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視頻致辭,並在致辭中表示將繼續支援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這些舉措釋放出了重要的信號。那麼,北京證券交易所的設立將會為我國資本市場帶來怎樣的改變?中小企業又將從中獲得怎樣的發展機遇?就相關問題,我們邀請到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進行分析。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專訪 (攝影:鄭亮)
中國網:徐老師您好,首先很高興能夠邀請您做客我們的節目,先和大家打個招呼吧!
徐洪才:大家好!主持人好!
中國網:自2013年正式運營以來,新三板已經發展成為資本市場幫扶中小企業一個非常重要的平臺,而深化新三板改革也是更好地幫助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內在要求。首先,請您帶著我們回顧一下,新三板市場都經歷了哪些比較主要的改革和探索?
徐洪才:所謂新三板是由老三板演變而來的。老三板裏包括兩個系統:一個叫STAQ系統(全國證券交易自動報價系統),一個叫NET系統(由中國證券交易系統有限公司開發設計),還有一塊是從滬、深交易所退市的這些企業,加在一塊兒的這三塊叫“三板”。
STAQ系統是在90年代初和滬、深交易所同步(建立)起來的,90年代(成立了)兩個交易所和兩個網路(系統),就是STAQ和NET。後來市場萎縮了,到1999年的時候(這兩個系統)就關停了。進入本世紀以後,由於還有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再加上退市的企業,加在一起就形成了這麼一個特殊的老三板。
後來我們覺得可以把它改造一下,作為中小企業投融資的一個平臺。在新三板改革之前,它門檻比較低,最多的時候,掛牌的企業有1萬多家,你想一想,過去三十多年,我們滬、深交易所加在一起(掛牌上市的企業)才4000多家,就僅僅這一個(改革前的新三板)就1萬多家,其由於掛牌企業參差不齊,就需要規範,(所以)原來的交易規則是對投資人有適當的門檻,也就是説這些企業由於管理不規範,公司治理不規範,未來經營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很大。因此,就(對投資者)設置了一定的門檻,即(只有)少數人、大戶、機構投資者可以參與市場。因此,就出現了有行無市這樣一種情況,其融資的功能、投資的功能都難以充分體現,融資的規模很小,交易量很小,市場的價值很難體現。因此,在幾年前,我們就採取分層式的改革,就是分門別類,好的、中不溜的、差的,給它進行分類。分類之後就形成了基礎層、創新層和精選層,那就優中選優,裏面還真的有一些閃光的金子,有發展潛力的企業。但是,像創新層,特別是精選層(當中的一些企業)素質很高,有發展潛力,但由於市場功能有缺陷所以不得不轉板到滬、深交易所(上市)。
在滬、深交易所裏,創業板裏起步比較早一些,是在本世紀初,2009年成立的,科創板是最近幾年在上海成立的,那麼這個定位是不同的,我們精選層的這些好企業最終要重新到滬、深交易所上市,這就好像我這個大學裏沒有碩士點,沒有博士點,所以只能考別的大學。
但我們中小企業的這種融資需求是剛性的。什麼意思呢?我們説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一些頂天立地的大企業,但是更需要鋪天蓋地的中小微企業,這是我們經濟發展的基礎:增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提供稅收。而且大企業也是從小企業成長起來的,但企業融資週期決定其在不同的生命週期當中有不同的風險特徵,同時又有不同的融資需求。而我們在新三板這個市場裏恰恰缺少這個功能。所以,就出現了千軍萬馬奔獨木橋的這樣一個局面,大家都擠在滬、深交易所了。所以,道路很擁堵。
我們現在賦予新三板一個新的功能定位,給它升級,成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我覺得這是國家層面的一個重大戰略舉措,更重要的是,新三板本身,北京這個市場本身是迎來了一個新的歷史機遇。
中國網:一個新的發展機遇。
徐洪才:對。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專訪 (攝影:鄭亮)
中國網:那麼北京證券交易所在設立之後將如何助力新三板進一步深化改革呢?
徐洪才:首先,原來的這個股權轉讓系統,坦率地講,它屬於一個場外市場,和滬、深交易所這種集中的,大規模的交易(市場)是無法相比的。那現在給它升格為和滬、深交易所相提並論,三足鼎立,這個層次不一樣了,就是説你本來是個普通大學,現在有重點學科了,有碩士點,有博士點了,那麼這個層次就不一樣了。因此,參與的投資者,還有未來的資金層面,特別是整個運營的制度體系,像上市、交易、退市,還有持續的監管等等,這些制度層面可以説跟滬、深交易所比較接近了。
當然,我們也會有很多創新,就是根據其本身的功能定位所決定的,我們有一些新的做法。由於這個交易市場本身是升格了,所以,未來交易所會大幅度地增加,吸引本地、京津冀地區,以及全國的優秀中小企業到這兒來進行“深造”,通過融資加快發展。與此同時,投資人也可以分享這些中小企業的投資回報。
中國網:其實我還關注到一點,北京證券交易所在設立之後,它的交易制度還是延續了之前精選層的比較靈活的交易制度:新股票上市首日,不設漲跌幅限制,從次日開始是30%的漲跌幅限制。這樣的設置傳達了一個什麼樣的信號?
