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退你的群!中國已用這些行動成為全球治理的貢獻者
 
時間:2020年7月21日

嘉賓:上海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丁冬漢

 中國網:近年來,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在重大外交場合闡述中國關於全球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提出中國解決全球治理重要議題的新方案新舉措。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一直以更積極態度參與全球治理,在國際組織中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引領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臺上不斷提升話語權。中國倡導的全球治理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什麼?貢獻了哪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本期《中國訪談》特邀上海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丁冬漢分享觀點。

上海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丁冬漢 


中國網:丁院長,您好!

       丁冬漢:主持人好!各位中國網的網友大家好!

       中國網:中國參與國際組織以及全球治理的歷程有40多年,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角色特徵,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您如何看待每個階段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的不同角色特徵?

        丁冬漢:國際治理有一個發展過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20世紀40年代後期,主要在美國推動下形成了以聯合國為核心,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為骨幹的全球治理體系。在近80年的發展演變中,在世界各國共同努力下,又先後發展建立了國際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十國集團等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到今天為止,已經形成了一個涵蓋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國際多邊、雙邊機制與體系。

        中國參與國際組織和全球治理的歷程有40多年,我大致把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大致為1971年到1992年。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席位,這為中國登上國際多邊舞臺並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鋪平了道路。改革開放後,中國真正開啟了全面參與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和相關組織的進程,中國也從一個被動的參與者轉變為一個積極的支援者和貢獻者。在這個階段,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主要是維護世界和平。

        第二階段:大致分為1992年到2012年。這一階段以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為主要的標誌,此階段為中國深度融入全球治理,並逐漸在政治、經濟等領域的全球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階段。同時,中國逐漸擴大與各主要區域組織的合作,比如歐盟、東盟等等。中國除了以區域成員國身份參與一些組織外,比如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還以觀察員、對話國、夥伴國等身份與區域組織建立正式關係。特別是在國際經濟發展治理中開始發揮重要的作用,如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隨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後,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加大了本國經濟刺激力度。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對阻止當時世界經濟形勢惡化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階段:大概是2012年到今天,是中國在全球治理中開始主動作為的階段。我們不僅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治理新理念,還牽頭組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等。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主動作為,對建立一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秩序,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中國網:近年來,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在重大外交場合闡述了中國關於全球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也提出了中國解決全球治理重要議題的新方案新舉措。中國倡導的全球治理理念主要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它的核心思想有什麼?這對全球治理提供了哪些理念貢獻?

        丁冬漢:中國關於全球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我把它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明確中國關於全球治理的指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從服務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出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推動全球治理體制向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

        二是把脈世界發展新大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今天的國際力量正發生著深刻變化,一方面,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把世界各國利益和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建立國際機制、遵守國際規則、追求國際正義成為多數國家的共識。

        三是明確了中國對全球治理的戰略定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不僅事關應對各種挑戰,比如恐怖主義和氣侯變化等等,也事關給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定規則、定方向”。中國順勢而為,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堅持“正確義利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和舉措。這一系列思想的提出,戰略定位的明確,對中國增強全球治理話語權,同時加強世界應對能源安全、網路資訊安全、打擊恐怖主義等全球性挑戰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強,而且也承擔了中國力所能及的大國責任。

        四是創新全球治理理念。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理念。比如像2015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接受《華爾街日報》書面採訪時説:“全球治理體系是由全球共建共用的,不可能由哪一個國家獨自掌握。中國沒有這種想法,也不會這樣做。”

        在這些新思想,新理念中,我覺得最核心的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共建共治共用”,這一些新理念為豐富全球治理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我個人認為主要是實現了三大超越:

        第一大超越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根基於中國傳統《尚書》提出的“協和萬邦”的思想,是對西方“民主、人權”等治理理念的超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多年來,特別是蘇聯解體以來,動輒揮舞所謂“民主、人權”大旗,肆意干涉他國內政,甚至推翻別國政權,比如像今天敘利亞的悲劇就是這樣一種不合理的治理理念造成的。

       第二是對西方等級國際治理體系的超越。二戰後,以美國主導推動發展的全球治理體系,實質是等級制的。在整個治理和經濟産業鏈上,美國處於最高等級,其他西方國家處於第二等級,廣大其他發展中國家處於第三等級,實際上它是一個不平等的體系。

       第三個是對西方聯盟治理體系的超越。二戰後,西方以美國為核心,形成了北約、七國集團等多種政治經濟聯盟體系,這些聯盟體系的本質就是確保西方利益最大化。

       中國網:除了上述提到的這些理念上的創新和理念上的貢獻,其實,近年來,我國在推動全球治理中也提供了很多很好的全球公共産品,進行了行動引領,比如,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您認為,我國提供的這些全球公共産品在完善全球治理體制機制中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丁冬漢:在人類全球治理中,不僅需要有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世界衛生組織等這些基本的治理平臺,同時還離不開全球公共産品的提供。二戰以來,全球公共産品的提供者主要是大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但是他們提供的公共産品,全人類是受益者,他們自身是更大的受益者。

