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安代表:要向商品林要生態效應和碳匯 給予生態保護者生態補償
 
時間:2021年3月10日

嘉賓:全國人大代表,民建林科大支部主委,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學院院長、教授 李建安

中國網:“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指出,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規劃《綱要草案》進一步明確規定“十四五”時期森林覆蓋率從23.2% 提高到 24.1%,完善森林、草原和濕地生態補償制度。林草業對低碳發展、鄉村振興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今年“兩會”召開期間,代表委員們如何規劃未來5年經濟社會的發展目標,將生態文明理念轉化為綠色發展舉措,無疑是輿論關注的焦點。《中國訪談》為此特邀全國人大代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學院院長李建安教授來跟網友們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

全國人大代表,民建林科大支部主委,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學院院長、教授李建安。

中國網:李代表您好!非常高興今天能夠邀請您做客我們的節目。

李建安:網友們好,我是全國人大代表李建安。

中國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和“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都強調要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您怎麼理解綠色發展的含義?您怎麼看綠色發展與林業的關係?

李建安:綠色發展是黨的十八大以後提出來的新的發展理念,成為我們國家現在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綠色發展,我理解的是面對我們國家目前的資源環境的一些問題而提出來的一種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優良的發展方式,這也可以説是我國現階段實現高品質發展必然要走的一條道路。

森林是陸地上最早存在的系統,森林的資源、森林的生態環境本身是人類發展的一個基礎。習近平總書記説了,森林“是國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資本,是人類生存的根基”。林業作為培育、保護和利用森林資源的行業,與綠色發展關係密不可分。

首先,林業是綠色發展的保障。林業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在世界上是一脈相承的。實際上林業作為利用森林資源的一個産業部門,它必定要走綠色發展之路,否則它必然會引起森林資源、森林生態環境難以逆轉的破壞。

中國網:我們知道您是林業方面的專家,那麼林業其實它也是一種産業,那它的綠色價值體現在哪兒呢?

李建安:就經濟社會來看,因為綠色價值是貫穿于我們的生存、生活、生産等多個方面,森林其實是多部門的,它對於人類的生存、生活和生産都是極為重要的。首先,它提供的是一個綠色的環境,我們人類的誕生以及人類的文明,首先應該説發于森林,如果沒有森林就沒有人類,更沒有人類的文明。

第二,森林提供了生態服務,成為我們的農田、村莊、城市的一個生態安全屏障,森林它具有固碳釋氧、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凈化環境等這些生態效應。

第三,森林可以提供木柴、果品、油料、飲料、部分藥品的原料等等。各類林産品滿足人類對綠色、天然、凈化生活的需求,同時它也可以滿足工農業原料的需要。

中國網:您曾經提出過要構建林業生態經濟體系,那是怎樣的一種構想?

李建安:林業生態經濟體系不是我提出來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自然而然産生的。林業具有生態功能,同時它又具有産業功能。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們國家實施了生態林和商品林分類經營的制度,生態林的目的是為了生態效應,商品林的目的是為了經濟效應。這應該是經營體制上的一個重大變革,現在它也成為我們的一種基本的經營制度。 但是,這種分類也有一些不利的地方。如果説生態林不講究經濟效應,沒有經濟效應,那麼在現在的市場經濟的局面之下,發展生態林,它的驅動力就不強;如果沒有經濟收入,那也沒有辦法發展得好。而商品林如果它不注重生態保護,它將帶來一些嚴重的生態的問題,由此就要思考我們怎麼樣向生態林要經濟效應,怎樣向商品林要生態效應,這就是我們在林業工作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所以,在這些年我們國家就提出來了一個叫做水土保持經濟林、生態型經濟林等等,後來也提出來林下經濟。這樣的話其實它是一種新的經濟業態。

在2018年的時候,習總書記首次系統地闡述了生態文明思想,他提出構建“以産業生態化和生態産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可以説這套生態經濟體系在林業上首先得到了實現,林業應該説也是實現構建生態經濟體系最好的這樣一個載體。

中國網:所以既要考慮經濟效應,也要注重環境保護。

李建安:是的,是這個意思。

中國網:我們既然提到了産業,其實林業提供經濟價值的主要是經濟人工林。我知道您對油茶也比較有研究,可不可以給我們講一講,我國油茶的種植還有加工的情況怎麼樣,對我國食用油産業有什麼樣的意義?對於我國的脫貧還有鄉村振興又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

李建安:我們這一輪的油茶生産熱潮是從2008年開始的,2008年以後,我們國家的油茶産業獲得了快速的發展。目前我們國家已經有油茶林的面積是接近7000萬畝,每年茶油産量超過了60萬噸。在2018年的時候全國茶油總産值超過了1000億。這個産量雖然不是太高,但是它是2009年的時候的12.6倍。按照我們國家林業主管部門新的林業油茶産業發展規劃,規劃到中期面積是達到9000萬畝,産量是200萬噸,産值要達到4000億元。到2035年,也就是遠期,提出了(種植面積)1億畝、(産量)300萬噸、産值過萬億這樣的目標。這個規模和産量應該説接近了世界上油橄欖的總體水準,而且我也認為這個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但是,我們目前油茶産業發展最主要的問題,我們在種植這塊平均單産還是比較低,而且我們的油茶産業的産業鏈還不長,所以,我們的産業總體效應不是十分的顯著,應該説離現代油茶産業體系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距離,這是總體的情況。

至於油茶産業與我國的食用油料、脫貧攻堅以及鄉村振興有什麼樣的關係,或者説它在這些方面有什麼樣的作用,我是這樣來看的。油茶它實際上已經成為我們國家食用油的一大樹種。如果産量達到了300萬噸,將佔到我們食用油料消費現在水準的接近10%左右,這可以説對我們國家維護食用油的安全是非常具有意義的。

