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無人駕駛走向更大空間

時間:2020年12月29日
簡介:無人駕駛技術,被視為人工智慧的標誌性技術之一,是未來汽車工業發展的趨勢,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環,在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和《智慧汽車創新發展策略》支援下大力推動發展,然而相關技術的落地應用仍存在諸多挑戰。[視頻下載][訪談實錄][返回視頻]

視頻點播

訪談實錄

主持人: 大家好,這裡是《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收看,我是夢章。説到無人駕駛,普通人可能還是覺得不太好理解,所以在得知澳門大學的無人駕駛研究團隊取得兩項重大進展之後,我們非常好奇。今天我們節目當中就請來了澳門大學科技學院的院長鬚成忠教授,來帶我們一起詳細了解一下無人駕駛這項技術。須教授,您好。

須成忠: 您好,各位觀眾大家好。



主持人: 須教授,其實對於無人駕駛這個詞大家還是非常關心的,因為它是一個熱詞,我們在各個社交媒體平臺上面都可以看到這樣無人駕駛的詞彙,但是對於普通人而言,無人駕駛還是帶有一定的神秘性的,所以您能不能從您的角度來給我們解讀一下?

須成忠: 無人駕駛是一個通俗的叫法,更準確的説是自動駕駛。國際汽車工程師聯合會對自動駕駛有一個明確的分類,通常的汽車駕駛是0級;部分的解放人手,實現了在高速公路的巡航,就是1級;2級就是徹底解放人手,駕駛員的輔助自動駕駛系統;3級就是部分解放人腦;4級真正的解放人腦。我們目前所説的自動駕駛都是著重于在3級跟4級。5級完全就沒有駕駛員,真正的實現了自動駕駛,是這樣子一個意義上。所以很多人通俗的説我們正在做無人駕駛,實際上在不同的層次,有的説是駕駛員的是做輔助系統,有的説正在做不同層次的自動駕駛,是這樣子一個概念。

主持人: 剛才您也已經給我們詳細介紹了一下無人駕駛,或者應該説自動駕駛,我們也對這個詞有了一些深入的了解。其實我們也非常的好奇,隨著這項技術不斷的發展,會給我們未來的生活甚至是世界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須成忠: 它的影響是非常之深遠更廣泛,它是徹底改變人的出行行為。它不僅僅有社會意義,還有經濟意義。我們目標真正實現三個“零”,就是零交通事故。因為現在目前世界上的交通事故90%以上都是由於人的誤操作,這樣的話我們通過自動駕駛能夠來避免這種由於人參與而導致的一種操作失誤。另外就是説零等待,現在的這自動駕駛,將來的交通出行方式,在自動駕駛的情況下面,我們能夠來真正實現了零等待,實現出行行為直接到達。還有一個就是零排放,零排放就是説零污染 。真正實現零事故、零等待以及零排放這樣子一個目標。

【解説】無人駕駛技術,被視為人工智慧的標誌性技術之一,是未來汽車工業發展的趨勢,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環,在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和《智慧汽車創新發展策略》支援下大力推動發展,然而相關技術的落地應用仍存在諸多挑戰。2020年7月,澳門大學的無人駕駛研究取得兩項重大進展,一方面為多變天氣及複雜路況下的自動駕駛提供新的思路,另一方面為自動駕駛高精度模型本地化改造提供新的手段。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澳門大學作為我們特區的唯一公立綜合性大學,要為澳門特區培養各方面的人才。雖然澳門地方不大,但是它涉及到的科技人才還是比較廣泛的。首先從人才需求的話,我們的澳門電力、澳門電信、水務、城市建設都需要科技人才。澳門大學的科技學院也是澳門特區所轄的大學裏面唯一有數理化和工程類的這樣一個科技學院,全方位的一個科技學院。另外一方面,我們的科技學院還要為科技創新做出貢獻,所以在澳門大學的科技學院建院30多年的歷史,已經為澳門特區培養了各個方面所需要的科技人才,也在這個基礎上,澳門大學在國家的支援下,科技學院就有兩所國家重點實驗室,一個是微電子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再一個是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

