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徐和誼:企業應抓住寶貴時機 全力推進科技創新
 
時間:2021年3月9日

嘉賓:全國政協委員徐和誼

 中國網:“十三五”,圓滿收官,我們順利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十四五”,任重道遠,同時也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興則國家興。2021年,新的起點、新的征程上,我國的科技創新將開啟怎樣的新局面?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我們又將為之付出怎樣的努力?本期節目特邀全國政協委員徐和誼與網友們進行交流。

圖為全國政協委員徐和誼


中國網:中國近年來的科技創新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我國在自然科學領域發表的研究論文的數量已經超過了美國,躍居為全球第一位。我國創新環境的變化,對此您有哪些感受呢?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的科技創新又將打開怎樣的新局面?

 

徐和誼:我有很深的一種感受,就是從十八大以來一直到十九大,我覺得現在從國家層面對科技創新這種氛圍可以説是有史以來是最好、最強烈的。特別是五中全會上,明確地把創新列為國家的重點戰略。過去當然我們也強調科技、技術、創新發展等等,但是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明確,放在的位置這麼重要。作為企業來講,我們圍繞著創新,圍繞著科技進步,現在遇到了最好的環境。在企業工作的這些人士,我想我們不僅要高度地重視,更重要的是輔助實施。

 

我也在思考,想過去對於我們這些製造業企業有強調,每年投入的科研經費要達到1%,1.5%,2%,我覺得這是過去的一段歷史。從未來看,可不僅僅是一個數字化的科研經費投入的多少問題、比例問題了。我覺得那個太狹隘了,我們應該翻開全新的一頁。從體制上、從人才的培養上、從智慧財産權的保護上、從我們企業大的發展戰略上,包括從我們企業內部的組織機構上,等等,都要滿足這個戰略的發展(要求)。

 

抓住當前這種科技創新發展這麼好的一個大環境,特別是在“十四五”期間,我想從上到下,不僅思想認識的統一,更重要的是要拿出具體的舉措,抓住當前這種寶貴的時機,全力地推進我們企業的科技創新。

 

中國網:其實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他們默默無聞地為新中國的科學事業奉獻了終身。他們這種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精神也激勵著無數的中華兒女為之而奮鬥拼搏,對此您有怎樣的感受呢?有沒有一些讓您印象特別深刻的科研前輩或者事跡?

 

徐和誼:在我們汽車行業內部有一個很知名的人士,他叫張曉虞,在汽車界工作的人,一提張曉虞沒有人不知曉,如果不知道張曉虞,他不是玩汽車的。但是他已經走了,走了四年了。他對我影響很大,印象很深,對我們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他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對北汽集團的發展,可以説付出了他很大的心血,幫助非常大。

 

他在整個一生當中有這麼幾點,我覺得對我印象非常深刻。

 

第一點,就是對我們國家汽車行業大的規劃和發展,他始終信心滿滿。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他明確地堅持要發展自主,自主的品牌,自主的整個産業鏈的建設,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在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幾十年曆史當中,也是風風雨雨,幾上幾下,坎坷、跌宕起伏,他強調的就是發展自主。所以,今天我們國家在自主領域所取得的這些進步,我覺得有他的一份功勞。

 

再一個就是在北汽,他為什麼對北汽厚愛呢?他當過我們北汽董事會的外部董事,那幾年對北汽的發展,他真是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有這麼幾句名言,後來我也經常給我們企業內部的人士講這段歷史,三句話:一句話叫“居危思危”,最難的時候,最困難的時候;當然,後來形勢發生好轉,企業開始爬坡,取得一定成效,他又提出來“居安思危”;隨著整個發展,他又提出來“居大思危”。

 

總之,在我們發展的每一個重要階段,他都從戰略的層面高屋建瓴,提出一些非常適合我們企業實際的、重要的戰略方向。

 

我給你講幾個具體的事兒,其中一個事兒是臨去世的時候,他對組織上什麼要求都沒提,就提了一個,他説:“我死的時候,拉我的那車必須是自主品牌的車。”他就提了這麼點要求,他是得癌症最後去世了,就是在臨終前,他頭腦很清楚。非常感人,這個人真是大公無私,勤勤懇懇。可能他沒有那些大的科學家或者大家都知道的名人有那麼多膾炙人口的故事,那麼多豐功偉績。但是我覺得,就是這樣一個中國汽車人,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了國家,貢獻給了這個行業。所以,對我們這些後人,我覺得幫助非常大,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我們也要把他未盡的事業一代代地幹好,傳承好。

