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聽好了!中國不會通過出讓領土來解決邊界問題
 
時間:2020年7月10日

嘉賓: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葉海林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自今年6月15日晚中印兩國軍人在加勒萬河谷發生流血衝突以來,兩國關係就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儘管此次衝突由印度軍人挑起,證據確鑿,中方也保持了克制,努力讓印度回到談判桌前,但印度一方面跟中方進行軍長級談判,也表達了緩和局勢的態度,另一方面卻又向邊境地區大肆增兵,四處購買武器,甚至限制中國手機APP,限制中國投資等等。那麼,印度這些看似矛盾的言行到底是什麼意思?印度是鐵了心要與中國割斷一切聯繫嗎?中國應該如何應對這一局勢?本期節目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葉海林與網友們進行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葉海林。(李佳 攝)

中國網:葉老師您好!感謝您做客《中國訪談》。

葉海林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大家好!

中國網:中印加勒萬河谷衝突發生之後,印度一方面在邊境大肆增兵,在國際上大規模購買軍火,另外一方面也和中國進行了三次談判,並達成共識:雙方共同致力於緩和邊境的緊張局勢。對於印度官方表態和實際行動中存在的差距,您怎麼看?

葉海林首先我們要強調一點,加勒萬河谷之所以在6·15發生衝突,就是因為印度出爾反爾。在6·15之前,中印兩軍的軍長會晤已經達成了解決問題的共識,是印軍食言自肥,在6·15的當夜越境進入到中國實際控制線一側,試圖去摧毀我方留置的一些設備,才造成了雙方的衝突以及人員傷亡。

“6·15衝突”的發生就是因為印度沒有信守雙方達成的共識,這個是必須要強調的。至於説之後雙方也有一些接觸,這種接觸從大的層面上,我們可以認為中印兩軍、中印兩國都沒有認為加勒萬河谷衝突是雙邊關係的轉捩點,更多地是把它看成了技術性的問題。雙方確實有誠意去處理它,通過談判,通過前線的指揮軍官層級的談判,在技術上把這個問題解決掉。這是一個雙方有的共識。

當然,這個共識的實現並沒有那麼容易,並不是説雙方有這樣大的共識,談判就會一帆風順。我們要看到印度方面為談判本身也是做了很多手準備的。一方面就像您剛才談到的,他們在前線增兵。前線增兵有兩個考量:一個考量就是為談判造勢,也就是後方站著部隊,前方談判的人員腰桿才會更硬。這個策略其實我們能夠理解,因為從國家博弈的角度來説,這種做法本身不是什麼問題。第二當然就是——更重要的是萬一談不成,如果出現軍事衝突,印度也要有所準備。這一點也反映出,對於印度來講,它是做了談不成的考量的,並沒有把談成作為唯一的選項。

這個態度本身並不説明什麼。任何一個國家在處理邊境糾紛的時候,都可能做一些自我防衛的動作,但這個動作是不是過分,那就要看你增兵的規模,包括你增兵的武器裝備是不是説超過了所謂應對不時之需的需要。而我們現在看印軍,仍然在向印控克什米爾方向大量增兵,這種增兵就已經超過了所謂應對不時之需的考量,它已經達到了打一場小規模或中小規模的邊境戰爭的需要。這樣的增兵,當然是我們要反對的。因為這種增兵破壞了雙方和談的氣氛,而且也給未來中印兩軍在實控線附近維持和平和穩定增加了危險。

至於説印度在全世界採購軍火,我覺得這個事情是印度國內趁機炒作的行為。印度政府橫豎是要買軍火的——我們知道印度是全世界國際市場最大的軍火採購商之一,這些軍火在疫情比較嚴重的時候可能購買起來會有一些阻力,但是利用加勒萬河谷衝突,煽動起印度的民粹主義情緒,印度趁機闖關,讓軍火購買在國內反而成為給印度人民黨政府的加分選項,這個策略還是有用的。因為這些武器即使現在買了,説馬上使用到加勒萬河谷方向,這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們很難説購買軍火本身與加勒萬河谷衝突直接相關。但是印度確實是利用這樣的一個事件,為自己的軍火採購計劃,可以説搞了一把“政治把戲”,而且這個把戲成功了。

中國網:針對印度這些舉措,我們的反應是什麼,我們應該做哪些準備呢?