徐洪才:我覺得這是向市場化方向又大大邁進了一步。為什麼這樣講呢?原來我們滬、深交易所的交易是比較謹慎的,有漲跌停板制度,而且幅度是10%,ST的一些股票(漲跌幅是)5%,是嚴格控制的。後來註冊制改革,在創業板、科創板進行試點以後,逐漸和國際接軌。比如港交所,美國的納斯達克、紐約證券交易所就沒有漲跌停板制度,當天漲個100%,1000%也沒問題,當天的股票從山峰跌到谷底也行,它從制度上是允許的。但是前提是資訊的充分披露,那麼投資人自己要承擔風險。
因此,投資人就要自己擦亮眼睛了,選擇物有所值的股票和投資標的。(投資人)要充分地研究掛牌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但是投資人也有羊群心理,一哄而起。所以,機構投資者,特別是像原來新三板裏的做市商,作為機構投資者更加理性,而且了解內部資訊,對(所投資)公司的基本面,未來的經營管理,市場的前景,(公司)發展的前景,盈利能力有深刻的理解。因此,他(機構投資者)在裏面起到引導作用,引導大家理性地投資,同時資金也會合理地流動,流到那些有成長性,有投資回報的企業。那些爛的企業通過優勝劣汰,將遭受市場的拋棄。而漲跌停板就限制了它的供給和需求,以及投資者的這種自由的選擇。
所以,放開的幅度更大,應該説是個機會,對於有眼光的那些投資人(來説),(他們)發現了這個公司的潛在價值,持有以後,可能有一天漲幅會非常驚人,但是要選錯了對象,可能虧損就是巨大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審慎地投資,科學地進行投資決策。
中國網:那在北京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以後,它的發展定位是什麼樣的?
徐洪才:它的定位很特別,主要是(服務)“專精特新”的創新型企業。因為未來中國經濟要靠創新驅動,中小微企業(雖然)良莠不齊,但是有一些做得比較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有一些獨門絕技和核心競爭力的這些企業需要鼓勵發展。未來,我們要鼓勵這些“專精特新”的企業快速成長,但是他們僅靠銀行貸款是“不解渴”的,銀行很難承擔這種風險。而且這些企業又不夠格到創業板或科創板上市。因此,我們打造一個新的平臺,讓他們能夠融通資金,這樣我們在制度上就有很多的靈活性了。不像是滬、深交易所,就是企業上市融通資金需要等很長時間,但融通的資金一時半會又用不了,又浪費了。
中國網:在組織形式上,我們注意到北京證券交易所和滬、深證券交易所之間也有些不同,北京證券交易所是由全國股轉公司出資設立的公司,那採用這樣一個組織形式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呢?
徐洪才:交易所有兩種組織形式,一種是會員制,一種是公司制的。滬、深交易所是會員制的,那麼它們提供一個透明的,規範化的交易的場所,廣大的會員企業,包括證券公司、仲介機構,在這裡面公平競爭,交易所提供服務。也有公司制的,公司制其實在國際上是主流,像香港交易所,就是股份公司,甚至成為上市公司,像紐約證券交易所也是這種情況。公司制有很大的靈活性,可以更加市場化,決策更加靈活,有助於它的創新。
此外,全資子公司的形式其實也是根據實際情況出發的,因為它是把精選層升格為北京證券交易所,還有兩個“考前預備班”或“補習班”,(也就是)前面的創新層和基礎層,基礎層當中好的(企業)選拔到創新層,創新層當中的企業通過歷練、培育,一年以後,夠格的就可以直接上市了。以前我們精選層裏面的企業還要排隊到深、滬交易所去上市。現在我看恐怕不必要了,(因為)我們這裡已經有“碩士點”、“博士點”,何必到別的地方去再拿學位呢?我們中國(市場)這麼大一個體量,成千上萬的企業需要融通資金,僅有上海、深圳這兩個交易所是不夠的。
從定位來看,北京證券交易所最大、最鮮明的特色就是定位於中小企業。以前滬、深交易所都是服務於高大上的(企業),這些中小微企業基本上是被邊緣化的。現在(北交所)將會成為我們扶持、支援中小微企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平臺、陣地。同時,它會銜接幾個市場,形成一個多層次的、自由暢通對接(的資本市場),其中一個就是(要銜接)滬、深交易所,另外一個是區域性的股權交易中心,應該説它們的發展潛力也不能低估。未來這種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功能(將得到)進一步完善,彌補了我們金融體系的短板和不足,完善了市場功能,這對於市場體系的建設是有益的,更重要的是服務實體經濟(方面),我們又多了一個平臺和抓手。
中國網:在北交所正式設立之後,其與上交所和深交所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徐洪才:首先,從功能定位上看,是有一些差異。從門檻來看,主機板市場是最高的,其次是創業板、科創板。從它的戰略定位來看,主機板市場主要是那些藍籌股,是成熟、大型企業的融資,相對來説風險比較小,但是回報也不會太高,因為成長性是有限的。成長性比較高的一個是創業板,一個是科創板。科創板更多的是定位於原創性的硬科技,處於國際創新的前沿,符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及重大的民生關切的創新領域,這是它的特點。