 

圖為全國政協委員徐和誼


中國網:張曉虞前輩可以説是為我們祖國汽車自主創新之路奉獻了一生,非常地激勵我們年青人更要沿著前輩走過的路來繼續地奮勇拼搏,繼續地走下去。

 

徐和誼:是的。

 

中國網:您怎麼看待這種時代和國家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徐和誼:在年輕的時候,特別是即將走到社會上,我覺得我們很多年輕同志還缺少這門課,自己人生所追求的目標到底把什麼放在第一位?把待遇、工作環境、條件、地理位置等等這些東西考慮得過多,而忽略了或者把應該放在前面的一些東西放在了比較靠後的位置上,喪失了、失去了一些對自己人生難得的成長、鍛鍊、磨煉的這種機會。

 

中國網:就是我們的選擇不應被太多的條條框框所局限住?

 

徐和誼:我經歷的比較多一些。我覺得人在年輕的時候,特別是剛剛走向社會工作崗位的時候,多吃些苦,多受些累,多幹一些,並且要幹得更豐富一些,對人的一生成長非常重要。如果幹得過於單一,只是某一個方面,很窄,那麼你對你未來的成長也是非常不利的。

 

我在工作當中,經常有人問我:“徐總,你現在最難的是什麼?”有些人以為我這兒缺這個那個的,什麼資金、項目,都不是,實際缺的是人才。

 

中國網:您是怎麼定義人才的呢?比如説什麼樣的人才,滿足什麼樣的標準在您來看是一個優秀的人才?

 

徐和誼:我覺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是不是人才,能夠幹成事兒,這是檢驗人才的標準。

 

中國網:我們看結果?

 

徐和誼:看結果。不在這事兒大小,把事兒能幹成。

 

中國網:腳踏實地,實幹派。

 

徐和誼:實幹,幹成事兒。

 

中國網:科技創新沒有捷徑,走好科技自立自強之路,面臨著很多的挑戰。近年來,我國在很多領域實現了“後發先至”,在一些攻關關鍵核心“卡脖子”技術方面,很多創新型領軍企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您認為,未來如何更好地發揮創新創造生力軍的作用?

 

徐和誼:我在這方面真的是有很深的一些感受吧。五個字:“官産學研用”。這五個字代表五個方面,都和我們談到的創新是緊密相關的,那麼在五個方面裏,我覺得企業在這裡起到的是一個核心的作用。大家現在都知道,最有代表性的中國的企業是華為。我這幾年去了三次到華為(我這幾年有幸去了三次華為),深度地去看。真的!你所聽到的華為和真正所看到的華為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中國網:有哪些不同?

 

徐和誼:我沒想到華為在研發上、在創新上,比我去看之前,所了解到的要震驚得多得多。

 

中國網: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您了解到的內容嗎?

 

徐和誼:整個研發體系,我可以這麼説,大概念講,在整個華為集團來講,應該佔了一半一半。

 

中國網:這麼高的比例,這遠超一般的企業。

 

徐和誼:整個製造實體這塊佔一半,研發整個這塊,大概佔一半。看完了我們一比,差距太大了。這是第一我感受最深的。第二,他不光是在做各種産品技術的研發,很多基礎性的研發他也在做。並且這些基礎的研發、研究所佔的比例還不低,可不是走龍套、擺架子,象徵性地搞一些基礎性的研發。

 

中國網:基礎研究其實是很多企業不願意做的。

 

徐和誼:對。另外,沒有一定的實力你也幹不了,攬不了這個活。

 

第三個震驚的,整個的研發硬體設施投入震驚。我沒有見到那麼好的研發環境,研發設施。

 

第四,團隊。它集合了目前我們國內這些最優秀的,各方面的研發人才,並且這些人才的平均年齡大概30多歲。

 

第五,感覺到從華為的最高層,董事會層面到它的經營層、執行層,整個對研發的重視,我們所談的話題,交流的東西基本全是研發,除了談研發就是談市場。這在我接觸到的企業當中很少見。我覺得華為就是我們中國這些科技創新型企業的學習樣板;我覺得華為所走過的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好好地學,認真學。

 

圖為全國政協委員徐和誼


中國網:就像您剛才提到的,華為在培養人才,引進人才以及用好人才方面的這些經驗都值得所有的企業去借鑒學習。

 

