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衛委員:從小任務到大工程,讓年輕人在科技創新中發揮主力軍作用
 
時間:2021年3月9日

嘉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 趙紅衛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這裡是中國網《中國訪談》2021年全國兩會特別報道。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起步之年。我國科技發展在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基礎上,2035年要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有哪些變化?如何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本期節目,特別採訪到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趙紅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趙紅衛。


中國網:趙委員您好!歡迎您作客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

趙紅衛:各位中國網的網友,大家好!我是全國政協委員趙紅衛。

中國網:今年的全國兩會,您的提案主要關注哪些方面的內容?

趙紅衛:今年我準備有兩個提案,第一個提案也是與我一直以來關注的大眾出行相關。我今年有個提案是促進高鐵和其他的(交通),包括公共交通、軌道交通、地鐵等接駁的問題。去年我也有一個提案是能夠促進以家庭為主旅行方式的出行便利。(提案)得到相關受理部門的高度重視,其中交通運輸部就反饋,將加強計程車與網約車相關的(改革)深化、“網際網路+”與計程車服務相關聯的融合推進發展。

文化旅遊部也高度地重視,他們也會加強旅遊服務設施和交通設施之間的融合發展。同時,也非常關注節假日期間旅遊和相應的服務設施能夠進一步地銜接。國鐵集團也高度重視,也會在12306網站上進一步地推出團體票購票以及往返程、聯程相應的票務新形式。

我還有一個提案,和科技創新有關,和鐵路的科技創新發展有關。 

中國網:發展交通強國,掌握核心技術是關鍵一環。中國高鐵的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也是一個自主創新和科研攻關的過程。截止目前,中國高鐵的科技創新成果如何?

趙紅衛:“十三五”以來,中國鐵路及其相關企業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鐵路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重要的鐵路技術領域開展科研創新,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比如我們在工務工程方面,在鐵路技術裝備方面,在客站建設以及運營調度管理、智慧鐵路建設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比如在我們的高速鐵路,以“復興號”系列動車組為代表;我們的智慧鐵路以京張高鐵、京雄高鐵為代表;還有“一帶一路”以及相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中國網:這其中,自主研發的關鍵核心技術佔比重多少?

趙紅衛:就我熟悉的“復興號”系列動車組來講,我們已經具備了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我們在車體、轉向架、牽引、制動、網路等方面都具有自主的創新能力,也研發成功了具有完全智慧財産權的“復興號”系列化的動車組。

目前,我們動車組也是包含了時速350公里、時速250公里和時速160公里(的動車)。我們的編組形式包括8輛編組到16輛編組。我們的動力形式有集中動力形式也有分散動力的形式,也適應在不同的地區,例如高寒等地區的應用。另外,還有智慧京張、智慧京雄等智慧型“復興號”動車組。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趙紅衛就科技創新等問題接受中國網專訪。


中國網:目前我們研發的這些和高鐵有關的技術在國際上處於什麼樣的水準?

趙紅衛:應該説我們經過“十三五”期間科技創新,在高速鐵路系統整個全系統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比如我們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現代化的鐵路網和最發達的高鐵網;我們的工務工程技術,軌道建造技術以及大跨度的橋梁建設技術都是居世界領先的。我們的“復興號”系列化的動車組,尤其是時速350公里“復興號”動車組在京滬線以及(京津線等)其他的線路上開行。目前時速350公里是世界上最高的商業運營速度,它也代表了我們在世界上的技術水準和地位。

中國網:近些年,尤其是過去五年,您感受到我國或者是您所在的科研領域,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發生了哪些明顯的變化?

趙紅衛:應該説經過我們長期的技術積累,目前我們在高鐵的技術裝備領域取得了很重要的一些成就,這離不開我們的技術創新,比如我們在動車組的整合技術、車體、轉向架以及比較核心的控制技術,包括牽引控制、制動控制、列車網路控制等方面的自主創新能力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目前我們已經具備了各種系列動車組的研發實力。

另外,我們在高速鐵路其他方面,包括工務工程方面,我們的技術實力也非常強。比如我們在橋梁建造領域也是屢次打破了國內和國際的紀錄,剛剛修通的滬蘇通長江大橋也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公鐵兩用斜拉橋。所以,我們在很多技術領域已經站在了世界領先、世界前列的水準。    

