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全國消防日專題節目:發展智慧消防 落實安全責任
 
時間:2021年11月9日
嘉賓: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總工、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黃曉家;北京科技大學教授 蔣慧靈

       導語:自1992年起,我國將每年的11月9日設立為全國消防日,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消防安全宣傳活動來提高人們的消防安全意識,推動消防安全工作的社會化進程。近年來,隨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先進科技的快速發展,消防領域的技術專家們將目光聚焦于智慧消防,以期加強對火災的預防和研判,增強救援的精準性。那麼,科技在消防工作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智慧消防目前在我國的發展情況如何?在第30個全國消防日到來之際,中國網《中國訪談》特別邀請到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總工、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黃曉家北京科技大學蔣慧靈教授進行分析。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黃曉家北京科技大學蔣慧靈教授做客《中國訪談》(攝影:劉楨珂)


       中國網:歡迎蔣老師、黃老師做客《中國訪談》演播室。從1992年全國設立首個消防日開始,今年已經是第30個消防日了。那在這30年當中,我們國家的公民消防安全意識以及消防(救援)技術和設施都有了哪些發展和變化呢?請兩位分別談一談。

       黃曉家:隨著城市化,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火災會越來越頻繁。我們國家,總的來説人民的消防意識在提高,火災得到有效的控制。

       1992年以前,我們國家很多消防技術還是落後的,自動噴水沒有普及,消防設施沒有普及,我們很多的標準沒有。我們國家2014版的消防標準體系才真正和國際接軌了,包括建築設計防火規範,消防給水技術規範,消防栓技術規範。目前,我們跟國際上基本上是接軌的。關於消防部隊的滅火救援,消防車,我們國家也有了長足的發展,消防車現在基本上能滿足國內的需求。

       中國網:蔣老師,您怎麼看這三十年的發展呢?

       蔣慧靈:拿我自己的例子來説吧。我是1993年(參加)高考,當時還不知道什麼是消防。所以,1993年考到武警學院以後,我才知道什麼是“消”什麼是“防”。我那時候的狀態也反映了當時老百姓的狀態,(就是)對消防不是很了解,不是很理解。當然,現在肯定不一樣了,現在大家消防意識得到了很快的提升,這得益於幾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從政策、法律法規上來説,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産法》強調了人人都有安全的責任,單位也有自己的責任。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也強調我們要肩負起自己的單位主體責任。所以,責任倒查會催生我們自己對消防,對安全的重視。這是一個層面。剛才黃老師也提到了很多標準、規範的出臺,這是從政策層面。從宣傳機構層面來看,(我國)在消防宣傳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119”宣傳日這樣的教育活動,還設立了消防宣傳“九進”,進社區、進學校等等這樣的活動。還要求各個城市建立消防宣傳、宣教中心等。所以,越來越多的社會單位和消防機構推出的這些政策,引導了我們社會當中每個人都去重視消防問題。

       也感謝新聞媒體,現在越來越多的新聞媒體都加入到我們消防宣傳行列當中,在消防意識的提升(方面)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從技術層面來説,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的發展都會帶動消防技術的發展。國家把安全放在非常高的地位,要保證各行各業都安全生産。每個人都要安全,要保障人民生命財産的安全。

       另外,越來越多的高校也參與了培訓、培養(消防)人才的工作當中。原來消防工程專業大概就武警學院一個,現在有二十多所高校開設了消防工程專業,從這個層面來説,也為社會帶來了很多新技術和人才。

       中國網:可以説兩位專家也是見證了從首個消防日到今年第三十個(消防日),這三十年的發展變化。

       黃曉家:對。

       中國網:其實這三十年來,無論是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識還是基礎設施都有了長足的發展。當然,這些發展是在時代發展的背景下的必然結果。比如説90年代,住宅設計風格比較單一,但從2000年以後,它的設計風格是百花齊放的,什麼類型都有。這種多樣性的建築設計風格對我們消防工作來説是一個新的挑戰。也請兩位給我們談一談,這種挑戰體現在什麼地方?我們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黃曉家:90年代的時候,樓都是建得比較矮,也是比較窄,便於滅火救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樓是越來越大,也越來越高。我們一定要提高建築物的放火設施的能力,同時要增加火災預防的能力,要精準地防控,滅早打小,這些實際上都要求我們精準地去研判這些火災,消防設施要到位,可靠性要高,安全性要高,實現火災得到有效的防控。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國家消防技術規範體系,比如自動噴水,消防給水的可靠性極大地提高。

       所以,我們在整個火災防控當中要考慮全面、立體的過程,真正地要實現預防為主,防消結合。    

       中國網:蔣老師,您怎麼看多樣的建築風格對我們的消防工作帶來的挑戰呢?

