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疫情的衝擊 專家建議建立篩選機制幫扶中小企業
 
時間:2020年3月11日

嘉賓: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系副教授 王志誠

    中國網: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長期向好的中國經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隨著疫情逐步好轉,各地企業的復工復産有序開展,相應政策陸續推出,為“保增長”保駕護航。企業如何在抗擊疫情與恢復生産之間找到平衡如何加大對重點行業和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本期節目,我們邀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系副教授王志誠為您解讀。


中國網:如何在抗擊疫情與恢復生産之間找到平衡,將疫情對經濟生産的負面影響盡可能降低?受衝擊較大的企業如何在疫情中尋求轉機?如何加大對重點行業和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

       王志誠:首先風險不要絕對化,對復工過程當中出現的疫情反覆事件不要過度上綱上線,要從客觀事實出發,真正屬於人為原因的要有適當的追責機制和跟蹤機制,對屬於客觀的特殊病例攜帶引起的問題不能誇大責任,不但不應該追責,還應該有一定的幫扶,通過發現問題來解決問題,容許出現一定的差錯,容許問題出現,容許一定程度的風險出現,這才是風險收益的最基本條件。只有這樣,相關企業的管理者也才能實現企業復工、復産的高效展開。同時從這次疫情的經驗教訓中應該發現,今後的企業管理和經營過程中都應該開始注重風險管理,就是把未來可能發生的一些衝擊,在提前做一些防範,主要的工作環節都應該貫徹風險防範的意識,在生産安排和經營管理中都應該有適當的風險應對措施。在疫情布控方面也可以借用風險管理的組合理論,通過風險分散的方式來處理疫情發生的問題。復工企業可以通過實現分區、分組、分班的方式來降低疫情風險的影響。通過疫情的教訓來培養企業的風險意識,企業的發展中始終堅持考慮風險預案,對市場和環境可能存在的不利變化具備一定應對能力。我們生活的世界是多維的,經營管理的目標也應該是多維的,不能單向思維,過分強調單目標而無視了其他維度,不能像過去一樣只顧發展。目前風險是一種前瞻性的方案,是前瞻性的思維,它是通過事前的一定程度的成本來防止事後高成本的救助,所以,風險是用小的成本來防止大的損失。

       第二,從理性經濟人的角度、資源優化配置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企業發展。儘管企業也像人類一樣具有生老病死,但企業的生死不像人類具有人道的特質,所以對待企業的問題應該用經濟的辦法,企業更需要滿足的是經濟的理性,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體,它的一切行為和活動方式應該用經濟的行為、用經濟的理性來考量。如果企業沒有存在的經濟價值,就應該及時的關停並轉,而不是一味的救治和消耗資源。對中小企業的幫扶不能一刀切,而是通過一定的機制建立企業的生態環境,尊重經濟規律,使得企業合理的産生,適當的退出。對企業應該建立有效的評價和篩選機制,讓有發展前景和民生剛需類企業得到必要的資金支援和發展空間,讓那些沒有存能力、特別是嚴重産能過剩領域的企業有合理的退出機制,在企業的關停並轉方面相關政策對人員的轉型提供適當的過渡性保障。在人員轉崗和再就業的保障方面政府多提供支援,而不是直接的對各種企業的普天下雨式的扶持,這樣只會造成更多的企業浪費更多的資源,是把有限的救助資源浪費了。

       第三,要從長期戰略目標為主,要從長期戰略目標的角度來解決短期困難,不能使幫扶措施淪為短期行為,幫扶措施儘量要從企業長期健康發展的角度考慮,真正實現化危為機。例如,在風浪來臨船體已經遭受受損的時候,這時候救船還是救人答案是非常明顯的,但在疫情衝擊後是我們現在企業和個人都受到了很大的損失,如何來救助?是企業優先還是個人優先?這件事情就沒有那麼明顯了。這次疫情也讓全國人民認識到了生命安全、行動自由和經濟發展三個問題之間的是有順序關係的,更進一步的應該是認識到了經濟發展的根本目標是服務於人,是滿足人民的合理需求。所以,疫情的衝擊加速了企業轉型升級和淘汰的提前來臨,只有從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問題才可能實現化危為機,對企業的救助和幫扶需要系統性的考慮,而不是為了救疫情而放棄長期發展的目標不予考慮,需要綜合和整體性的考慮,需要通過一定的篩選機制來實施幫扶。對企業的幫扶也可以使用類似近期疫情防控的方式,就是有重點,有層次來實施,建立一定的篩選標準,把所有企業劃分為重點、有條件幫扶,不再投入資源。在幫扶的方式方面也盡可能考慮與後續的績效掛鉤,體現幫扶資源的獎優罰劣和激勵效果,而不是直接的補足措施。

       第四,從資訊時代的角度出發,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整個經濟發展的節奏逐漸加快,中小企業過去的建立和産生大部分都是跟風式的在尋找生存的機會。但是在網際網路時代,在資訊時代用這種跟風的方式很難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讓他們學會利用最新的資訊技術來改進中小企業的資訊劣勢才是對中小企業最大的幫扶。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資訊很大程度上是不完善的,甚至是缺乏的,所以隨著網際網路時代、資訊時代的到來,應該通過相關機構,通過建立合作機制特別是資金提供的借貸機構之間,以中小企業本身的經營資訊存在嚴重資訊不對稱問題,使得中小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融資通道不暢的問題非常嚴重,通過資訊化的改造就可以把這個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得到極大的改善,幫扶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從政府的幫扶或者説幫扶的措施,應該從建立規則和搭建平臺的角度來助力中小企業的發展,中小企業面對經濟環境變化衝擊的風險往往是站在最前沿,受外在環境的影響比較大,但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都沒有建立風險防禦措施。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機制來幫助中小企業應對風險和減緩風險對他們的衝擊。中小企業的生存是依靠數量發揮作用的,需要有規模化的平臺體系來為他們提供一些公共的資訊通道,借助這次疫情,可以通過建立一些集合型的數字化平臺,實現線上線下的結合和聯合,及時把握行業的動向和外在衝擊,提供一些應對的措施和指導,對過剩産業及時的進行調整和轉型,在人員聘用等方面也實現一定程度的互通、交換和轉崗等等手段來幫助中小企業。


(本期人員——責編:裴希婷;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裴希婷;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