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海欽:弘揚傳統文化 創新國學教育

時間:2020年10月9日
簡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文化需要教育來傳承,教育的普及也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環節。多年來,福州市文儒書院創新打造出黨建加紅色文化加傳統文化特色品牌,多年來默默履行著作為文化教育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視頻下載][訪談實錄][返回視頻]

視頻點播

訪談實錄

主持人:大家好,這裡是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收看。我是主持人文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文化需要教育來傳承,教育的普及也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環節。多年來,福州市文儒書院院長孔海欽致力於研究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推廣國學和紅色文化,著有《三千弟子與百草花卉》《論語譯疏》《孟子譯疏》《禮行天下》等多部作品。不僅在各地開公益講座授課,還培養了一批國學推廣志願者團隊,創新打造出黨建加紅色文化加傳統文化特色品牌,多年來默默履行著作為文化教育工作者的社會責任。今天我們的演播室也是非常有幸能邀請到福州大學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福州大學人文學院兼職教授,福州市文儒書院院長孔海欽先生做客我們的節目現場,歡迎您孔教授!



孔海欽: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在我們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全社會都會關注一個話題,如何去挖掘到我們傳統的優秀文化在現在的一個時代價值呢?

孔海欽:我們挖掘中國的傳統價值,要從為什麼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國家,綿延五千年不間斷。主要有先進的治國之道,沒有先進的治國之道,不可能一個民族會讓你有五千年,這不可能的,一千萬平方公里的家園。因為我們的治國之道,只有兩個字,仁心,仁,仁愛的仁,展示出來就是正。

主持人:孔子的仁和禮。

孔海欽:仁和禮,禮就是正,心正,言正,行正。為什麼我們以前,選舉的時候,你看張三一票,李四一票,張三兩票,一個“正”,畫“正”字,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教化的過程,説明誰最正,誰當選,這就是中國偉大的、先進的治國之道傳承下來,哪一個時期不正呢,他就要修正,修到正了就正統了,所以我們國家為什麼能名揚五千年,有先進的治國之道。第二點,有優秀的傳統文化,什麼是優秀的傳統文化,文化兩個字就是以文來化人,

主持人:剛剛我們和您也是聊到了您對於現在這個傳統的中國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那接下來我們和您具體的來聊一聊,你是怎麼和我們的傳統的國學文化投緣的呢?和我們來分享分享吧。

孔海欽:為什麼我這麼喜歡國學經典,第一呢,我是認為這是中華民族的根,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因為他有中華文化,所以我是特別的喜歡中國文化,尤其是國學經典,文言文,因為我從小三四歲開始,就在讀這些《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禮記》、《四書五經》,《唐詩宋詞》、《諸子百家》“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名篇美文,歷史名著等等這一些,幾十年到現在,我從來沒停止過,每天上班再忙,早上起來都會讀兩三個小時書,晚上肯定會讀兩三個小時書,一天我最起碼比別人多讀五六個小時的書,那白天只要有一分鐘兩分鐘時間,我都會讀書,五十多年了都是這樣子,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因為我爺爺之前,四代,都是辦私塾,所以我就有這個機會,所以學文言文很輕鬆,很快樂,一點都不難,我要教你文言文,你一下子就學會了。

主持人:所以您投身到我們這個傳統文化教育,一方面是因為家庭方面一個長期以來的熏陶,所以您也是創建和組建了這個福州市的文儒書院,那創建這個文儒書院的一個初衷是什麼呢?其實文儒兩個字,我相信您一定是有其中的含義,那現在文儒書院的一個發展理念又是什麼樣的呢?

孔海欽:文儒書院的發展理念,就是“與好學者共讀聖賢書,攜良善人同行萬里路”,就是與好學的人,都一起在讀聖賢書,什麼叫聖賢書,所有的經典,包括教材,科學家的書都叫聖賢書,讀聖賢書你沒有集中在一起,沒人教,會讀偏的,所以讀聖賢書,提高思想境界,不能自己小範圍或者自己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書讀完,去行萬里路,這叫遊客,士者求學謂之遊,讀書人再出去求學,這叫“遊”,旅遊的“遊”,遊學,我們兩個一起去遊學,拜師以後,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們多了十歲回來。然後,我們拜大自然為師,山川、河流,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得山水之靈氣,所以我們是本著這樣的一個理念,然後不斷地學經典,不斷地生活化,所以去追求,去踐行,經典生活化,生活經典化,讓我們的經典成為可觸摸的生活溫度,出口成章,滿腹經綸,滔滔不絕,信手拈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落筆有聲,隨便寫出來都有對聯、詩歌,美文,肯定跟別人不一樣,我們不會用口頭的語言去寫文章。

主持人:那您對於我們這個文儒書院未來的一個發展定位,您是怎麼樣去定位的呢?