深圳創業板更多的關注傳統産業,例如一些新的技術的應用和改造,特別是一些基礎創新,對現有技術的綜合、靈活運用,個性化的運用以及商業模式、新的業態的創新等方面有所側重。
我們北京證券交易所的定位跟這兩個不一樣,主要是“專精特新”。從門檻來看,北京這邊從資産規模、營業收入、利潤等要求上都低一點,同時,我們對它有一些靈活性的安排,比如説輔導期的時間可以短一點,融資的規模可以小一點,等等。
當然,我們對投資人也會採取適當性管理,不是大家一哄而起,誰都可以來。原來新三板要500萬以上才能開戶,因為(資産在)500萬以下抗風險能力比較弱,就不建議進場了。現在(這個門檻)肯定要大規模地下降。這個還得要量力而行。
中國網:我們也注意到,北京證券交易所在設立之後也會試點證券發行註冊制,和滬、深證券交易所是一樣的,這次的北交所試點註冊制將會對我們國家資本市場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徐洪才:滬、深交易所前幾年搞註冊制已經有一些成功的經驗,現在我們不必從頭開始,可以拿來就用,這是我們的後發優勢。但是北交所的定位不一樣,同時在面向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們有了新的經驗,我們推出這樣的證券交易所可以大膽嘗試,可以把國際上一些成功的做法,一些在滬、深交易所還沒做的事兒,我們在這邊(北交所)可以做,這是完全可行的,這也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要求。因為我們要向國際接軌,金融不斷開放,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企業面向市場,那可以有很多新的做法。比如註冊制,毫無疑問,這是國際通行的做法,就是讓市場配置資源,投資人、融資方,還有仲介機構都要各就各位,各司其職。
像滬、深交易所的科創板、創業板就是符合條件的進來,不符合條件的在門外等著。我們這邊的情況又不一樣,我們前面兩個還有“預備隊”,就是基礎層和創新層,那麼這中間會有一個有機的銜接。當然,也歡迎具備條件的一步到位,直接上(市)。因此,它是多層次、多元化的這樣一種融資機制。
中國網:北京證券交易所在設立的時候就非常關注退市機制,強調要建立多元化的退市指標體系以及差異化的退出機制,為什麼會這麼關注退市機制?
徐洪才:有兩點考慮。首先,頒發“出生證”同時準備好“死亡證”,這是市場的客觀要求,生生死死,優勝劣汰,這是客觀規律。只有“準生證”沒有“死亡證”,這顯然是不合適的,功能是有缺陷的。特別是高風險的中小企業“死亡”的概率非常大,要讓它有序、規範地退出市場。過去,我們在主機板市場,在滬、深交易所裏主要通過資産重組,就是更多地鼓勵並購重組,而不是那麼鼓勵直接破産、清算、退出,實際這裡面有很大的問題,而且也不利於鼓勵優勝劣汰。
好企業自然應該受到市場的獎勵,多融通資金,低成本地融通資金,投資人(也應該)得到更高的回報。那麼差的企業呢?那怎麼淘汰?所以,我們(應該)把市場準入這一塊給規範好,(在上市企業)存續的過程當中,正常化的運營機制也規範起來,最後也把退出市場規範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服務鏈條,那麼我們整個市場的功能就是完備的。
中國網:最後,我想問一個中小企業可能比較關心的問題,這次的新三板改革以及北交所的設立,會為中小企業帶來什麼樣的機遇呢?什麼樣的中小企業未來有望在北交所上市?
徐洪才:首先,我覺得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新的發財的機會來了,(因為)多了一個平臺嘛,原來千軍萬馬到深圳,到上海,道路太擁堵,現在開闢了第三條道路,新的平臺正在搭建,那麼大家可以到這兒來融通資金。
當然,也不是説一哄而起都能上,我們是有條件的,有選擇的,要發揮仲介機構專業化的作用,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特別是保薦人、證券公司要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要做好甄別。與此同時,好的企業在裏面融通資金,加快發展,插上了騰飛的市場,會産生好的示範效應,吸引更多的企業。投資人掙大錢了,也會産生吸引力,産生示範效應。所以,這個市場本身是服務於我們中小微企業的,服務於實體經濟的,對於未來的創新發展,對於未來的産業轉型升級也會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彌補了我們資本市場體系裏普惠金融方面的一塊短板。過去講普惠金融,大家都認為就是銀行的責任,實際上我們證券交易所在直接融資這一塊也大有可為。那麼現在(通過)國家層面上,我們成立了這樣一個平臺,那麼未來大家(可以)拭目以待,看看我們北京證券交易所能不能夠提供更多的、高效率的一些新的符合中小微企業發展需要的,符合客觀規律的金融服務。
中國網:最後謝謝徐老師今天給我們帶來了非常精彩的觀點和解讀,再次感謝!
(本期人員:編導/採訪:白璐;後期:劉凱;攝影:鄭亮;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