葉海林:首先我們要看到,我方還是盡力跟印度爭取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去管制好邊界分歧、管控好局勢,現在可以看到已經産生了一些積極的效果,説明中印兩軍雙方已經脫離接觸,但是並不能由此認為説這就是我們所做的全部的工作。實際上能夠實現中印雙方脫離接觸,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我方做了必要的軍事鬥爭的準備,如果在前線、在現地沒有足夠的軍力,沒有足夠的軍事鬥爭的這些包括物資、包括人員的準備,那麼想在談判桌上跟印度談成一個讓印度承認現實回到6·15之前的狀態,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想,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看到在現地上,我們一定會有我們相應的軍事上的舉措。當然我們也秉持一個原則,就是我們沒有把爭端擴大,我們始終是集中現地的問題現地解決。這一點中國要比印度克制得多。印度已經把它變成全國性的狂歡或者是仇恨的表達。我們看到它有民眾去上街砸毀中國商品,有煽動抵制中國産品的這些社會運動,甚至由政府出面,去禁止中國的一些網際網路應用軟體——手機應用軟體。

中國在這方面是高度克制的。這個克制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我們並沒有認為這個事有多大。對於我們來説,這個事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我們可以解決,我們不願意把它上升到雙邊外交的整體層面上來。第二個就是對中國來講,就像網友經常説的,我們也可能想抵制一下印度的産品來表達一下我們的憤怒,但是我們找不到。我覺得這也反映出中印兩國之間在經濟依賴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倒挂和反差,使得中國認為把邊界問題擴散到影響中印的方方面面每一個角落,在我們看來這個事不理性。所以中國的網友包括中國政府,我們都做得整體來説要比印度克制得多。這種克制是來自於我們對自身的信心:我們犯不上出現一次河谷對峙事件就像印度一樣,跳著腳火冒三丈,這個事也不符合我們大國的身份。

中國網:可以説我們也是一直展現出大國的姿態,努力地克制,來儘量控制住衝突,實際上我們也是做了多手的準備。我們從歷史經驗來看,印度一直秉持著“前進政策”,即在談判過程中,是單方面讓對方退讓,一旦對方退讓之後,它立馬就佔領對方退讓出來的地方。我們也看到印度有高級別的官員稱要在邊境做好長期對抗的準備,包括近期印度總理莫迪在視察拉達克邊境地區時也放出狠話。您怎麼看待印度的真實想法呢?

葉海林:“前進政策”這個詞我們用來形容印度的邊境政策已經很多年了,而且不只是用來形容中印之間實控線的爭議,印度對其他國家的邊境政策基本上也是一樣。這個事可以回溯到英國殖民政府時期,當時的英國殖民者出於和世界其他大國進行利益爭奪的需要,出於所謂的確保印度——就是英屬印度絕對安全的需要,搞出了一個叫“科學邊疆”的概念,也就是説英印殖民政府是不尊重所謂的傳統習慣線的,也不尊重歷史上形成的中印兩國以及包括印度和其他國家之間的這種習慣的。因為在殖民者到來之前,我們説東方國家、亞洲國家,我們一般來説沒有邊界的概念,只有邊疆的概念,我們很少會劃一條清晰的國境,往往是到了一定程度,進入到一個兩不管地區,最後形成了一個客觀上的邊疆地帶。這個是歷史形成的。英國殖民者是不會尊重這樣一些歷史習慣以及兩側人民的文化差異和經濟往來所造成的不同的隸屬關係,他們不會尊重這個。