因為澳門地區不大,但是我們有我們所特長,所以國家在澳門大學設立了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一個是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最新的;還有兩所已經10多年曆史的微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還有在中醫藥品質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特別是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是2018年國家科技部批准,在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援下成立的,是我們國家第一個在智慧城市和物聯網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所以他的目標不僅是要服務於澳門,服務於大灣區,也要服務於國家智慧城市和物聯網的發展和建設。所以在這種基礎上,澳門大學是在短短三年的時間裏,就在智慧城市發展的五大領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澳門特區政府的科技發展基金,在澳門,去年第一次設立重大專項,其中的一個專項就是有關智慧城市和智慧技術的,具體就是我們的無人駕駛智慧交通的一個重大專項,當然也是由我們智慧城市網際網路國家重點實驗室,智慧交通的首席科學家,也是我們科技學院院長鬚成忠教授,承擔了這樣一個重大專項的項目。


 


     【解説】澳門大學無人駕駛研究團隊聚焦“大規模、複雜場景下無人網聯車的群體智慧協同控制”和“開放不確定性環境下無人駕駛的高魯棒性和自適應性”兩大科學問題,綜合研究和驗證物聯網、5G通信、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在無人駕駛中的應用。

主持人: 其實我們也了解到澳門大學在今年1月份的時候,是獲批了澳門特別行政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重點研發專項資助計劃這個項目。須教授能不能給我們詳細介紹一下這個項目?

須成忠: 這個項目立項的背景是這樣子,因為是應用國際人工智慧研發産業化的大潮,特別智慧産業發展的這樣一個需求,澳門政府設立了我們的人工智慧重點研發專項。這個項目是入會選的之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也是資助力度最大的,澳門歷史上最大的單體研究項目。這個項目做自動駕駛,但自動駕駛並不是説單車智慧,是説利用車聯網,利用物聯網還有5G,我們做多車智慧等等這些。我們這有幾個特色,首先我們的團隊比較強, 除了我們澳門大學有比較深厚的一個積累,另外我們也匯聚了頂尖的合作夥伴,包括了百度,包括了國防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也是我們比較早的開展自動駕駛的單位之一。還有深圳海梁科技,當然還有中國科學院,所以我們的起點就相對比較高,這個就是一個特色就是團隊強,起點高。另外我們的視角也相對説比較新穎,我們並不是像其他的一些主要市場上的參與者這樣做一個單車智慧,我們除了單車智慧之外, 還是更多的考慮多車智慧,車路協同,還有是人車交互融合。因為未來的交通在可見的將來並不會一朝醒來滿大街都是智慧汽車了,免不了人工駕駛跟自動駕駛在一起,那個時候未來的交通狀況也是我們其中的考慮的一個點。所以我們有這些新穎的點,我們不僅僅是團隊起點,還有是我們的視角。雖然我們項目啟動時間不久,但是我們取得了一批很重要的成果。

主持人: 其實剛剛您也提到了,我們無人駕駛這樣一個項目,有非常多的單位參與進來,包括了像中國科學院、國防科技大學以及百度,還有我們深圳的海梁科技公司。在這些的合作方當中,您屬於這個項目的帶頭人,您作為帶頭人,您肩負著什麼樣的責任?您要做一些什麼樣的工作呢?

須成忠: 這個作用是兩個方面或許是説三個方面。首先要技術的把控,要協調,叫技術也協調。比如百度或者是海梁,他們是屬於平臺的研製方。像國防科大,我們澳門大學,還有是國防,還有中國科學院是技術的研製方,我們怎麼來分工協調,來做融合,這個是一個技術的挑戰。然後第二個就是説在做管理,管理在什麼地方呢?因為我們這個車子並不是説單純的做一個研究,單純的研究項目。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是做研究,但是隨後發現這個不完全是一個研究,它還有一個很大的職能就是給社會做展示。我們要把這個車子運到澳門來,因為不僅僅這個車子是第一次落地澳門,而且這車子是右行車,但這邊是左行車,所以很多的車檢通不過。還有原裝的車那是可以,但是我們做了自動駕駛的改裝以後,又有問題等等這些,這就費了很大的努力,才把最後這個車子順利落地。第三個事情,落地以後社會反響非常之熱烈。所以老師、學生還有社會媒體都希望能夠來參與來體驗,最後我們還要把它變成運營,所以這個項目不僅僅是説做了一個研究的展示的平臺,我們還要最後在校園做運營,所以我説三個事情都有在兼顧。



主持人: 對於無人駕駛來説,您覺得最關鍵的技術是什麼?或者説我們簡單一點説就是無人駕駛想要達到跟有人駕駛一樣流暢的這樣的一個操作過程,最關鍵的點在哪?

