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講話時表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承諾意味著什麼?中國是否有能力和信心實現這一承諾?就這些問題,《中國訪談》節目特邀清華大學低碳經濟研究院院長何建坤教授來進行解讀。
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低碳經濟研究院院長何建坤。(董寧 攝)
中國網:何教授您好!
何建坤:你好!
中國網:今年是聯合國成立75週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到了兩個技術性的概念,一個是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這個“峰值”該如何理解?
何建坤:我們中國現在還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階段,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能源消費會不斷增加。現在的能源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氣這種化石能源為主,所以,能源消費增加也就意味著二氧化碳的排放會不斷增長。要實現二氧化碳排放的達峰,也就是説我們的二氧化碳排放到達一定的高位之後不再增長,實現穩定或者開始下降,這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達到了峰值。
我們未來到2030年左右,經濟社會還要持續發展,能源的消費還要繼續增長,但是二氧化碳排放如果達峰的話,那麼新增加的能源的需求主要就靠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來滿足。所以,實現經濟增長,能源消費適當地增長,但是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長,這就實現了二氧化碳排放的達峰。
中國網:其實早在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就對國際社會表示,中國將在2030年左右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習近平主席這一次的宣示跟上次相比更進了一步,那麼它的意義何在?
何建坤:在2015年巴黎聯合國氣候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宣佈了中國到2030年的自主貢獻目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到2030年左右要達到峰值,並努力早日達峰。這是一個非常緊迫和非常有力度、有雄心的積極的減排目標。因為全球要實現控制溫升不高於兩度,並努力低於1.5度這樣的目標,全球都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減排的力度。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聯合國氣候大會要求各國在2020年提交2030年自主貢獻目標的執行情況,以促進各國對提交力度進行更新,所以習近平主席宣佈我們把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的時間鎖定在2030年之前,比原來承諾的二氧化碳達峰的時間有了進一步的強化,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這個力度。這充分體現了我們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這樣一個戰略的決心,同時也體現了中國為全人類共同的事業勇於擔當的精神和主動承擔國際責任的這樣一個態度。所以這樣的一個目標,我們國內必要更有力度和更有緊迫的行動才能支援我們在2030年之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
中國網:那麼這5年來,我國的減排情況如何?
何建坤:中國曾經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向國際社會承諾,到2020年,我們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這樣一個目標。到2019年,我們已經下降了48%,已經超額完成我們承諾到2020年實現的目標。
另外,我們也承諾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總的能源消費中的比例達到15%,到去年年底,已經達到了15.3%。所以説我們承諾的到2020年,對國際社會承諾的節能和減排二氧化碳的目標都已經提前實現,現在在努力實現2030年的自主貢獻目標。習近平主席又進一步強化和更新了這樣的一個目標,我們要到2030年之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我們在未來十年之內要更加強化我們的各項政策措施和實際行動。
中國網:從這個情況可以看出我們實現這個目標的腳步越來越快,那麼我國實現減排的成效都體現在哪些方面或者體現在哪些領域?
何建坤:從國內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我們的一個根本國策,所以節能和減排溫室氣體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我們一個方面大力推進能源的節約,我們在每個五年計劃當中,都有單位GDP能源消費下降的這樣一個目標。同時,我們要改變能源的結構,逐漸減少煤炭在能源中的比例,增加風能、太陽能、水電、核電在能源中的佔比。這樣在保證能源需求的同時,減少碳的排放。所以在高耗能行業,單位産能的能源消費在持續地下降,單位GDP能源消費也在持續下降,非化石能源的佔比不斷提高,既減緩了二氧化碳排放,又有效地減少了常規污染物的排放,改善了我們的環境品質。中國現在是推進環境品質的改善和減排二氧化碳的協同效應,起到了雙贏的結果。近幾年我們通過節約能源,改變能源結構,也改善了我們的環境,同時也減少了碳的排放。
我們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這樣一個目標,實際上意味著化石能源的消費基本上不再增長,也就意味著從根本上控制了常規污染物排放的源頭。因為現在常規污染物的排放主要的還是來自於煤炭、石油這種化石能源消費。我們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二氧化碳排放基本得到了控制,常規污染物的排放也從源頭上得到了控制。這樣就保證了我們的空氣品質達標。這就是通過改善能源結構,以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作為抓手,使得我們既改善了環境的品質,使我們的空氣品質能夠達標,同時也能夠使得我們實現習主席提出的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可以取得雙重的效果,同時促進了國內經濟的高品質發展和新的發展理念的貫徹。
中國網:剛才我們説到習近平主席的講話中提到了兩個技術性的概念,另外一個概念就是“碳中和”,請您跟我們的網友解釋一下這個概念的意思?