第二,油茶在脫貧攻堅實踐中已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借一句名言,我們湖南省流行的一句名言:“一畝茶樹百斤油,子子孫孫不用愁;百畝茶樹萬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按照國家林草局的統計,這些年油茶帶動了300多萬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致富。

另外,油茶是我國廣大的南方紅壤地區包括湖南最好的一個生態經濟林樹種,它的收益期長達60年以上。它現在的種植規模也挺大,而且茶油品質也在不斷提高,這一定會成為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的産業。所以,習總書記也非常關注和重視油茶産業的發展,他也多次説,“茶油是個好東西……要大力發展好油茶産業”。

中國網:所以,油茶産業在脫貧攻堅的過程當中,其實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建安:我認為它是一個不落的産業。

中國網:您還提出了打造貧困地區的林業生態富民産業,可不可以介紹一下這是怎樣的一個設想呢?

李建安:我們國家60%的貧困人口集中分佈在山區,生態區位最重要的地區,同時也在生態系統的脆弱地區。比如説,湖南、貴州武陵山區部分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這些地方石漠化非常嚴重。因此在這些地方,這些貧困的山區其實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貧困的問題,一個是生態的問題。而且貧困的問題與生態的問題又互為因果關係,因為貧困就要發展生産,就破壞了生態;因為生態環境的惡化,生産的條件又越來越惡化,所以它是互為因果的關係。因此,在貧困山區它的兩大任務,一個是要發展經濟,一個是要保護生態。所以,發展林業,特別是特色的經濟林,它是一個最佳的選擇。因為特色經濟林是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得最好的一個産業的門類,多地的實踐也證明了。比如説北方的土質山區他們的山杏做得非常好,也是成為土質山區荒山綠化的一個重要的樹種,同時也是重要的農業産業門類。西北沙漠化地區的沙棘,還有黃土高原的花椒等等,這些都顯示出在脫貧和生態建設中的重要的作用。

中國網:雖然林業作為産業是有巨大的經濟價值,但當前我國的林業主要還是以生態建設為導向的。您曾經提出過要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補貼制度,對商品林生態經營基地還有森林生態標誌産品給予綠色補貼,那麼您提出這樣的建議是基於什麼樣的考慮呢?在具體的做法上有沒有什麼設想?

在北京參加“兩會”的李建安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前拍照留念。

李建安: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也非常得深刻,這也就是我前面所説的,前面提過的一個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的另外一個方面,這是現在我們按照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打造一個林業生態經濟體系,這樣的另外一個方面。

目前我們國家的商品林經營總體來説它是按照分類經營的,商品林這裡面往往不太關注、不太重視它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比如説,過度耕作使得林下寸草不生,或者長期疏于管理,林地是雜草叢生,總體來説我認為它是一種叫做粗暴式經營和粗放式經營並存的狀態。總體來説林分的品質、林分的産量和生態效應都是比較低,持續經營能力弱,甚至可能導致一些水土流失、土壤退化以及環境污染等等這樣一些生態的問題。因此,我們説必須要改變傳統的經營理念,我們走生態經營的道路。

生態經營其實就是説把商品林也當作一個生態系統,按照生態學原理,採用生態化技術,實行生態化管理,這樣我們經營的目標就是為了生態優良、産品優質或者産出高效。理論上,生態經營的商品林可以發揮與生態林相同甚至更高的生態效應。所以本著公平的原則,應當要對這種生態的保護者給予生態補償。

設立生態標誌性産品是我國首創的一個森林的産品標識體系,它這個初衷是認定這個産品是來自於生態系統良好的森林,或者説我們前面講的實行了商品生態經營的産品,所以對它實施生態補貼的理由是與商品林生態系統是一樣的。

我國總體上是一個缺林少綠的國家,我們每人平均森林面積相當低,只有世界平均水準的四分之一,只有2.25畝,現在也基本上是這個水準。我們每人平均的蓄積量更低了,只有世界每人平均的七分之一,如果我們説不考慮商品林這塊,僅僅只靠生態林,它的生態效應的輸出不足以承載我們國家的經濟社會的發展。所以,我們提出來應該向商品林要生態效應。於是,我覺得對於商品林的生態經營、它的基地,包括設立生態標誌産品的這些綠色補貼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網:沒錯。去年9月,我國宣佈要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在2030年前力爭達到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我們知道林業對於吸碳減排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國的植樹造林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於國土有限,您剛才也説到。我們今後想要創造更多的森林恐怕也非常困難了,那我們接下來應該怎樣進一步提高森林的吸碳固碳的作用,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呢?

李建安:碳中和我理解是意味著碳匯和碳排是相當的。森林它是陸地上面最大的碳匯源。我們國家也做了一個統計,2008年我們的森林植被的固碳量是4.34億噸,森林植被總的碳匯接近達到1000億噸。碳匯它主要是決定於森林植被它的蓄積量,和蓄積量是密切相關的。現在我們國家森林的總蓄積量也就大概是100億立方米。我們國家規劃的是到2035年要達到是210億立方米,2050年達到265億立方米,可見現在差距還是非常大。所以要提高蓄積量或者是碳匯的功能能力,出路只有兩條:一是通過森林的精準提質,包括低效林的改造,來提高森林的品質特別是森林的蓄積量;二是向商品林特別是經濟林要碳匯,現在經濟林也提出來果材兩用,也就是既可以果用,可以産果品,又可以是材用,産蓄積量。這兩個方面吧。

中國網:好的,今天非常感謝李代表接受我們的採訪,也帶來了非常多的精彩觀點。

(本期人員——編導/文字:韓琳;記者:白璐;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編導/文字:韓琳;記者:白璐;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