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解讀:設定五大類指標 構建新發展格局
 
時間:2021年3月8日

嘉賓: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 徐洪才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審議和討論“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是今年兩會的重點,意義重大。為加深廣大網友對“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的了解,本期節目我們特邀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徐洪才來對《綱要草案》進行解讀。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徐洪才。(鄭亮 攝)

中國網:徐教授您好!歡迎您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

徐洪才: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大家好!

中國網:“十四五”時期的目標是什麼,《綱要》開宗明義,首先設定了2035年的遠景目標,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又具體地設定了“十四五”時期的各項目標,我們看這個表格大概分成了5大類。看完這個表格之後,您有怎樣的感觸,又有哪些數據讓您印象深刻呢?

徐洪才:“十四五”是我們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歷史時期,因為“十三五”剛剛結束,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剛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同時開啟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或者説是開啟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當每人平均GDP達到1萬美元以上的時候,未來的發展,我們是追求高品質的發展,這體現在“十四五”規劃裏面就是經濟方面的發展、創新驅動方面、民生福祉、社會保障、環保綠色、國家安全等等這些方方面面。所以,未來高品質的發展首先是體現在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方面,每人平均收入的增加,GDP規模的增加,同時也包括勞動生産率的提升——效率的提升和效力的提升。這裡邊還涉及到創新的一個重要考量,就是我們勞動生産力的提升、技術的進步等等。比如我們在“十四五”期間,每年研發的投入要達到7%以上。

中國網:很高的一個比例。

徐洪才:對,有些具體的要求。比如未來新型城鎮化也有具體的目標,到2025年,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達到65%以上。特別是民生關切這一塊,我印象最深,像每人平均壽命能延長1年,也包括我們受教育的年限,以及像“一老一小”的問題,就是社會保障——養老的問題、幼兒園託兒所的問題,等等,很多民生關切。

環保這塊,我們過去幾年三大攻堅戰之一,就是要打贏藍天保衛戰。環境治理的問題,這個問題在未來依然是我們的重要任務,就是碧水藍天,相關的指標其實也涉及到人民生活品質的改善。

另外,“十四五”也把國家的安全、經濟的安全放在突出的位置,比如能源安全、糧食安全,所以是個綜合性的考量,整體上提升我們國家的綜合實力,包括經濟、科技還有文化、社會治理等等這些層面上,整體上推進我們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所以,未來5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上是為未來15年,到2035年遠景目標的實現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因為到2035年,我們基本建成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根據我個人的研究預測,到2025年,也就是在“十四五”結束的時候,我們的每人平均GDP可望達到1.3萬美元,這是世界銀行所設定的高收入國家的標準。14億人口整體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這是一個里程碑,這是史無前例的。在二戰以來的歷史上,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經濟體,像南韓、(中國)台灣省實現了這樣一個目標。我們在過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整體上推進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未來5年,我認為這個任務很繁重。

在這次“十四五”規劃《綱要》裏,並沒有提到未來5年GDP平均增長速度,沒有這個概念。但是大家看到,我們還必須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這就要維持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內,更多地提升增長的品質和可持續性。

中國網:您剛才提到GDP的數據,可以説GDP的增長率是這些指標中大家最關心的一個。

徐洪才:是的。

中國網:我們也看到《綱要》中提出“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保持在合理的區間之內”,那怎樣才是一個合理的區間呢?《綱要》也提出“各年度視情況提出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比如今年的指標是定在了6%以上,這個數據是如何得來的呢?

徐洪才:大家都非常關心這個6%是怎麼得出來的,實際上道理也很簡單。我們制定政策目標首先要考慮到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不要出現大起大落。實際上在2019年,我們GDP的實際增速只有6.1%。去年是疫情的衝擊,是個一次性的衝擊,我們也依然實現了2.3%的正增長,這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

今年的情況又特殊一些,一方面是去年的基數比較低,我們會延續去年逐季向好向上反彈的趨勢;另一方面,隨著今年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大家期待歐美日全球幾乎所有的國家可能會出現一個同步復蘇的態勢,這為中國未來擴大出口,拉動全球的需求增長創造了一個有利條件。所以,今年實際上大家的預測有一個共識:可能會實現8%以上的增長,我的預測是8.5%左右,但是我們依然提出6%以上。