       蔣慧靈:現在高層建築越來越多,地下工程也很多,大空間的建築面積越來越多,高層建築也越來越多,對於我們的救援能力的挑戰其實是非常大的。

       消防設計、設施的可靠度和消防的救援能力是個(相互)配合的關係。消防隊要知道裏面的消防設計情況,消防設計也要考慮消防救援的難度。所以,我們在設計過程當中,消防設計要保證設施的可靠性,同時也要考慮消防車在外部救援的時候,它的能力到底能不能跟得上,消防車到底能打多高的高度,一些新型滅火器到底能不能夠有效地送達,等等。這方面的配合其實是越來越大的挑戰。

       還有目前包括特高壓、新能源,(我們)對它的一些火災機理,滅火劑,滅火技術(的掌握),還都處在磨合期,處在一個發展時期。所以,對我們的挑戰其實都很大。未來其實需要融合很多新技術,新工藝,新的裝備才能匹配我們社會發展的程度。所以,這方面挑戰確實越來越大。

       中國網:是的,剛才聽到您提新技術、新裝備,就聯想到我們現在的智慧城市。説到“智慧”,我們現在經常聽到的或者更加了解的是人工智慧、智慧城市等等這樣的詞語,但對於“智慧消防”,我們知之甚少。也請兩位給我們談一談,介紹一下這個“智慧消防”是什麼。它的發展應用情況如何?

       黃曉家:智慧消防是很寬的內容,首先我們講建築物的智慧消防,好比説火災報警,自動噴水,它是一種自動系統。我們怎麼能實現,感知這些因素,在火災報警系統和自動噴水系統上,實現更高層次的消防設備(的應用),那麼(這)叫智慧消防。建築物裏更多的“智慧”是把所有跟人、物、環境有關係的所有資訊集合起來,做出對火災場景的判斷,(包括)它到底有沒有火災,火災風險是多大,是不是要進行人工干預,是不是要進行預防。(智慧)消防和通信技以及感測器技術的發展相結合,感知環境的變化情況,同時把數據傳上來,通過各種各樣的模型來進行分析判斷,做到真正地保護人民,保護生命財産。


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總工、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黃曉家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  (攝影:劉楨珂)


       中國網:蔣老師,您怎麼看智慧消防?

       蔣慧靈:我覺得智慧消防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一個是“消”,一個是“防”。“消”,就是我要看清火場才叫智慧的“消”。我要看得清火場我就需要知道是什麼東西在著(火),著(火)的方向,煙霧蔓延的方向,以及人員在哪,我應該怎麼搜救。這就是“消”的意義,我通過大數據能夠清楚地知道火災發生位置,包括火災發生的過程,人員搜救的過程,包括滅火過程當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等等,從而做到智慧調度,包括還可以結合城市道路、交通等來解決智慧指揮的問題。

       從“防”的角度來説,我覺得社會單位得知道看得見的問題,也要解決看得見的問題,得看清楚(在)我這個社會單位層面到底存在哪些火災隱患,怎麼提升我消防設施的可靠度,我的消防管理人員是不是在這個過程當有效地參與了管理,並消除了隱患。所以,只有把“消”和“防”這兩方面都做好了,我們才能夠説智慧消防,(只有)結合大數據,結合人工智慧,結合這樣的研判,才能夠做到總體的安全。

       中國網:蔣老師,您在最近一次的演講當中,談到一個主題叫“智慧疏導系統”,能不能也給我們介紹一下這個智慧疏導系統,以及它在當今社會的應用狀況?

       蔣慧靈:我們現在開車的時候喜歡用導航,對吧?我想去到哪個地方,(導航)能夠告訴我最快的,最省時,最省力的一條路。那在火場當中,其實人們更希望找到這樣(一條路),它是一條生命之路。所以,我覺得從技術上來説能夠實現,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技術路徑去解決它。但目前來説解決得不好,或者説現在處於慎用的階段,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要做智慧疏導系統,首先要解決剛才提到的,我身處何處。我在火場當中,當四週全是濃煙,我能不能夠清楚地知道我自己在哪?著(火)的是什麼?下一步火會往哪個方向發展,安全出口在哪?

所以,第一個要解決位置問題。我是在什麼樣的位置,然後所有的位置資訊我能不能夠知道。

       第二,我得知道動態的資訊,就是火的蔓延規律,煙的蔓延規律以及變動的人流。就是不僅僅是我自己,還有別人。別人的變化會不會給我(逃生)造成擁堵。第三,這些變動的因素,能不能形成一個很好的數理模型,從而精準地預判、預測以後會産生一個什麼樣的後果。

       最後,我最佳的路徑在哪?動態的路徑如何顯示?

       中國網:蔣老師,您認為下一步智慧消防的發展重點和方向是什麼呢?

       蔣慧靈:關於智慧消防發展的重點,其實我們今天聊了很多了。首先從法律法規層面上,政府要做好引導,包括關注基層數據,關注體系的建設。從標準層面上,我們要更多地關注數據介面的問題,通訊協議的問題。讓數據能夠快速地融合,能夠統一到一個比較便捷的平臺上面。如果數據無法統一、融合,就談不上“智慧”了。

       第二個層面,就是從管理機構的層面上來説,在基層數據還不準確的情況下,我們現在不能步子邁得太大。其實我覺得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我們怎麼把底層的數據抓牢了,我們到底想要一個什麼樣的數據,我們想要什麼樣的基本環境,這是(我們)要做的。

