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以“十四五”規劃編制為抓手實現錯位發展
 
時間:2020年8月31日

嘉賓: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高國力

中國網: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在合肥主持召開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併發表了重要講話。如何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及黨中央對長三角一體化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佈局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新認識、新要求,長三角一體化又走過了怎樣的道路,未來怎樣發展,就這些問題,中國網《中國訪談》特邀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國力研究員與廣大網友進行交流。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國力。(董寧 攝)


中國網:高所長您好,非常感謝您做客《中國訪談》。

高國力:謝謝,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來做這個交流。

中國網:經過您的分析,我們也了解到了長三角是有足夠的實力來承擔起國家賦予的這份重任的,那麼對於未來長三角洲發展的一些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來三點,我們比較關注的就是“勇當我國科技和産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和“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那麼請您談一下長三角在科技創新方面它有哪些優勢?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怎樣的?

高國力:長三角的科技創新實力在全國也是非常有獨特性的。一般來説,中國的創新研發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明顯差距的,因為我們的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2019年才2.19%,但長三角地區,特別是上海及江蘇和浙江,應該是高於全國的平均水準。安徽是低於全國的平均水準,但總的來看,長三角的這種科技研發應該説是具備了進一步來支撐實體經濟發展、支撐産業創新的一個很好的條件。它的特點,我想要是跟北邊的京津冀板塊和南部的珠三角板塊比,也有明顯的特點。京津冀板塊主要是依託北京非常雄厚的、數量眾多的科研院所。北京有大量的中科院研發機構,有數量眾多的院士,還有北大清華這樣的世界一流的大學。所以,北京的這種原創研發實力是非常強的。要統計我們高校發表論文的數量,我想北京的高校絕對是排在全國的最前列。這是京津冀的特點。

南邊的珠三角,以深圳為代表,珠三角一個特點是:它擁有的科研院所、院士人才的數量並不多,但是它在創新的轉化上,它在風險投資促進科技研發的孵化上、轉化和應用上有非常獨特的優勢。像深圳,已經形成了一套世界知名的創新模式,它真正實現了企業在創新中發揮主體作用。我們國家很多地方創新的主體實際是政府的資金,實際是國有企業的投入。深圳就不是了,深圳以華為、騰訊、中興等等這些為代表的企業,它實現了研發投入90%來源於企業,研發的項目90%來源於企業,研發人才的數量90%來源於企業,等等,好像有六七個90%都是來源於企業。所以,它真正實現了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作用。它的特點就是創新的應用轉化、孵化這塊非常快,實力非常雄厚。我們經常開玩笑説,在全國其他地方,特別是在北方,我們在外面開車遇到路口,有人上來撒小廣告,給你送名片,十有八九是賣房子的。但在深圳經常碰到的,是給你要項目的,有的是資金找項目的,有的是項目找資金。我給起的名字叫“風險投資經紀人”,這就説明這種創新的氛圍、創新的意識非常強,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很多領域,很多方面。

你看一北一南的創新各有特色。回過頭來看長三角的創新和研發有什麼特色呢?它一個特點是,也擁有一定數量的科研院所和人才的儲備,因為像上海、南京、杭州,歷史上就積澱了很多科研院所和高校,但它又比不過北京這樣為代表的地區,這是它一個特點,就是人才儲備、科研院所的力量比較雄厚。

第二個特點,上海和江浙,特別是上海,它的創新的一個很大的優勢,我認為,就是利用對外開放,引進外商投資企業,來發揮對創新的引領和帶動作用。這個我認為是長三角板塊強于京津冀和珠三角的。北京依託的都是我們的國有企業、國有院所;珠三角依託的是我們的民營企業,像華為、騰訊這樣的民營企業;長三角呢?它依託的是歐美、日韓企業,我們招商引資進來的這些大型的國際上的龍頭企業,依託它們的引進,發揮它們的技術外溢效應,進而帶動整個長三角的技術研發水準的提高。我想這是長三角在創新研發方面的既是一個特點,也是一個優勢。

所以,長三角下一步的科技創新和研發應該要整合京津冀基礎創新、原創的這種優勢。能不能不讓京津冀直接跳過長三角,直接到珠三角?你也能提供一些氛圍,在風險投資、天使投資、創業投資方面,要加大發力,也培育一批市場嗅覺靈敏的創業投資經紀人,能夠把京津冀的一些原創的好的項目承載過來,這可能就對整個長三角的研發有個很大的提升。這是我想到的這些特點吧。

中國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要緊扣一體化和高品質兩個關鍵詞。對此您是怎麼理解的?

