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李飚:建設現代化強國 民營科技力量不可忽視
 
時間:2021年3月7日

嘉賓:全國人大代表、海特集團董事長 李飚

 中國網: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保障和支援,科技創新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支撐引領作用。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興則國家興。 “十四五”的開局之年,科技創新將打開怎樣的新局面?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本期節目,我們就此專訪全國人大代表、海特集團董事長李飚。

 

圖為全國人大代表、海特集團董事長李飚

中國網:近年來,中國在科技創新上的進步和成就有目共睹。在您看來,我國的創新環境和氛圍這些年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李飚:這些年得益於改革開放,和國家對科技産業的扶持,我們國家的科技創新的局面越來越好。特別是一些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走出了很多新路子。在一些基礎學科,包括新技術的應用方面,都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比如華為、小米,還有很多的很好的企業,他們都在産業發展和科技創新上,都走出了很多新路子。

 

我們看到國家“十四五”規劃是要在2035年把我們國家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現代化強國的一個核心標誌肯定是科技、創新、獨立、自主。我們要把我們國家建設成現代化強國,首先在科技創新和核心裝備的自主可控上面肯定要做大量的工作。一個國家如果説科技不強、核心裝備不強,我覺得國家肯定就不強。我們國家要要成為現代化強國,科技創新與發展,核心裝備的建造是必不可少的。當然必須得依賴於我們國家在營商環境上面能夠更加地開放,能夠吸引全球更多的人才,能夠讓更多的民營企業的科技人才投身到國家的科技建設當中去。

 

中國網:目前,我國企業研發投入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超過70%,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創新還存在研發投入不夠、關鍵共性技術供給不足,激勵企業創新的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你對此有怎樣的感受,對於激勵企業創新機制,您有哪些建議?

 

李飚:我這次議案的一個議題,就是説如何能夠組織廣大的民營企業投身到建設現代化強國的科技創新與核心裝備的獨立自主可控的熱潮當中去。民營企業通過幾十年的發展,他們在資金資本上面,還有在人才上面都積聚了很大的力量,特別是在一些應用的科技創新上面,做了很多的貢獻。

 

我們要建設現代化強國,民營科技力量是不可忽視的。但是要有效地組織這些民營企業,進入到我們國家核心裝備的建造上面去,那就還要制定更多的一些政策,特別是在規劃上面。比如説人才如何積聚,如何把海外的人才吸引到中國來,能夠讓優秀的人才投入到科技創新的活動當中去,那當然需要國家的很多的政策(支援)。像稅收方面,我們現在的稅收在高科技人才這塊,個人所得稅的一些補貼或者是調整勢在必行。高技術人才他們的收入應該是國際化的,因為我們現在已經進入到了國際化的進程,高端科技人才如何把他們吸引過來,在稅收方面,應該制定更多更優惠的政策。

 

第二個,也是同樣的是在政策的支援方面,包括一些在基礎科研上面的補貼的政策,大家都知道在基礎科研,包括應用的新技術方面,都需要長時間的投入。但是要讓一些科學家,特別一些民營企業,他們投身到長期的科研當中,我覺得一個基礎的生存的費用和包括對這些産業方向和科研方向的支援,都應該制定一些相應的政策,這樣才能夠讓這些人才安心地下來搞科研。

 

民營企業跟一些企事業單位還不一樣,因為它沒有經費的發放,它都要靠前期的資金籌集包括一些有力量的組織才能夠完成這些事情。如果説國家能夠更關注或者給予一些這樣的環境營造的話,就可以讓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包括一些國外的優秀的人才,他能夠到中國來,潛心科研,來創新創業。

 

中國網:中國網:“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到,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您對此怎麼看?如何更好的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

 

李飚:在創新的主體方面,我認為一些核心的央企、國企,他們在一些整體的項目上面,包括一些大的項目上面牽頭,然後去引領。我覺得現在我們已經幹出了非常好的成績,但是科技創新和核心科技裝備的建造,還需要強大的技術的供應鏈,小到一顆螺絲釘,大到一些核心部件,比如説航空發動機等等,都需要一些專業的公司來進行配套,而這部分配套,我們現在還大多依賴於國外。

 

同時我們也看到大量的民營企業,在專業的配套市場,在專業的專有的技術方面,他們有非常強的實力。供應鏈的打造也是我們國家在“十四五”期間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供應鏈的安全,我想沒有廣大的民營企業去深度參與,這塊短板要補齊的時間和困難,會更長一些,更大一些。

 

如何有效地能夠把這些廣大的民營企業組織起來,能夠在我們核心裝備科研的供應鏈上面,讓他們去做貢獻,讓他們去創新也好,發展也好,是擺在我們現在面前的一個課題。

 

我想只有在一些政策方面給予一些支援和幫助,才能夠激起廣大民營企業投身於核心裝備科研的激情。同時能不能組建一個非常有效的、非常專業的部門來統籌規劃,能夠像規劃城市建設那樣,去規劃科技發展。這樣的話,就能夠讓一些有能力和有創新力、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家和民營企業,投身到核心裝備建設和科技創新方面來。

 

科技創新和裝備建設是現代化強國的一個主題,只有科技力量強大了,我們的祖國才會更安全,我們在國際的舞臺上,才更有話語權。特別是一些“卡脖子”的工程,我們都知道有很多的企業現在也受到了一些限制和打壓,能不能夠在一些政策方面給予這些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企業更多的政策性支援,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在中國的舞臺上,在中國廣闊的市場空間的環境當中,更好地發展。這些企業如果能夠得到支援,我覺得他們的信心和創新能力會更強大。

 

(本期人員:編導:佟靜;主編:鄭海濱;後期:張文泉)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
(本期人員:編導:佟靜;主編:鄭海濱;後期:張文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