何建坤:我們在活動中不斷地排放溫室氣體,最主要的是化石能源消費排放二氧化碳這個溫室氣體。同時另外一個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植樹造林、土地利用,不斷地吸收二氧化碳,形成碳匯。比如説植樹造林,森林的生長就會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把碳固定在樹木裏邊,這叫碳匯。“碳中和”是什麼概念呢?就是説這個碳源的排放逐漸減少,但它不太可能完全成為零,還有少量的排放,這少量的排放和新增加的碳匯的量相抵消,就是用森林碳匯的增加來抵消少量的碳排放,使得人類活動中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凈的零。吸收的碳匯減去排放量,是相等的,所以這叫“碳中和”。碳中和也叫做凈零排放,就是溫室氣體的排放源的排放和吸收匯的吸收能夠相平衡。所以實現碳中和就意味著人類社會活動不再向大氣當中排放溫室氣體,這樣就穩定了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防止氣候進一步地變暖。
中國網:請您介紹一下我國目前在各個領域節能減排的情況以及在節能減排上還有哪些空間可以發揮?
何建坤:如果2060年我們實現碳中和,必須在幾個方面做非常大的努力,這是一個非常有力度、有挑戰性和艱巨的任務。一個方面,我們必須堅持新的發展理念,進行産業結構的調整和産業的轉型升級,就是要優先發展數字産業、高新科技産業,要減少鋼鐵、水泥、化工、石化這種高能耗強度的産業的比例。能耗強度高的産業比例不斷下降,新型的數字産業、服務業的能耗強度低,二氧化碳排放少,這種産業不斷上升,通過經濟的轉型,就能夠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所以我黨十九大提出,我們要建立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産業結構,這是經濟體系。這是一個方面。
第二個方面就是能源,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能源,我們就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來替代化石能源,就是你能源需求不斷地增長,我滿足能源的需求,用的是風電、太陽能、水電、核電,這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它不排放二氧化碳,所以能源是保證供給的,但是碳排放量是減少了,所以轉變能源的大的結構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個是加強電氣化,我們的電都用可再生能源發電,來滿足需求,不排二氧化碳。在終端的利用當中,工業也好,交通也好,建築也好,用電取代煤,取代石油。比如説我們發明的電動汽車,就不再燒石油,來用電,電又用可再生能源來發電,這也不排二氧化碳。建築也是這樣,我們供暖,用一些工業餘熱或者説我們用可再生能源的電力來供暖,來做炊事。這樣呢,保障了我們生活的需要,但是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在工業領域也是這樣,加強用電來替代煤炭,替代石油,用這個電氣化來促進能源的替代。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我們在減少化石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要增加森林的碳的吸收匯。我們通過植樹造林、森林管理,增加森林的蓄積量,這樣就把吸收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樹木當中,不在大氣中産生溫室效應。我們用森林增加的碳匯來抵消這少量的排放,所以這樣就實現碳中和。
實現碳中和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目標,這樣人類社會活動不再向大氣中排放溫室氣體,使得大氣中溫室氣體穩定以後,也就穩定了全球的溫度,防止氣候變暖對人類造成影響。
中國網:剛才您也提到了能源結構的轉變,也提到了新能源,新能源的應用也是一個亮點,我們想知道新能源的發展給節能減排能夠提供多大的助力?
何建坤: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用它來替代化石能源,這是未來實現碳中和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一條措施。因為你將來總是要消費能源的,在能源當中,(如果)我們實現大比例的可再生能源,能源供應保證了,但是二氧化碳排放不斷地下降。就現在來講,我們的能源結構當中,非石化能源的佔比到了15.3%——去年。如果到206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的話,那麼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在整個能源結構中的佔比就必須要大於70%;到2050年以後,我們要建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能源體系,要實現凈零的排放,化石能源的佔比就非常非常低了。
中國網:除了剛才我們提到的能源領域,在節能減排方面,我們有哪些優勢,又是否面臨一些困難?