第一,就是前面講到的,要有政策連續性。

第二,在此之前,我們各省市、自治區的“兩會”提出來的今年經濟增長目標都是6%以上,除了海南省和湖北省是例外——10%。這兩個省也是有特殊原因的,海南搞自由貿易港,未來這個目標更遠大一些,它應該也有條件可以比較快地增長。湖北去年受疫情衝擊比較大,基數比較大,今年也會有一個比較高的增長速度。所以,全國的目標和各個省市的發展目標應該相一致。

另外,我覺得也要考慮到明年和後年的發展,大體上看,經濟增長速度恢復常態以後一定會出現一個緩慢下降的趨勢,這也是客觀規律。所以,我們不要盲目地提出一些高的目標,還要考慮到外部的不確定性。如果出現風吹草動,我們制定政策的目標要有一定的迴旋餘地,要有一定的空間。考慮到引導大家不要受制于GDP這個目標的人為壓力,而是要集中精力幹好各方面的工作,比如社會化改革,擴大開放,轉變發展方式等等。所以,讓大家一心一意地埋頭工作,而不是讓大家為GDP所困,這樣我們就可以為今年開好局,為未來5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同時,把一些難啃的骨頭,技術的工作給它有序深入地推進。

中國網:《綱要》再提擴大內需,明確提出“雙迴圈”的理念,要求以“創新驅動、高品質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顯然,擴大內需已成共識,但怎麼擴大內需卻言人人殊。對於擴大內需您是怎麼看的呢? 

徐洪才:擴大內需是作為我們未來推動經濟增長的一個戰略基點,這個大家已經形成了共識。作為一個大型經濟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經濟安全的角度考慮,必須把經濟發展的基礎奠定在內需之上,而不能完全依靠外需,這是不安全、有風險的。

第一,從過去十幾年的實際情況來看,中國對外貿的依存度實際上是逐年下降的。在金融危機之前的2007年前後,我們的外貿依存度,也就是(進口+出口)/GDP,曾經高達65%以上,現在逐年回落到31%左右,未來這個趨勢還會延續。包括美國、日本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實際上也是主要依靠內需驅動自身經濟增長的。

第二,我們有現實的條件,中國人口眾多,現在每人平均GDP達到1萬美元以上,未來的這種多層次、多樣性的需求空間——市場空間巨大。在2019年的時候,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市場總額規模就達到了40萬億,成為世界第一,超過美國。所以,未來中國市場這個蛋糕很大,我們有條件依託自身的內部需求來推動經濟增長。

第三,考慮到現在外部環境趨於複雜,特別是中美關係趨向於複雜化、長期化,這種博弈短期內不會有明顯改善。在過去幾年裏,特朗普執政期間對中國無端地採取一些野蠻的做法——貿易戰,實施長臂管轄,實際上導致了兩敗俱傷。現在拜登上臺以後,大家看到,未來中美之間的戰略博弈還要延續。特別是在科技方面,我們現在還存在一些短板、“卡脖子”的環境。因此,未來我們必須自強自立,以創新驅動我們內需市場未來的發展,拓展空間;通過創新,推動産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提升老百姓生産率,提高我們經濟的效力,最終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健康的發展。

中國網:可以説擴大內需是一個發展需求,同時也為我們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

徐洪才:是的。因為內需,我們有很大的空間。從這次疫情我們也能看得出來,中國經濟之所以體現出如此強的韌性,一個重要的方面,我們依託內需市場;同時,我們産業鏈的完整、配套能力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也經受了考驗。所以,我們及時地調整經營的方向,擴大出口,特別是像抗疫物資的出口,為人類社會、全世界共同抗疫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當然,我們也是受益的。所以,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大家看到,中國的對外出口包括中國對美國出口這個順差都是擴大的。我們抓住了這個契機,這是有現實基礎和條件的。

中國網:《綱要》中也是特別強調了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具體提出的目標是:“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一個現代産業體系”,您怎麼看?為什麼是把這5個方面集合成一個“現代産業體系”呢?

徐洪才:因為黨的十九大文件裏就提出,未來的奮鬥目標是要建立現代經濟體系。現代經濟體系的基礎是産業體系,産業體系的基礎是製造業,製造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智慧化、高級化。所以,我們順應現在數字經濟、數字産業革命這樣一個世界性的潮流,未來我們經濟的發展,創新驅動的重點也在這兒。

所以,在“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裏,大家看到,第二項裏面,其中經濟發展指標裏面就包括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的比重,就是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創造的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這作為一個重要的指標。未來的話我們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實體經濟為主,這是我們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吸取了一些經驗教訓。像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美國這個虛擬經濟、金融業的過度膨脹發展導致了資産的泡沫化,導致了金融危機。

最近幾年,我們在經濟實踐過程當中也有一些經驗,就是防止出現泡沫化、脫實向虛,更多地強調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理順金融業和實體經濟特別是産業發展之間的關係;同時,理順科技創新支援實體經濟産業轉型升級之間的關係。所以,大家看到的是,在這個《規劃》裏面,實體經濟、産業的發展、科技的創新、金融的服務等等,這些方面是個統籌的考慮。

中國網:是密切相連的一個整體?

