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講話解讀:為什麼中共能引領中國百年變革和發展?
 
時間:2021年7月5日
嘉賓: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研究室主任 田改偉

中國網:“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本期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特別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研究室主任田改偉與廣大網友線上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研究室主任田改偉。(韓琳 攝)

中國網:田老師,您好,歡迎您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

田改偉:各位網友大家好!

中國網: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首先把中國共産黨的百年曆史分成四個階段,對每個階段做了一個總結。您怎麼看這種劃分和總結?如果讓您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括,您將用什麼詞呢?

田改偉:這次講話把中國共産黨的歷史分為四部分來闡述,這也反映了我們近代從中國共産黨成立以來100年時間裏中國社會發展的4次重大的社會變革。第一次就是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可以説結束了中國幾千年以來的剝削制度,實現了我們國家的民族獨立。第二次就是進入了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也是中國獨立自主地走向自我探索的一個初步的時期。中國的社會生産關係發生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深刻變化,勞動人民第一次在中國歷史上翻身做了主人了。第三次是改革開放時期,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必由之路,實現了中國由站起來到富起來這個歷史性的轉折,取得的成就是舉世矚目的。這在中國近代解決了基本的溫飽問題,實現了國家綜合國力迅速的提升。改革開放為我國的發展進步奠定了制度基礎和物質的基礎,這也是前所未有的。最後一個階段是十八大以後,我們進入了新時代,實際上我們有了新的歷史任務,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所以説,分成4個歷史時期客觀地反映了100年來中國的4次變革、4次進步、4次巨大的前進取得的重大成果。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我們百年的歷程,有一個詞我覺得是非常貼切的,就是“奮鬥”。實際上習近平總書記在這個報告中也多次使用這個詞。

奮鬥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第一個是共産黨在百年曆程中,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從來沒有氣餒過。第二個就是我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從來沒有低過頭。第三個就是我們在面對挑戰的時候,從來沒有氣餒過,都是迎難而上的。第四個就是我們面對錯誤的時候,從來沒有手軟過,有錯必糾,有腐必反。所以説這也體現了我們黨在這方面一直不斷地奮鬥。第五個就是我們黨面對成就的時候從來沒有驕傲過。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十八大之後,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就,但是我們黨可以説是居安思危,並沒有躺在功勞簿上來享受,而是把目光投向得更遠,繼續推動我們國家進步和發展。

中國網: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特別強調了中國共産黨成立的初心和百年奮鬥的主題,初心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主題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民族復興”?中國人民的幸福跟中華民族的復興之間又是什麼關係?

田改偉:其實,關於民族復興的內涵,不同時期理解是不一樣的,因為百年以來它有一個演變的過程。近代共産黨成立的時候,國人對民族復興最大的願望就是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可以説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一道實現了民族獨立這個當時最大的夢想。

但是,民族復興的內容也隨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在不斷豐富,就是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以説,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尤其是改革開放我們提出的“三步走”的戰略,提出了在21世紀中葉實現中等發達國家水準,這就是當時的民族復興的一個目標。

十八大之後,尤其是十九大,我們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之後再分兩步走,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其實這個就是我們民族復興的具體的目標。這個建成現代化強國有很多內容,它是一個綜合體。這個目標是越來越接近,我們是在中國的歷史上前所未有地接近這個目標。

同時,人民的幸福是和民族的復興息息相關的,不會説民族不復興人民會感到幸福,人民的幸福也不僅僅是吃飽穿暖而已,它不僅是物質上的滿足和物質上的指標,更多的還有精神上的、政治上的、社會上的、生態的,它是立體的指標。到本世紀中葉我們全面建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人民的幸福感會有一個質的提高。它們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

中國網:我們黨給民族復興這一偉大使命設立了具體的兩個目標,就是兩個百年奮鬥目標。建黨百年,實現了第一個目標。那麼這一階段的成就對於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總目標又有什麼樣的意義?

田改偉:共産黨做事就是有自己的綱領,第一個一百年目標實現了,在共産黨發展史上,在中國社會的發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提到,它為下一階段的發展提供了更完善的制度基礎,還有更強的物質基礎和精神上的主動。但是實際上它也表明瞭,更大的意義在於共産黨的目標制定得是很科學的,就是説照著這個目標來做是一定可以實現的。它帶給人民群眾的這種信心、這種自信,能夠跟著黨走,同黨一起去走一條路、奔一個目標、同舉一面旗幟。

中國網:習近平總書記説,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請您闡述一下,為什麼説,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對於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具有這三方面的意義?