須成忠: 首先感知,就是説你要感知周圍的環境。第二步要做預測,要預判。第三個場景的融合、理解。第四個就是核心,就是要智慧的決策。然後第五個當然控制,控制執行。所以在資訊感知方面,我們剛才説了,我們不僅僅是做單車智慧,單車感知自己車子的智慧,我們通過5G,然後通過車聯網,通過物聯網等等這些技術,我們感知我自己視野範圍內的東西跟通過車路協同,我們能夠全世界感知。然後在融合方面,我們要理解現在的交通場景,這是非常具有挑戰性,但是我們的理解是一個有導向性的場景理解。比如我們現在這個場景的理解,不僅僅是現在路況,我們還要判斷比如小孩子在你車子附近在玩,這樣的話你要預先預判,要採取一些動作。然後在智慧方面這也是我們的一個強項,我們現在做的是基於深度強化學習的辦法來做這個事,像深度強化學習,我們的強化場景還是有限,對正常的情況我們很多人都能做,但是很多的時候,你有很多異常,天氣極端那種小概率事件,我們也需要來判斷,對吧?我們也有一些技術,當然是最後的執行,效率的執行,控制執行這一塊相對説比較成熟,不是我們的一個重點,我們的重點是在中間場景的理解到智慧的執行。

主持人: 其實剛才我們也説了,今年澳門大學在7月份的時候取得了兩項重大進展,您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這兩項重大進展對於無人駕駛來説它的具體意義是什麼?

須成忠: 現在自動駕駛很多是在通常意義上的,或者是在正常情況下的一種自動駕駛。我們做技術的研究要考慮特殊情況,就是説通常情況大家都好了,但是碰到特殊的突發情況,特殊的天氣等等這些小概率事件,那個時候怎麼來處理。因為以前的傳統的辦法用大量的機器學習來輔助決策,但是不可行,因為你的那種數據樣本量比較小,所以我們用了遷移學習的辦法。在一個數據集上做出一些模型,然後這個模型用到另外一個場景中間,能夠來做一些事,所以我們正在兩個成果都是圍繞著這樣遷移學習的辦法來提升它的研判的精度,提升它的數據的利用率,以及提升了我們的在場景的適用性這方面,所以在業界得到了比較好的好評。

主持人: 其實前面您也給我們介紹了很多無人駕駛的成果,包括講了無人駕駛以及自動駕駛,它有非常多的階段。我們現在還處於爬坡的過程當中,您覺得無人駕駛它距離廣泛的去推廣和應用,還要面對哪些挑戰呢?

須成忠: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這是逐步的過程。剛開始或許是説駕駛員輔助系統,然後才逐步過渡到完全的自動駕駛,這是一個。所以駕駛員輔助系統僅僅是已經有自動的功能,或多或少,然後自動系統完全的架設所謂的無人駕駛,我們可以考慮一種正常的情況,特定的場景,然後在特定的區域,那種情況我們首先就會實行。所以最近百度也公佈了它的無人駕駛的測試情況,就是説在特定的場景、特定的時段來做這個無人駕駛,所以這其中也是第一步。另外在探索了它的採用的另外一個思路,就是可以讓大家買他的AUTO PILOT。然後你買了付錢了以後,可以參與測試,所以他已經也在做這樣子一個工作。

主持人: 面對剛剛您説的這些挑戰和難題,我們的團隊將要去如何克服?為了克服這些又有怎樣的一些具體目標呢?

須成忠: 在技術層面,我們希望能夠再繼續沿著我們剛才的思路,著重在三個點上做一些研究。一個就是説在特例的在非正常的場景能夠有所突破,這樣的話對單車智慧有幫助。第二個就是説通過車路協同的技術,進一步拓展我的感知的範圍,進一步通過利用我們的前臺的車載的工控機,以及路邊的邊緣伺服器以及後臺的智慧雲計算,這樣的話聯合一起來做這樣智慧決策,使得我們人的深度的智慧以及我們的泛在的智慧都會有所突破。第三個點就是説我們研究有人駕駛與無人駕駛並存的情況下的對交通系統的一個挑戰,所以我們的研究還是沿著三個方向來在走。

主持人: 剛才其實我們也説了,無人駕駛它是一個非常綜合性的這樣的一個研究課題,它包含了物聯網、雲計算、5G通訊、人工智慧這些等等的前沿技術。我們在做無人駕駛的時候,對這些技術相關的是如何進行研究的?同時,這些技術又是如何進行具體的應用,您可以給我們介紹一下嗎?

