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雲尚未散去,有關糧食緊缺的警鈴卻又響起。由於疫情的影響,近期先後有12個國家緊急宣佈實施糧食出口限制,由此導致缺糧的傳言甚囂塵上。人們不禁要問:疫情對農業生産將會産生多大影響?中國真的缺糧嗎?中國僅靠現有的耕地能養活自己嗎?就以上問題,《中國訪談》特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産業經濟研究室主任 鐘鈺研究員來做一個分析。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産業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鐘鈺。
中國網:近來,由於疫情的影響,先後有12個國家突然宣佈實施限制糧食出口的措施。您能否分析一下這些國家的情況:到底有哪些國家在限制糧食出口?為什麼現在突然實施這種措施?
鐘鈺:從3月下旬以來到現在,世界上陸續有12個國家宣佈對農産品實行出口限制政策。這12個國家都分佈在亞歐地區,既有像俄羅斯、印度這樣的大國,也有泰國、越南、哈薩克、塞爾維亞等中小型國家。當然,印度是因疫情影響而實行全國封鎖,帶來的直接影響也是限制大米出口。從其宣佈實施出口限制的農産品種類看,不全是糧食産品,還有蔬菜、油料,甚至還有雞蛋。具體涉及到糧食出口限制的國家主要是越南、俄羅斯、哈薩克、烏克蘭,等等。越南是在糧食出口限制實施一週之後,又恢復糧食出口,我們暫且也把它劃入出口限制國家行列。當然,人們最關心的還是對糧食的出口限制,因為這是我們每天都要吃的,這也是維持我們生存的最基本的食品。既然人們最關心、關注糧食等基本農産品的供給。同樣,當社會上遇到突發事件衝擊的時候,由於出於對疫情發展前景不明的考慮,人們首先最想到的就是保障自己生存所需的農産品,這也是這些國家出於生存本能,進而考慮到維護國內經濟社會穩定,實施出口限制政策的最基本的原因。
中國網:上述國家的糧食出口量對國際糧食市場特別是供應鏈有多大影響?
鐘鈺:2019年越南總共出口大米630萬噸,是全球第三大大米出口國,僅次於印度和印度尼西亞。印度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量,2018和2017年出口的規模都在1100萬噸到1200萬噸左右,所以越南和印度這兩個國家的大米出口量約佔到全世界大米總出口量的4成左右,會對全球的大米供應産生較大的影響。尤其像越南的大米主要出口到菲律賓,其出口到菲律賓的規模佔到越南出口總量的1/3左右。
印度的出口市場相對分散,主要是面向伊朗和沙特,出口量都超過100萬噸。這樣的話,對他們的密切貿易夥伴國都會有較大的影響。同樣,2018年俄羅斯最大出口市場是埃及,出口了950萬噸小麥;其次是土耳其、越南、蘇丹、尼日利亞等,出口規模都超過200萬噸。
2019年哈薩克出口小麥537萬噸,其中218萬噸賣到烏茲別克,102萬噸賣到塔吉克。2018年烏克蘭總共出口小麥1637萬噸,其中260萬噸出口到印度尼西亞、175萬噸出口到菲律賓,140萬噸賣到埃及。
俄羅斯、哈薩克、烏克蘭的小麥出口限制政策會對埃及、土耳其等等進口貿易夥伴(關係)比較密切的國家産生影響。
有一點要注意的是,俄羅斯、烏克蘭不是絕對的出口限制,不是一粒小麥都不出口,只是出口的規模要縮減,像俄羅斯只出口700萬噸。
中國網:中國是否從這些國家進口糧食?這些國家的限制措施對中國是否會造成影響?
鐘鈺:我們國家大米和小麥的進口規模,不論是從絕對量還是從進口占國內消費量的比重看,都不高。常年我們進口小麥300-400萬噸,大米200-300萬噸,也就佔到我們總消費的1%、2%左右。2018年我們從越南進口大米78萬噸,從印度進口大米才400多噸,從俄羅斯進口小麥414噸,從烏克蘭進口4000噸,從哈薩克進口42萬噸,這也是我們進口規模最大的國家了。所以説,我們進口小麥的目的,並非是彌補我們供需的缺口,而是調劑我們的品種和結構之所求。如果説有影響,也就是對我們的需求調劑有影響,不會對我們的糧食安全産生影響。
中國網:請介紹一下中國近些年來的糧食進出口情況:每年大約進口多少糧食,主要有哪些品種?是否會出口糧食,又涉及哪些品種?
鐘鈺:前面也提到我們大米和小麥進口的規模都不大,玉米進口規模大概也在300萬到400萬多,大麥進口略多一些,有七八百萬噸,主要用於工業用。如果説大豆也算著糧食的話,這就是我們進口規模最大的品種,2019年我們進口了8850萬噸大豆,主要用於榨油和飼料用。
隨著我們糧食産品品質的提高和競爭力的增強,我們也出口了部分糧食,比如説2019年我們出口了274萬噸大米,高於進口的254萬噸,屬於凈出口。大麥也出口了315萬噸。這樣看來我們的穀物類糧食的凈進口規模並非有那麼高,總共凈進口1400萬噸,只佔糧食總量的2%。
中國網:中國目前的糧食産量和需求情況是怎樣的?産需之間是否有缺口,有多大的缺口?