高國力:這次座談會上,這兩個關鍵詞,我看最近媒體都紛紛地解讀。實際上,“一體化”在《一體化綱要》中已經把它作為關鍵詞給予體現了。高品質是結合我們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由高速增長進入到高品質發展,又賦予長三角更高的使命。所以,這兩個方面我認為背後都有非常深刻的含義和非常重要的任務。

一體化方面,剛才我多次提到,長三角是目前國內最具備條件推進高水準一體化的板塊。其他地方也可以提一體化,但是更多的是低層次、低效率甚至是低效益的一體化。長三角已經到了這麼一個高水準推進一體化的階段,一體化推進中,除了《一體化規劃綱要》中説到的那些重點領域和任務,肯定要根據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有選擇地、有重點地進行推動。

我個人覺得恐怕一體化還得要有抓手,也就是説三省一市,特別是利用“十四五”規劃編制的這麼一個重要時間節點,還是要坐下來,利用各種對接的機會和平臺,把三省一市真正實現了的優勢互補、能夠互利多贏的一些重要領域、項目排一排,包括又有哪批交通基礎設施需要加快推進,既有的、新建的一些設施,特別是“十四五”國家要推進都市圈的建設,其中都市圈裏對軌道交通,特別是城市軌道交通,包括城際鐵路、市郊鐵路,這都帶來很好的機遇。那麼三省一市就要坐下來,圍繞都市圈在“十四五”的深入推進,看看有哪些項目需要論證,需要儲備,需要對接,需要爭取國家的支援。這是新建的,同時還有一批已經不適應新情況的要求,也需要改造提升,一批路可能需要電線,需要等級上檔次。特別是城鄉結合部,三省一市的臨界地區,更需要把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加密,提升檔次,真正讓一體化的物質保障首先得到明顯的提升。所以,我想一體化裏,儘管成效已經很明顯了,但後面還是有非常重要的任務需要去做。

第二個方面,我想到的可能也是難點所在,就是三省一市産業體系的分工協作和關聯配套。因為長期以來,産業的發展,説實話不是市長説了算,是市場説了算,並且是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共同説了算,這恰恰是我們一體化中的一個難點。所以,我們既要尊重這種國際市場需求的變化、國內市場需求的變化,要及時地推動我們的傳統産業該淘汰的淘汰,該兼併的兼併,該轉型的轉型,該升級的升級。這是長三角很繁重的一個任務,特別是江蘇、安徽,也包括上海,還有一批原來建國以來甚至改革開放以來,已經發展了很多年的這些傳統的企業或産業。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國力做客《中國訪談》演播間。(董寧 攝)

最關鍵的是什麼呢?隨著我們的新興技術手段迅猛推進,特別是“四新”——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這叫日新月異,雲計算、大數據、5G,真的是日新月異,推進非常快,那就要求加快培育做大做強一批新型的新業態,有的叫戰略性新興産業,也有的叫高技術製造業,有的叫高技術服務業,就這塊,長三角更應該走在前面。因為它最具備條件,也最具有實力,它做起來之後,會對全國其他地方發揮很好的示範和引領帶動作用。所以,這兩塊,傳統産業的改造升級和新興産業的培育做大,都需要在長三角一體化過程中統籌兼顧。

