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繼明:新型城鎮化與土地制度改革對構建雙迴圈發展新格局至關重要
發佈時間:2021-03-09 19:47:52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中國網:2021年“兩會”正在召開,各地如何確定未來5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構建雙迴圈發展新格局,是本屆“兩會”的熱點話題。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長期致力於我國經濟發展路徑研究,關注農村土地改革,今天,《中國訪談》節目組特邀蔡教授來分享他對構建雙迴圈發展新格局的研究心得。

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教授。(照片由蔡繼明本人提供)

中國網:去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次提出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指導方針,您認為為什麼要提出這樣一種構想?

蔡繼明:從國際環境來看,自從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上任之後,他提出了美國第一,也退出了一些國際組織和國際協定,英國又脫離歐盟,經濟全球化受到了一定影響。特別在去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幾乎波及到了全世界各個國家,對我國的進出口貿易也産生了重大影響。我國作為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國家和第二大經濟體,也不可能長期過度依靠國際貿易來支撐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從國內形勢來看,我國已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也就是已經完成了“十三五”規劃,幾千萬貧困人口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已經實,進入了“十四五”規劃期,以及到2035年這樣一個中長期的發展時期,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時期和新的發展階段,新展階段就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

那麼,如何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國際國內雙迴圈這樣一個新發展格局呢?我認為,國內大迴圈必須建立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水準不斷前提的基礎上,為此必須通過允許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增加城市建設用地的有效供給,通過增加住宅用地的有效供給降低房價,從而降低農民工進城務工的落戶的門檻,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這對於拉動內需會産生重要影響。因為一個農民工市民化之後的消費需求會比一個農民工的消費需求以及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有明顯提高。就整個城市居民來説,如果住房價降下來,所謂“房奴效應”就會大大降低。大家都知道,如果你把大量的收入、幾代人的收入都砸在房子上,你還有錢花在別處嗎?現在年輕人分期付款、還款付息的壓力非常大,這就抑制了國內其他消費需求的增長。土地制度的改革和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對於拉動國內的消費需求會起到積極的作用。所以説,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城鄉融合發展以及土地制度改革,對於構建國內大迴圈以及國際國內雙迴圈的發展格局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中國網:那“十四五”時期,我們要成功地構建雙迴圈的發展格局,尤其是鍛造過硬的國內自迴圈産業鏈,需要打通哪些堵點或者補齊哪些短板?

蔡繼明:産業鏈上有很多“卡脖子”環節和短板,其中包括關鍵領域人才的短缺。我們民進中央今年的一個重點調研課題,就是科技人才的培養。我作為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主任,會從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角度,帶領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配合民進中央開展相關調研。目前黨中央 國務院確定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有七大要素,即勞動、資本、土地、管理、技術、知識和數據,其中知識、技術、數據這三大要素都涉及到相應的人才,如果擁有這些要素的所有者,他們的報酬能夠和他們的貢獻相一致,怎麼能調動他們創新的積極性呢?

所以,落實創新發展理念,一定要尊重知識,要貫徹各種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承認知識、技術、數據等非勞動要素與勞動要素同樣創造價值,這些要素所有者根據其要素所創造的價值參與社會財富的分配是正當合理的,只有當他們的報酬和這些要素的貢獻相一致時,才能夠激發廣大知識分子和科技人員努力工作、積極創新。而知識、技術、數據的貢獻必須由相關的要素市場來評價,並由要素市場按貢獻決定報酬,正因為如此,2020年4月-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的文件,反覆強調健全和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機制體制和政策體系。這也説明,我國生産要素市場還不夠完善,各種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機制體制和政策體系是“十四五”期間需要特別著力加強的弱項和補充的短板。

(本期人員——記者:韓琳;主編:鄭海濱)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