田改偉:這三方面實際上可以説是從三個主要大的方面展示了未來下一個100年所要做的工作,主要的需要完善的地方、進步的空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研究室主任田改偉接受中國網主持人專訪。(韓琳 攝)

首先,第一個100年為下一個100年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制度基礎。我們都知道,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的進步和發展提供了政治前景和制度基礎,其實中國改革開放改的是什麼?改的就是制度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環節,就是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環節。制度是什麼?制度就是上層建築的主要的組成部分。所以説黨的十八大之後制定了第一個改革的文件,就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就是改革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所以説制度是一個國家進步的前提,不斷地完善制度,讓這個制度更好地適應經濟基礎,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這是我們改革的動力。所以説十八大之後,我們在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從黨的領導、從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從協商制度、從一系列的包括基層自治制度,可以説各方面的制度都進行了很深刻的改革。從十八大之後我們黨和國家推動經濟發展的成效來看,我們的制度可以説是在以前的基礎上更完善了。這是一個方面。

第二個方面是有更堅實的物質基礎了。實際上,物質基礎直接是制度改革的一個體現,我們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的綜合國力是不斷地在提升的。在2010年的時候,我國的GDP總量躍升為世界第二位,超過了日本,可以説這個位置一直到今天為止保持了11年。中國社會能夠達到這樣的發展成就,很顯然,為我們國家下一個百年目標的實現奠定了更加雄厚的物質基礎。

第三個方面是更主動的精神追求。實際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共産黨成立是開天闢地的大事情,中國的精神就由被動轉為主動。實際上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毛澤東同志也寫過一篇文章,也提到過一句話,就叫中國自從掌握了、學習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之後,精神就從被動轉為主動。意思是什麼呢?意思是説,以前我們都是在被動地向西方學習,自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後,尤其中國共産黨成立之後,中國人民掌握了馬克思主義之後,就開始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獨特的發展之路、獨立之路。從這個角度來説,我們在十八大之後實際上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自信。所以我們現在提了“四個自信”,其中就有這個制度自信。我覺得這“四個自信”也反映了我們在精神上更加的主動、更加的獨立。

中國網:我們還關注到,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用了4對8個句子來首次闡述中國共産黨的建黨精神。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又説,“勇於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産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您是如何理解這種精神和特點的呢?

田改偉:這次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第一次提出了我們黨的建黨精神,對我們黨的建黨精神進行了概括和總結,就是8句話。

第一個就是“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實際上這一句話意思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黨的理想信念的特點,就是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信仰什麼?信仰的的理想就是共産主義,所以這個是從理想信念的角度對共産黨的精神進行了概括。

第二個就是“踐行初心,擔當使命”。這一點就是共産黨的探索、實踐,我們共産黨幹什麼事?就是踐行初心,就是為人民謀幸福,就是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要有這個使命的擔當,就是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産主義,就是這個。這是對我們黨實踐的要求,也是我們黨的廣大黨員,尤其是領導幹部在工作中不能夠忘卻的一個實踐上的要求。

第三句是“不怕犧牲,英勇鬥爭”。這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的集中展現。就是我們在追求理想、擔當使命的過程中要不怕犧牲。所以我們的入黨誓詞中説獻出生命都可以,要面對困難,要英勇鬥爭。

最後一句是“對黨忠誠,不負人民”。這是我們黨的組織上的政治要求,我們黨之所以成為共産黨,之所以有強大的力量,就是要廣大黨員對黨忠誠,並且對黨忠誠是不負人民的重托。只有這樣,我們黨才能夠最終成為一個能夠肩負起歷史使命、一個有遠大理想,並且是有強大力量的執政黨。

中國共産黨對自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它這個自我革命是百年以來一直不斷的。原來我們在革命時期更多地提,共産黨面對錯誤、面對挫折、面對挑戰要善於自我改造,要把中國共産黨改造為無産階級的大政黨。説實話這個傳統在革命時期就是這樣,所以在面對一系列的挑戰尤其是革命戰爭,中國共産黨就是勇於通過自我改造來加強自己的這種組織性,來制定正確的路線,來對自己的組織進行深刻的變革,來提高中國共産黨的戰鬥力和領導力。那麼這個特點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時期展現得更明顯。大家都知道,改革開放是對“文革”時期的一個深刻的反思的基礎上來推動、來展開的,實際上它本身就是中國共産黨對自身深刻的反思,是我們黨的自我革命的很生動的展現。

