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張天任:將農村産業變成綠色産業,提高農民每人平均收入
 
時間:2021年3月7日

嘉賓: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 張天任

中國網:《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是包括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十四五”開局之年,鄉村振興也在開新局。産業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了什麼作用?農村基層黨組織如何助推鄉村振興?本期節目,特別採訪到了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圖片由本人提供)


中國網:今年的全國兩會,關於鄉村振興,您關注哪些方面?在實際工作中有哪些感受?

張天任:擔任了20多年農村基層黨支部書記。在農村基層幹了20多年了,我感覺到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一直得到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特別是近些年來,就是“三農”問題,鄉村的發展上升到了國家層面。在鄉村振興過程當中,他鄉村發展主要怎麼靠人才?那麼人才的落腳點就是認為它並不是説外面去請人到農村裏來發展,是就地取材是最有效。所以説我提出來了,如何發揮新“鄉賢”在鄉村振興當中的作用,這個是我的一個建議。

我認為更重要的一個鄉村振興靠什麼呢?靠産業。這也是我們幾十年來我們的一個實踐當中的深切的體會。我現在所在的企業最早從村辦企業發展過來的,那麼我們這個地方我們講是一個是老山區,同時又是一個工礦區,整個浙江省我們是著名的一個煤礦石礦的區域。你像(從)工礦區、革命老區、偏遠山區、老山區,現在我們實現跨到了新山區,我們建立了一個綠色製造的工業園區,就是製造園區。同時把我們的家鄉,把我們的鄉村建成了一個美麗的景區,旅遊景區,我們現在村裏的每人平均收入要達到15萬左右。所以當然我們現在要加強它的均等性,每人平均收入現在很高,幾乎是家家戶戶都有産業,都有服務業,即使沒有的,都在周邊的村裏的企業上班。

那麼也就是靠産業、人才、文化,我們組織、村黨組織的保障,是我們這樣的一個貧窮的村,落後的一個村,現在進入了我們浙江省的小康建設,美麗鄉村示範村,而且每人平均收入都非常高,鄉風也很文明,也就是這樣的,這些都是靠鄉村振興。

所以現在我們沒有因為生態環保,要建美麗鄉村,而把産業關停了,而是我們是我們的産業變成了綠色産業,所以是我們的農民的每人平均收入的不斷的提高,他的幸福指數在提高,就是説生態好了,産業園也好,環境也變美了,老百姓變富了。

特別是近期我看到我們國家對鄉村振興又有一系列的頂層設計,中央一號文件也重點針對了鄉村振興這個問題進行了規範發文。

作為一個鄉村出來的企業,作為一個民營企業,作為一個鄉村的一個基層黨組織的幹部,我們深感國家對這個方面的重視,但是鄉村振興過程當中也還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去完善,需要去提高。 

中國網:您認為産業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了什麼作用?對此,您有哪些建議?

張天任:當然回過頭來還是跟産業就是説你比如説現在我感覺到黨中央國務院對我們建設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講中國的農民怎麼樣子享受到改革發展的這種紅利和成果,這個也是我們作為民營企業家所思考的問題。

我們調研當中發現山東有一個叫低速電動四輪車,也可以叫低速電動汽車。我認為這個産品很好,所以説生産它的企業的積極性很高,地方政府也想支援,它就是有市場有需求,我剛才講了,特別是在鄉村振興回鄉的這些人當中,他們要解決生産生活問題。

所以説這樣的一個環保節能交通工具,然後認為它是一個非常好的支援就業、拉動經濟發展,這麼一個好的産業,等於説他的市場很大,需求的市場很大,怎麼樣要國家來引導它,能夠製造出一個既安全又實用的這麼一個産品。

我這次來同樣也提出,怎麼樣圍繞黨中央國務院的大政方針,讓一些好的産品,好的産業,讓國家相關部門去支援它發展,不僅是要在供給側這一端進行管理,更重要的要在它的需求層,我們加強管理,加強去引導,梳理。

我認為如果説産業振興,特別是對農民的對中低端收入的人群,生産生活方便的(産業),(比如)滿足節能環保要求的這樣的一些好的産業,我們應該支援從需求側看,也就是講從消費者問題去看,幫助他怎麼樣子去設定一個合理的標準。我想産業如果一但發展起來,它的市場空間很大,同時也能夠真正的從另外一個角度,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升級換代。

  中國網:您認為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了哪些作用?

  張天任:作為基層黨組織,我們講一個是靠我們的黨組織在農村,要發揮化解農村矛盾的一個主體作用。黨組織要走在前列。所以説我感覺到我們平安鄉村建設,矛盾的化解,重點一個依靠基層黨組織的堅強領導,這是我的一個體會。我們村裏現在:一是依靠黨的組織,這個我們講是群眾基層黨組織村委會;第二是自發的一個群眾組織,原則矛盾不上交,這個矛盾不擴大,就得能解決。即使有一點大的問題,我們也到政府有一個司法所,通過這個途徑再來化解。

  我講的這個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組織上就是黨組織要作為保障,然後民間組織德高望重的(調解人),要相輔相成配合,像我們村級組織發展一樣的。

  所以説我們也不斷的去提建議,呼籲在鄉村振興過程當中,特別是有一個鄉村治理,依靠這樣的一個矛盾的化解中心,也不是一定是要政府花多少錢,政府派多少人,它是自發的。我去年問他們,我説你們怎麼(被專業)指導?(他們説)就派出所、司法部門給他們業務指導,適度的有時候有一點交通費補貼(給他們)。當然這些機制現在正在完善的過程當中。但是至少目前我們有了這樣的一個組織,有了這個場所,在原有基礎上,鄉村基層的矛盾化解就更有了一個很好的保障。


(本期人員:編導/採訪:裴希婷;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編導/採訪:裴希婷;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