中國網:您認為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産生了顯著變化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趙紅衛: 我覺得我們科技創新所取得的這些成就與我們國家的制度和我們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都是分不開的,比如在科研創新上能夠有這種舉國的體制,比如在“復興號”動車組研發過程中,由中國國家鐵路集團公司來牽頭組織,由鐵科院來聯合中車和高校等産、學、研、用,各個部門聯合協同攻關,最後完成了我們整車的整合,包括牽引、制動、網路各個系統深入的自主化研究。另外,我覺得也是我們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已經到了一定水準,我們的經濟能夠支撐科技的創新,不斷地在技術上進行投入。

另外,我覺得也離不開科研人員不怕苦,艱苦奮鬥的這種精神。正是因為我們制度的完善,經濟實力的發展,以及我們科研人員刻苦攻關的能力,才使我們中國鐵路具備了現有的這種成績。

中國網:您剛才説您這次的提案中也關注到了科技創新。推動科技創新,人才是第一資源。“十四五”規劃建議中也提到了要“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您認為應該如何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

趙紅衛: 我覺得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一些工作:

第一,是在國家的層面充分地發揮我們舉國的自主創新這種體制優勢。目前,我們包括科技部還有其他的一些部門也正在徵集鐵路的科研領域、應用技術領域有哪些難題,這些難題徵集上來之後也會依靠國家各個部門聯合來攻關,攻克這些難題,充分地去發揮不同行業、跨專業的這種協同攻關的能力,實現我們科技的創新。

第二,相應的一些部門應該有相應的鼓勵人才發展的這種戰略或者體制機制,包括我們國鐵集團就推出了“百千萬人才”培養的戰略,我也是在2017年被評為國鐵集團的科技領軍人物。我們有科技領軍人物,也有技術帶頭人和拔尖人才;通過這樣的梯隊建設,我們能夠帶動鐵路行業的技術創新形成一個團隊,合力去攻關。

第三,應該激發每個團隊成員的科技創新的能力。我覺得最重要還是要給年輕人壓擔子,讓他們在科研創新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能夠讓他們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為科研做出自己的貢獻,而且能夠不斷地完善自己,一步一步地從小的任務著手,逐漸地取得大的工程的這種成功。

我覺得只有通過我們各個方面集中發力,共同來攻關,才能使我們國家的科技創新取得進一步的發展。

中國網:其實也是多方面努力,多方面發力産生的一個綜合的效果。

趙紅衛:對。

中國網: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創新也成為變局中開新局的關鍵力量之一。我國也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這也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高鐵如何在“十四五”時期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趙紅衛:近日,國鐵集團也在徵求無黨派人士的一些建議,我也針對“十四五”的鐵路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比如:第一,我們的鐵路發展應該與國家戰略相結合。比如我們現在有長三角一體化的戰略、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以及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這些國家戰略,鐵路應該和這些國家戰略相結合,能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經濟社會發展。

第二,我也提出來,我們的鐵路發展應該和其他的交通運輸方式之間融合發展,鐵路它是屬於我們交通裏邊的骨幹網路,只有和其他的城際鐵路、地鐵、城市鐵路、市域鐵路以及我們的民航、水運等相互銜接,我們才能夠實現門到門的服務,(這也是)一直本著“人民鐵路服務於人民”的宗旨,只有我們實現了不同的交通方式之間的融合發展,使它們之間能夠銜接得更為順暢,做到設施聯通,票制互通,安檢互認,這樣我們大眾的出行才會更為的便利。

中國網: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您感受到,全國政協在推進科技創新上發揮了哪些作用?

趙紅衛:首先,我是全國政協科技界別的委員,我們在每年兩會期間都會有一些會議,小型的研討會,大家都會圍繞著科技創新提出自己的建議。每年教科衛體委員會也會組織全國政協委員赴各地去調研。比如今年我們就赴重慶調研,調研一些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所遇到的一些問題;今年我還參加了一個雙週協商會,雙週協商會主要的議題是我們科技創新型企業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也都在會議上建言獻策,為我們科技的發展支招。

總之,近年來,全國政協一直在組織全國政協委員能夠赴地方對一些創新型的企業進行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同時遞送國務院及相關部門去處理,目的是能夠為我們國家的科技創新提供助力。

中國網:好的,感謝您做客我們的節目,也希望我們的國家能夠早日實現更高水準的現代化的鐵路強國。

趙紅衛:謝謝!


(本期人員:編導/採訪:裴希婷;攝影:楊佳;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編導/採訪:裴希婷;攝影:楊佳;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