徐和誼:借助今天這個寶貴機會,我也想在這裡,給大家還介紹一個大學,大家都知道MIT,叫麻省理工學院,世界最知名的大學之一。

 

我們現在國內這些大學,包括一些知名大學,每年研發費用的投入,教師和學生所投入的一些精力,所做的一些課題,實際我們每年花了很大精力在做。但現在困擾我們有一件事兒,總在談我們研發成果産業化的轉移和實現,這中間總是有一條不可逾越的溝,總是在這兒走不下去。

 

中國網:沒有真正的落地。

 

徐和誼:我們很多好的研發成果出了研究室就撂在那兒了。到底問題出在哪兒?是我們企業不需要嗎?是我們企業不著急嗎?是我們企業自身的研發能力足以替代這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嗎?都不是。我們也很急,很需要,但是我覺得,還是我剛才説的那五個字:“官産學研用”沒有打通,根兒出在這兒,各幹各的。麻省真正幹呢。

 

舉個例子,每年這些研究生和導師命題,要做這些研發,哪兒找錢,找資金呢?企業找。

 

中國網:從源頭上就開始合作了。

 

徐和誼:對,你命的題,錢從哪兒來?企業找,贊助商找,或者更明確地説市場找。

 

需求決定了這個命題。所以,在麻省,所有的研發費用不是百分之百,但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於企業,來自於贊助商,來自於社會,厲害不厲害啊?

 

中國網:市場之所以願意為這個課題買單,也説明這個課題的市場價值。

 

徐和誼:對,這一下從起步的時候就連上了。

 

第二,一旦這些成果出來了,智慧財産權是誰的?是麻省的,是學校的,是這個研發團隊的,但是我作為贊助商,作為出資者,有第一優先的使用權。他規定得非常清晰,所以,在智慧財産權的保護、使用等等這套非常得完備。

 

中國網:這個流程或者説這個方式也非常得我們來借鑒。

 

徐和誼:是的。

 

第三,它在學校和在社會、在企業中間有這麼一個組織,叫“全球産業聯盟”,這個“全球産業聯盟”在哪兒呢?在學校。他有在全球有1700多個企業,建立這種關係。更重要的,這當中有260多個會員單位,每年他都在這個平臺列出來600多個研究的重要的課題。

 

中國網:非常龐大的數目。

 

徐和誼:這個平臺起到了企業和學校、和這些研發團隊溝通、聯繫,這麼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總之,我想在麻省很多好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不光是我們這些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更重要的還要是我們這些企業。

 

總之,借助當前中央和國家層面把創新列為重要的發展戰略,我們責無旁貸地應該抓緊一切時機,借助“十四五”這個大好的發展的、五年的大規劃,在創新方面取得實實在在的豐碩的成果。

 

中國網: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在“十四五”的規劃建議當中也是把科技自立自強擺在一個非常重要的、首要的位置,指出要把科技的自立自強作為我們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有一個專章的論述,這其實是我們規劃史當中的第一次了。對於科技自立自強未來的發展或者路線,您有哪些建議或者有哪些寄語?

 

徐和誼:我有三個方面的建議。

 

第一點建議就是要特別注重企業在科技創新當中的主體作用的發揮。其實我談這點建議,大家可能聽著覺得這有點老生常談了,過去就反覆也強調,但是實際情況來看,企業在科技創新當中這種主體作用的發揮,我們現在還有很大的差距。

 

中國網: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徐和誼:我們有些領導,我指的企業領導還是更多注重眼前,注重看到的當下一些經濟指標。

 

中國網:短期的回報。

 

徐和誼:短期的,眼前的,而沒有真正地看到科技進步、創新是一個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第二,加強産學研的協同創新,或者説五個字“官産學研用”的創新。我們在這方面,我覺得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比如剛才我舉的MIT麻省的例子就是,我們把這條線要打通,學習國際上一些好的做法,通過這一段時間,大家我覺得也是上了很好的一堂課,好的技術是買不來的,要不來的,只有靠自力更生,自己幹,才能夠得到。這點我想大家已經有了強烈的共識。

 

第三,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這樣一種氛圍;同時,加強對智慧財産權的保護、使用等等這方面的工作。

 

中國網:感謝徐委員為我們如此精彩的分享,我們相信在“十四五”的新征程上,我國的科技創新必將會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謝謝您!

 

徐和誼:謝謝!

 

 (本期人員:主持/編導:佟靜;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主持/編導:佟靜;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