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李君:鄉村振興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性重大機遇
 
時間:2021年3月9日

嘉賓: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蒼溪縣白驛鎮岫雲村黨支部書記 李君

      中國網:《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是包括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十四五”開局之年,鄉村振興開新局。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點是什麼?産業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了哪些作用?本期節目,特別採訪到了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蒼溪縣白驛鎮岫雲村黨支部書記李君。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蒼溪縣白驛鎮岫雲村黨支部書記 李君。    中國網 楊佳 攝影


中國網:李代表,您好!感謝您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的專訪。今年的全國兩會,您比較關注哪些方面的話題?

李君:我重點關注鄉村振興方面。因為我是村支部書記,同時(鄉村振興)也是村裏老百姓普遍關注的一個話題,所以我特別關注這個話題。

中國網:我們了解到,在去年,也就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您就已經關注到了脫貧成果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這個問題。當前,在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以及“十四五”開局之年,從您的實踐經驗來看,您認為做好有效銜接的關鍵是什麼?

李君:我覺得關鍵是産業發展的銜接。因為在脫貧攻堅的工作過程當中,其實産業也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但是我在調研的過程當中也發現,特別是我看過一篇報道,就是講某個地方,他們的産業還沒有投産就已經宣告死亡。所以,我覺得産業的風險非常大,因為産業又是決定老百姓收入的主要來源。因為不管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最終的目的都是讓我們的老百姓生活越來越好,收入越來越高。所以,産業我覺得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一個關鍵點,所以我今年的建議也是有關這方面的。

 中國網:您曾經説,吸引年輕人回村幹事創業,不能光靠情懷,而是要讓年輕人看到在農村發展的希望和機會。年輕人想看到的是一種什麼樣的希望和什麼樣的機會?農村又該如何創造這樣的機會和希望?

 李君:用我的話來説,我就覺得鄉村振興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性重大機遇,就像當年的改革開放一樣。我們任何人做事都要順勢而為,那麼這個勢我覺得就是國之大事。國家把鄉村振興寫入黨章,作為國家戰略,我覺得這個趨勢就是我們年輕人應該把握的。

 那麼年輕人應該看到什麼?第一是趨勢,第二是機會,第三我們要讓回去的年輕人賺到錢。就像當初改革開放,鄧小平同志講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我覺得我們現在要先鼓勵一部分年輕人先回去,讓他們掙到錢,讓先回去的人嘗到甜頭,這樣去帶動更多的人回到鄉村。

 我覺得政府應該給他們營造一個好的環境,給這些回去的年輕人更多的政策支援。比如服務鄉村的,我們給他上升通道,回去創業的人,給他更多的創業的機會和政策的扶持。從方方面面,政策疊加,讓這一部分人真真正正地嘗到甜頭。

因為我們任何政策都要符合人性,年輕人上有老下有小,我就是讓他掙更多的錢,讓他比在城裏的人錢掙得更多,他就願意回農村。

 中國網:鄉村振興是包含五個方面的全面振興。岫雲村從貧困村到“鄉村振興示範村”的蛻變過程中是如何體現這“五個振興”的?

  李君:我覺得我們現在做得好一點的,就是産業振興。因為從産業這個角度講,我們最開始就是抓市場,因為我覺得任何的産業發展不能脫離市場,一定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所以,我們在做這個産業的時候,就是怎樣讓老百姓的産品賣出好的價格。(還有)怎麼樣幫助老百姓賣産品的問題,因為老百姓實際上有生産能力,有生産激情,(但)他最怕的是生産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因為我剛才講,其實産品同質化非常嚴重。那麼我們就是講高品質發展,就是讓他的産品不要去增加規模,也不要去增加産量,而是去提高産品的品質,增加産品的品牌要素,然後讓他同樣的産品能夠賣出更好的價格。包括我們在成都開的扶貧體驗餐廳,開的專賣店,甚至我們做直播帶貨,這一系列的方式手段都是為了讓好産品賣出好的價格。

下一步岫雲村重視的就是品牌化的發展。所以,我覺得其實對於我們來講,我們已經解決了産業振興中間最難的問題,就是品牌化和對接市場的問題。我們只是需要去通過提高老百姓的組織化程度,就能帶領千千萬萬的老百姓,讓他們在家裏安安心心生産,然後我們去給他做抵禦市場(風險)的事情,然後讓他對接生産,然後讓他的好産品能夠賣出好價格。

