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自今年6月15日晚中印兩國軍人在加勒萬河谷發生流血衝突以來,兩國關係就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儘管此次衝突由印度軍人挑起,證據確鑿,中方也保持了克制,努力讓印度回到談判桌前,但印度一方面跟中方進行軍長級談判,也表達了緩和局勢的態度,另一方面卻又向邊境地區大肆增兵,四處購買武器,甚至限制中國手機APP,限制中國投資等等。那麼,印度這些看似矛盾的言行到底是什麼意思?印度是鐵了心要與中國割斷一切聯繫嗎?中國應該如何應對這一局勢?本期節目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葉海林與網友們進行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葉海林。(李佳 攝)
中國網:葉老師您好!感謝您做客《中國訪談》。
葉海林:中國網好,各位網友大家好!
中國網:印度除了有軍事上的舉措外,也在經濟上防範和打擊中國。我們了解到它禁用59個中國的APP,同時也禁止中國的企業包括中國的合資企業參與印度國家的道路建設項目等等。您分析一下,印度這些舉措是它一時的衝動所為,還是想徹底隔離與中國的經濟聯繫?
葉海林:我覺得這兩個可能都是對印度的誤判。首先我們要看到印度對中國産品、中國技術、中國資本的猶豫不是始於加勒萬河谷衝突,它歷來都是如此。而且還不能説只是針對中國,實際上印度對所有的外資都不夠信任。這是有歷史傳統的,從甘地當年搞手紡車運動(開始),印度就對外資進入印度充滿狐疑。(從)這個角度來説,我們不能認為印度只針對中國。當然,當前的印度民意這種民粹主義氾濫情況下,針對中國變得格外容易,而且程度應該説是格外劇烈。這一點我們要看到:印度在不歡迎外資的整體的背景下,它對中國更不歡迎,甚至説更加排斥。這是一個我們要看到的基本事實,也是中國企業進入印度市場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的因素。
其次,我們也要看到,在加勒萬河谷衝突以後,印度很大程度上是把在經濟上跟中國疏離作為它的對策。這個對策實際上印度很清楚,對中國的傷害是非常有限的。確實,中印兩國近兩年經濟合作發展勢頭不算壞,千億美元的規模,印度認為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是大部分的貿易盈餘的享受者,所以如果切斷了和中國的貿易往來,會給中國造成損失。這些想法印度都可以有,結合上它國內的民粹情緒,人民黨出臺這樣的政策變得也比較的容易,並且能夠在國內獲得加分,也就是利用民眾高漲的民族情緒,可以把一些過去自己不想幹的事趁機就推動了,這個我們都能看到。
但是如果説對中印兩國實際上的力量關係,我們做一個簡單對比,也可以看得出來。首先,中印貿易關係在中國的對外貿易結構當中所佔比例是非常低的,而在印度的貿易結構當中,這個比例就非常高。也就是,大概——如果説印度是中國第12大貿易夥伴的話,中國就是印度的第2大貿易夥伴。這兩個比例關係的重要性是很明顯不一樣的,失去一個排名第12的貿易夥伴和失去一個排名第2的貿易夥伴意味著什麼,我想大家一目了然。
另外一點我們要看到,中印兩國之間的經貿合作,儘管中國是貿易盈餘的大部分的享受國,但是問題是從各自失去這筆生意的痛苦的耐受程度來説,中國顯然比印度強得多。也就是説中國絕大部分從印度進口的商品,我們是有替代的,而印度從中國進口的很多商品,目前為止,替代起來是很難的。比如説原料藥,比如説汽車零部件,印度想擺脫中國,這個事情在技術上很難做得到。
歸根到底我們要看到一點,印度方面它既不是一時興起——因為如果是一時興起的話,這個政策第一不可持續,第二它不會溯及既往,實際上我們看到印度對中國企業的不友好不是始於今天,這已經有相當長一段時間了。第二它也不是要徹底和中國脫鉤,它更多地來説還是所謂就是“你最不喜歡的事情我要做給你看”。
