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近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即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發佈。這是新世紀以來第十八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十四五”開局之年,如何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如何“一併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本期節目,特邀中央黨校三農問題專家徐祥臨教授為您解讀。
中央黨校三農問題專家、教授徐祥臨接受中國網專訪,解讀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
中國網: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是“十四五”時期的首個中央一號文件。一號文件提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如何把這一指導思想在實際工作中體現出來?
徐祥臨:你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中央一號文件也包括其他文件開頭都要寫這句話,我覺得這句話對於我們理解中央一號文件,包括其他文件的中央精神是非常重要的。習總書記全面地闡述了他本人對中國“三農”問題是什麼問題,是怎麼産生的,怎麼解決,都提出了全面的、深刻的、系統的觀點。我個人的體會,最重要的是要向中央一號文件,包括“十四五”規劃建議(中)中央提出“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這裡邊,最重要的是像總書記在其他場合講的,解決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問題,就是一定要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制度特徵。
中國網:與以往相比,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有哪些亮點?
徐祥臨:亮點要細數可以很多,先講兩點:一是全面推動鄉村振興;二是在這個前提下做到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有效銜接。所以,要説亮點最大的亮點:一是全面,二是銜接。
所謂“全面”是對著脫貧攻堅來説的。總書記提出精準脫貧以來,我們就打脫貧攻堅戰,這在我們整個國家現代化的進程中它是一個短暫的攻堅戰,但它並不全面,而鄉村振興就是要講全面(振興),要講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要在解決“三農”問題上充分地體現出來。過去的脫貧攻堅主要是解決農民的收入問題,還有農民的“兩不愁、三保障”,住房、就學、就醫這些民生的主要問題。
但事實上農民並不僅僅是這一點,它還需要在政治上、社會上、文化上都要和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同等的待遇,獲得同樣的社會地位等等,讓我們的農民兄弟更多地分享我們這個現代化的發展成果。這是全面,而且只有做到了全面,脫貧攻堅的成果才能夠鞏固,因為總書記特別強調系統性觀點,協調發展,不是單打一。所以,我認為,最大的亮點是“全面”和“銜接”。
中國網:文件的指導思想中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併推進”。如何理解“一體設計、一併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與鄉村振興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
徐祥臨:這裡首先還是要講農業農村現代化。因為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在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農業現代化這個“四化”中,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個短板。所以,現在我們要著力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水準,也就是説把這個短板補齊,能夠做到城鄉之間、工農之間協調發展、融合發展,這是首先要講的現代化水準要提高,補短板。
在這個基礎之上,就要講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要一體設計,同步推進。這是説農業它是個産業,農村它是個區域或者與城市相對的一個地區。這兩個方面,我們首先是要把農業現代化水準提升,因為我們要吃飯,農業它是解決我們吃飯問題的,吃得飽,吃得好,吃得豐富。所以,就要把農業問題解決好,要解決好就要提高現代化水準,讓我們中國人多地少的國家,單位面積産量要高,而且農産品品質還要好,這樣不靠現代化那是做不到的。
在這個基礎之上,光搞農業也不行,我們還要把農村建設好,讓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特別是生態,其實就是讓農村的生産生活環境,讓它有個實質性的,大幅度的提升,既有現代氣息,同時又有我們中國講究像桃花源似的,“有鄉愁”的鄉村建設好。這就是農村的現代化水準。
當然,也包括農村的基礎設施、通訊、交通、醫療衛生等等都需要一個全面的現代化水準的提升。在農村、農業,按照總書記的講法,讓農業強起來,要讓農村美起來,要讓農民富起來,當農民感到是一個光榮的、令人羨慕的職業,這樣我們所説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才能夠比較好地實現,體現總書記新的發展理念。這樣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是讓農民在農村感到他有奔頭,幸福感、幸福指數比較高。
中國網:鄉村振興是包括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將産業振興放在第一個,意味著是最重要的嗎?
徐祥臨:應該説是最重要、最關鍵的,也就是前面講到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其實農業現代化就是産業振興中的一個基本內容或主要內容。當然,農村的産業振興不僅僅是指農業,因為按照我們産業劃分,特別是經濟學教授把農業叫做第一産業,但農村還有第二産業,還有第三産業,但主要還是農業,因為農業它解決我們吃飯問題,解決我們吃得飽吃得好的問題,這是最基本的問題。所以,把産業振興放在第一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當然是合情合理的,它是從理論到邏輯,到實踐中看它都是必然是這樣的選擇。
中國網:産業振興在鄉村全面振興的環節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徐祥臨:它首先是要解決中國吃飯的問題,就是總書記強調的“中國的飯碗裏要裝滿中國人自己生産的糧食”,這是糧食安全問題,也是國家一個戰略安全問題,沒有糧食是不行的。這個問題首先是要通過産業振興,特別是糧食生産來解決。
關於城鄉發展差距拉大的問題,我們要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其實這個不平衡不充分主要體現在農業農村,特別是農業這個方面,尤其是中西部農村農業發展相對來説滯後。所以,我們要讓經濟平衡、全面地發展,也必須要讓農業現代化水準有個實質性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讓農民的收入水準有個比較大幅度的提高,讓農民在農村搞農業他的收入水準不低。和城裏人相比,他覺得他還可以,他也有自豪感,覺得什麼事情在小康基礎之上向現代化的生活水準提升,他也覺得他有這個實力,有這種可能。
所以,産業振興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中是處於一種最主要的地位。
中國網:鄉村産業如何振興?
