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駐上海總領事胡克定:進博會聚焦可持續發展和低碳
 
時間:2021年11月10日
嘉賓:英國駐上海總領事 胡克定

       中國網: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如期在上海舉辦。本屆進博會共有58個國家和3個國際組織參加國家展,來自127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0家參展商亮相企業展,國別、企業數均超過上屆。作為世界上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進博會已經成為全球共用的國際公共産品,成為世界觀察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重要窗口。英國是首屆進博會的主賓國之一,此後持續參與進博會。進博會給中英兩國的經貿合作帶來了哪些機遇?中英企業在投資和合作方面有哪些潛力?本屆進博會上,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特別採訪了英國駐上海總領事胡克定。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胡克定在進博會上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專訪


       中國網:今年英國在進博會上的亮點是什麼?有哪些新展品或新形式?

       胡克定:我給您一點提示,可以看看我這條來自蘇格蘭的領帶。其實,今年進博會我們的亮點就是蘇格蘭。這也是蘇格蘭國際發展局第二次將蘇格蘭的企業帶到進博會。今年我們共有37家企業參展,其中10家都參與了去年的進博會。這充分説明瞭進博會在他們眼中的價值。在我們的參展企業當中,有23家來自食品和飲料行業,14家來自設計、時尚和消費品行業。在今年的進博會當中,蘇格蘭國際發展局與格陵蘭集團合作帶來的産品包括時尚産品、化粧品和保健産品,還有非常有名的食品和飲料,比如蘇格蘭三文魚、煙熏三文魚、威士忌、餅乾,還有一些我品嘗過的美味的冰淇淋。當我們在這裡參加進博會時,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正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舉行。所以今年蘇格蘭參展的一個亮點就聚焦在可持續發展和低碳。

       蘇格蘭只是其中的一個案例。在中國商務部的邀請下,英國政府通過商務部網站的數字展廳開通了線上國家展,通過介紹英國國際貿易部、英中貿易協會、英國文化教育協會以及英國旅遊局等機構的主要情況來分享我們的亮點以及英國的兩家龍頭企業,英國石油公司和利潔時家化的産品。在進博會的展館裏,你還能看到許多其他的英國公司,涉及的領域包括汽車、制藥、銀行等服務業。

       中國網:英國是首屆進博會的主賓國之一,並一直持續參與其中。在您看來,進博會給英中兩國的經貿合作帶來了哪些機遇?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

       胡克定:當然,前兩屆進博會和第三、第四屆截然不同。因為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外國參展商很難親自到現場來參會。

       在首屆進博會上,我們簽下了價值超過20億英鎊的合同,涉及生物科技等領域。其中,羅爾斯•羅伊斯的航空發動機也簽下了8.5億英鎊的大合同。

       去年,中英兩國企業也簽署了價值4.5億英鎊的合同,其中包括乳製品領域的合作,如北愛爾蘭的湖畔乳業和上海南僑食品有限公司的合作訂單。

       中國網:合作確實涉及了許多領域。根據今年1月至9月的最新數據,中英雙邊貿易額已超過800億美元,自英進口和對英出口增幅均超過25%,中國已成為英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地。您認為,中英企業在投資和合作方面有哪些潛力?

       胡克定:的確如此。中英兩國的經貿關係的確在不斷深化。中國海外貿易順差的十分之一來自於英國。此外,我們兩國也有非常重要的雙邊投資,特別是在我們都很關注的低碳經濟、零碳、綠色投資、綠色能源等領域,投資勢頭強勁。舉個例子,許多能源行業的跨國公司的總部都位於英國,如英國石油公司和殼牌公司。這些企業正尋求機會,希望增加其在中國清潔能源領域的投資。而在過去一年左右的時間裏,我們也看到一些企業在英國的新能源領域進行了重大的投資。遠景動力給一家超級電池工廠投資了4.5億英鎊,這將支援英國的汽車工業發展。中國華能投資了歐洲最大的鋰離子電池工廠,這也有助於實現零碳能源供應。北京建工集團也在英格蘭北部簽下了有關綠色建築的合同,價值45億英鎊。在建築領域,許多英國公司將他們的技術、技能和標準帶到中國,助力綠色建築和零碳建築。

       中國網:中英互為重要的貿易投資夥伴。您對未來中英經貿發展的走向有何期待?

       胡克定:我剛才提到的數字體現出我們兩國的貿易關係有多重要。中國是英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但我認為,對我們來説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繼續合作。英國將繼續保持經濟開放,歡迎中國的商品、投資和服務進入英國。當然,我們也將繼續擴大對中國的出口。比如,我們在食品和飲料領域對華出口增長迅速。食品和飲料也是我們蘇格蘭的同事們今年非常關注的領域之一。此外,我們還要在貿易壁壘和市場準入等問題上共同努力,這樣我們才能共同前進。例如,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在化粧品的準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現在這些産品無需經過動物實驗便可以進入中國市場。這些都是我們未來可以共同努力探討的問題。


(本期人員:編導/記者:裴希婷;攝像/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編導/記者:裴希婷;攝像/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