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近年來,西方國家政治人物談及中美合作時“言必稱氣候”。在3月18日至19日在阿拉斯加舉行的中美高層對話中,中美雙方同意加強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對話合作。顯然,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中美合作的一個優先選項。那麼這一合作該如何開始?怎樣開展?針對相關問題,《中國訪談》特邀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原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鄒驥來與網友們進行交流。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能源基金會供圖)
中國網:在您看來,中美兩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主要的矛盾和分歧有哪些?
鄒驥:中美兩國之間在氣候領域裏邊的主要分歧有這麼幾個:一個是對各自的定位、看法不一樣。中國有一個基本的戰略定位,就是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是同時又是一個大的發展中國家,又是一個每人平均GDP過了1萬美元的發展中國家,又是一個收入水準從中高收入即將走向高收入的發展中國家。這樣它的結論就是:在多邊領域,無論中國自身還是廣大的發展中國家都還適用於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這樣一個原則,就是所謂的CBDR。
這個分歧由來已久,美國看中國,它不管你什麼發展中不發展中,(我們)還有6億人一個月掙1000塊錢,這都不在它的視野之內。我能理解美國人這麼看中國。這個問題其實找到了解決的方案,在《巴黎協定》裏邊,就是我們求同存異,儘管大家對各自的發展階段、發展的議程、面臨的挑戰,可能有不同的理解,這個完全正常。因為不是一個國家的人嘛,不在一個背景下生活,有這種認知的差異,實屬正常。我們在外交上找到了這樣一個解決方案,已經體現在《巴黎協定》的案文裏邊了。另外在務實合作上,應該説也會有出路來解決這個分歧。這是一個。
但第二個,由於這樣一個根本的分歧,對中國責任的認定,比如説中國的target(目標),你的減排目標,是不是足夠有雄心?是不是ambitious enough?現在可能最直接的分歧是,中國2060年carbon neutrality(碳中和),這個好像沒有太大的分歧。到了2030年,你那個NDC,就是各國自主決定貢獻,那個targets(NDC目標)就開始有分歧了。越往近越有分歧,到“十四五”,我們也有關於碳的目標,比如我們的碳強度,整個5年之內,“十四五”5年之內要下降18%。
另外,我們設不設carbon cap(碳排放限額)。我們的peaking year(峰值年),咱們現在的官方表述是2030年之前,它(美國)説你應該更早地來peaking(達到峰值)。2030年之前,前到哪年,是2021年,2022年,還是到2029年?這個裏邊都會有它(美國)的request(要求),或者對你有claim(要求),要求你儘早地來達峰,減排量。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視頻截圖)
另外比如你(中國)2025年的目標,2030年的目標,要求比如減排百分之幾十,你的煤碳減百分之幾十。總體來講,美方對中國的要求要更加激進,提的要求更高。中方基於各種各樣的考慮,設置的目標,中方自己認為這已經足夠有雄心了,也已經克服了很多困難,是能夠實現但是很難了。美方説這還不夠。這是體現一個直接的分歧,在目標設置上的分歧。
當然,同理,中國對美方也有很高的期望。因為美方現在也面臨著要更新它的NDC目標,它的2025年的目標、它的2030年的目標,美方到底減多少?中方對美方提的要求也比美方自己可能承諾的那個要高。這是一個分歧點。
還有一個分歧點。當然,總的分歧點還是CBDR,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對你的定位,對你高要求,其實是來自於對你的定位不一樣。
還有一個,中國的國際責任,除了減排責任之外,你是不是要對其他的發展中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小島國,在資金問題上是不是你也要出錢啊?過去中國是一個受助國,現在美國要求中國至少要和美國一樣。因為《巴黎協定》,包括聯合國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都要求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援助,提供技術轉讓。現在美國人説,“你中國不但不能夠接受援助,你還應該拿出來你的錢去援助別人”,要求你(我們)承擔這樣的資金的責任。這是另外一個分歧。
還有一個,比如説你的減排目標裏邊應該不應該包括其他溫室氣體,我們叫non-CO2(非二氧化碳) 。咱們現在談得更多的還是二氧化碳,非二氧化碳,比如甲烷、過氧化氮、HFC,有一系列的溫室氣體,限于種種條件,我們還沒有把它們包括在我們的減排目標裏面。它可能也要求你,立刻,馬上就得包括。我們可能要求還得有一個寬限期,等等。這些都有可能是中美雙方從大的方面到具體方面的分歧或者是爭論。
中國網:我們注意到,拜登總統的氣候特使約翰·克裏曾經説過,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承諾還不夠好,美國在這方面對於中國到底有什麼樣的要求呢?他們會不會對中國施壓,提出一些非常苛刻的要求?比如説要求中國停止對煤碳出口的補貼,或者要求“一帶一路”倡議停止支援化石燃料能源類項目。對此您怎麼看?
鄒驥:我覺得會出現,而且應該説已經出現。我覺得,至於這件事情,特別是在媒體朋友面前,我覺得大家都要懷著一個平常心,也不要他們説一句話就“啊喲,了不得啦,就怎麼怎麼樣”,要避免情緒化。他們提出的要求,一方面首先要表示理解,知道他們是從什麼背景下、是怎麼提出的這個要求的。有時候你要換位思考的話,能夠理解他是這麼提要求的。但是這個要求合理不合理、現實不現實、合適不合適、中國是不是應該這麼做,這個自主權在你手裏邊。
我老是那句話:鞋合適不合適,穿在誰腳上誰説了算。中國的路應該怎麼走?我覺著一方面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應該有一種更自信和更沉靜的心態。他們説了,我們要認真地傾聽,不要他一張嘴,我們上來就準備吵架。我就認真地聽,聽完了我們分析;分析完了,我告訴他:你哪個地方我可以聽,哪個地方我不可以聽。我有分析。大家都得尊重事實,尊重分析。我們可以交流。你同意了更好,你不同意沒關係,先擺在那兒。
但是有一條,我們自己的戰略定力不要變。中國走向低碳發展,這是我們自己要辦的事兒。這是我們自己的發展、我們自己未來的競爭力、自己人民未來的幸福、我們自己國家未來的能源安全和國家的安全,這都是我們自己的事兒啊!他説,你該幹得快點!OK,我使勁幹,我幹得越快,2030年實現現代化,那才好呢!
但是我們要有自己的一個按部就班的也要精心設計的路徑,我們目標的節點一個一個設計好,然後確實要堅定地去轉型,走向碳中和,走向達峰。這個我們堅定不移,不要別人説這是美國説的陰謀論,然後我們就不幹了,我們就可以慢點,用不著這個。你自己的路,你自己去探索,而且要盡可能地do our best(盡最大努力),要盡可能地——現在説墊起腳尖能夠著——用這種態度。
最近我看發改委的何立峰主任在“兩會”上説要跳起來能夠著那個桃子。我們要跳起來,爭取做得快一些好一些。但是在跟他們的交流中,他提的要求,我們就聽著,就回答他。他著急,你不要火冒三丈,要心平氣和。如果他們提過分的要求,我們當然不能簡單地接受,但是還是説理,要擺事實講道理。這個道理我相信中國的學者、中國的官員,要比任何一個其他國家的人看得清楚,中國人最了解中國自己。但是確實外邊聽到的聲音我們要虛心地聽。有時候可能當局者迷的時候也有,我相容並蓄,聽各種各樣的意見,最後形成自己的意見。我看清世界的大潮,看清中國的優勢劣勢,走自己的道路,我覺得採取這樣一個態度就可以。
(本期人員:編導:韓琳;記者:白璐;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