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鄉村建設要規劃先行 提升基礎設施人居環境
 
時間:2021年2月24日

嘉賓:中央黨校三農問題專家、教授 徐祥臨

中國網:近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即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發佈。這是新世紀以來第十八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十四五”開局之年,鄉村建設行動將如何實施?如何保障糧食安全?本期節目,特邀中央黨校三農問題專家徐祥臨教授為您解讀。

 

中央黨校三農問題專家徐祥臨教授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專訪。


 中國網:我們關注到,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提到了鄉村建設這一內容,這表明“鄉村建設”已成為“十四五”時期我國“三農”工作的重點之一。此次文件的第四部分“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也做了相關部署。您認為,鄉村建設行動的重點是什麼?又將如何實施?

徐祥臨:鄉村建設行動的重點,我個人的感覺,重點是農村現代化,就是通過鄉村建設行動,使農村現代化的水準有一個質的飛躍,是質的提升。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來説,他是在2017年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講話中最後一段,講振興後的鄉村啥樣呢?總書記用了一個詩一樣的語言給它描繪了“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富春山居圖》描繪的是鄉村,當年浙江富春江兩岸鄉村的景象,其實就是陶淵明老先生説的“桃花源”。將來我們是要通過鄉村建設行動,讓鄉村都變成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也由於讓農村美起來,這是最重要的。

當然,在這個基礎之上,它還是不能脫離農業,比如説剛才講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就是要對整個村莊進行規劃設計,包括農民的住宅。從農民的住宅到整個組裝都要有規劃。總書記在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講話中講“高水準的設計師要參與鄉村規劃設計”。注意“高水準的設計師”,不是像過去很多農村房子蓋得亂七八糟,根本沒有規劃,有的地方倒有一點規劃意識,但是那個規劃設計很簡單,但是總體看就是很單調,很乏味。農村發展,要因地制宜,各個地方都有各個地方的生態環境,而且千百年來老祖宗傳承下來的,包括建築等等,都有我們先人的智慧在裏面的,我們在鄉村規劃設計中,要把這些元素充分地挖掘出來。    同時,還要把農業基礎設施搞好。農田的建設,現代農業生産設施的建設,也要把它搞好。這樣就讓農民搞農業,讓他盡可能地投入少,産出多,要讓他辛苦程度低。這樣農民就願意在農村生活,就願意搞農村生産。所以,我認為,鄉村建設行動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鄉村建設行動關鍵是要幹起來,而且讓老百姓得實惠,能夠符合總書記講的“五大振興”,要落實到鄉村建設行動上(就是)要特別講生態文明建設,要特別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所以,我們在鄉村建設行動的過程中,一定要按照總書記講的那個《富春山居圖》,把它打造出來,讓農民在農村有更多的獲得感,讓他願意生活在鄉村。

中國網:文件首次提到“完善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政策,實行負面清單管理”。農村存量建設用地都有哪些?如何盤活?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對於優先保障鄉村産業發展、鄉村建設用地會起到哪些作用?

徐祥臨:這個問題其實它和鄉村建設行動是緊密相關的問題,或者它是鄉村建設行動實施過程中一個具體問題。因為現在農村的用地粗略地劃分是分兩塊:一是農業用地,二是生活用地。當然,生活用地包括村莊、宅基地等等,還有一些農村設施,比如學校、醫院、過去的廠房等等,它就不是用於搞農業生産的,但它又不是荒山、荒坡、荒水面等,這些過去人們活動的場所就叫建設用地。

我們農村建設用地,這個存量的調整是個很大的問題。所以,我們要在鄉村建設過程中,把農村建設用地存量盤活。

首先,我認為,是産權要明晰,因為農村的土地它都是集體所有的,但究竟歸哪一個範圍內的集體?首先要把它搞清楚。然後在這個歷史沿革的過程中會有很複雜的利益關係,把它兼顧各方的利益,把它梳理清楚,然後把這個資源利用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荒廢的(土)地,我們把它利用起來,最後它其實價值是很大的,我們把它盤活了之後,把它用於推動本地的鄉村振興。

