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劍:救企業要靠擴內需 房地産發展應順應都市化趨勢
 
時間:2020年6月1日

嘉賓: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院教授 蘇劍

中國網:“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當前,國際上的新冠肺炎疫情尚未明顯趨緩,而中國的疫情防控已經進入常態化,各地正在全力推進復工復産復商復市。此時,人們發現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經濟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那麼,如何判斷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我們又該如何應對?概而言之,後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將往何處?針對這些問題,中國網《中國訪談》特邀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的蘇劍教授來談談自己的想法。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院教授蘇劍做客中國網演播室。(李佳 攝)

中國網:蘇教授您好,歡迎您做客我們的節目!

蘇劍:各位中國網的網友們大家好!

中國網:在供給方面,央行在2月初就釋放1.2萬億流動性,意圖降低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您覺得現在流動性資金是否足夠?政府是否應該加大投資規模?

蘇劍:這個涉及到貨幣政策的效果問題,在疫情出現之前,這就是個問題,經濟的"脫實向虛”是持續了很長時間的問題,不是疫情之後才出現的新問題。疫情出現之後當然是雪上加霜,所以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得從貨幣政策的作用以及它的傳導渠道方面理解,疏導它的傳導渠道。為什麼資金會“脫實向虛”呢?就在於中國實體經濟中缺乏好的投資機會。這又回到剛才説的問題上——怎麼擴大內需,擴大內需不是一個新問題,不是因為疫情才擴大內需的,早就擴大內需了。

中國網:疫情只是加劇了它的程度?

蘇劍:對。擴大內需是早就出現的一個問題,但是問題是以前為什麼沒有引起這麼大的關注?關鍵就在於疫情一下子把這個問題徹底凸現出來了。疫情恰恰導致中國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又出現了新的變化,就是傳導渠道更不暢了,以前本來就不暢,以前要是暢的話就沒有“脫實向虛”的事兒了。所以以前中國政府其實一直在疏導貨幣政策的傳導渠道,包括企業改革、金融體系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監管體制改革這些方面都在做,都在想方設法疏導傳導渠道。但是疫情的結果使得一下子在需求端出現了問題,就是資金的需求端。中小企業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沒有訂單,在沒有訂單的情況下它要錢做什麼?它拿到錢卻沒辦法生産,又變不成它的收益,意味著它還要多付出一些成本。結果,問題就出來了:它現在面臨的是生死存亡的問題,就是沒有訂單活不下去。這個時候讓它貸款的話,其實是加劇了它的負擔。所以,你看其他國家這段時間做的事情主要是救助,而不是刺激。當然如果能刺激出來的話,讓企業有訂單,這當然是解決根本問題的辦法,但現在國際疫情形勢如此,國際經濟形勢都成這樣了,國外的訂單下降了一大截,具體比例我不是很清楚,這種情況下,訂單出不來,它要那麼多錢做什麼呢?關鍵還是要解決訂單的問題。

其次,在目前的情況下,你要把它救下來,讓它先活下來,可能更需要的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這塊兒如果沒有訂單,我認為是無能為力的,尤其對中小企業來説,所以傳導機制到最末端又出問題了。以前主要是在中間過程中,現在到最末端。

説了半天,又回到剛開始的問題,怎麼樣擴大內需,擴消費,促投資。當然,最好能夠把外貿出口也給搞起來。目前情況下,至少要把疫情導致的更嚴重的“脫實向虛”問題解決掉,還是要穩增長、擴內需。

中國網:在具體引導資金“脫虛向實”上有什麼措施?

蘇劍:首先是擴內需,想辦法讓他們有訂單,我們還要想方設法降低他們的生産成本,比如這段時間的減稅降費就是很好的思路。當然,中國政府已經做了很多事情了,接下來還是要繼續在減稅降費方面努力,而且要實實在在去做,不是説政策上有但是實際上落實效果不一定很好。

另外就是要想方設法在社保繳費方面要麼減免,要麼緩繳,當然最好是減免,中國企業地方繳費比例確實比較高。另外,我們要理解疫情的出現是意外衝擊。意外衝擊的情況下各方都是無辜的,代價就要各方共同承擔,不要讓企業一家子承擔。疫情出來了,對企業來説它可能要交房租,可能要交水電費,還有(工人)工資、貸款利息,當然還有稅收。這樣情況下成本就該各方分擔,不要讓企業一家頂著。企業死了,最後大家都死了。一方面政府要做一些事情促使各方都能夠分擔一點成本,比如房租方面能不能減免,當然房東説我還有其他貸款呢,可能月供要還,其他費用要還,等等一堆事。這時候政府就得出面協調,各方都讓一點步,否則的話成了死迴圈。這樣的情況對中國經濟來説不是一個好的事情,好多企業就撐不過這場危機。所以成本的分擔是需要政府去做的,任何一個單個企業、個人都無法協調這麼多部門、企業、單位,各自讓一點步,各自分擔一點成本。但政府已經分擔了一些成本了,減稅啊降費啊做了一些事情,有些地方也已經降了一些房租。貸款方面政府出臺一些措施,讓他們緩交,月供可以暫時不交。

中國網:已經出臺了一些延長的措施。

蘇劍:對,要做一些事,我認為這是政府要做的。

中國網:剛才您也提到了關於住房的消費,我們也關注到這麼一個數據:國家統計局發佈了3月份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的統計數據,有38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為什麼經濟如此不景氣,房價還會上漲?

