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劍:中國必須考慮經濟安全 産業鏈完整化迫在眉睫
 
時間:2020年6月1日

嘉賓: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院教授 蘇劍

中國網:“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當前,國際上的新冠肺炎疫情尚未明顯趨緩,而中國的疫情防控已經進入常態化,各地正在全力推進復工復産復商復市。此時,人們發現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經濟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那麼,如何判斷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我們又該如何應對?概而言之,後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將往何處?針對這些問題,中國網《中國訪談》特邀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的蘇劍教授來談談自己的想法。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院教授蘇劍。(李佳 攝)

中國網:蘇教授您好,歡迎您做客我們的節目!

蘇劍:中國網的各位網友們,大家好!

中國網:疫情推動了逆全球化的發展,也對産業鏈帶來一定的衝擊。歐美日等西方國家將會加大重建基礎産業的力度;同時,中美的經貿爭端也在向深處發展。那麼,外資企業是否會加速離開中國?相應地,世界産業鏈是否也會進行重組?

蘇劍:關鍵産業鏈的調整或者企業遷出中國這樣的一些問題,不僅僅是目前疫情的問題,在此之前好多企業就開始遷出中國了。

中國網:為什麼?

蘇劍:好多個原因。由於中國經濟在發展,經濟發展的結果就是每人平均GDP上升到1萬美元了,每人平均GDP上升的過程同時也是中國要素稟賦結構發生變化的過程,就是中國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以前國外一些企業到中國生産,看上的是勞動力便宜,現在勞動力不便宜了,你説它是不是該去找勞動力便宜的地方?所以,這本來就是自然的過程。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産業結構在調整,産業結構調整的過程其實就是企業遷移的過程。所以不光是外國企業遷出去,中國自己的好多企業在疫情之前都已經遷出去了,好多勞動密集型産業都在向東南亞遷。

中國網:也在尋求勞動力成本低的區域?

蘇劍:對。産業鏈的調整其實早就出現了,只要經濟在發展,只要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在提高,産業需要在升級,老百姓收入在提高,消費在升級,結果就是産業結構的調整,産業鏈的調整那是不可避免的。

現在大家談的産業鏈調整,其實就是由於疫情衝擊導致的一些産業鏈調整,這個調整我認為應該會出現,因為這個疫情讓各國認識到了一個問題,就是全球化導致國與國之間相互依賴,這個相互依賴本身是可以提高生産效率的,這沒問題,國際分工提高效率。但是它同時也給不同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了威脅。你依賴別人的時候,如果別人靠不住怎麼辦?那不就麻煩了。所以分工本身是雙刃劍:一方面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加劇了經濟安全的脆弱性。結果疫情就導致大家更擔心自己的經濟安全,尤其是醫療行業以及糧食行業的安全,這兩個都是要命的。

接下來,由於這個可能會導致一些産業鏈的調整,這當然也可以理解。這個産業鏈調整同時也意味著其他産業鏈得調整,因為産業鏈本身是完整的産業鏈,不是生産口罩直接把口罩遷過去就完了,遷口罩的時候其實牽扯到生産口罩的一些設備、研發能力、材料等等,都得動,所以可能就面臨比較大的佈局調整。

中國網:針對這些問題,一些國內經濟學家提出要著力打造國內的內迴圈産業鏈。您怎麼看這個提議?

蘇劍:如果其他國家都這樣幹的話,中國也被迫必須這樣幹了。那怎麼辦?本來一些外資企業在我們這裡生産,它走了,我們還要不要這些産業?不可能不要,所以就必須自己想辦法把它填補起來,這很正常,這是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我們自己也有自己國家的經濟安全需要考慮,尤其是糧食安全。

經濟安全看你怎麼理解,經濟安全按我們研究宏觀經濟的人來看,可以從多個層次來看,從比較嚴重的角度來看,那就是經濟危機會不會爆發,像美國經濟危機就爆發了,對美國的經濟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脅,對中國也造成很大的威脅。對中國來説,我們要非常關注自己的經濟安全,會不會出現經濟危機?産業鏈外遷會不會導致本國經濟出現危機?別的産業鏈外遷,我們怎麼辦?我們40多年享受到了全球化的好處,但同時也相當於把自己後背交給別人了——互相依賴。互相依賴的結果就是你的經濟安全