徐洪才:密切相關的,相互促進的,是一個完整的體系。

中國網:説到金融,我們也是注意到,《綱要》中也寫到了,“破除制約要素合理流動的堵點”,在您看來,這些堵點有哪些地方呢?

徐洪才:未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一個關鍵點就是促進要素的市場化改革,或者是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同時發揮好政府的作用。這裡面從供給到需求,在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存在一些堵點。比如説我們的物流體系,過去這些年發展是很快的,包括電商的發展,但實際上我們也還存在著一些難點和堵點。比如我們在交通運輸網路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像冷鏈物流體系,比如我們的高鐵發展很快,但是貨物運輸鐵路還是比較慢;空中客運發展也很快,但是航空事業裏面的貨運發展比較慢。

這是從物理層面上看,另外還有一些制度層面上,比如説阻礙了要素的跨地區、跨部門、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的障礙依然存在。現在我們促進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其實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促進生産要素的自由流動,或者我們講構建雙迴圈發展的新格局。其實這個迴圈更多的是講血液流通得更暢一點,通過貨幣資金引領商品生産要素,各種資源,包括資訊、人才的流動,這個至關重要,存在著很多堵點。

我認為,城鄉之間的這種生産要素的自由流動,是一個現實的問題,也有很長的歷史淵源,未來暢通雙迴圈格局,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特別是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方面、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方面,我覺得有很多工作,涉及到土地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戶籍制度的改革,等等。如何能夠引導社會資金有序地流入到“三農”領域,促進我們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化,這是我們的一個短板,也是未來工作的一個重點領域。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如果“三農”問題不解決,那未來現代化的進程會大打折扣。

中國網:其實金融服務是這裡面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綱要》中也是提到了“要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近年來,對於金融領域的脫實向虛,包括現在對於房地産的一些傾斜,讓企業界其實頗有微詞,您對此怎麼看呢?

徐洪才:前幾天郭樹清主席答記者問時講了一個很好的觀點,就是説過去幾年,特別是最近兩年,我們對房地産領域的信貸資金的支援增長速度是有所下降的,説明我們的政策調整現在也在起一定的作用;另外,看到過去多年形成的一線城市的高房價問題,這是一個難點。所以,去年經濟工作會議以及這一次《政府工作報告》裏也表示要解決未來一線城市高房價導致的一些問題,像中等收入的當期消費以及未來消費受到的影響。另外,資産的泡沫,如果任由其膨脹,未來也是很危險的。

所以,未來,我們在房地産領域也好,還有在鼓勵資金流向科技創新領域、促進創新創業活動、推動産業升級這些方面,我們都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大家看到,過去幾年,我們金融業的發展、促進直接融資的發展,擴大金融業的對外開放方面,我們是大步推進的,但是我們堅持了控制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同時,我們穩步推進,擴大對外開放,就是通過科技手段,發展金融科技,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和金融服務體系;同時優化我們大型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結構,提升了我們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的效率,降低了融資成本,這對於我們的實體經濟也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中國網:説完了對內,目前,我國金融市場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開放,開放程度可以説是達到了歷史最高的水準。同時,這個開放的程度也可以説是和風險共存的。那麼我們的金融體系還應該進行哪些改革來提高我們自身抵抗風險的能力呢?

徐洪才:這個説來話長了,我認為可以從宏觀、中觀、微觀幾個維度來看。

首先,從宏觀上,就是我們的貨幣政策,包括宏觀審慎政策的框架要進一步地完善。過去多年,我們在推進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改革方面是有長足進展的。但是我們未來還要進一步地努力,形成市場化的定價機制,讓金融資産的價格信號進一步發揮作用。這就需要我們有一個有廣度、有深度的金融市場體系。

大家看到,過去的一年,我們的債券市場發展得非常快,特別是債券市場擴大對外開放方面,大量的金融機構進入債券市場,持有我們的公司債、企業債、國債。同時,我們股票市場的對外開放也是大步推進的,特別是我們證券市場、股票市場註冊制改革,市場化改革取得了關鍵性的進展。像前年上海科創板的推出以及去年深圳創業板實施註冊制改革,等等,這都為實體經濟、為科創型企業提供金融服務貢獻了力量。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未來資本項下的進一步擴大開放以及人民幣的進一步國際化,實際這個風險也是比較大的。特別是我們在擴大開放的過程當中,沒有把控好力度和節奏,國際熱錢可能通過各種渠道大進大出。