須成忠: 你剛才所説的確實是這樣子,它是一個綜合體,它是一個很典型的交叉學科綜合體。無人駕駛它涉及的方方面面,除了傳統的汽車工程之外,但我們還要控制工程,然後還有通信的5G工程,5G可以帶來的還有大數據、雲計算,還有人工智慧,它是怎麼一個概念呢?就是説我現在有個單車,但是單車智慧還有局限性,單車我們要借助後臺的雲計算來幫我輔助決策,那個時候就需要有雲計算,然後也有5G。現在的所有的在自動駕駛都是數據驅動的自動駕駛,就是説來自於大數據或者是小數據的處理。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做自動駕駛的時候,剛開始都要掃街去累積這個數據,這個時候大數據就發揮了作用。所以從前臺的5G到後臺的雲計算,我們都要用到這樣的一些技術。

解説】 澳門大學在智慧城市及物聯網領域具備紮實的基礎上,也有一流的研究人員,配合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設立,將促進有關領域的人才培養和研究,逐步引領開展城市創新實踐。自動駕駛項目有利於大學提升前沿學科的科研水準、激發科技的成果轉化,推動産學研發展躍上新臺階。同時,澳大在自動駕駛方面的研究以外,也通過城市大數據開展交通規劃以及交通實時引導方面的研究,加快推進澳門構建智慧城市。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城市的發展當然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工作生活的方便,但是城市的發展也帶來了很多挑戰,環境、生態以及交通擁擠一系列的(挑戰)。那麼我們立足的就是要用現代的一些科技技術來解決城市發展面臨的一些瓶頸,所以在我們智慧交通這個方向,我們提出的是解決未來交通的一些技術和科學問題,我們認為智慧交通在未來是有幾個方向,一個從車本身來説,它的發展是兩個方向,一個是無人駕駛,第二個就是新能源,清潔能源。那麼我們的自動駕駛這項工作,它採用的電動驅動無人駕駛的這樣,但另外一個未來交通要發展的就是新型的交通工具,包括無人駕駛它要構建車聯網,要在未來的有混合型的這種駕駛模式下,有智慧駕駛也有人駕駛,就是各種情況下它的運營的安全高效。所以澳門大學的無人駕駛這樣一個專項項目,今天我們正式實踐平臺正式啟動。那麼我們會針對這一系列的關鍵技術,在國家科技部、在特區科學基金以及澳門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努力下,走出一條解決未來城市的交通的一些新的技術新的方案。 

【解説】作為未來交通出行的必然趨勢,自動駕駛車輛技術已趨向世界性潮流,全球大國大廠皆參與競爭,研發新技術,落地試運作。2020年10月23日澳門大學舉行“澳門自動駕駛巴士測試平臺”啟動儀式,標誌著澳門首臺自動駕駛巴士正式啟用,這是澳大科研成果轉化又一突破。自動駕駛巴士在澳大校內試行,期間收集行駛數據作分析研究,為將來于澳門公共道路行駛做準備。



主持人: 在未來無人駕駛和智慧城市它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所以無人駕駛是智慧城市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嗎?

須成忠: 它首先影響人的出行行為,自動駕駛。但自動駕駛剛才説這車與人是密不可分的,有車有自動駕駛也有人工駕駛,所以也會影響我們城市的規劃發展。所以無論從規劃還是因為城市的管理方面都會帶來挑戰,都會帶來影響,所以它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的一個方面。我們澳門大學有一個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時我也是負責智慧交通領域的。所以我們就定位在未來交通,在未來交通比如是像電動車,還有説的無人車怎麼能夠來影響了我們的出行行為,怎麼對未來的智慧城市建設帶來挑戰問題。

主持人: 因為澳門是處在粵港澳大灣區當中的,我們現在做的無人駕駛的研究對於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意義何在?

須成忠: 那是非常典型的是有示範應用案例,技術跟産業的融合。首先我們有合作的企業,然後我們有很強的技術,車子我們是在科學院,我們澳大還有深圳海梁做的研發,然後我們還拿到珠海中醫院做測試,然後再到澳門。所以我們無論是説從技術的研發,還是説到技術成果的轉化,都有很好的示範意義。真正是實現了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的這樣子一個(走在)科技發展的前列,能夠在項目中間得到充分的體現。

主持人: 最後還是想問一下須教授,目前我們澳門大學在無人駕駛這塊具體取得了哪些成果,並且未來我們還要實現的目標都有哪些呢?