        中國隨著國力日益增強,經濟實力不斷提升,中國自身的發展離不開全球公共産品。但是另一方面,世界上其他國家也對中國有了更多的期盼。所以,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必須為全球公共産品的提供做貢獻。但是,中國提供的全球公共産品有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促進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公平、公正。因為過去西方國家主導提供的公共産品,特別是對發展中國的援助,基本是治標不治本。因為它並不願意為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事關長遠的能源、交通、教育等基礎設施方面給予大力的支援和幫助。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包括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等等,都是對過去國際治理公共産品提供不足、不公正的一種補充與改進。

        舉個例子,如亞投行,從2015年成立以來至2019年12月,正式成員國已經超過100個,其中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2016年其首批四個貸款項目全部都是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

       比如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宣佈,如果中國開發出肺炎疫苗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産品,對廣大發展中國家進行無私援助。

       中國網:毋庸置疑,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主導潮流,我國也一直通過參與國際組織,在國際組織中發揮作用,來積極參與到全球治理中,這也體現了我國一貫堅持國際多邊主義的主張。近年來,中國在維護國際多邊主義上有哪些作為?在國際社會上産生了哪些影響?這對於全球多邊機制的建設起到了哪些推動作用?

       丁冬漢:近年來,中國在維護國際多邊主義上的作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堅決維護聯合國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二戰以來,我們在全球治理體系當中,聯合國是一個基礎,處於最核心的地位。中國作為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全球大國,2019年9月中國發佈了《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白皮書指出,“聯合國在當代全球治理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維護聯合國的權威與作用,就是維護國際社會共同利益和各國合法利益,就是維護全人類的美好未來。”我們不僅僅嘴上這麼説,我們還有行動。從2019年起,中國超越日本成為聯合國第二大會費出資國,佔到整個聯合國會費的12%,而且今天中國還是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的第二大出資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軍事人員最多的國家。

       二是捍衛多邊世界經濟機制。這幾年來,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逆風很強大,給國際貿易、全球經濟帶來嚴峻挑戰。對此,中國堅決捍衛多邊主義和國際貿易規則。特別是近幾年中國高舉開放合作的大旗,不僅在世界貿易組織、二十國集團等多邊場合堅決捍衛多邊主義和全球經濟治理的基本原則,而且採取一系列主動擴大開放的舉措,切實踐行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理念。

       三是積極履行國際公約。在世界個別大國“退群”成癮,不斷踐踏國際公約的形勢下,中國堅定維護在聯合國框架內簽署的一系列國際公約。《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白皮書指出:“《巴黎氣候變化協定》《核安全公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等國際公約,基於各方共識形成,符合全世界各國利益,各締約方都應嚴格履行,不能合則用、不合則棄。”不僅如此,在今天個別國家退出世界衛生組織的時候,在2020年5月召開的世界衛生組織視頻大會上,中國宣佈撥款20億(美元)支援世界衛生組織。

       應該説,作為一個今天在全世界有重大影響力的大國,中國今天堅定地支援國際多邊機制,在國際社會有重要的影響。瑞士常駐世貿組織代表團大使狄迪爾·查博維説,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中國為促進世界經濟貿易發展、增加全球民眾福祉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他説,無法想像,若沒有中國的積極參與,當今世界的多邊合作會怎樣?對世貿組織來説尤其如此。

       總之,在全球保護主義、民粹主義高漲的今天,中國堅定維護國際多邊機制,對維護全球多邊體制,促進人類發展的公平、公正,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網: 聯合國十七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首位定的是“消除貧困”,而2020年也是我國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我國提出的“精準扶貧”的理念對於全球減貧本身以及減貧模式將會産生哪些重要影響? 

       丁冬漢:今天世界仍有大量貧困人口。這固然有多種原因,但減貧模式的不科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如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每年都籌集大量資金援助不發達國家,世界銀行等經濟組織對很多不發達國家也有優惠貸款,但效果並不理想。這為什麼會不理想?應該説以前全世界減貧的模式主要是西方提供理論。有一個很典型的理論叫做“涓滴理論”,這個理論用一個很通俗的話解釋就是,經濟發展了富人當然最先開始富起來,但是富人在消費的過程中慢慢會有一部分惠及到窮人,那麼這樣整體就提高了。這實質使貧困人口處於被動接受狀態,難以從根本上消除貧困、遏制返貧。

       我國的精準扶貧,我把它歸納為“上下聯動,多方合作”。所謂上下聯動是,一方面國家加大扶貧資金投入,另一方面激勵起貧困人口的智慧,意思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奔向富裕的理想與精神力量;多方合作就是調動全社會多方面的力量,比如我們很多的企業,包括今天很多的學校等等都加入到扶貧事業當中來,特別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們把扶貧幫到窮根上,我在給你進行扶貧幫助的時候,你自身也發揮內在的動力,這是對人類減貧事業的巨大體制機制創新。

        另一方面,我國精準扶貧減少幾千萬農村貧困人口,本身也就是對人類減貧事業的巨大貢獻。

        總之,中國精準扶貧對聯合國實現十七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首位任務“消除貧困”,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網:好的,感謝丁院長給我們帶來了精彩的觀點分享。


(本期人員:責編/採訪:裴希婷;攝像/後期:張文泉;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採訪:裴希婷;攝像/後期:張文泉;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