現在更難的是什麼呢?在三省一市各自按照“十四五”規劃推進的前提下,還要放眼到長三角三省一市打破行政區劃的這種隱形的壁壘,甚至還要立足長三角,著眼于全國甚至全球,來看長三角內部的産業體系、産業鏈條、産業集群如何實現錯位發展,有序競爭,分工協作。不可能一個省份、一個城市把所有的産業鏈條、每個環節,把所有産業集群、所有行業都能夠發展,沒有一個城市和一個地區能夠包打天下,必須按照自己的比較優勢選定自己在産業鏈條中的位置和産業集群中的位置,有的我要做龍頭,我要主導,我要引領示範別人,但有的行業、有的工藝、有的環節,你要甘心做綠葉,你要圍繞別人,去給別人配套,給別人提供服務。我覺得只有建立這樣一個思維,一體化的産業協作才能夠真正地有所推進。否則,我們又回歸到原來的傳統模式,就是每個省每個市都搞大而全小而全,最後再招商引資引起了惡性競爭,來了之後又是重復建設、重復佈局,很多項目的建成之日有可能就是這個産品這個行業面臨淘汰之時。所以説,一起形成一個具有長三角整合特點的綜合競爭力的産業集群,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帶動國內其他地區的産業集群的發展,最關鍵的是能夠保障、支撐我們國家的産業集群走到國際上,參與國際競爭。

中國網:可以説在産業發展上需要有一個頂層設計來實現各區位的差異化競爭發展?

高國力:對。競爭還是要有的,但要適度地競爭,要有序地競爭,不能夠過度競爭和無序競爭,甚至惡性競爭,那樣的代價就是資源的浪費,環境的破壞,最關鍵的是沒有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行業、企業和産業,這個代價是很慘重的。

中國網:我們都知道,在長三角地區,安徽省是相對落後一些,同時您剛才也提到蘇北和浙西地區相對落後。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一體化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那麼您認為解決這個問題還存在哪些困難呢?

高國力:前面我提到了長三角內部省份之間有不平衡,每個省內部地市之間又有不平衡,這是長三角一個基本的區情。所以,一體化的含義就是在同步發展的同時還要把內部的均等化、均衡化控制在合理區間內。我們不可能追求長三角完全的均等化,這是不現實的。但是我們要讓它這種差距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合理的區間、合理的程度之內,這才能夠保證它的一體化穩步推進。

控制長三角內部的區域差距,我想需要很多方面的舉措,首先還是要讓這种經濟功能圍繞産業發展,能夠真正讓三省一市建立起一個互動互促,就是我所説的上游核心或者微笑曲線——産業裏有微笑曲線,就是研發和銷售這兩側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可以放在以上海為中心的周邊地區,放在長三角裏面的核心區域,它有27個城市作為長江三角洲的核心區域,20多萬平方公里,因為它畢竟人才充裕,資本雄厚,技術儲備比較雄厚,特別是對外開放的條件,市場化的機制也比較發達。所以,高端的這些鏈條和環節就放在長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核心區域。

對於組裝、加工這種産業鏈條的中下游,可以放在長三角的週邊地區,以安徽為主體的週邊地區,符合週邊地區的這種土地成本相對較高,人才的這種儲備相對較少,但它勞動力又相對充裕,它的環境容量又相對較大等等。這樣就使得整個長三角的經濟關聯在三省一市之間建立起來了,産業分工也在三省一市逐漸建立起來了。這是支撐或者控制三省一市差距進一步擴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

因為産業關聯配套就會帶動就業,就業機會就會跟著産業走,就業機會的這種創造就會帶動人口的流動,所以就帶活了整個長三角三省一市要素的流動,包括人口的流動、資本的流動、技術的流動,人流、物流、資訊流,這實際上是支撐了它的均等化的提高,遏制了它的差距進一步擴大的態勢。中央之所以把安徽也放到長三角裏面來,就是擔心安徽,如果説它仍然沒有劃到長三角裏面來的話,就有可能面臨著和江浙滬差距越來越大(的危險),本來它們地域上都是相連的,又是通過長江互聯互通的,這不利於全國的區域經濟發展,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中國網:感謝高所長為我們帶來如此精彩的解讀,謝謝您!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主持:佟靜;攝像:王一辰;後期:張文泉;攝影:董寧;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主持:佟靜;攝像:王一辰;後期:張文泉;攝影:董寧;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