在這裡邊講的負面清單的問題,我理解,從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最重要的,在農村是不要搞污染。

一旦有污染之後,這個地方産業結構調整,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你想發展一些高端産業根本就沒有可能了。農民的就業問題,增收問題就都不可能做到。

所以,還是有一個總書記講的協調發展這樣一個觀念,有生態文明建設這樣一個觀念,這樣你農村發展才有後勁。前面講了,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如果你搞一個扶貧項目,這個扶貧項目好像能解決幾戶的問題,但把整個區域的生態環境都破壞了,那就完了。內生動力不光是講個人想幹,還是整個區域發展總體的協調能力在裏邊。所以,負面清單在這裡邊一定要確定什麼不能幹。所謂“什麼不能幹”就是別危害別人,別危害社會,別危害生態,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

中央黨校三農問題專家徐祥臨教授就中央一號文件裏有關問題進行解讀。


中國網:民以食為天。對於普通百姓而言,糧食安全就是吃得放心和安心。對於國家而言,糧食安全事關國家安全戰略。您認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點有哪些?

徐祥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説起來,你説它簡單也簡單,説它複雜也複雜。首先這個重要性我們就不用講了,它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搞好。但要把糧食安全搞好,首先農民要有種糧積極性,因為糧食是農民種出來的。

中國網:就是您剛才提到的內生動力。

徐祥臨:內生動力。他是基於自己的利益,我願意生産糧食,如果生産糧食,糧食誰都知道它重要,但讓生産糧食的農民賠本,他能幹嗎?這是中央一號文件講的國家收購價其實就是托底,讓農民種糧有個起碼的基本的收益。當然,小塊土地也不可能有太高的收益,但我們可以搞規模經營。總之,你要通過農業規模化經營,國家要適當地提高糧價,來讓農民種糧食,有收益。比如種100畝糧食來説,讓他同進城打工的收入差不多,他就會有積極性。這是農民的積極性問題。

中央特別強調這些年,也是總書記反覆強調的,叫“藏糧于地”。所謂“藏糧于地”就是要讓我們的農業生産用地,特別是基本農田,這次中央一號文件特別講基本農田保護問題,包括當初搞農村規劃,發展産業結構調整,不能把糧食用地給我變性,總書記講的“長牙齒”的耕地保護政策,你不能隨便佔用糧田,過去我們在這方面的教訓很多。

首先,要把耕地保護好,不能轉變用途,種糧食的地就是種糧食的,這一點一定要保證,在這個基礎之上。

第二,高標準農田的建設。你光保護了,結果它種地佔田,旱澇不保收,澇了它也不行,旱了也不行,這就不行。我們應該把它建設成高産穩産農田,叫旱能灌,澇能排,這樣單位面積産量就會高,這叫“藏糧于地”。你得有地,地的品質還得高。

第三,“藏糧于技”,這個技術包括兩種技術。就是種子安全問題,種子問題一定要解決,種子一定要把它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手裏,否則你都依賴於外國人,一旦要有戰爭起來,你就沒有辦法。有了好種子之後,還要有栽培技術,包括機械技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所以,機械技術還有其他的相關栽培、管理、植物保護等等技術要跟上,包括儲藏、加工,這些技術都是現代農業技術中所需要的。

大家可能不太關注倉儲問題。其實我們由於倉儲不當,一年浪費的農産品是很多的。像這些技術,我們要按總書記講的,要用協調的、系統的觀念來看待這個問題,從種到收,到儲,到加工等等一系列的技術環節,我們都要有技術水準的提高,現代化水準的提高。這樣農民有了積極性,我們有土地,土地的品質是高的,我們有農業相關的,整個從種到收,到儲,到加工一系列的技術,我們這個糧食問題它自然而然就解決了,糧食安全就保障了,就是總書記講“系統工程”。  

中國網:文件中提到“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開展生産、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健全服務農民生産生活綜合平臺。”如何理解發展生産、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

