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解讀!“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將給中國帶來什麼改變?
 
時間:2020年11月3日

嘉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張立群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中國訪談,世界對話”!10月26日至29日,中國共産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全會是在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為了更深入地理解此次會議的精神,我們特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來做解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張立群。(趙娜 攝)

中國網:張老師,您好!非常感謝您做客《中國訪談》!

張立群:你好,大家好!

中國網:這次全會最主要的議題和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審議通過了《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發展目標的建議》,看了之後您有哪些深刻的感受呢?

張立群:五中全會這是在兩個百年交匯的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召開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這次會議總的感覺是站位高、視野寬,既有國際的視野,也有歷史的視野,對“十三五”作了一個深刻的回顧和總結。因為兩個百年交匯,“十三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調整和轉型。

我們第一個百年重點是解決有沒有的問題;第二個百年重點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十三五”是從有到好的一個重要的調整和轉型。“十三五”雖然面對空前嚴峻的困難和挑戰,在這個轉型和調整方面,我們仍然取得了非常重要的進展,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包括在經濟轉型,也包括在社會、文化、生態和政治多個方面的轉型調整,我們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

“十三五”的發展為第一個百年收官提供了堅強的支撐,為第二個百年的開局提供一個非常重要的起點。這次全會公報對“十四五”,特別對2035年也作出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給人的感覺是宏大和提振信心,特別談到到2035年我們要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個確實令人鼓舞。

這次全會公報對於凝聚共識,對於動員14億多中國人民面向第二個百年奮勇前進的決心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網:這對中國未來的發展釋放了哪些鮮明信號呢?

張立群:我想這個還是要把發展的主旋律演奏得更強勁有力。這是五中全會我的一個非常突出的感覺。這個發展,我們在“十三五”期間,它有一個增速的下降。圍繞增速下降,各個方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這樣一個發展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一些看法重點強調“好”,速度再低一點也沒問題。但是從五中全會的公報來看,我們如果在2035年要基本實現現代化,我們整個國民生産總值,包括每人平均收入,如果能夠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準,沒有一定的增長速度是實現不了的。所以我想從五中全會公報來看,我們在未來的發展這個方面,還是應該下大的力量,要切實解決增長速度持續下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這樣一個突出矛盾,牢牢抓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著力建設強大的國內市場,真正地通過需求的、全面的活躍,帶動國內經濟大迴圈全面順暢,帶領中國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這個態勢能夠恢復。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對高品質發展準備一個必要條件。也就是説,從企業來看,如果它掙不到什麼錢,它的發展速度很慢,工資都發不出來,是沒有辦法謀劃高品質的。所以我想保持一個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這個對於我們“好不好”這個目標的實現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

我們從五中全會的要求來看,既有質的方面的要求,也有量的方面的要求,應該把這兩個方面統一起來,也就是説,要把建設現代化的産業體系和建設強大的國內市場對應起來,要把供給和需求這兩個方面在運動當中統一協調起來,所以這個宏觀調控要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在整個經濟發展當中,把供給和需求這兩個方面協調好,通過充分就業的這樣一個均衡增長,我們來使中國經濟的運作能夠保持合理的增長水準,保持一個比較小的波動。這樣,我想對於“十四五”目標的實現,包括對於2035年目標的實現,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中國網這次全會提出了“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就是把過去的“四個全面”中的第一條給改了,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全面推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您如何理解這種改變呢?

張立群:我想第一個百年,我們的目標還是全面小康;第二個百年要全面實現現代化。現代化和全面小康比較是一個更高的標準,所以我們現在開始在謀劃第二個百年。如果第一個百年全面小康,人民群眾吃穿用住行這些方面都不發愁,解決的主要還是有沒有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工業的生産能力從無到有,我們整個城市體系從小到大,我們整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多個方面的保障能力也是從弱到強,整個第一個百年我們解決的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解決的是這個問題。

但是第二個百年我們重點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要解決製造業怎麼樣做強做優(的問題),包括新型城鎮化怎麼樣讓它更適合人的發展;包括我們現在這樣一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保的這些設施,怎麼樣從過去大體保障做到高水準,做到保長遠。也就是説,我們的城市,比如説地下綜合管廊體系,可以保100年,或者保更長的時間;包括我們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我們能夠達到發達國家的這種保障水準,甚至超越發達國家水準,我們做好基礎性的準備;包括大江大河的治理,我們整個這樣一個治水的工程,也要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引領世界的這樣一個前沿水準。

因為我們現在有這個能力,比如像鋼鐵、水泥,這些産能還是比較多的。包括中建、中鐵建,它們這個施工能力是比較強的。現在它們在中東找項目。如果我們把這些生産能力、這些建設能力組織起來,我想是可以把科學治水的大工程、跨世紀的大工程做好。包括我們的教育、醫療衛生,怎麼樣在大中小城市之間把它這個差異儘快地拉平,怎麼樣讓它的水準向世界前沿靠近,怎麼樣最後能夠引領世界教育、醫療衛生的發展。這些方面都是(可以)有大作為的。所以我們説圍繞著第二個百年,我們全面建成現代化國家,我們的重點要在“做得好”上下工夫。

我想這次五中全會公報提出來的,到2035年——我們提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這個目標。這個和第一個百年——我們提全面小康的目標,無疑這是一個高得多的標準。這也要求我們要有更充分的準備,要按照這個新的發展理念、新的發展觀,來謀劃第二個百年的發展。

中國網:要做好從小康社會到現在我們所提的這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之間的銜接和過渡?

