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馬傑: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央企要勇擔重任 挑起大梁
 
時間:2021年3月5日

嘉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太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黨委書記 馬傑

中國網: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十三五”期間,我國的國防武器裝備建設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隨著“十四五”開局之年的到來,空天防禦事業將開啟怎樣的新局面?本期節目,我們特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太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黨委書記馬傑與網友們進行交流。

 

圖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太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黨委書記 馬傑 攝影/倫曉璇

中國網:馬書記您好,歡迎您作客中國網《中國訪談》。

 

馬傑:中國網的各位網友,大家好!

 

中國網:馬書記,今年“兩會”,您主要關注哪些內容,又帶來哪些議案呢?

 

馬傑:今年的兩會是很有意義,也很特別的一次兩會。今年是建黨100週年,又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作為我們航太人、軍工人,也是個特別的日子,是中國軍工90週年、中國航太65週年。我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今年特別關注的就是科技創新。所以,今年兩會一方面會關注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科技創新有什麼新的要求、新的部署和安排;同時,也會關注在科技創新方面的預算,因為每年審預算也是我關注的一個重點。

 

中國網:今年是中國航太科工二院成立的64週年。64年來,二院也是一直堅定履行著強軍的首責,持續提升創新能力,成績顯著。那麼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我們的工作又將打開哪些新的局面,又將迎來哪些新的挑戰呢?

 

馬傑:二院今年是建院64週年,回顧二院這60多年發展的歷程,二院建院的歷史實際是一部創新發展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深刻地感受到科技創新對於二院發展,對於中國航太的特別意義。

 

進入“十四五”,對於二院來説,我認為有機遇有挑戰。所謂的機遇,主要還是64年的積累和儲備,中國航太這64年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就,在這個過程中,也做出了我們的努力和貢獻。

 

特別是在創新方面,從航太事業一起步,提出來的就是“自力更生”,因為這些技術、核心技術,我們也不可能從別人那兒學到。就像總書記所説“買不來,要不來,討不來,必須靠自力更生,必須靠自主創新”。這個創新發展的歷程也為我們今天的發展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所以,我想這是我們一個非常好的機遇。

 

我們也有很大的挑戰,因為在新的形勢下,對我們的要求就更加得高,更加得嚴格。總書記幾次會議重要講話中都對國有企業,對中央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讓我們要勇擔重任,要挑起大梁。所以,作為航太,以科技創新作為我們的核心基因,在新的時期,我們也有很多新的領域、新的難題需要去破解,這可能是我們面對的一些挑戰。但在這樣一個形勢下,我覺得我們會把這種挑戰變成發展的動力,真正地通過自強自立、自主創新實現高品質的發展,為我國的國防工業做出我們的貢獻。

 

圖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太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黨委書記馬傑接受《中國訪談》專訪 攝影/倫曉璇

中國網:我們也注意到“十四五”規劃建議當中,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那麼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您有怎樣的建議?未來我們應該怎麼做?

 

馬傑:(黨中央)對於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寄予了極大的希望,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發揮自己的作用;同時,我想也應該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全面地梳理我們的一些體制機制,包括在科技自立自強方面還有一些銜接得還不夠的地方,這些地方我主要的感覺是體現在鏈條上,那就是創新鏈、産業鏈和供應鏈應該有機地結合。在這方面,從去年開始到現在的疫情形勢,我們已經能夠感受到,還有銜接不好的地方,還有很多“卡脖子”、受制於人的環節,需要我們通過新的大國體制的理念來促進科技創新、自立自強,破解這些難題和關鍵的技術瓶頸,真正地把這個鏈條打通,並且這個鏈條要是一個健康的,要是一個平穩的、受控的,才能確保我們國家進入到新的階段,這樣的一個發展的需要。

 

中國網:人才其實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要素,我們航太科工二院也是一直秉持著“人才強企”的戰略,在人才的創新方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那麼在激發人才創新活力上,我們有哪些經驗分享呢?

 

馬傑:我認為中國航太發展到今天,能夠取得這麼巨大的成就,能夠被中央認可、肯定,科技人才,我們航太的人才,這是最為重要的,也是體現了第一資源,是我們寶貴的財富。二院60多年來始終高度重視人才培養。我們有三支隊伍,一支是科技人才隊伍,一支是管理經營隊伍,還有一支是技能人才隊伍。特別是科技人才隊伍,這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所以,無論科技創新也好,我們承擔的裝備任務也好,科技人才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可替代,並且一代一代地在傳承。

 

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我們總體感覺是幾個環節,一個環節是“引進”,一個環節是“使用”,一個環節就是“培養”。我覺得在這三個環節上都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在“引進”方面採取了很多的措施,包括校企的深度合作,轉型升級,能夠把最優秀的畢業生吸收到我們航太,吸收到二院,進了“航太”這一道門之後,我們也有很多的做法和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説我們的導師帶徒,比如説我們制訂有針對性的培養計劃,然後在崗位上來進行培養,特別是工作很短的時間內,這些年輕的同志就可能有機會承擔很重的科研生産任務,在實踐中得到很強烈的鍛鍊。

 

另外,在航太隊伍建設方面也非常強調政治素質,因為航太事業是黨和國家的事業,作為航太人,就應該秉持著這種愛國、奉獻的精神。所以,在政治素質的提高、愛國情懷的培養,對航太事業的熱愛,航太精神的傳承方面都有一系列的措施和做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中國網:新中國成立以來,很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默默無聞的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奉獻了終生。他們這種科學氣質以及他們心懷家國的精神氣質也是影響了一代一代的年輕人。您個人是怎麼理解“科學家精神”的,對於新一代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您有哪些話要講嗎?