他們的考量只有軍事角度,也就是説英國的殖民當局認為説我必須要佔領某個分水嶺、某個制高點、某個河谷或者是某一個在軍事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地標,然後我的後方才是安全的。所以以這樣的理論,它不斷地向前推。可是我們知道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下會有一個問題:你佔領了一個地方,你覺得它安全以後,你會發現你需要更多的地方來保衛這個地方,所以就會不斷地往前推。“科學邊疆”就導致了一個不斷蠶食它國領土的政策結果。

印度獨立以後,別的可以説跟英國人學得不太好,但是這一點學得非常好,它在對尼泊爾、對不丹,對其他的很多國家,在南亞的很多國家,都是採取類似的政策,就是要不斷地往前推,推到它的前線人員覺得安全,它的後方的政治家才會覺得安全。而實際上它的前線人員永遠不會感到安全,因為任何的軍事部署都是需要緩衝的,當你佔領了緩衝區以後,你會發現你需要新的緩衝區,所以在這個情況下,就表現出印度一種對邊界地區哪怕是寸草不生的荒漠地帶的貪得無厭的想法。我想這是我們對所謂“前進政策”實質的理解,就是印度缺乏對歷史上形成的習慣線的尊重,而且還過度考慮自己所謂的軍事利益和安全利益。這種貪婪導致印度和周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存在著領土爭議。

至於説對中國,因為中印邊界沒有正式劃定,就使得印度在這方面更加變本加厲地用這種方式,試圖去獲得將來談判過程當中一個有利的態勢——在印度看來,如果我們不談,佔了就是我的;如果我們將來談,那麼想讓我吐出來,你就要付出代價。所以這個是印度在邊界問題上的一個基本的心態。

至於説莫迪總理去拉達克,我覺得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一方面,這有向中國示威的考慮,因為畢竟列城離中印實控線已經非常近了,這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他也有在國內去煽動民意,去塑造一個所謂強人形象的考慮。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一方面印度的政要跑到前線去加油打氣,而另一方面印度同時在不斷地釋放出信號,説我希望跟中國談判。這種兩手策略其實是不管是內政還是外交,它都是服務於印度人民黨的執政利益的。從這個角度來説,我們要清楚地看到,莫迪去拉達克,不代表印度政府要跟中國決裂;但是也同樣,我們要看清楚,這樣的一個非常不友好的舉動,也就意味著説中印兩國無論是邊界談判還是未來的邊界鬥爭,都會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它不會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帆風順。

中國網:對印度的這種做法,在處理和印度的邊界衝突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葉海林:我想,是我們的就是我們的,所有在歷史上屬於我們的,我們都不會放棄;不是我們的,當然多一寸我們也不會多要。中國和印度儘管沒有正式劃定邊界,但是實控線的走向大體上是清楚的。在歷史習慣線的問題上,其實我們也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哪些區域在歷史上是屬於我們的。在這些問題上,我覺得這是原則問題,也就是説我們的土地,不管我們中國多大,我們也沒有多餘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説,不可能指望説中國通過出讓土地的方式,來獲得邊界問題的解決。我們非常希望和印度解決邊界問題,但是解決問題要看條件,要雙方都有誠意,現在的條件是否具備,印度方面有沒有誠意,這些問題我們的網友都很清楚。

以加勒萬河谷衝突包括兩年前的洞朗事件,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印度現在沒有足夠的誠意和中國去解決問題。它更多的是想在解決問題當中,怎麼去佔便宜。我想,(既然印度)抱著這個心態,對於中國來講,我們就要考慮清楚,我們所需要的邊界問題的解決是真正有利於兩國人民的,而不是只是一個一時的階段性安排。這種情況下,從中國的立場來説,向印度傳遞清楚我們的主張,不引起誤解,就非常重要。也就是説中國現在所做的事情是告訴印度,我們能接受的情況是什麼。印度不要認為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下,特別是在印太戰略的策應下,印度自認為自己佔據了一個有利的環境和態勢,可以向中國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我覺得加勒萬河谷事件如果説我們總結經驗的話,這一點經驗非常重要,就是告訴印度這個幻想是不能有的。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主持:佟靜;後期:張文泉;攝影:李佳;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主持:佟靜;後期:張文泉;攝影:李佳;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