十八大之後,我們黨提出全面從嚴治黨、高壓反腐,並且是持續地推動整頓黨的組織,嚴格黨的紀律,這就體現了我們黨100年來一直是刀刃向內,對自己的錯誤、對自己的失誤、對自己的缺點從來是不隱晦的,不回避的。所以説我們黨的歷史上形成了好多關於怎麼整頓黨組織、怎麼進行改造的歷史上的名篇,無論是毛澤東還是鄧小平還是習近平總書記,都有很深刻的論述。也正因為我們黨不斷地自我革命,才能夠讓我們黨能夠有資格領導中國的革命,來推動中國的發展和進步,來實現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

100年來,世界上多少個政黨因為在這方面做得不行而灰飛煙滅?有的是改旗易幟,所以把這一點,把它稱為我們黨和其他黨不同的一個顯著標誌,我覺得是恰如其分的。

中國網:在講話的後半段,習近平總書記以9個“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段落,指明瞭我黨未來所要做的事情和所要遵守的原則,其中不乏一些比較新穎的提法,比如,“五個文明”協調發展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您是如何理解這些新穎的提法的?特別是政治文明,我們過去講得比較少,那麼什麼又是政治文明呢?

田改偉:黨的十六大報告就提出了政治文明建設,當時提的是把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現在我們是講“五個文明”,從原來我們改革開放初期提的“兩個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到十六大發展到政治文明,到現在提出“五個文明”協調發展,實際上這一個是對中國發展進步的深化,認識的深化,第二個我覺得是我們對中國的文明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那麼政治文明是什麼?政治文明就是政治發展的成果。政治文明主要由兩個方面組成:第一個主要是制度成果。這一點剛才也提到了,實際上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在制度方面尤其是政治制度方面有很多的舉措,有很多的改革的措施,可以説我們改革的主要的成就就是制度改革的成果。第二個就是理論形態,就是説在關於制度改革上,尤其是政治制度改革上形成了一系列理論的認識,這是政治文明的構成。

那麼我們為什麼提政治文明?就是我們在推動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你就發現,光物質進步了,經濟發展了,沒有制度上的保證,經濟發展的成果最終也是不能夠確保的,最終是沒有保障的。所以,我們提出在政治上也要有保證,那麼政治上也要改革。所以,我們黨就及時提出了政治文明建設,就是想在政治文明上,通過政治文明建設來更好地來保障我們經濟建設的成就,還有精神文明的、精神建設上的成就。

現在提“五個文明”,應該説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來的叫做創造了文明的新形態。實際上可以這樣説,這也是對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文明這個角度來認識的一個新成果,就是説世界文明有很多種,但是社會主義文明是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一個獨特的文明、一個更進步的文明、一個更先進的文明、一個更高級的文明。

中國網: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到黨的建設的時候説到了確保黨“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三個“不變”?

田改偉:習近平總書記實際上用很通俗的語言刻劃了我們黨建的方向。這三句話説的是一個問題,就是黨一定要始終保持初心。

我們黨首先要“不變質”。我們黨的性質是什麼呢?我們黨的性質不能變,我們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就是這個性質到什麼時候是不能變的。一旦變了,你就不是共産黨了,你可能就是像西方的工黨了,有可能變成其他性質的政黨了,黨所有肩負的使命、所有的理想性就無從談起。

第二個是“不變色”。世界上原來共産黨不只中國共産黨一家,尤其是二戰之後、冷戰時期,世界上不僅出現了社會主義國家,就是在資本主義國家,也有很多共産黨,比如説法國共産黨、義大利共産黨,但是這些黨隨著政權的失去就瓦解了,有的就自動地改旗易幟了,變色了。

第三個是“不變味”。就是説中國共産黨沒有自己自私的特殊的利益,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被利益集團、權勢團體和特權階層所俘獲,不代表它們的利益,我覺得做到這三個方面就能做到不變味,否則你就是做得再好,你就是叫共産黨,你就是口頭上堅持馬列主義,那也是口頭上的,你就已經變味了,必然會失去民心的。

中國網:好,感謝田老師給我們帶來了觀點的分享。

(本期人員:編導/文字/攝影:韓琳;主持:裴希婷;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編導/文字/攝影:韓琳;主持:裴希婷;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