孔海欽:其實文儒書院的定位就是沒定位,就是讓文儒書院構建一個平臺,讓大家讀書,所有人都可以去建書院或者讀書會。總的來講,書院只是一個平臺,讓大家讀書,我們書院很小,上無片瓦,下無寸土,沒有圍墻,我在這邊講課,這邊就是書院,孔子在一棵大樹下教學生,這棵樹是不是就是書院呢,古人是跟哪一個老師是最重要的,孔子哪一個大學畢業的,老子哪一個大學畢業,李白杜甫哪一個大學畢業,沒人知道,但我們知道他們老師是誰,所以文儒書院的定位就是沒有定位,就是讓大家要淡化掉機構的作用,更強調每一個人的作用,是每一個人都好學,我在家裏讀書,家裏就是文儒書院,化有形為無形,我們説出的是一種理念,介紹給大家的是一種學習方法的參考。

主持人:其實,在籌備和組建我們文儒書院的過程中,您肯定也是説投入了身心,包括我們的精力也是付出了很多,除此之外,有沒有得到我們社會各界的一個幫助呢?

孔海欽:文儒書院是這樣建立起來的,有一次,我也是在政府部門公職,然後有一次評我做福州市的“十大讀書明星”,評上了我就想這個“讀書明星”總要跟大家一起讀書,就經常召集大家讀書,後來我們文明辦的主任,文化局局長,民政局局長都來支援,文儒書院就成立起來了,就這樣很簡單成立了,成立完以後就承辦了福州市道德講壇,一直從2013年到現在,七八年的時間我們從來沒有間斷過,每週都開辦道德講壇,除了現在疫情之外,有線上的。其他的每週都開一次國學經典道德講壇,我講了七年多沒有重復的國學課,所以國學經典它的內涵這麼豐富,博大精深,足夠讓我們每一個人學習一輩子,你只要好學,這書學不完,越學越好玩,越學越有興趣學習。所以,文儒書院做起來,得到企業、政府、機關包括我們媒體,你看所有的媒體,都來報道我的時候,我都非常感謝。這就是我一路一直走下來的信心和力量。

主持人:所以其實文儒書院從成立到發展至今,正是因為像有您這樣的有識之士去投入到我們傳統國學中,還有一群所謂的您的粉絲,每天在我們的群中不斷的去學習,包括我們當地的政府和相關的領導,對您這一路走來的一些不斷的支援,才讓我們文儒書院不斷的去發展和壯大,其實教育也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事,也是需要創新和繼續發展的。那您認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去創新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呢?那您又是怎麼樣去做呢?

孔海欽: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是叫我們創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你看周朝,講這句話的時候(到)周朝已經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他之前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那為什麼説“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呢?孔子是最倡導創新的一個人。“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溫故而知新”,這就是儒家文化的特質,不斷的創新才能夠不斷的發展,那如何創新呢?要想創新先要傳承,要想傳承先要學習,所以善於學習才能夠善於傳承,善於傳承才能善於創新,這些創新才是真正的促進了人類社會的文明和進步的創新,如果沒有傳承和學習的創新,那叫標新。很多人不小心就把標新立異當作創新,這是不對的。標新也許是有害的,創新他是有益的。他沒有標準沒有底線,你創新的事情也許在歷史上早就證明是失敗的,我們還以為是創新呢,所以標新立異,什麼叫立異?背離的道義,背離的天理、良知、道德、法律,這就叫做標新立異。那在傳統的文化發展過程中,我們怎麼樣去學習,比如説現在我們學的文章,都是這樣讀的,橫著讀,不對不對,這有糟粕。他用否定的方式、搖頭的方式來讀,古人書為什麼是豎著呢,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對,沒錯,他用了贊同,用吸收的方式來讀,所以他是不一樣的。我先接收然後再去思考,這要傳承,這個要創新,那個要引進,那個要切磋琢磨,那個要如切如搓這就知道了。如果自己沒有學的很深厚,你怎麼知道這個是新的這個是舊的,你認為新的那早就是舊的了,是不是?