須成忠:目標是這三個方面,第一個我們繼續在做研究,做深度的探索,希望能夠對將來的無人人工自動駕駛,貢獻我們的力量,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我們還會有助於我們的成果的轉化,因為有這樣的一個平臺,我們做任何的技術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做展示,能夠加速我們的成果的轉化、成果的落地。然後第三個因為是澳門,我們還有這樣子一個使命就是推廣教育,教育我們的學生,然後同時也是給我們澳門的市民有著有一個切身的體會,切身體會新技術的影響,對生活的影響。

主持人: 剛才我們聊了很多有關於無人駕駛的內容,須教授也給我們做了很詳細的介紹,您作為澳門大學科技學院的院長以及協同創新研究院的院長,作為這兩個學院的院長,您能不能給我們詳細介紹一下這兩個院?

須成忠: 無人自動駕駛,這個項目是我們的澳門大學科技學院以及我們澳門大學智慧城市物聯網的一個聯合項目。我們的很多老師包括我自己在我們科技學院,同時也在國家重點實驗室,我們科技學院也是我們澳門大學最大的單體,最大的研究教育單元,除了生命科技不在我們(這裡),其他的科技都在我們科技學院,它涵蓋了像電腦、電腦科學,還有是電子工程,土木環境工程,還有機電工程,還有數學,還有物理化學,涵蓋了這樣子一些學科學習,所以也是適合我們做這樣子一個自動駕駛項目的一個載體,所以我們也非常高興,也有這個項目作為我們的一個亮點,作為我們的一個重點來推進。協同創新研究院,這也是一個學校的一級單元,除了我們的有三個中心,研究中心,一個就是跟我們這個項目密切相關的,就叫人工智慧機器人研究中心,還有一個數據科學研究中心,還有一個就是腦科學研究中心。腦科學研究中心,因為我們在目前考慮的是神經決策,我用澳門的地域特色神經決策就是博弈,但是我想將來對我們的自動駕駛也會有影響,神經就腦神經決策。還有一個中心就是轉移轉化産業孵化中心,所以這四個中心最終或多或少對我們這個項目都會有影響。

【解説】澳門大學的自動駕駛巴士測試平臺結合多項技術形成「人、車、路」高效運作的交通體系,並著重攻克如何將自動駕駛巴士作為大眾運輸應用在澳門複雜擠堵的交通場景。澳門大學將對具有影響力的重點研究成果進行轉化,以服務公眾,為澳門乃至大灣區的智慧城市的大眾運輸寫下新的篇章。

主持人: 在節目的最後,您能不能跟我們説一説您對澳門大學以及無人駕駛這個項目有怎樣的期望和展望?

須成忠: 我們希望在三個方面能夠來做出貢獻的,一個就是我們的技術的原創,因為我們首先是一個教育研究單元,所以我們著重于我們的技術,在無人駕駛做的人很多,但是我們專注于我們的技術,希望能夠以原創技術的創新,這個我們花大量的精力在做。還有一個我們還要做一個教育的平臺,就是教育我們的市民,教育我們的老師學生,讓他們來切身體驗未來的所謂的高科技或者黑科技。第三個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個平臺能夠來做展示成果的轉化。然後轉移轉化工作我們要結合我們的,因為我們澳門大學珠海研究院一起來開展這樣工作。所以通過這些原創技術的研究,我想我們的工作必將對我們澳門,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國家的智慧交通以及智慧城市建設起到一個很好的推動作用。

主持人: 澳門大學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西岸擁有最多國家級科研單位的這樣的公立大學,這幾年也是屢獲突破,這也有賴於國家和澳門特區政府這20多年來的不斷支援。在項目當中,我們要感謝各位專家以及科研人員,他們能夠在項目中發揮他們的優勢,也是這樣,我們才能夠離構建美好未來這樣的願景一步一步的去靠近。最後也感謝您收看本期節目,我們下次再見。


網友互動

0
用戶名
密碼

欄目組聯繫方式:

訪談熱線:
010-8882 8219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權聲明: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中國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中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網站或個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複製、重制、改動、散佈、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欄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中國網所屬的伺服器上作鏡像,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單位、網站或個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中國網",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