何建坤:在疫情之後,要實現經濟的復蘇。在經濟復蘇的過程當中,最先復蘇的可能是製造業和建築業,而服務業、旅遊業、娛樂業可能相對復蘇得比較慢,工業和建築業能耗強度比較高,服務業的能耗強度比較低,這樣對我們節能、降低單位GDP的碳強度會帶來一定的困難。但是長期我們會堅持綠色發展導向,實現高品質可持續的經濟復蘇,所以説會優先發展數字産業,發展高新科技産業。這些産業增加值比較高,碳強度比較低,所以在經濟發展的時候,可以降低單位經濟産出的能源消費和碳的排放。在疫情之後,新基建主要投資于數字經濟,投資于新型城鎮化。在這個過程當中,就是説用數字化來推進低碳化,來提高能源和資源的利用效率,改變産業的結構,來降低單位GDP的能源消費和碳的排放。新基建很重要的是投資可再生能源的基礎設施,這有利於發展可再生能源,加快能源的結構調整,降低碳排放的強度。
我們國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速度和規模都在世界領先。現在像風電、水電、太陽能發電,現有的規模,中國是最大的,每年新增加的裝機量、新增的規模和新增的投資,也都是世界領先的,而且風電、太陽能發電的成本下降得非常之快,在很多場合下可以和煤電相競爭,帶動了新興産業——可再生能源的産業發展,既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新的就業的機會。同時,我們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産業的發展和我們裝備業成本的降低,也帶動、促進了全球新能源産業的發展。所以在這個方面,我們新能源産業的發展,對我們實現我們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和推進全球經濟的轉型和能源的變革,都會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中國網:除此之外,還有哪些領域有比較大的減排空間?
何建坤:除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之外,剛才我也談到就是要大力節約資源,節約能源,推進節能技術的改造和産業的升級。因為我們國家現在新建的基礎設施和新建的産能都是採取耗能的高標準,新建的建築也都採取(高標準),有的地方達到75%的節能標準。所以在工業、交通、建築領域,大力節約能源,能源減少,首先減少的是化石能源,所以節能也對我們減排二氧化碳産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網:那總的來説,您認為新的減排要求對哪些行業會産生比較大的影響,這對我們國民經濟的發展意味著什麼?
何建坤:現在新的目標必須要求我們要有更加緊迫的減排的措施。一個方面就是説我們提出來的是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涉及到“十四五”、“十五五”兩個五年規劃期間。“十四五”就要有很好的超前佈局,這樣“十四五”加強行動,為“十五五”實現二氧化碳達峰創造很好的基礎。所以“十四五”我們要加強二氧化碳達峰的力度。一個方面,東部沿海地區經濟比較發達,經濟轉型也比較領先,應該率先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十四五”期間有一些東部沿海省市就應該實現二氧化碳達峰。
另外,剛才我也談到重化工業部門,它的能耗強度比較高,碳排放強度也比較高,對這些部門應該控制它的發展。“十四五”期間重化工業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應該率先實現達峰,所以重化工業不能再盲目地擴展産能,我們必須要實現它的産業轉型和升級,優先發展數字經濟、高新科技産業、現代服務業。這些重化工業或者説煤炭行業,確實會面臨一個轉型的挑戰,當然這也是很重要的機遇。所以高耗能強度的重化産業可能不會再有大的擴張。
中國網:下一步的減排措施,特別是在“十四五”期間有關節能減排的一些安排或者部署上,您有哪些建議?