 徐祥臨:這在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就提出過,但是以後這幾年就沒有,今年再重新提,在我這個專業領域引起的反響非常大,因為它涉及到我們中國農民合作社怎麼辦的問題。

 這個農民合作社怎麼辦的問題,説到底它就是我們前面講的組織振興,組織振興一般從政治上來理解,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其實政治的根基是經濟,政治就是處理經濟問題的。那麼農民組織化的問題,它是個政治問題,同時也是個經濟問題,而且政治問題要解決好必須從經濟上解決好。搞了市場經濟有一個多年我們沒有解決好的問題,就是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如何有機銜接,小農戶如何與大市場對接的問題,小農戶如何進入市場的問題。

 農村改革以後,農民的積極性提高了,我們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了,這是好的,所以,我們的農産品市場供應很豐富。但有個問題,谷賤傷農經常發生,農民辛辛苦苦搞農業生産,但是自己沒有得到好處,虧本了。

怎麼樣能徹底解決問題?這個合作社的功能要全,他要有生産服務功能,要有供銷功能,要有信用功能。信用(功能)就是金融,也就是説我這個合作社中,既能搞生産服務,農民你要種植業、養殖業,你沒有技術沒關係,我告訴你標準化農業,技術人員告訴你,你就這麼種,就這麼養。

然後購買銷售,讓他購買生産資料,包括生活用品,買得便宜,質優價廉,成本就低了。然後賣的讓它優質優價,舉例賣(蔬菜)來説,我們在城裏消費者花3元/斤買蔬菜,也就是説生産者賣的1元/斤農産品到我們消費者手裏變成了3元/斤,這中間的2元/斤差價被中間商拿走了,我們的農民沒有得到。比如他(農民)成本是0.8元/斤,就賺了0.2元/斤。

相反一些發達國家,比如我們旁邊的日本、南韓以及自己的台灣省能做到農民生産的農産品不在田間地頭出售,組織起來到批發市場上,我直接就運到批發市場了。

中國網:原産地直銷。

徐祥臨:對,那麼這樣的話他就能賣到批發價,我們花3元/斤買胡蘿蔔,他就可以賣到2元/斤,成本同樣是0.8元,人家就賺了1.2元/斤。我們現在的田間地頭銷售也就賺了0.2元/斤,純收入差了5倍以上。

這種“三位一體”的合作社就有購買、銷售的功能,他幫農民省錢,幫農民賺錢,技術指導幫農民多生産。在這個過程中,你要買要賣,它必然要發生資金融通問題。

我們“三位一體”合作社它有信用功能。我本身就是把社員剩餘資金吸收過來,我們幾個人的資金存在這兒,正好你需要資金,我們就借給你,知根知底,,它這個信用功能就是解決你資金貸款難的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這個貸款的利差也是歸我們農民了。它這樣的生産、供銷、信用合作,農民在參與市場競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你想吧,沒有什麼不能解決的。

這樣一種合作社是比過去那種單一搞某種生産的那個專業合作社功能要強大得多。從經營的角度講,它要穩定得多,特別是它對於農民來説,特別是搞生産的農民來説它非常有利。

所以,這個體制可以説,這是習總書記在中國農民合作社理論和制度上的一個重大的創新,它能夠讓農民分享全産業鏈的增值收益。

 中國網:所以這才是真正的惠農。

 徐祥臨:真正的是惠農,真正的是內生動力。我認為,它對於我們發展市場經濟,對於農民來説,要讓他分享現代化發展成果,讓他組織起來,它的作用不亞於當年的“小崗村”。這種“三位一體”綜合性合作社,能給農民帶來真正實際利益,(是)真正解決農業農村現代化整體水準提高的內生動力。所以,這樣的合作社對農民來説非常有好處。

中國網:感謝徐教授為我們帶來精彩又詳細的解讀。期待我們的鄉村早日實現全面振興,也希望我們國家的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本期節目:編導/採訪:裴希婷;攝影:倫曉璇;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節目:編導/採訪:裴希婷;攝影:倫曉璇;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