所有的國家都知道中國非常希望維持全球資本的自由流動和全球化的正常有序進行,所以印度就要反其道行之,通過所有的割裂甚至脫鉤來給中國釋放一個不友好的信號。在印度看來,中國對於跟世界主要經濟體脫鉤這個事是非常憂慮的,因為畢竟已經有美國在前面,如果印度再加碼加上去,對中國整個國際貿易形勢會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這是印度的想法,也就是説這是它的一個戰術。而實際上從中印兩國的經濟合作過程當中,我們能夠看得出來,想和中國脫鉤沒有那麼容易。印度最初的經濟反制不是禁了中國的APP,也不是禁止中國企業在印度的某些領域中投資,而是直接就不允許中國的商品清關,在海關就把中國的商品攔下來,以此來表達不滿。但實際上後來很快就要放行,因為印度發現禁止中國産品清關造成的損失是由印度的廠商來買單的,不是由中國企業買單的,至少不全是,或者説主要不是。那麼同樣的道理,現在我們看,印度在中國的基建領域中是做了一些文章的,包括不允許我們進入印度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對中國的APP下的禁令,它能堅持多久?這個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在幾乎中印兩國所有的重大合作項目中,印度找到替代都很困難,並不是説不能,只是説這個事情沒有印度想得那麼順利,包括APP在內,就是這59個網際網路的應用,印度全部禁掉以後,想讓自己的APP迅速成長起來,去代替中國産品,那麼從用戶在當前所謂愛國主義感召下(的角度看),似乎這個事變得順理成章。但用戶的耐受度能有多長時間?我們説像抖音的國際版在印度深耕了這麼多年,它非常適應印度的需求,如果説把它代替掉,印度目前的産品成長起來,還是需要時間的。
也就是説,雙方要考慮到雙方的貿易關係出現變化,對大家都不是好事;但是對不是好事的事情,雙方對痛苦的承受能力是完全不一樣的。
中國網:可以説由這次軍事衝突所引發的對中國經濟(進行)限制的戰術,對印度來説是非常不理智的,也是弊大於利的。
葉海林:當然我們要這麼看:這個事情對印度有沒有好處,不是我們關心的問題,我們關心的是它對於中國有多大的壞處。因為我們沒有義務替印度去思考它應該怎麼執行合理的對外經濟政策和有利於他們國家自己的外貿政策,這不是我們要關心的事。就像剛才我們一直談論的印度基礎設施問題,毫無疑問,我們中國被稱之為“基建狂魔”是有道理的。在這種情況下,印度企業如果切斷了和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合作的項目,對於中國的企業來説,是失去了一些工程承包;對於印度來説,可能很多事情就是做不到的,或者説成本會明顯上升以及工期會顯著地拉長。這個事情對於印度來講,到底切斷和中國的基礎設施領域合作,誰的損失更大?我覺得這個事印度人自己應該也有一筆賬,但這不是我們要關心的問題。因為在全球經濟合作進入到深度調整的過程當中,如果有的國家犯傻,中國是沒有辦法讓它聰明起來的。印度的問題就是如此,假如它不願意使用中國的技術,中國不能強迫它使用。
當然了,簽的合同要信守,否則的話,我們去申請仲裁或者説我們要採取一些反制措施,這是個商業信譽問題。但是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義務告訴印度或者説服印度,説使用中國的技術是對你最有利的。我想這不是中國能做到的事,也不是中國應該做的事情。印度如果不想借助中國的力量,實現基礎設施的改善,那是印度的決定,對此我們應該表示尊重,儘管我們對做這個決定的理性程度不是很理解。我想尊重它的基本決策和主權,這個事我們還是應該能夠做到的。
中國網:我們拋開印度這個決策是否理智不談,您認為中國是否應該對印度所採取的對中國的限制舉措採取一些反制的措施呢?
葉海林:這個問題我們從兩方面看,“6•15衝突”也就是加勒萬河谷衝突之後,中國沒有對印度採取經濟反制措施,是因為我們認為邊境衝突和兩國的貿易戰沒有直接的關係,也就是説我們採取反制並不是因為印度軍隊和中國軍隊在實控線附近發生了爭端。這是一個克制的專業的態度,也就是説如果沒有印度後來對中國企業、中國投資、中國商品下手,我想中國自己是不會把反制措施擴大到經濟領域的。
之所以現在我們認為中國要採取必要的反制手段,是因為印度對中國的、中國在印的合法經濟利益構成了威脅,它的一些措施違背了兩國之間貿易的基本原則,也違背了國際社會關於商品流動的一些基本原則,這是中國要反制的。換句話説,我們現在主張要反制印度的這些行為是因為它傷害了我們企業的合法利益,而不是因為加勒萬河谷事件,這是我們要搞清楚的。被傷害的中國企業有權利要求印度方面做出補償,也有權利要求我們的政府做出保護。
中國網:我們也知道,其實印度是一個崛起的大國,投資前景非常可觀,但是這次軍事衝突也暴露出在印度投資的風險。您怎麼看待目前中國在印度的投資情況,大體是怎樣的?