中國網:關係到我的經濟安全。

蘇劍:對啊,人家的行為就關係到我們的經濟安全了。這個情況下,我們産業鏈的完整化就是非常必要的任務,這還是比較大的經濟安全。比較小的經濟安全就更多了,比如經濟波動,經濟增速漲一個百分點跌一個百分點,一般情況下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對於宏觀調控、對於就業來説,馬上就影響失業率。當然這不會形成系統性的金融危機,但是對你的就業問題就構成威脅。只要有全球化,對別人就有依賴;對別人有依賴,那麼你就得承擔這個風險。産業鏈的完整化對中國來説也是必須的。我是贊同這個觀點的。

中國網:您剛才著重強調了糧食安全,在今年4月17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六項保障工作,其中保基本民生、保糧食能源安全都涉及農業。同時,農業還關係到新農村建設,關係到新型城鎮化發展,也關係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但是,去年以來的豬肉漲價等問題,顯示出我國農業的短板。您如何看待今後農業的發展和鄉村振興問題?

蘇劍:如果説是糧食安全問題,我個人認為對中國來説不是個大問題,只要我們農業制度安排比較穩定,政策也是能夠持續穩定下去,或者如果對農業再優惠一點,採取一些政策,中國的糧食問題應當不是問題。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有18億畝耕地的紅線。現在中國糧食畝産已經相當高了,畝産1000多斤很簡單,好多地方都已經達到這個目標了,或者遠遠高於它了。就算畝産按1000斤算,18億畝耕地,每人平均大概1.5畝,1.5畝乘1000那就是1500斤,每人平均糧食産量可以達到1500斤,夠用了。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糧食問題只要制度安排不發生大的變化,政策上也不要出現一些對農業的負面衝擊,要有正面衝擊或者沒衝擊都行,糧食安全不是個大問題。

農業的發展方面,在穩定土地耕種面積的情況下,農業的發展其實就需要保障這麼幾個問題:

一是勞動力。中國農業現在勞動力流失非常嚴重,多少年之前中國就説中國農業是靠“61·38·99部隊”來維持,“61”就是兒童,“38”就是婦女,“99”是老年人,青壯年人都走了,這意味著農業方面勞動力流失太嚴重。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對糧食的需求會增加,這很正常。在這個情況下要穩住糧食生産,必須有高素質的勞動力留在農村。隨著勞動力的流失,農業會出現機械化,現在機械化程度已經相當高了,“38·61·99部隊”能夠穩住就是有機械,要不是機械的話,他們穩不住的。

接下來的問題是機械化程度可能會更高,就要求操作機械的人員技術水準也要提高,就是對他們的化程度的要求也提高了,已經不再是以前小學文化程度甚至文盲做這些事情了,做不了了。這是穩住勞動力。

另一個方面是農業生産技術方面,要加大研發投入,這是兩個方面。農業機械方面,機械化程度也要進一步提高。

鄉村振興關鍵就看鄉村振興是怎麼定義。我們現在看到,好多鄉村已經衰落了,農村都已經沒有人了,青壯年都走了,就剩下老年人、留守兒童。在這種情況下,振興這樣的鄉村還有必要嗎?這些兒童遲早會跟著父母走的,老年人遲早會去世的,或者會跟著他們的孩子去外面養老的。

中國網:也都會逐步地離開這個地方。

蘇劍:對,會逐步地離開這個地方。那麼這個情況下,我們要順應都市化的潮流。鄉村振興最終體現在一個是生態保護,一個是農業振興,這就可以了。工業和其他行業要往城市集中,最後給我們留下的就是綠水青山,讓農業可以集中地大規模開發,人離開之後的宅基地等等可以騰出來做工地,這不就更適合機械化運作嗎!我覺得這是我們可以考慮的思路。

中國網:好的,感謝蘇教授給我們做了非常詳盡的解讀。

(本期人員——責編/主持:韓琳;主持:裴希婷;攝像:王一辰/劉凱;導播/後期:張文泉;攝影:李佳;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主持:韓琳​;主持:裴希婷;攝像:王一辰/劉凱;導播/後期:張文泉;攝影:李佳;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