鐘鈺:糧食生産連續16年豐收,小麥、稻穀等口糧品種庫存處於歷史最高水準,儲備充足,充分實現了口糧絕對安全、穀物基本自給的戰略目標。從庫存規模來看,去年我們在基層所調研了解的地方糧食儲備規模,可以説是完全達到國家的儲備要求,按照産區3個月的消費水準、平衡區4個半月的消費水準、銷區6個月的消費水準,都做到了。從全國層面來看,我們的稻穀和小麥庫存超過2億多噸,可滿足我們14億人口12個月以上的口糧消費。所以説三大主糧供求基本平衡,甚至像稻穀這個品種還略有富餘。
中國網:眾所週知,中國每年要進口大量的大豆。有專家認為,中國的糧食結構存在問題,您怎麼看?
鐘鈺:當然,總量上的平衡,不一定意味著區域上還有品種之間都能平衡。比如説近年來我們的主銷區糧食面積和産量在下降,自給率也在下降,應急調節的供應能力在減弱。11個産銷平衡區裏面有9個省份由於面積下降,自給率也在下降,向銷區滑落;13個糧食主産省份,種糧面積也有不同程度的減少,能夠凈調出糧食的省份現在只有5個。
除了區域,在品種上,最大的問題就是大豆,這的確是讓我們中國人民感到難過的一件事情,因為在上個世紀90年代,我們還曾經是世界上主要的大豆出口國。但由於我們收入水準提高了,向畜禽類産品要蛋白,消費增加,自然增加了大豆的消費量,國內生産嚴重不能滿足需求。我想我們一方面要挖掘潛力,向科技要産量。我們院的大豆專家在黃淮地區做的大豆試驗,大面積實現畝産400公斤不是問題。另一方面,我們廣開大豆進口的渠道,在條件成熟的時候也可以適當進口肉類産品,降低對大豆的依賴程度。
中國網: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國際上就有人提出中國是否能養活自己的疑問。由於近20多年來城鎮化的高速發展,很多農民進城務工,有關農田撂荒的消息也不時出現在媒體上。那麼,您覺得中國的18億畝耕地紅線守住了嗎?以現有的耕地,是否能保證把口糧掌握在自己手上?
鐘鈺: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多次對耕地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説,耕地這件事“絕不能有閃失”。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我們的18億畝耕地肯定是守住了,2018年全國耕地面積是20.23億畝。至於有一些質疑中國是否能夠養活自己的言論,我想不需要太多的解釋,實踐和事實就是最好的解釋。2019年國內每人平均糧食佔有量是470公斤,遠遠超過了FAO(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規定的安全線400公斤的水準。
中國網:目前來看,新冠肺炎疫情還遠沒有結束的時候,您判斷疫情對世界農業生産會帶來多大影響?是否會導致某些地區出現饑荒?
鐘鈺:我們國內的疫情形勢總體向好,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國際上的疫情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疫情一方面會影響農業生産的節奏,比如説處於北半球同緯度或相似維度的國家,和我們同樣現在處於春耕或備耕的關鍵時期;另一方面,上面提到的一些實施糧食出口限制的國家,可能會加劇人們的心理恐慌,推高國際糧食價格,對一些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對進口糧食依賴度比較高的發展中國家,會帶來很大的負擔,會嚴重加劇缺糧地區饑荒的程度。
中國網:我國的農業生産及糧食貿易存在哪些問題,或者説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對此您有什麼看法和建議嗎?
鐘鈺:因為我們每年進口的大豆規模非常大,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我想我們應該在供應鏈上下功夫,打造、夯實供應鏈。如果大豆主産國也實施出口禁令,或受疫情影響,而影響到大豆的供應鏈,將造成我們國內大豆、豆粕等供給不足,順勢就會波及到下游的産業和畜禽産品的供應。建議有關部門專門研究、提早謀劃,防範大豆進口中斷或遲滯帶來的不利影響,在充分利用“兩個資源、兩種市場”的同時,亟待加強糧食的物流、倉儲體系建設,加強供應鏈建設。
中國網:目前,少數地方已經出現糧食搶購風,對這些人,您是否想對他們説點什麼?
鐘鈺:4月4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相關部門也闡述了很多內容,釋放了很多的資訊量,我想不少人也關注了。面對疫情大考,彰顯了“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糧食安全戰略觀的遠見,也驗證了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産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戰略方針的正確性。我想我們一定要對國家的糧食安全有信心,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解決我們14億老百姓吃飯是沒有問題的。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