葉海林:這些年其實中國對印度投資,中國企業還是做出了很多努力的。特別是2017年、2018年前後,中國很多企業到印度投資,投資增長也很快。這兩年是因為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使得我們的一些投資的增速有所放緩,但是總量還是比較可觀的。
的確,對於我們企業界、商業界的朋友們來説,我個人的觀點是這樣的:印度是一個有潛力的市場,但是這個潛力的市場轉化為一個成熟的、充滿商機的市場還需要時間,還有很多問題是印度自己要解決的,這些問題沒有解決之前,印度也是一個危機四伏的市場。企業如果是風險偏好型的企業,那麼它去印度投資,或者説追求一下短期的迅速地收回資金、收回成本的經濟回報,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是要重資産配置,要進行長期投資,那麼應該充分地估計到危險。
所以對於中國企業對印度投資,我個人不能給出一個“是”還是“不是”的建議,因為每個企業的情況不一樣。但是我個人的確建議所有的企業在去印度投資之前,都要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至少我們要知道,跟我們打交道的談判對手是什麼樣的國家,是什麼樣的人民,我們的商業夥伴——就是至少我們要搞清楚印度的商業環境和中國是完全不一樣的。中國的企業家們一定要認識到一點,最大的區別是人和人之間的區別。在投資這個問題上,如果説不熟悉印度人的交往方式,僅僅覺得自己的産品有競爭力就去印度投資,這個風險會成倍地增加。
中國網:可以説這不僅僅是商業上的考量,更涉及到兩國人民的一些交往的規則。所以説您在中國企業在印度投資(問題)上的觀點是每個企業應該視自身的狀況做好充足的準備?
葉海林:至少先要了解一下印度,知道印度是什麼樣的國家。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對印度市場的基本了解,或者説沒有直觀的了解,那麼去印度投資,本身就是一個至少説是要反覆斟酌的決策。不要認為説現在國際社會上一股印度熱,就要去追這個風。首先,國際社會上的印度熱的聲浪並不代表印度真的熱,它很大程度上是話題的熱。其次,就是印度可能確實對一部分投資者是熱了,但是這個熱不等於對中國投資者是熱的。我們要小心,不要自己懷著一個熱心腸,準備去印度大幹一把,結果遇到的是人家的冷面孔。
中國網:另外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一些評論認為,印度一直與中國為敵,中國的企業不應該幫助印度去發展自己的産業,對此您怎麼看?
葉海林:我個人認為這個事情我們多慮了。首先就是印度是不是以中國為敵?這個判斷不是輕易能下的。因為在國際社會上,我們從國際關係的角度來説,對敵對關係的定義不是一個簡單的心理感受,也不是説現在就是把中印關係界定為敵對關係,本身這不是一個適當的表達。敵對關係,如果説在今天的中國的國際關係語境下,對大部分中國與外國的關係都不適用。這是其一。
其二就是我們要看到中印兩國之間還是有很多合作面的,這些合作面也是客觀存在,儘管它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不能因此説它們不存在,所以我覺得也不能説就簡單地把印度稱之為敵國,就應該主張我們的企業都不去印度投資,這個是沒有必要的。
但是從競爭的角度來説,的確印度和中國有競爭的關係。印度也有雄心勃勃的“印度製造”,所以我覺得我們更多的網友關心這個問題不是説從資助敵國的角度,如果真的是敵國的話,也不存在到印度投資的問題,更多地來講是要不要培養一個競爭對手的問題。我想這個事情我們要有足夠的信心,培養競爭對手就像當年的中國乒乓球一樣,我們養狼是為了讓我們自己的比賽打得精彩。我們在經濟、全球經濟競爭的角度來説,我們並不怕競爭,我們只是需要我們企業有公平的競爭環境,所以我對説所謂中國的技術、投資,包括我們的一些開發活動,是不是會提高印度競爭力這個事,我覺得這個事並不重要。因為以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來講,我覺得後面有一個快速發展的國家在追趕我們,不是一件壞事。從這個角度來説,我並不反對中國參與,但是我們要客觀地去看待我們的風險和環境。現在的核心問題不是我們願不願意去,是人家願不願意讓我們去。
在這個問題上,我個人覺得中國的態度要冷靜和謹慎,中國的産品是好的,中國的技術也是好的,中國的資本也是好的,但是如果人家不想要,我們沒有硬買硬賣的道理。
在這個問題上,對中國的企業,我們要承認印度可以不選擇我們的商品,它不選擇是它的權利,我們沒有理由因此就為了拿下印度的市場而在我們經濟利益上,企業在追求印度市場份額的時候採取過大的讓利舉措,這種策略是不對的。市場的行為歸市場。
中國網:可以説中國的企業家到印度投資可能會付出更多的代價?
葉海林:在我個人看來,我們在印度要尤其注意資本的成本與回報,也就是説我們不要老想著説投資著眼于未來30年、50年,我覺得中印關係還沒有成熟到可以確保30年、50年不生變的地步。但是對於企業來講,如果是商品銷售或者短期的項目承包,能夠確保資金安全地回流,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主持:佟靜;後期:張文泉;攝影:李佳;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