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虎峰:沒有基層公共衛生人員的付出 就沒有今天的局面
 
時間:2020年5月29日

嘉賓:中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虎峰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公共衛生走入大眾的視野,並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在此次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當中,公共衛生體系發揮著怎樣的作用?還存在哪些短板和缺陷?未來公共衛生體系如何更好地保護人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呢?中國網《中國訪談》就此專訪中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虎峰。

圖為中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虎峰 攝影/李佳


王虎峰:主持人好!中國網網友大家好。

 

中國網:新冠疫情的爆發,讓公共衛生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這個看似大眾化的領域其實很多人並不了解,究竟什麼是公共衛生?

 

王虎峰: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在疫情爆發以來,我們確實應該重新認識公共衛生。公共衛生就是幾類人、幾種病、幾件事。哪幾類人?

 

健康人,沒有得病的公共衛生也要考慮,也要保護你的健康、促進你的健康。

 

亞健康/臨界,又叫高危人群。怎麼樣用健康促進的手段,讓你儘量不得病。

 

得病的人。大家會説我得病以後往往去醫院,和公共衛生有什麼關係?

 

公共衛生負責以下幾種病:

 

急性傳染病/傳染病,這是公共衛生裏很重要的方面。醫院雖然要管、要看、要救治,但是從職能來講,疾控這條線要管。

 

慢性病,慢性病也是嚴重威脅人們健康的一類疾病,也是公共衛生負責。它的特點不是簡單針對個人,而是針對群體。對慢性病的群體,特別是一些群體因素要進行干預。

 

特殊的服務,比如地方職業病,特別是塵肺病,一些特殊工種我們要特別關注。

 

關注幾種病的同時,它有幾項工作:

 

預防,對健康人群怎麼預防,比如健康的宣教。

 

對於亞健康、高危人群,比如説對高血壓、糖尿病來説,通過宣教干預你的行為,這是監測。

 

防控,對於傳染病,比如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公共衛生要通過綜合措施把它控制住。

 

從這個角度來説,可能很多人平時並不在意,為什麼?形象地講就是咱們説陽光、空氣、水,陽光明媚、空氣潔凈、水也特別安全,享用這些東西的時候你不感覺到它的珍貴,只有失去的時候,現在疫情來了,大家回頭看公共衛生在哪,實際公共衛生平時就是做這些工作的。我們這次要真正地理解、了解公共衛生在整個衛生體系當中的重要作用。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職能的定位,包括我們研究,一致認為公共衛生是整個大的衛生體系的基本板塊,最重要的、最基礎性的這樣一個工作。

 

圖為中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虎峰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專訪 攝影/李佳


中國網:這也是公共衛生一直遠離大家視野的原因,因為它悄無聲息地在為我們的生活提供著各種保護、保障,但是我們並沒有察覺到。

 

王虎峰:潤物細無聲。

 

中國網:現代公共衛生起源和發展都是西方世界所主導的,那中國的公共衛生發展脈絡是怎樣的?

 

王虎峰:提到公共衛生為什麼和西方相關?現代公共衛生的誕生是和工業化發展一脈相承的,工業化比較早的國家都在西方。為什麼他們要做公共衛生?因為工業化直接帶來污染的問題,所以當時公共衛生首先要解決工廠環境,包括城鎮的污水處理問題,這就是現代公共衛生的開始。

 

現代工業化,包括現代科技帶來一些新的風險,這本身給公共衛生帶來挑戰。同時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現在很多人是在寫字樓裏做白領,很多問題是缺乏勞動鍛鍊,缺乏一定的運動量。

 

中國網:生活方式的改變。

 

王虎峰:對,這又導致一些新的疾病。公共衛生始終是跟著社會發展走。

 

大家會説,既然這些是西方國家因為工業化帶來的,那我們是不是就比較滯後,我們沒有人家成熟。也不能這麼簡單地看,因為我們的國家在歷史上公共衛生主要的任務或者威脅是應對瘟疫。看歷史書裏很多時候提到有自然災害和各種瘟疫,在我們幾千年社會發展當中經常遇到,我們怎麼解決?這也是公共衛生的問題,按現在來説可能就是傳染病。

 

