國在2012年就啟動了自願減排交易制度,包括新能源和林業碳匯在內,都納入到這個市場。這些像您剛才提到的碳匯既具有減排的效應,同時又具有生態效應,具有社會的很多價值,實際上是非常好的,能夠推動我們未來實現碳中和(的工作)。實現碳中和既需要把排放降下來,又需要增加很多自然系統的碳匯,來最終實現平衡,所以它未來的發展潛力還是很大的。
但是對中國來説,它可能也有一定的局限,因為中國的土地資源比較有限,未來碳匯發展受到這方面資源條件的限制,所以要更高品質地推動碳匯發展,同樣我們要注入很多新的政策、制度來保障。因為很多碳匯在的地方都是可能發展階段相對靠後的地區,它對實現我們國家的共同富裕也能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
(本期人員:編導/文案:韓琳;主持:佟靜;攝影:楊楠;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