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2020年6月以來,在教育系統有兩件大事,一個是《教育部等八部門關於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的正式印發,一個是近日《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的正式問世。高等學府如何貫徹落實這兩部文件的精神?如何做到真學真用,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本期節目就相關問題專訪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楊丹。
圖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楊丹接受《中國訪談》專訪 攝影/楊佳
中國網:楊校長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中國網的專訪。
楊丹:謝謝!
中國網:今年推出了兩份關於教育的重要的文件。我們想了解一下您怎麼看待這兩份文件推出的重要的時代意義?
楊丹:教育部在兩個一百年的新時代的重要節點推出《講義》和《意見》,我覺得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對教育界來説是大事。
先説《講義》,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對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經驗的一次系統化、科學化的總結,深化了對教育功能的認識,提升了教育理論化、系統化的水準,是未來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的綱領性的文件。
《習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的意義概括起來有四個方面:第一個,深化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規律的認識;第二,總結了、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理論體系;第三,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的遵循;第四,為世界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所以我覺得對於中國和世界的教育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網:也是值得我們好好深入來學習的。我們注意到《意見》中提到了要提升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國際化水準,要加快培養具有全球化視野高層次的國際化人才。您認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著手改革?
楊丹:我覺得《意見》是基於新時代,對於新的世界格局的變化,立足中國的實際,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行動指南。
就我看來,要面對未來的、未知的、不確定性的世界,怎麼培養國際化人才,總的理念應該是需要培養有中國深度、全球廣度、有人文高度的跨文化交流的引領者。
就中國深度而言,我覺得中國的大學和中國的大學生應該有深厚的中國根基,對中國文化本身有深刻的理解、深入骨髓的信念,在這個基礎上,再走向世界,了解其他文明的時候,他能夠深化自身文明的理解,也會深化對世界文明的理解,這是中國根基。
全球的廣度,是指的對全世界不僅是有一般的認知和經驗,還需要深度的體悟全球的文明,體悟全球世界格局的發展,並且帶著專業的體系、眼光去看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有深刻的理解,而且最好是有深度的國際化的體驗,包括學習、工作的體驗。
第三是人文高度,能夠融匯中外的文明,知周中外、道濟天下的情懷,去看看這個世界。北外的校訓是“相容並蓄,博學篤行。”他需要對不同的文明,用平等的、包容的態度去看待。
有這三個內在的素質跟素養以後,除了外在會表現出來他跨文化交流能力很強、語言很強之外,更重要的,他能夠真正用全世界共同接受的方式去表達、去交流、去溝通,進而實現文明的交流互鑒。所以我覺得未來國際化人才應該有這樣的特質。
為了讓北外的學生有優秀的語言能力之外,還要有深度的國際化體驗,我們推出了北外全球化戰略。為我們所有的在校生提供北外全球獎學金,讓他們100%的能夠出國。這就意味著我們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在全世界有實踐、實習、學習的機會,這就提供了了解世界的可能性。我希望我們的學生對西方世界有很好的了解,對亞非拉世界有很好的了解,而且這個了解不是浮淺的,而是深入的,是帶有專業的眼光。北外的同學們走到任何一個地方,我都希望他是中國和世界溝通的橋梁,是能夠深入融入當地的一分子。
圖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楊丹 攝影/楊佳
中國網:這其實對在校大學生而言,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機遇和體驗了。
楊丹:對,是的。與此同時,要培養國際化人才,我們不單單要關注青年學生的培養,應該也要關注我們的管理人才的培養。
第二個方面在管理幹部的培養方面,中國大學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中國的未來,不只是需要像焦裕祿式的植根本土的優秀幹部,也需要像喬冠華、崔天凱大使一樣的,能夠馳騁全球,能夠在全球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實現中國和世界相互溝通理解的優秀人才。既有中國的根基,又有全球的視野和能力。
第三個方面,在全球發展方面。中國的大學應該積極地走出去,在全球佈局,能夠真正實現,把全球作為校園,把國家作為課堂,能夠讓我們的師生融入當地,理解當地,並且成為有機的一分子,這是更大的格局。
中國網:可以説是全方位的國際化,從各個方面提升我們國際化水準。
楊丹:是的。在國際化佈局方面,北外有一些獨特的優勢,經教育部批准,我們獲批開設了101種語言,這是全國最多的。同時我們有41個區域和國別研究中心和培育基地,有23個孔子學院,有3個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同時我們還有遍佈全球的北外的校友,北外歷史上培養了400多位大使,2000多位參贊,現在很多大使也都是北外的校友。所以正好有這樣的平臺,能夠為北外的全球佈局提供重要的支撐,同時也為中國的大學,甚至中外人文交流提供重要的平臺。
中國網:我們注意到《意見》也提到要做強“留學中國”的品牌,中國目前已經是亞洲最大的留學生目的國了,留學生的規模和數量也是趨於穩定,對於如何做強“留學中國”的品牌,您有哪些建議呢?