主持人:其實我們剛才提到這個創新,其實您有很多這個創新舉措,比如説把我們這個國學和這個黨建教育結合起來,您這個為什麼當初能夠想到把這個國學和黨建教育結合起來呢?

孔海欽:因為我自己是共産黨員,我是覺得共産黨員有共産黨員的修養。那很多單位都請我去講課,講述我們的幹部修養和幹部修為和作為,我講著講著都是按儒家文化去講,大家覺得聽著就很自在、很舒服,很合理。我們要講共産黨員、領導幹部我們要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為這都儒家的,回到家裏也要做好父母,在父母面前要做好子女,那走出去要講誠信,所有的這一些的修養它跟儒家文化息息相關,所以我就覺得儒家文化的個人的修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致知,誠以正心。這就是當代君子的修養,就是當代共産黨員的修養,所以我是覺得黨建,黨的建設應該從人的精神的建設開始,從人的文化修養建設開始,所以我就開始做了黨建與國學這個課程一系列的。做完到處去講,講完大家都覺得“哎呀,孔老師今天講的課很生動很生動”,還學到文言文,還用文言文跟人家講話,他就覺得自己有修養,所以,福州市晉安區就跟我成立了一個以我的名字來命名的《孔海欽黨建工作室》,給我配了幾十個人,做我們的團隊,然後錄製節目,還有開設學堂,培訓老師,大力開展一百個鄉村學堂,培養一百個的講師,建一千個家庭讀書,一萬個的家庭學禮儀。我們今年就做這個事兒,然後向建黨一百週年獻禮。我是想每一個縣區,每一個鄉鎮,如果都這樣做起來,那國家不就治理好了嗎。就把所有的共産黨員黨建做好了,然後就把全國人在一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更重要的是傳承,因為我們古代很多先進的管理的方式我們不知道,把他學完用於當下,就變成創新,實際上不是創新,是傳承。然後創新是什麼,我們可以用手機,可以用現代的咨訊,來使線上的教育、線下的教育相結合,這樣的創新。所以我們老老實實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溫故知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還是在建立學習傳承情況下的創新、創業、創造。

主持人:那截止到目前為止,您在我們的各大城市都開展了哪些的文化教育的推廣工作呢,現在取得了一些什麼樣的成績?比如説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讓您印象特別深刻的事情?

孔海欽:我們在全國幾十個城市,都有開設的微課堂,微信,他們經常請我去講課。比如説我們到山東德州,他校長很重視,每一個學生一年都攻讀一本書,小學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到六年級,初一初二初三到高三,我這次去的道縣也是這樣,他們大家共同的認可,要讓大家知書達理,只要思想境界高的人,有使命感,有社會感人,我們一下子就是一見如故,就是志同道合,就開始推動,沒有過去的生疏感和陌生感。我在北京海澱區,他有辦了一個一個書院叫敬德書院,這敬德書院專門培訓老師的儒家文化修養,所以也經常請我去講課。還有北京的豐台區,你看他的師資培訓,還有山東的,黑龍江的,內蒙古的,福建,鄭州,這些全國各地,我是覺得現在全國,先知先行的人就是如火如荼,就是一片春風,在吹拂著國學之風。所以對於後知後覺,甚至還持著對傳統文化批判的人,那我們靜待花開。

主持人:其實這麼多年,您除了在全國各地開展這種公益的講座和社會活動之外,剛才您也是提到了,一直有這樣一群默默工作的志願者們,他們也是在踐行著自己對於這種國學的熱愛,來進行推廣,您能不能和我們來談一談,現在這群志願者團隊的一個情況,大概有多少人數呢?