 因為我們的産業本身就是立足於生態。就是按照總書記説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做高品質、做綠色農業,再做生態農業,然後做品質農業,按照這個方式。當然人才的振興實際上是因為你有了産業的振興,你這個地方讓其他人在外面務工的人也好,讓年輕人也好,看到了岫雲村發展的機會和希望,他們才願意主動回去。

 中國網:科技脫貧成為此次贏得“脫貧攻堅戰”的一個亮點,尤其是網際網路的助力,像阿裏等一些電商平臺和短視頻平臺起到了不少作用,比如通過直播帶貨助農,給貧困地區帶來了不少訂單。岫雲村借助“網際網路+”助力農村新經濟發展也做了不少探索,您怎麼看待科技助農、科技興農?您認為科技在鄉村振興上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李君:農業其實是非常需要科技的支撐的,包括我們講的糧食安全問題的種子的問題,包括我們的養殖環節的豬的品種問題。這段時間在提我們很多品種都是進口的,我們的黑豬和土豬。其實科技對農業的賦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包括我們也在和一些科研院所,包括省畜科院我們也在和他們合作,怎麼樣去解決我們小農戶的生産的標準化問題,這也是需要用科技的手段去解決的。包括我們剛才講到的,我們用網際網路去實現我們的品牌化傳播,也就是讓我們産品的價值更高,包括我們去實現一些溯源,就是我們講我們的“時光機”,如果沒有網際網路技術的出現這些概念是不可能出現的。這就是高科技手段、網際網路思維和網際網路技術帶給岫雲村的農産品的附加值的提高,我説網際網路能讓好産品賣出好價格。

 我覺得科技在鄉村振興中,其實涉及方方面面,比如我們的通信,我們的品種,我們的生産環節的標準化,包括我們網際網路對於農産品上行所帶來的一系列的這個助力,這些都是在科技方面的一些作用。然後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需要一批人能應用這些科學技術,能夠去幫助我們的老百姓特別是我們的小農戶,就是一些年老體弱的,讓這個群體會去用。

中國網:今年是“十四五”開局,同時鄉村振興也開新局,岫雲村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上有哪些發展規劃?

李君:第一,我們在岫雲村規劃了一個萬畝現代農業園區,就是把周邊七個村子全部拉在一起規劃,這個園區就是要打造一個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相銜接的一個示範區。而這個示範區最主要的就是做一二三産融合,包括我們農産品的生産、加工、農旅、體驗這一系列的東西,包括岫雲村的品牌化,包括市場端,就要形成一個閉環,就是從生産到銷售。因為岫雲村的品牌定位是連接城市與鄉村,就像我們在成都開的體驗店,你在那裏一年消費一萬塊錢,你就可以在岫雲村免費吃住兩三天,這樣就可以讓農産品更好的進城,讓城裏人更好的到農村去體驗鄉村生活。而生産環節的標準和我們市場品牌的這個東西,就形成一個有效的連接,就沒有斷層。

 中國網:那您對國家接下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方面有哪些期許?

 李君: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國家對於鄉村的投入會加大,因為農村很多這個短板,包括基礎設施、通信網路各方面其實都還是有一些短板,雖然講城裏有的農村都會有,但我們也希望有的標準會越來越高。

 第二,就是對農村大家普遍關心的醫療、教育、人才方方面面,我們都有一些專項的政策,能夠讓農村留住人,留下人。

鄉村振興是我們這一代人重大歷史機遇,如果有更多的年輕人願意回歸鄉村,我相信農村一定會變成未來城裏人都羨慕的地方,就像我們當初,我小時候我爸媽經常跟我講,就是你這一輩子最大的目標就是要脫農村戶口,要到城裏去,但我相信以後再過十年二十年,城裏人會説,我們這一輩子最大的目標就是以後能在農村過上幸福的生活。

中國網:希望我們這個目標早日實現,我們農村居民的生活更富裕,環境也更美,我們的農業也更加的強大,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

 李君:好,謝謝。


(本期人員:編導/採訪:裴希婷;攝像/後期;張文泉;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
(本期人員:編導/採訪:裴希婷;攝像/後期;張文泉;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