楊丹:留學生是中國和國外溝通很重要的橋梁,也是培養未來能夠相互了解重要的青年力量。習總書記多次提到教育決定人類的今天,也決定人類未來。最終能決定未來的是這些青年人。所以我覺得學校包括教育部也高度重視留學生的培養。對於留學中國的品牌打造,有三個自己的想法。
第一個是要重品質,品質是最根本的。要吸引優秀的青年人留學,首先是要做好教育品質本身。因此要形成留學生培養的品質保障體系,留學生的招生、培養、就業、校友服務,能達到一流的標準,這樣自然就會提升品牌。
中國網:靠實力説話。
楊丹:靠實力説話,如果留學生的培養品質能夠達到世界一流的時候,我們的大學自然也達到世界一流。從這個意義上講,品質是最重要,最優先的。
第二個方面是多樣化。尤其在疫情期間,全球有5.2億人線上教學,5.2億人線上上接受教育,這就意味著可能疫情會徹底改變我們教育的形態,甚至會改變大學和整個教育産業的形態。北外做了非常有效的工作,保證了正常教學的同時,也向全社會,全球開放了我們線上的資源,得到了社會的好評。未來的留學教育可以是多樣化、多層次、多種方式的存在,它可以是線上線下相結合,國內國外相結合。通過這種方式,應該能夠為留學生的培養提供多樣化的選擇。
第三個方面,從未來來看,是趨同化。
中國網:趨同化怎麼講?
楊丹:趨同化意思是説留學生的招生品質、培養的品質、就業的品質,應該實現跟本國學生的趨同。比如説北外能夠在全國招到各個省基本上是前千分之一最好的學生,那麼我們同樣的可以做個比較,我能不能把全世界各個國家的最優秀的青年招進來,這就是招生品質。如果在各個國家招生也能達到1%、千分之一最好的學生,這就説明招生品質是世界趨同。
所以説留學生的培養是三點,第一是重品質,第二是多元化,第三是趨同化。我希望到2050年左右,也是到第二個一百年目標實現的重要時間節點,中國的留學生教育,“留學中國”品牌能達到世界一流的標準,真正能吸引世界一流的學生來中國,來北外就讀,成為重要的留學目的地。如果能實現這個目標的話,中國的大學就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重要的貢獻,也為世界的發展做出貢獻。
中國網:這個任務任重而道遠。
楊丹:是的,我們需要為此而努力。
圖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楊丹接受《中國訪談》專訪 攝影/楊佳
中國網: 我們了解到《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重要論述的講義》將被納入大學生必修的教材當中,您認為未來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這部重要講義的內容?
楊丹:我有幸在剛剛出版的時候,就看到了《講義》,同時也參加了教育部關於《講義》的專家座談會,我覺得《講義》確實是內容豐富、立意高遠、博大精深。怎麼樣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教育重要論述的意義呢?
我覺得應該從三個坐標以及三個方面來理解。第一,從人民坐標來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的政治意義。第二,從世界坐標來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的戰略意義。第三,應該從未來坐標來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的時代意義。
中國網:通過這三個坐標,我們也可以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這部《講義》的內涵了。
楊丹:是的,更能夠站在時間、空間和價值觀三個緯度,來深刻理解它的精神要義,進而能夠對我們思想的統一,行動的一致,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中國網:受疫情影響,高校的國際交流和合作造成受到巨大的衝擊,很多高校在危機之下,不斷地改革創新,催生了後疫情時代很多教育的對外開放的新形式,北外在這方面有哪些嘗試和探索?
