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把原始創新放在首位
 
時間:2020年12月23日

嘉賓: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 陳文玲

中國網:“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于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總結了2020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1年經濟工作。從發佈的公報看,此次會議內容豐富全面,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會議對2021年中國經濟各項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新提法、佈置了一系列新任務。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特邀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就這些新提法、新任務進行解讀。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

中國網:陳老師您好。

陳文玲:您好。

中國網:會議對明年的重點工作提出了八項任務,我們想請您談一談對這八項任務的看法,對您來説,哪些內容最讓您關注?

陳文玲:這八個方面我認為都特別重要,列為第一項的我認為最重要——科技創新。

中國網:為什麼您覺得最重要?

陳文玲:五中全會提出要把科技創新放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地位,我覺得這也是一個新提法,要堅持科技創新自立、自強。科技創新還有“四個面向”。

這一條為什麼非常重要呢?我們真正要實現新發展階段的轉變,要堅持高品質發展,其實我們要補短板、鍛長板,這也是中央文件所提出來的,必須通過創新,你不能靠別人恩賜。有的時候技術是可以買來的,現在美國對中國打壓、遏制這麼嚴重的情況下,有些技術是不賣給你的。在不打壓的時候,有些核心技術也是不賣給你的。高技術産品禁止出口,對中國、對一些國家禁止出口,這是美國一貫的政策。以前中美高層戰略對話,中美之間很多的對話,中國政府都是在要求美國能夠放寬對高技術産品的出口。這説明有些很多高技術産品是不能靠從市場購買,你必須進行原始創新。

中國網:掌握自主智慧財産權。

陳文玲:要能夠自立自強,原始創新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原來的創新基本上是三種形式: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我們在改革開放前邊這一段時間,我認為更多地採取了後邊兩個形式,特別是最後一種形式。未來我們要真正地高品質發展,我們就必須把原始創新放在首位,把基礎教育放在首位,把基礎研究放在首位。今天李萌(副)部長談得特別好,他説這裡邊應用科學的研究,我們國家佔11%,其他國家應用創新這一塊佔的比重比我們要高幾倍。所以,我覺得我們將來的財政支援的重點,像李萌(副)部長所説的,重點向基礎研究傾斜。基礎研究裏邊要把重點放在應用創新上。當然理論創新也很重要,有的時候一個理論可以顛覆一個世界,一個發明可以顛覆一個世界。比如電的發明、蒸汽機的發明,牛頓力學理論的發明,它們都是顛覆性的。

我們就要創造比美國更加優越的人才制度、科研製度、學術管理、基礎教育,我覺得我們的人才一定會輩出的,而且我們的原始創新能力一定會非常強的,關鍵的關鍵就在於對具有原始創新能力的人的價值的發現以及對他的使用、培養和為他創造的條件。這些東西當然有待於繼續深化改革,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它指的絕對不只是製造業,製造業供給側生産什麼産品。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也包括這種制度的變革。優質制度的供給我認為可能是未來我們改革中的重中之重,我們怎麼能創造出更優的制度,保證具有原創能力的人才能夠更多地回到我們國家,或者説更多國外的人才能夠到我們國家來進行這種原始創新。我覺得這可能特別重要。

再有,比如説激發消費需求也有制度更新,比如説我們形成穩定的産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它也有制度設計、制度更新,我們怎麼能創造這樣的國內大迴圈為主體的迴圈?

首先,中國所謂的國內迴圈為主體,也不排斥對外開放,而且我們是希望形成“雙迴圈”,尤其是希望能形成更加暢通的國際的大迴圈。而且我們改革開放實際上一直在朝著國際化的道路邁進,我們一直在對外開放,我們就是要打開市場,中國市場和世界市場融為一體。未來我們是更高標準的迴圈,不只是利用,而是要讓它通暢,讓它能夠暢通無阻。包括我們的互聯互通,它也是要通;包括我們的“一帶一路”的“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貨物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它也是一個“通”字,不通肯定形成不了迴圈;包括將來我們真正的物理意義上的大的物流體系的迴圈。這都是保證我們要形成國際化大迴圈的必要的東西。

我覺得國際化大迴圈也包括我們在全球産業鏈重構中是暢通無阻的。比如苗圩部長講的,起碼要有第二個替代者。其實我們國內要首先立足於國內産業鏈的安全,在國外買不到的情況下,在國外遏制你的情況下,你在國內的産業鏈不斷鏈,這是最基點。我認為全球未來的産業鏈還會重新連結,不會因為疫情就徹底全球老死不相往來,就回到舊石器時代,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未來資源仍然是全球配置的。新型經濟全球化一定由於網際網路、物聯網、車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等這些,它需要更快地流通,否則發展這些新技術沒有任何意義。新技術都成了壁壘,這個新技術不能造福於人類,這個新技術影響了流通速度,那新技術有什麼用呢?所以,新技術本質上就是要加快流通,提高流通的效率,降低流通的成本。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個人認為未來的新型經濟全球化一定是會更快地流通、更緊密地連結、更優地配置資源。配置資源不僅僅是中國在國際上配置資源,也包括其他所有國家通過這種國際的貿易、國際的投資、國際的交換、國際的交往、國際的交流,尋找自己本國的發展機會,真正實現我們中國所提出的共商、共建、共用“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樣才能實現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更加開放的世界,或者叫更加暢通的世界。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主持人:裴希婷;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主持人:裴希婷;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