孔海欽:志願者團隊現在我們有幾百個人全國,那這些人都是每一天,第一,讀書,第二,記錄別人讀書,第三,鼓勵別人讀書,第四,服務別人讀書,第五個,送書給別人讀書。所以這些志願者就成為我們的一個種子,未來國家全面推動國學教育的時候,我們可以為國家,積累一些經驗,和總結一些不足,然後,讓國家在全面推廣的過程中,少走一點彎路,多一點順利,你看我們是在做這些事情。

主持人:其實就像現在全世界都在開啟一種“國學熱”,包括我們的海外,也是建成了很多的孔子學院,其實我在想,您未來是不是能發展一下我們海外的這種志願者。

孔海欽:我們現在海外的志願者也培養了一些,包括義大利,德國,葡萄牙,西班牙,像這些國家我們都有,像春節讀書的時候,還有新加坡的,澳大利亞的,紐西蘭的,這些海外的華僑,我去年四月份還去德國講課,如果沒有疫情,現在我們就在葡萄牙的文儒書院就成立起來了,就掛牌了,他學生就有八百多人了現在,外國的人就佔有六百多人,華僑兩百多,像這些的一個個學校都在做起來。我在德國跟孔子學院講課的時候,用普通話講,讓身邊人用德語來翻譯,翻譯完以後,外國人用很嫺熟的中國話跟我説,他説:“孔先生,剛才翻譯的這句話我覺得有瑕疵,能否你直接給我説明一下?”他能知道你翻譯的人翻譯的不準確,外國人學的非常標準的中國話,很多並不是為了跟你做生意,更多的來想讀中國文化的原著,他是做這些事情,所以我們跟外國的一些朋友,他來到福州,原來是住到賓館,後來就乾脆搬到我家裏去了,我家裏就買了個兩層學生床,就四個人四個人住在我家裏,就外國人住在我家裏學習。所以外國人就是他在思想的高度碰撞的時候,他跟這已經沒有關係了,所以全世界,我們大膽地去推出我們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像這樣的文化全世界沒人反對。第一,我們自己做好,第二,我們讓全世界人共用中華文明。這多好的事情,沒有階級性,沒有企圖性,你要學就學,反正我們這麼好的東西就在這裡,就跟中國菜一樣,你要吃你就來,我不一定要送給你,你要覺得好吃,我可以用快遞送給你。文化也一樣,我是覺得不要刻意去做,關鍵是要做好,我現在是幫助我們志願者和身邊的人來做十個“家”:家德、家風、家規、家訓、家道、家門、家教、家法、家禮,家祭、家譜,做這十個“家”,這十個“家”做起來才是真正的書香門第,才是真正傳統的大戶人家,你看我們如果每一個家庭,都變成“書香門第”,“大戶人家”。中華民族一定是每一個人的強大構成了中華民族整體的強大,所以文化,就是讓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強大,內心的強大。

主持人:那接下來,我們福州的文儒書院以及您個人的一個教育安排是怎樣的呢?

孔海欽:我們就是總體來講,我們倡導經典生活化,生活經典化。讀了書要用,學以致用,更高一點做研究的人,學以致道,所以我們就做兩件事,一學以致用,第二,學以致道,讓經典生活化,生活經典化,讓大家都覺得,經典一學完,中國傳統文化一學完,就可以用於生活,它跟生活是密切相關的,沒有距離,是零距離,無縫融合在一起的,就是讓大家明白這一點,所以我是想,文儒書院跟大家一起,共同把中國文化的正能量,文學的美感,和藝術的高度,走進千家萬戶,流淌到每一個人的血脈之中,讓我們中華民族,繼承的共同的炎黃的血脈,和流淌著共同的中國文脈。

主持人:那在我們的節目最後,能不能請您面對我們的鏡頭,對於我們未來傳統文化教育以及我們紅色文化教育的發展,來進行一個一句話的展望,

孔海欽:紅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是可觸摸的,最有溫度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必將帶領中華民族,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用集大成的方式,集古今中外,所有幾千年,歷史文化的智慧,融入我們紅色文化之中,使紅色文化成為當今的集大成文化。促進人類的文明與和諧,共同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

主持人:此次訪談,我們與孔海欽先生共同探討了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紅色文化教育的發展,也分享了福州市文儒書院和孔海欽先生的故事,相信未來孔海欽先生也會獲得來自社會各界更多的認可與支援。呼籲更多的教育者和公眾人物肩負時代使命,和歷史責任,引領社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感謝大家收看本期節目,也非常感謝孔海欽先生做客我們的欄目,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我們下期節目再會。



網友互動

0
用戶名
密碼

欄目組聯繫方式:

訪談熱線:
010-8882 8219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權聲明: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中國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中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網站或個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複製、重制、改動、散佈、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欄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中國網所屬的伺服器上作鏡像,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單位、網站或個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中國網",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