       另外,從社會單位管理層面上來説,他們應該更多關心主體責任的問題,是不是真正地通過這套系統消除了隱患,防患于未然。    

       從社會層面上來説,通過社會保險、社會信用評價體系,評價社會單位在信用問題、消防安全問題上能不能很好地承諾,消防産品的生産廠家能不能承諾其産品是可靠的。

       還是一句話,我覺得智慧消防的發展其實就是專人專事,各司其職,責任到位,(這樣)就能夠把智慧消防的問題做得更好。


北京科技大學蔣慧靈教授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專訪  (攝影:劉楨珂)


       黃曉家:其實還是兩個層面,一是建築物裏面的,二是城市級的。城市級的智慧消防也同樣很重要。因為它是降低城市運作成本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我們還要(根據)消防工作的方針,做到“預防為主,防消結合”。

       城市智慧消防追求的目標是不一樣的,要和智慧城市完全融合、結合起來,使我們的智慧消防真正起到第一監督,第二有效、精準防火,使消防部隊能實施精準的火災防控和滅火救援。

       中國網:城市級的消防現在在試點,目前效果怎麼樣?

       黃曉家:2016年,我們就和佛山消防支隊開始研發研究,目前已經運作了一段時間了,效果還是不錯的。我們也跟廣東省消防總隊(一同)做了一個火災預警預判的平臺,也是通過演算法做出來的,目前應該説上線效果也是不錯的。(根據)這兩個數據反饋和比較,目前進行城市級的智慧消防的研究和推廣,是極為有必要的。也會得到很好的效果。

       中國網:您能不能詳細地説一説,效果主要是體現在哪些方面?

       黃曉家:首先,數據來了,我們能判斷一個建築物的火災風險等級,是低風險、中風險還是高風險。(如果是)高風險,它會立馬彈出來,通過這個顯示,相應地就可以進行回饋。通過雙數據公開,消防部隊可以和業主一塊兒檢查到底存在什麼問題。那麼(通過)精準地預判、計算,我們就能知道風險在哪兒。我們也做了很多各種各樣的火災防災模擬研究。我們(還)建立了各種各樣的模型。目前,我們在廣東省預測應該是比較準的。

       第二,我們建立了預防的模型。    

       還有就是整個城市消防部隊的能力的評判。我們根據這個研究,得到很多的模型(從而)去預測消防部隊的(救援)能力。還有城市,整個城市的安全等級,包括人口密度,建築物的高度,道路,還有容積度,我們提出城市交通道路容積的系數,我們做了一個模型,(通過)模型計算(得出)這個城市安全風險是多少。    所以,我想,智慧創造它是無限的,它是個環境,就像剛才蔣老師説的,就是(要)創造一個環境。那麼實現了這樣一個環境之後,這些可能會(得到)快速地發展。    我們這些年做了很多研究,這些研究目前也足以支撐我們國家城市級的智慧消防和建築物的智慧消防的發展。

       中國網:我們也盼望著智慧消防快速地發展和完善,能夠真正在社會發展當中發揮它該有的價值。今年咱們消防月的主題就是“落實消防責任,防範安全風險”,那也請兩位專家談一談各自對這個主題的理解,以及未來對於消防工作的一個期待。

       黃曉家:因為火災不是經常發生的,那麼對每個單位來説,因為它起火的頻率相對來説低,所以大家容易忽視。也就是我們説為什麼要有今天的“消防宣傳日”來提醒大家來做這個工作。另一個,要全面地提升整個社會消防的安全意識,落實消防責任,其實更多地還是要回到“預防為主,防消結合”。

       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就是要預防為主,“防”和“消”相結合。預防的核心是單位,所以,我們加強消防責任制,提高單位消防安全的意識。

       中國網:蔣老師,您怎麼理解這個主題,對未來的消防工作有怎樣的期待?

       蔣慧靈:剛才其實我已經説過了,就是專人專事,各司其職,責任到位。因為今天是119“消防日,我想從消防隊層面來説,(他們)承擔的不僅僅是火災撲救這樣的艱難重任,還包括水災、地震等各種自然災害,我們消防隊都衝在最前面。技術方面的提升也有助於保護我們消防員的生命安全。

       我希望在消防宣傳活動當中,不僅僅是喚醒社會單位和個人對消防的重視,也希望我們消防隊員能夠更多地保護自己,然後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安全技術保障,保障我們的消防員能夠平安地、安全地完成任務。這就是我的一個願望。謝謝!

       中國網:30年的消防宣傳經驗告訴我們,我們需要有這麼一個節日去宣傳消防安全。當然,我們也更加需要剛才談到的智慧消防,(包括)城市級的,建築級的,來真正在社會發展當中實現它的價值。我們也共同期待這樣的成果。同時,也非常感謝兩位專家今天做客《中國訪談》演播室,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消防課,再次感謝!

       蔣慧靈:謝謝!

       黃曉家:謝謝!

       中國網:各位網友,本期的《中國訪談》到這兒就全部結束了,感謝您的收看,再見!


(本期人員:編導/文字:白璐;主持:段冰;圖片:劉楨珂;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編導/文字:白璐;主持:段冰;圖片:劉楨珂;主編:鄭海濱)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