最典型莫過於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名家叫張仲景,他寫的《傷寒論》,西元219年,那時候到現在1800多年了。《傷寒論》就是把疾病看作是外感風熱,他通過系統的梳理提出來一系列的論斷,之後醫學界都把它看作是一個應對瘟疫的主文獻,沿用至今,我們有很輝煌的文化和歷史。

 

從近代來看,我們出臺過《衛生條例》。在延安時期,我們也專門開展過衛生運動。那個時候我們非常清楚,疾病和其他敵人一樣影響我們的健康,影響我們的戰鬥力,所以我們要從衛生抓起。

 

新中國成立,我們提出來“愛國衛生運動”,綱領就是防細菌戰、防疫病(傳染病)。

 

從歷史也好,從近代也好、現代也好,我們做的這些工作很有中國特色,並且不斷地與時俱進。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公共衛生體系的發展脈絡。

圖為中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虎峰 攝影/李佳


中國網:其實我們這個體系也是源遠流長,從古時候一直延續至今,吸取了很多精華傳遞了下來。通過這次疫病的考驗,您認為我國的公共衛生體系暴露出來哪些短板?

 

王虎峰:大家普遍反映早期的應對反應遲鈍。按照《傳染病防治法》對甲類、乙類(傳染病),我們都有非常明確清晰的反應的一整套的方案和要求。但是對於未知的、新型的傳染病,比如這次新冠病毒,我們還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及時反應的一套東西。

 

中國網:應急的反應能力。

 

王虎峰:對,特別是在前期。

 

為什麼我説這個問題?按照法規規定,如果甲類要由國家認定,乙類是省級單位認定,包括主管部門。從響應上來講,一二類響應一定是省以上單位才能,到三級響應以後地市級,四級響應縣一級,疾病等級越高,行政級別越高,它才有響應權、確定權。問題是對於新型未知的病毒,要確定它是甲類、乙類,特別要層層來報,顯然週期就長了。

 

所以我們回頭看,對應對未知病毒,這種及時響應還是不夠的。這顯然就是我們的一個短板,所以我們要重點加強。

 

中國網:現在,新冠疫情依然在全球蔓延,各國的防控方法和措施也不盡相同,您怎麼看待疫情高發國家的防控舉措的特點呢?

 

王虎峰:對國際疫情我們也是密切關注的,在2月份、3月份的時候,我們就有一個團隊每天跟蹤研究國際上幾十個代表性的國家的進展情況。到3月中旬,我就通過實際分析得出一個初步結果,就是疫情短期內不會結束,肯定持續時間比較長。到3月20日,我接受媒體採訪就公開講可能有幾個高峰,包括暑期,甚至可能延續到年末。

 

那個時候提這個事情大家可能有點不願意接受,現實太殘酷了,難道口罩就不能摘下來了嗎?現在回頭看就是這樣的現狀。

 

為什麼那時候就説疫情會持續下去?

 

首先,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的國情,在最重要的時間窗口抓住了戰機沒有?如果它猶豫,只要猶豫幾週,最佳的時間窗口過去以後,想控也基本上失去最佳機會,很難控得下來。因為超過醫療救治各方面能力以後,就沒辦法再回頭做了,已經做不了了。

 

有的確實就是沒有這個條件和能力,在有些地方吃飯尚且不容易解決,讓它停下來做這些工作,甚至要禁足,沒有好的基本保障是做不到的。

 

所以種種原因交疊起來,我們認為(各國的防控舉措)分兩大類:積極的防控、消極的防控。積極的防控一定是自始至終要抓得非常緊,中間不能反覆,中間一反覆前功盡棄。消極的防控有的就看價值取向了,我們也分析為什麼他會這樣做。價值取向是在控制疫情和經濟之間怎麼做取捨,有的國家就説我就是要經濟,不能把咖啡館、休閒的地方停掉,我就是鼓勵大家繼續該幹什麼幹什麼,就是要穩經濟,所以可以把疫情放在一邊。

 

但是實話實説,我們觀察到的教訓多於成功,比如最典型的英國,英國首相一開始覺得這個事情在家待著就行了,也不需要太緊張。但是當他住了院,從重症監護室裏出來,前後一個月不能工作,再回來説看來沒有健康就沒有經濟了,認知就不一樣了。這兩個是辯證的,不是要經濟就一定能抓經濟。