蘇劍:這個問題很好。我們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看就能看得比較明白一點。需求方面主要是前段時間疫情期間大家都窩在家裏,不敢出門,這段時間需求就集中爆發出來了,報復性(消費)就出來了,需求比較大。供給方面復工相對比較慢,不管是銷售還是生産,復工比較慢,供給沒有跟上需求,結果就導致房價上漲了。我認為這可能是一個事情。

另外一個就是在目前中國經濟總的大局勢面前,可能還真有一點新的特點——政府在往經濟中注入貨幣,貨幣擴張這很正常,全世界都在擴張。但是貨幣擴張的結果,如果這些貨幣進入不了實體經濟的話,它就會進入虛擬經濟,它總得有個去處。現在,在訂單不足的情況下,實體經濟中的投資項目比較少,內需沒有擴大出來,外貿需求又沒有漲上來,結果就是錢“脫實向虛”了。目前中國老百姓的錢最安全、最保險的去處還是房地産,所以房價可能就漲了。這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

中國網:在今後提振經濟的措施中,怎樣對待房地産:是繼續保持調控政策還是要加大投資,放鬆購房條件?

蘇劍:這個問題得放在長遠的格局裏看,同時也要放在全國總體的框架中看。

首先,我們看中國人口未來的趨勢,中國人口遲早會到達峰值,最多10年以內就會到達峰值,人口就開始下降。人口是決定中國房價中長期走勢非常關鍵的因素,實際上也是根本性因素。房子是給人住的,沒有人房子就不值錢了,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所以住房從長遠來看,隨著中國人口到達峰值,價格上漲的動力就會越來越弱,這是長期趨勢。

第二個方面還是從人口來看,現在人口增長率已經降下來了,遲早會到達峰值。同時,人口的地理佈局也會發生變化,大家體會最深的就是這麼多年的城鎮化。城鎮化對中國來説是此前二三十年裏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它確實也導致了城鎮房價快速上漲,這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但我們應該明白的是,接下來的城鎮化是什麼趨勢,這要搞清楚。接下來的城鎮化,在我看來不應該再叫城鎮化了,(應該)叫都市化。都市化是一個一個大都市形成了,動不動上千萬、兩三千萬人口。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大都市呢?就在於大都市就業機會比較多,像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這些一線城市,很顯然大家都願意去,因為那裏人口多,人口聚集起來市場規模就大,就業機會也就多。結果就是最終人口自然流動的趨勢就是形成一個一個大都市,最終結果中國很可能就是在全國範圍內以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以及一些計劃單列市為核心,形成四五十個大都市圈。每個大都市大概一兩千萬人口,全國大概能盛下七八億甚至十億人口,剩下的人口大概散佈在全國各小城鎮。為什麼是小城鎮呢?小城鎮一方面是靠農業,農業不可能集中,所以必須有一部分小城鎮散佈在全國各地,面對農業生産。還有就是一些特色小鎮,有歷史文化背景或者自然風光背景的小城鎮。在小城鎮和都市之間的好多城市,很可能就要衰落了,這些城市要麼融入一些大都市,要麼自己慢慢衰落。

這樣情況下再來看房地産投資,那就很明白了。我們的房地産的政策該怎麼落實?面對這些大都市,可能還得鼓勵投資。對小城市,尤其中間城市,可能得抑制,當然抑制不一定非得通過政府抑制,房價本身就能抑制住,因為沒有人住了,房價自然就下去了。這裡只要尊重自然規律就行。這就要求在那些大都市,看房價漲的時候就要多供給,鼓勵開發。供給上去了,自然房價就穩住了。當然,供給上去,其實意味著GDP也上去了。這不就是GDP嗎?

住房消費和投資這塊,中國該採取什麼政策,就要放在大格局裏看,就是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甚至包括一些有發展前途,但是目前還不是省會城市或者計劃單列市的城市,要尊重它的自然特點或者經濟發展的特點,讓它們該供給供給,該投資投資,該消費消費,不要一味地抑制。這是我的觀點。

(本期人員——責編/主持:韓琳;主持:裴希婷;攝像:王一辰/劉凱;導播/後期:張文泉;攝影:李佳;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主持:韓琳;主持:裴希婷;攝像:王一辰/劉凱;導播/後期:張文泉;攝影:李佳;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