從近期來看,人民幣兌美元有升值的傾向,大量的資金看好中國金融市場和未來的實體經濟發展,流到了中國,未來也有可能出現大規模外逃的情況。所以,我們對潛在的這種金融風險要保持高度警惕,就是説我們要完善這種風險的早期預警機制和監測機制。同時,我們要做好預案,做好壓力測試和情景分析,有備而來,做好這種應對,堅持穩中求進的總的工作基調和指導原則,我相信我們未來的金融業對外擴大開放一定會保持平穩、良性的發展態勢。

中國網:可以説這些機遇帶來了很多挑戰,也正是這些挑戰來倒逼我們金融體系的深度改革。

徐洪才:對,隨著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我們的宏觀調控能力進一步提升。同時,從中觀層面上,我們金融市場的效力也會進一步改善,規模進一步擴大。另外,我們的微觀主體——金融機構的競爭力會進一步增強,“與狼共舞”。很多外資金融機構很多方面比我們現在要強一些。但總體上我們覺得風險可控,我們有信心。因為從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實際上外資金融機構在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信貸資金市場等方方面面,我們看到總體上佔的比重還是不高,風險可控;再加上中國經濟的實力在這兒,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實力在這兒,我們有信心,有底氣,未來進一步擴大金融業的對外開放。

中國網:就像您説的“與狼共舞”,但是我們在自己的主戰場還是非常有信心,有底氣的。

徐洪才:對,而隨著開放的過程,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實際上也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因為目前人民幣的國際化和我們的經濟實力是不相匹配的,與國際社會的期待也不相匹配。未來我們要通過各種形式、各種手段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在海外的使用;同時,促進國際貨幣體系的進一步改革,促進多元化貨幣體系的形成,這樣也有助於推動一個公平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促進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和世界經濟的平穩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中國網:最後一個問題,我們再來看一下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可以説在規劃《綱要》中佔據了一個非常大的篇幅,對比《綱要》中列舉的一些重點科技領域和相關的經濟領域,以及對應的其他行業,您有怎樣的感觸呢?

徐洪才:我覺得科技創新是我們未來一段時間內的一個核心任務,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麼這是基於中國過去42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到了這樣一個發展階段,原來靠學習、借鑒、模倣、共用一些國外的技術,但是現在不靈了,現在我們面臨一個極大的考驗,就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話説回來,我們的時間還是比較短,起點比較低,底子比較薄。所以,這一次在規劃《綱要》中大家看到,我們要拿出一個未來促進基礎科學發展的十年行動方案,要夯實基礎;同時,要形成政府、企業和社會創新聯動的機制,特別是要優化我們企業的體制機制,企業是創新的主體。

另一方面,高校、科研機構也要進一步推動體制機制的創新,要解放人的潛力,特別是對智慧財産權的保護,對人才的個人價值的應有尊重。未來在促進成果的轉化方面,我們也還可以借利於相關的政策扶持,也包括我們金融政策的進一步的完善,等等,多管齊下。我覺得,我們未來在一些“卡脖子”的環節要實現一個重點突破,這樣我們在産業鏈分工體系當中就可以向中高端邁進,就是實現我們産業的安全,同時提升我們産業鏈的層次、水準,實現産業的現代化。在國際競爭格局當中,我們可以保持一個領先的地位。

中國網: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們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的第一年。那麼對於未來這5年,您有怎樣的寄語或者説期許呢?

徐洪才:未來5年很關鍵吶!充滿機遇,充滿挑戰,機遇大於挑戰。我認為,到2025年,我們實現“十四五”規劃《綱要》的主要目標有基礎,有條件,也有信心。特別是到2025年,我們成功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這個值得大家期待;到2030年,整體的經濟實力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到2035年,實現我們的中期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到2050年,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中國和平崛起,實現繁榮、富強、民主、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值得大家去共同奮鬥。

中國網:藍圖已經繪就,未來值得期許。好,謝謝徐教授為我們帶來如此精彩的解讀,感謝您!

(本期人員——編導/文字:韓琳;主持人:佟靜;後期:劉凱;攝影:鄭亮;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編導/文字:韓琳;主持人:佟靜;後期:劉凱;攝影:鄭亮;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