 

中國網:不是簡單二選一的關係。

 

王虎峰:對,如果僅僅看到經濟,沒有看到防控,很可能最後人財兩空,病人你又救治不了,經濟也沒辦法恢復。

 

圖為中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虎峰做客中國網 攝影/李佳

中國網:各國在疫情當中的方法雖然不盡相同,但其實還是各有各的特點,有很多值得互相借鑒學習的地方。

 

回看這次疫情,農村、社區是第一道防線,它們在這次疫情過程中主要發揮哪些防控作用?又有哪些需要彌補的短板呢?

 

王虎峰:這次疫情有個很大的特點,過去包括西方很多專家到中國來考察,他們開始這樣説,我們以為沒有特效藥、沒有疫苗,這個事兒我們就束手無策了,沒有辦法應對。但到中國來看發現還是有辦法的。是什麼辦法呢?就是通過制動,減少不必要的交流活動,要確保一線和抗擊疫情相關的部門和人員,確保這部分人正常運轉,但是其他人能不動就不動。通過這個來遏制疫情的急性傳播,同時有幾個辦法:

 

一是保證基本的服務,沒有基本服務老百姓在家裏待不住的,我們很多地方都是這樣的,通過無接觸式的各式各樣的服務,老百姓可以能夠待得下去,包括網上辦公的辦法。

 

二是國家給了很大的支援,調度物資、人員,群防群控發揮了很大作用。

 

再一個不得不提的就是流行病學調查,我們做得非常認真,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梳理得非常清楚,這對控制疫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些誰在做?就是基層。對於一個人員的流動,一個社區、一個企業、一個寫字樓,要做這麼多流調工作,都是要靠基層人員。所以基層人員在群防群控當中是主力軍。

 

別小看日常的管理,恰恰就是通過日常管理打贏了阻擊戰、總體戰,所以我們要充分認識和充分肯定基層人員。如果沒有那些人,也沒有今天的局面。

 

中國網:基層公共衛生人員他們作為防疫第一道防線,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更多的是默默無聞的工作。

 

王虎峰:對,我們應該看到他們起著基礎性的作用。

 

中國網:面對基層公共衛生人員、人才的流失問題,您有什麼建議?

 

王虎峰:基層確實還有很多短板和薄弱環節。比如説基層醫療機構裏沒有專業人員懂得傳染病特別是急性傳染病防控的技能,包括設施、防護物資也非常缺乏,在疫情初期情況還是比較普遍的。我們也跟蹤調查了解了一些地方的做法。分級診療以來,我們做了醫聯體、醫共體,那麼在醫共體,特別是縣域裏,它們在這次抗擊疫情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核心作用,為什麼這樣説?如果在過去,鄉鎮都是分散的,自己顧自己,這種情況下很難組織有效、有品質的疫情防控工作,這次因為有醫共體牽頭,把技術、人員、物資派下去,包括帶著他們一起工作或者給他們做培訓,這就使得基層這張網穩住了。在城市裏也是大醫院帶頭,除了對口支援之外,很多醫院對基層社區都有幫扶。

 

當年沒有醫聯體、醫共體的話,臨時組建是來不及的,沒有辦法做到的,這次也應該給予充分肯定。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整體是靠上面的幫扶,基層的力量還是很弱的,所以我們要非常清醒,基層的短板還是在人才、技術方面,包括必要的物資方面趕快補齊。

 

中國網:對此您有什麼具體的建議呢?

 

王虎峰:比如説在基層,有一些鄉鎮還是固定工資,很多情況下貢獻和報酬是脫節的,幹多幹少可能就是這麼多。脫節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活力不足、效率低下,引不進來、留不住。

 

有些地方花了很大工夫,給人才編制,但是來了以後很快就走掉了。這不是簡單的問題,怎麼留住人、怎麼用人,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我覺得在“十四五”期間,這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塊,我們一定要把基層工作做好。

 

在這裡我特別強調一點,過去重視嗎?重視。為什麼效果不好?因為過去重點放在了基礎建設和設施、設備。

 

中國網:硬體上。

 

王虎峰:對。對人員、軟體、管理服務投入不足,我們認為這塊兒沒關係,只要栽了梧桐樹,就能迎來金鳳凰。當時認為只要把硬體設施改善了,就可以招來人來。現在看來不夠,真正的大頭是能夠引得來,留得住,並且能在這裡發揮作用,並且制度設計要合理,要有利於他們在這裡幹一番事業。

 

中國網:還需要有長效機制在。

 

王虎峰:對。

 

中國網:公共衛生安全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疫情後,您認為公共衛生體系的定位是否發生了變化?