徐祥臨:産業振興首先要從具體工作角度來講,它要把産業結構調整好,所謂産業結構,就是到一個村裏,你有幾百畝地、有幾千畝地,它具體都種點什麼,種植業有多少,種植業中有玉米、小麥、蔬菜、水果,都種多少,它這就是産業結構。當然,包括養殖業,養豬、養雞、養魚等等,還有林果業。這就叫農村的産業結構,這個産業結構要合理。
在做産業結構調整過程當中,首先要把糧食安全保障,這是底線。一定要和中央保持一致,地方首長一定要有這根弦,要把糧食安全問題解決好。在這個基礎之上,還要進行産業結構調整,要盡可能地安排經濟作物,附加價值比較高的一個産業項目,讓農民增收致富;同時,不光要搞種植業,要在這個基礎之上,農産品加工業、服務業都要發展起來,這樣産業結構才會比較平衡。平衡的目的是能夠讓農業,讓農村有更多的就業崗位。在就業過程中,讓農民更多地增加收入,我們前面講了,讓農民在農村收入不低,他願意當農民,他靠什麼呢?要在産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才有就業崗位,才能增加收入。從具體工作角度來講,産業振興的角度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具體的,在這方面,各地也都有很多好的經驗,我是建議各個地方能夠相互學習,相互借鑒。
中央黨校三農問題專家徐祥臨教授就做好鞏固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等問題進行解讀。
中國網:在您的調研過程中,有沒有讓您印象深刻的産業結構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地方?
徐祥臨:應該説全國各個地方都有這種典型案例。我這些年去的比較多的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有一個郝堂村。郝堂村過去也是一個落後的鄉村,從2009年以後,它把農民組織起來。他先組織農民入手,辦合作社,包括資金互助問題他都搞起來了,農民基層黨組織手裏就有資金了。有了資金之後,他就發展本地的産業,把原來的荒山、荒坡、廢棄的水面都把它開發利用起來,這樣它糧食生産保障了,因為他的荒地利用起來了。同時,産業結構也得到了調整,包括它的茶葉、林果業、鄉村旅遊,農民住房的改造之後他就發展鄉村旅遊。這樣它的産業結構就比較齊全,真正做到了一二三産業的融合發展。農民收入水準就比較高了,現在很多年青人都回到村裏務農了。所以,你在那個村裏看不到光是老人、婦女、兒童的情況,有很多青壯年勞動力,而且外邊有些青壯年也到那兒擺攤設點搞經營,創業了,像這類農村,其實全國各地都有。
我們也特別講因地制宜,它不能一刀切,一定要把本地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等等情況充分摸清楚,然後依據本地情況,再分析市場,制定出本地區産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選擇,然後把它具體落實。
中國網:“十三五”時期,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但是,也應該看到,有些貧困縣在脫貧之後還存在一定的返貧風險,接下來關鍵是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對此,中央一號文件中也做了相關部署。您認為,如何做好有效銜接?特別是脫貧地區的鄉村振興工作又將如何開局?
徐祥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最大的亮點是講全面,以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全方位地提升現代化的水準,實現全面振興。如果真正做到全面(振興)了,它就能做到有效銜接。因為過去特別是我們一些中西部特困貧困地區之所以窮,不是它沒有發展,而是它的發展比較片面或者單一。我們一定首先要做到“全面”,這是實現有效銜接最基礎,最重要的工作。
“全面推動鄉村振興”這是“有效銜接”最重要,最基礎的工作,千萬別往別處想,因為中央一號文件在題目中就已經給你講得很清楚了,一定要講全面。而且我個人理解,組織振興一定要抓起來。一旦把組織振興抓起來之後,自然而然這個貧困問題,個別少數人返貧的問題自然而然就能幫助他,他不是依靠個人來解決,是依靠組織的力量,總體的力量來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全面”非常重要。
在“全面”的基礎之上,我們要特別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總書記自打脫貧攻堅以來,也包括十八大以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他的講話都特別強調“內生動力”。所謂內生動力,就是激發農民自己脫貧致富的內在的願望,而且不僅是願望,而且把它變成實際行動。這個實際行動,還是回到前面反覆説的那樣,單靠他自己不行,單靠農民,他在田間地頭完成農業播種、管理、採摘這事兒他可以,一旦進入市場他就不行了。這裡面還是要依靠組織的力量。
中國網:組織去引導他。
徐祥臨:對,組織的力量。把這個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做,這樣我們就是讓農民感到不孤單。他就會感到,一般的農民特別是貧困人口他感覺到我有個組織,組織上也可以做到。雖然他不可能搞什麼高精尖的項目,但是正是大眾的項目,大眾的産品才是有社會普遍需求的,就讓他做這個就可以了。他沒有高收入,他有中下水準的收入,我們整個把底不斷地提高,自然他就能夠在我們全面小康進程中,在我們現代化的進程中不至於掉隊。人的內生動力非常重要。所以,我覺得講有效銜接,抓住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全面,一個是內生動力。
中國網:他的內心覺得有托底了,接下來才能夠專心地種糧,而且能夠種好糧。
徐祥臨:是的。
中國網:感謝徐教授為我們帶來精彩又詳細的解讀。期待我們的鄉村早日實現全面振興,也希望我們國家的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本期人員:編導/採訪:裴希婷;攝影:倫曉璇;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