張立群:對。兩個百年要有一個銜接,這個銜接就是從有沒有到好不好。實際上這個需要經濟發展方式,包括相關的體制機制,包括我們整個經濟結構等等,多個方面要轉型、要調整。實際上這個轉型調整,在“十三五”期間已經開始了。所以我們説“十三五”期間是非常關鍵的五年,它是為兩個百年的銜接做了一個重要的過渡和準備。

當然了,“十四五”(期間)這個轉型也還仍然需要進一步地推進。這樣的話,才能使我們的第二個百年發展模式不斷地明確起來,不斷地鮮明起來;才能使得我們“好不好”的這個主旋律越來越強。

中國網:我們注意到全會提出另外一個目標,是到2035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個遠景目標包括每人平均GDP的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準。這一標準應該如何界定呢?

張立群:中等發達國家現在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就國內的有關研究,比如説中等發達國家,從每人平均月收入來看,他們認為不應該低於1000美元,就是説每人平均年收入應該要超過8萬人民幣。去年我們的每人平均年收入是3萬多人民幣。所以我們説到2035年,我們要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確實從經濟增長速度方面來説不能太低。我想這一次五中全會公報提出的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既要注重發展“質”的方面,也要注重發展“量”的方面。這個“質”、“量”的辯證統一,要把它協調好。這個方面我的印像是很深刻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走進《中國訪談》直播間。(趙娜 攝)

就是説圍繞著五中全會公報提出來的,到2035年的這樣一個宏偉的發展目標,我們不僅要有高品質發展方面的堅實的這樣一個步伐,也要有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這樣一個堅實步伐。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就能夠實現既好又快的發展。只有按照這樣一個發展的方向,我們在2035年進入中等發達國家這個目標,我認為才能夠實現。

中國網:除了剛才咱們提到每人平均GDP的目標之外,還有哪些問題,您認為是值得關注的?

張立群:我想五中全會公報提出了多個重大的戰略思想,這都需要我們認真消化學習。讓人印象比較深刻的,第一個提的長遠的宏偉目標,非常鼓舞人心。第二個,對第二個百年的定位,給人印象深刻。我們第二個百年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第二個百年怎麼樣開局,怎麼樣起步,包括了這個大的路徑,到2035年應該怎麼走。這個全會公報都給出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説明。

所以總的來看,我覺著全會公報是對第二個百年作了一個全面的、清晰的這樣一個規劃。在這個公報規劃的指引下,我想全國人民現在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未來是看得更清楚,信心更充分。在這個基礎上,我想我們面對當前這樣一個非常嚴峻複雜的形勢,確實我們看大局,看長遠,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正在拉開一個新的、更高水準發展的一個大幕。這個確實令人鼓舞。

中國網:全會提出要實行高水準的對外開放,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下一步您認為我們應該在哪些領域、哪些範圍深化對外開放呢?

張立群:我想中國在第二個百年是高品質發展,也可以説是一個高水準的發展。這個高水準發展,從經濟結構到制度模式等等,都有一系列的深刻變化。隨著我們經濟發展水準的提高和相應的體制機制的完善,中國的對外開放必然會邁上更高的水準。也就是説,我們的市場和國際市場這個連接的模式,隨著我們國內市場相關的體制機制的完善,它的水準會提高。中國製造這樣一個水準的提高,中國這個生産在全球産業鏈和供應鏈當中的位置會提高。隨著市場分工,包括制度完善多個方面的變化,我們在第二個百年,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

當然,這個過程我們也應該要積極地推進。我們在第二個百年的發展當中,還要把改革關鍵的一招用好。而這個改革和開放是緊密相關的,是相互促進的。所以我們要以更深入、更全面的改革,來推動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通過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推動我們這個改革向更深層面、更廣泛的領域推進。

這樣一個良性互動的格局,也表明在第二個百年中國仍然是一個全面開放的這樣一個發展格局;仍然是積極加入經濟全球化的這樣一個格局;仍然是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當中,在這個人類命運共同體打造的這個過程當中,發揮更大作用的這樣一個格局。所以我想第二個百年,中國和世界將有更緊密的融合,更高水準的融合。中國將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網:感謝張教授給我們帶來精彩的解讀,通過您對全會的解讀,我們更加堅定了對於中國未來的發展及人民實現美好幸福生活的信心。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主持:佟靜;後期:張文泉;攝影:趙娜;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主持:佟靜;後期:張文泉;攝影:趙娜;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