 

馬傑:科學家精神,特別是航太的科學家精神,我們感受還是很深的。我特別認同去年總書記專門召開了一次科學家的座談會,在這個座談會上,總書記也列舉了好幾位有名的科學家,其中多位都是航太系統的,包括錢學森錢老,也包括我們接觸比較多的,在二院也是兩彈一星元勳黃緯祿。從他們身上都能讓我們感受到科學家的這種精神。最強烈的首先就是愛國,黃緯祿院士在去世前病得很重的時候,他有一句話“如果有來世,我還要搞導彈。”他們都是在當時放棄了非常優越的生活(工作)條件、環境,在國家需要他們,但是國家又非常困難的時候,他們回到了祖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還有就是他們的奉獻,他們的一輩子沒有享受到什麼,真的都是在默默地奉獻,為了這個事業在奉獻,甚至都是隱姓埋名,沒有考慮自己的得失,把自己的一切應該説都奉獻給了祖國。

 

另外就是務實,這種科學的精神,也是一代一代地在傳承,在教育著我們年青的一代,也會繼續地傳承下去。

 

還有就是協同,我們從事的(航太)事業是一種系統工程非常強的一個行業,一個項目,都需要大家全面地去協同,沒有個人。所以,每當一個團隊取得成績的時候,當問到每個團隊的成員的時候,每個人説的最多的一句話都是“在這個團隊中,我是微乎其微的,我們這個團隊的作用是最大的。”所以,這些“科學家精神”在航太、在二院都在一代一代地傳承,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精神,我們中國的航太事業才能夠持續地、越來越好地發展。

 

中國網:就像我們常説的“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相信這种家國情懷對於我們科學家精神的傳承也是非常重要的。

 

馬傑:非常重要!

 

圖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太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黨委書記 馬傑 攝影/倫曉璇

中國網:我們知道您之前也是帶領過團隊,榮獲過國家科技進步的特等獎,能不能分享一下您之前科研團隊的一些故事嗎?一些感受?

 

馬傑:我們二院的這個團隊感人的故事真的都非常多。這些年,我們越來越感覺到,現在30-40歲的同志,特別是30多歲的同志已經是我們科研生産的骨幹。

 

中國網:主力軍。

 

馬傑:已經是主力軍。對科學的這種追求、堅韌和忘我的精神已經在他們身上在發揚光大。我們每次去型號試驗隊,那條件也還是比較艱苦的,他們也要長時間地遠離家人。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義無反顧去為了完成自己所從事的型號、從事的任務,付出了很多。回來之後,他們還會寫很多的故事,來和別人分享。我印象特別深的就是,他們到了一個非常偏僻的地方,沒有信號。現在的年青人離不開手機,後來有的同志發現,就那一條線上有信號。所以,他們就在那兒拉了一條線,這條線上把每個人的手機都挂在那上面。等到工作結束的時候,到那兒看看自己的手機有沒有家人的資訊。我覺得他們很幽默,也體現了新一代年輕航太人的這種精神和奉獻。

 

還有一個故事我印象比較深的,有一次他們在海上坐船去執行任務。我們坐船都會有這種感覺,可能會有不適應或者暈船,或者嘔吐,他回來跟大家講的時候説:“哎呀,我在那兒太忙了,我一邊要判讀數據,一邊要處理這些問題,然後還要解決吐的問題,我都沒有手來解決這些(吐的)問題,我就拿了個塑膠袋,戴在耳朵上,忙的過程中我顧不上,忙裏偷閒的時候,再處理一下。”我聽了之後(很感動),這都是我們80後、90後年青人回來講的故事。

 

所以,我覺得對於年青人來説,他們把自己的智慧,把自己的生命能夠奉獻給航太,能夠傳承老一代航太人的精神品質,我覺得還是非常欣慰的。

 

中國網:在他們身上這種點點滴滴當中,我們看到非常寶貴的科學家精神的傳承。其實我們都知道,做科學研究非常得辛苦,要心無旁鶩,要甘心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劍。但其實現在年青人面臨的誘惑也是越來越多,我們有怎樣的人才體制機制的支撐,來更好地留住人才呢?

 

馬傑:我也經常會想這個問題,我説同樣從大學校門畢業,畢業之後,有的可能去外企了,有的自己去創業了,也有的走進了航太的事業。我覺得他們在學校的過程中就有一種稟賦,就要為國奉獻,有夢想。所以,為什麼我們把和高校的合作延伸,他們在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就要到學校去給他們講航太是什麼,二院是做什麼的。

 

我也聽很多同志説過,工作了幾年之後,和同學在一起溝通的時候,他們跟我説,説的最多的就是“我們有一種自豪和驕傲”,我説你為什麼,比人家掙錢多嗎?他説:“不是,我覺得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我能夠自豪地説‘我是航太人’。”

 

中國網:一種榮譽感。

 

馬傑:榮譽感,並且自豪地説:“我為國家的發展做了自己的貢獻。”

 

中國網:我們也期待有更多的人才可以加入航太事業,紮根在這裡,在“十四五”這個新的起航階段,能夠創造更多的成就和輝煌。謝謝馬書記為我們帶來的這次精彩的分享。感謝您!

 

馬傑:好,謝謝!

 

(本期人員:主持/編導:佟靜;主編:鄭海濱;攝影:倫曉璇)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主持/編導:佟靜;主編:鄭海濱;攝影:倫曉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