 

王虎峰: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這次我們要補短板,要汲取經驗教訓,很重要的一項是對公共衛生的定位,在定位上我們要明確幾個問題:

 

一是公共衛生對幾類人、幾種病、幾件事,在這麼多事當中,未來將應急放在公共衛生很重要的位置。過去這麼多事兒,但是應急並沒有擺在很突出、很重要的位置上。根據國內外的形勢,未來對於未知病毒帶來的威脅會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多,衛生應急在公共衛生中非常重要的地位要突出出來。

 

二是新醫改以來要構建四個服務領域: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保障。在實際當中,公共衛生基礎性的地位並沒有突出出來。我們當時是這樣設計的,但是在後邊執行起來,特別在深化改革過程中對公共衛生的改革是明顯滯後的。問題在哪?初期我們是比較重視的,包括公共衛生的投入保障也是有很明顯的加強,但是改革滯後導致今天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公共衛生光投入不行,還要深化改革。

 

三是公共衛生要升級,看作國家安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過去覺得就是衛生系統的事兒。

 

中國網:牽扯不到安全的層面。

 

王虎峰:對。現在看它是關乎到國家安全,這個事情已經不是傳統的公共衛生的概念了,更多的是非傳統安全因素,在國際政治經濟領域當中的地位凸顯出來了,所以我們公共衛生的地位也應該凸顯出來。

 

冷兵器時代,病是病,戰爭是戰爭,這兩個是兩回事。但我們現在來看,可能疾病就是一種戰爭形式,它就威脅著整個國家的安全,國防的安全。從定位上要全面提升。

 

當然了,除了定位之外,有些具體的政策、措施也要改進。

 

中國網:體制機制上的改革。

 

王虎峰:對。為什麼這樣説呢?在疫情發生之前,很多人都意識到,包括有關部門都意識到公共衛生,特別疾控系統存在著很多的短板,潛伏著危機。大家已經非常清楚了,並且也在著力研究,想改進。但是今天回頭看可能是力度不夠。

 

比如有幾個大的核心問題要突破:

 

一是針對近幾年來公共衛生的機構和公共衛生人員負增長。統計年鑒可以看出來最近三五年都是負增長,人員一直在流失,機構越來越少。特別標誌性的國家疾控中心流失了數以百計的人才,要培養好非常困難,但是流失非常容易。

 

那我們要反思為什麼流失,比如現有的政策,待遇沒有及時調整,和報酬是脫節的。

 

中國網: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

 

王虎峰:對,所以這樣情況下很多人就流失了。

 

二是資格。公共衛生醫師也是醫學院畢業的,和其他專業也是一樣,有的是四年、五年,甚至更長。畢業之後要想從事(公共衛生事業)要考證,但是考完以後公共衛生沒有處方權,但到醫院去的有處方權,這樣情況下就沒辦法個人實現,沒有辦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種情況下要反思政策,不但要吸引人,還要留住人,還要用好人,讓他有發展的空間。如果他在這個地方沒有事幹,他願意待下去嗎?不願意。越是優秀的越會另謀出路。這是我們要特別關注的。

 

中國網:經過此次疫情,讓公共衛生再次成為大家矚目的焦點,也讓我們更加認識到了公共衛生系統的重要性,也督促我們要抓緊補短板、堵漏洞,更好地讓公共衛生系統為人民的生命安全以及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謝謝王教授帶來這次精彩的解讀,也感謝各位網友的收看,下期再會。

 

(本期人員——責編/主持:佟靜;後期:張文泉;攝影:李佳;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主持:佟靜​;後期:張文泉;攝影:李佳;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