何建坤:我覺得剛才也談到,一個方面,“十四五”還需要確立有力度的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的目標,我們“十二五”、“十三五”都有這樣的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的目標,把這些目標再分解到各個省,使得各個省不斷強化節能減排的責任制,促進經濟的轉型和産業的升級及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十四五”期間要推進達峰行動,各個省市都要做一個自己達峰的計劃。東部沿海比較發達,經濟轉型比較領先的應該在“十四五”達峰,有一些中西部城市可能要到“十五五”達峰,但總的來講要保證我們實現習主席提出的目標,到2030年之前全國實現二氧化碳排放的達峰。
這個規劃優先可能就是要控制煤炭的消費量,因為煤炭是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最高的一種能源的載體,我們要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首先煤炭的消費量要達峰。現在我們的煤炭的消費基本是處於一個峰值的平臺期,可能有所波動,“十四五”期間要嚴格控制煤炭消費量的增長的反彈,“十四五”要爭取煤炭消費量持平,不再增長,或者説要開始下降。因為到“十五五”以後,石油的消費量要爭取在2030年左右要達到峰值,不再增長。天然氣還會有所增長,因為天然氣是清潔優質的能源,産生單位熱量排的二氧化碳比煤要少40%,也就是低碳能源,但它仍然排二氧化碳。所以到2030年之前,煤炭消費量必須是下降的,天然氣還會有增長,天然氣增長排的二氧化碳必須由煤炭消費量下降減的二氧化碳給它抵消掉,那麼整個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才能達到峰值,不再增長。
所以嚴格控制煤炭的消費量,這是“十四五”非常重要的一個任務,要爭取“十四五”煤炭消費能夠實現零增長,要很快轉為下降,這樣來保障我們的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的實現。要減少煤炭的消費,要用大量的電來代替煤炭的直接利用,而電都是由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來提供,在電的系統也要控制煤電産能的擴張,將來煤的發電量也要儘快達到峰值,新增加的電的需求也要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的電來滿足。
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接受《中國訪談》記者專訪。(董寧 攝)
全球實現控制溫升不高於2度,並且努力低於1.5度的目標,要在本世紀下半葉甚至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如果控制溫升不超過2度的目標,就要在207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如果是1.5度目標的話,要在2050年實現碳的中和。
全球實現碳中和,每個國家都要努力來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這是現在的大的趨勢,但是不同的國家因為不同國情、不同的發展階段,實現碳中和的時間要有早有晚。而全球實現碳中和,發達國家它們必須率先實現碳中和;發展中國家因為經濟發展比較緩慢,現在還處於工業化階段,實現碳中和的時間會比較晚一點。發達國家從它們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到實現碳中和,像歐洲,在上世紀70年代,最晚也是在80年代初碳排放就達峰了,到2050年的目標是實現碳中和,有70年左右的時間。美國大概是2005年左右實現了碳的達峰,它要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它有大概50年的時間。
我們中國是2030年之前才實現碳的達峰,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只有30年的時間,所以説我們在比他們更短的時間內實現從達峰到碳中和,每年碳排放下降的速度和減排的力度要比發達國家大得多。
我們確立這個目標就會加速我們這种經濟的轉型,這樣也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必須增大的成本或者一些代價。我們提出這樣一個雄偉的目標,一個方面體現了我們對全人類共同事業的大國的責任擔當,主動承擔國際責任。我們為實現全球的目標而努力。另外一個方面,用這個目標倒逼我們中國的經濟轉型。因為在全球這樣一個低碳轉型的大趨勢下,低碳的發展能力、先進的低碳技術,就是代表了你的國際競爭力。所以,在未來全球實現碳中和這樣一個大的趨勢下,誰具備先進的低碳技術,誰的經濟是一個低碳的發展方式,那麼誰在世界上就有競爭力,那麼國際規則也會按照低碳發展、轉型的要求來做。所以中國確立一個緊迫的碳中和的目標,也是為了促進我們國內經濟轉型,打造我們自身的經濟、貿易和技術的競爭力。
我們到2050年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要世界領先。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我們也必須走上一個深度脫碳,和全球控制溫升長期目標相一致的這樣一個減排路徑,這樣才能展現我們的影響力和領導力。所以説我們設立這樣一個目標,對外可以展現我們的大國責任,也引領國際上世界上低碳發展的潮流,對內也可以促進我們經濟的轉型,促進實現高品質的發展。所以説習主席提出來的這兩個目標,不僅僅説是我們為了應對氣候變化(而採取的)這樣一個措施,也是我們全面發展現代化建設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和指導思想。
我們為了2030年之前能夠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十四五”、“十五五”採取的力度要非常之大的,比如説我們要發展可再生能源,未來10年之內,每年新增加的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這兩種可再生能源的裝機每年都要發展1億千瓦左右,10年就會要增加10億千瓦左右。10億千瓦是什麼概念?現在美國所有的煤電、氣電、可再生能源電,總的加起來才10億千瓦。我們未來10年內,只是風電、太陽能新增加的裝機,就相當於美國現有的總量。我們發展的速度和規模是相當大的,所以既要推進自身的轉型和高品質發展,也是在世界上發揮應有的作用。
中國網:期待我們減排的目標能夠順利實現,也希望我們生活的環境能夠更加清潔,也更加美好。感謝何教授做客我們的節目!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主持:裴希婷;後期:王一辰/劉凱;攝影:董寧;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