楊丹:在後疫情時代,教育的形態發生變化,所以我們正在積極地推動線上和線下相結合,國際和國內相結合,以各種方式,能夠保證品質為前提,有效地推動教育改革發展,這是我們總的思路。
同時在後疫情時代,我們還是要堅持走全球化的道路,雖然現在國際交流受了很多影響,但是這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而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根本的辦法在教育。通過教育來解決問題,教育不應該本身成為問題,同時應該成為解決問題的鑰匙。
在這方面,我們積極地推動國內外交流合作,雖然短期內我們的同學的就業、出國,都會有一些影響,但是我們積極地提供了像助研、助教、助管等崗位,解決同學短期就業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積極為留學生提供這樣的服務,同時為同學在疫情之後儘快地出國做好準備。我相信疫情會過去,在疫情之後,我們應該重新思考我們傳統的教育方式,實現新的跨越,這可能是我們教育界面臨的共同話題。
中國網:您是怎麼看待教育的對外開放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作用,這兩個理念之間的關係您是如何理解?
楊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全校師生中得到廣泛的共鳴,成為我們行動的指南。我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該是多元立體的理論體系,它應該包括生態共同體、經濟共同體、文明共同體、安全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等等,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前面這些共同體的建設,我們還需要推進另一個共同體的建設,也是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部分,那就是教育共同體。
我認為只有推進人類教育共同體的建設,才能培養一群真正能夠面對未知的、不確定的世界提出解決方案的年輕人,進而能夠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所以還是回到我的理念,教育是解決未來所有問題的主鑰匙,教育共同體是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要條件。
中國網:可以説這兩點是相輔相成的。
楊丹:是的。
圖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楊丹接受《中國訪談》專訪 攝影/楊佳
中國網:針對這兩部重要文件的精神,北外未來有哪些規劃和願景?我們將從哪一方面著手改革,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楊丹:基於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九個堅持的核心要義,我們將積極地推動十四五的規劃,把論述的精神內化為我們的規劃藍圖,進而推動成為現實,實現平穩較快發展。同時也根據意見的精神,不斷地加快和擴大對外教育開放,這也是北外獨特的使命決定的,這也是北外內在發展的動力需要。
北外的辦學使命是把世界介紹給中國,把中國介紹給世界,讓世界了解一個變化的中國,讓中國了解一個多元的世界,所以我們秉承這樣的使命。根據《講義》和《意見》的精神,我們正在積極地制定十四五的規劃,十四五規劃我們初步明確有三大戰略,這三大戰略是人才興校、學術強校、全球立校。尤其根據《意見》的精神,我們突出全球立校,推出2020—2050年北外全球戰略,以此來推動學校的發展,落實文件要求。
在這個方面,我們總的理念就是以全球應對全球,以全球的資源應對全球共同的問題,培養未來的全球化人才。怎麼樣實現以全球應對全球呢?分為三個層面,我總結為三句話,一個是聚天下英才,一個是為天下育才,第三個是以天下育才,稍微有點拗口。聚天下英才就是説我們要不拘一格的吸收海內外人才為我所用,以超常規的方式吸引海外人才,建設我們的海外軍團,推進國別區域研究,推進我們的語種建設。能夠在十四五期間,從數量和品質上提升教師隊伍的水準,這個教師隊伍應該是全球化的,最優秀的隊伍。
第二個方面是為天下育才,我們培養人才應該是基於世界的,基於未來的。不但為中國,也要為未來的世界,為未來的全球培養人才。同時擴大留學生的招生規模,在保證品質的同時,擴大規模,優化結構,推進為未來培養人才。
第三個是以天下育才,把全球當做校園,把國家當做課堂,讓我們學生去深入地體驗這個世界。古人云,行萬里路是成才的重要條件,所以我希望他們的這個萬里路能遍佈全球,在畢業之前,就能有100%的全球化的體驗,而且是深度的體驗。在畢業之後,能夠像我們的校歌裏所説的一樣,人民需要我們到哪,我們就到哪,世界需要我們到哪,我們就到哪,時代需要我們到哪,我們就到哪。
中國網:這也是人民所説一個好的教育,北外也可以説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先鋒隊和主力軍。
楊丹:我認為好的北外和好的中國的未來教育,應該是基於中國的,也是基於世界的、基於未來的。推動全球化的發展北外有獨特的資源,也有獨特的使命,能夠在新時代有所作為的重要領域。
(本期人員:責編/主持:佟靜;攝影;楊佳;後期:張文泉;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