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2019年12月底,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地暴發,其傳播速度之快、感染範圍之廣、防控難度之大,史無前例,直接影響到廣大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對執政黨和國家的治理能力尤其是應急治理能力是一個嚴峻考驗。1月下旬至今,中國社會全面進入戰“疫”狀態。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罕見地在大年初一開會討論疫情,此後多次開會,對疫情防控工作再研究、再部署、再動員,帶領全國人民頑強奮鬥,遏制住了疫情的蔓延發展。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通過電視電話會的形式,直接給全國17萬名縣團級以上幹部召開了兩個小時會議,統籌推進疫情防控,部署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在這場戰“疫”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制度優勢及中國執政黨的國家治理能力也贏得了國際上廣大有識之士的讚賞。中國訪談就相關問題,邀請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汪衛華副教授談談自己的感想,與廣大網友交流。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汪衛華。
中國網:無論是封城,還是讓老百姓居家不出,都需要百姓配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基層組織建設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城市社區居委會和農村村民自治方面的建設,應該説很有成效的。您怎麼評價我國基層組織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又如何看待基層組織在應急治理能力建設中的重要性和不足?
汪衛華:那麼在基層組織方面,基層社會組織是疫情防控的社會基礎。確實,這次在疫情防控前期尤其是在武漢市和湖北省的其他一些地區,我們的基層工作、基層組織不到位,再加上突發的疫情衝擊,我們的力量嚴重不足,確實造成了很多工作上的被動和困難的局面,我個人覺得主要可能集中體現在三方面。
第一,在疫情防控的前期,群防群治確實不到位。我們更多地依賴專業人員專業力量去解決問題,沒有在科學防控的基礎之上調動大量的群眾參與,用這種方式沒有在前期有效地進行社區層面的人員的防控。我們從今天的一些數據上可以看出來,在武漢封城之後感染的底數始終沒有辦法見底,這跟武漢封城之後大概20來天的時間我們社區防控沒有做到位有很大的關係。也是從湖北省和武漢市的主要領導調整之後,一再強調把社區防控作為重中之重,包括通過“四類人員”的集中收治,也是拉網式的三天社區的排查,把我們的工作重點轉向了社區,這個時候我們才會發現整個的被動局面得以扭轉。
第二,我們説在疫情防控早期,基層組織一些工作的方式方法,無論是街道還是社區,確實受到了平時那種狀態的影響,有相當一部分我們説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工作作風依然在疫情防控的早期體現得比較突出,包括網上的輿情體現出來的所謂的“表格防疫”,上級行政部門把街道、把社區看成是自己工作部署落實的抓手,把大量重復性的了解情況的工作攤到社區來做。實際上,社區在人員有限的情況下根本就沒有辦法把自己的主要的工作精力放在社區防治上去,這個恐怕是在我們疫情防控前期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中央也是很快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所以通過各種渠道包括在媒體上發出聲音,一再呼籲要在這個社區防控過程中,要讓基層組織真正去做人的工作,而不是去做一些文案、表格、留痕工作。這恐怕是我們在這次疫情防控過程裏得到的一個重要的教訓。社區工作的中心是去做人的工作,是要讓社區真正成為人民群眾生活的組織者,而不是上級管理部門下沉工作所謂的抓手。
第三個方面,一個突出的教訓恐怕是平時社區工作人員的不足。人手的緊張,在這次疫情防控過程中暴露無遺。像武漢市的情況,基本上武漢市7000多個小區,這其中有物業的大概只能佔到半數不到,還有3800多個是屬於老舊的開放式的社區,我們會發現武漢市在2月中旬把自己的社區防控作為這次疫情防控的重點工作推進的時候,社區工作人員的人手嚴重不足制約了我們在社區層面一些防控工作的推進。根據現在武漢市大部分社區的整體狀況,一個是社區大概是十來個工作人員,一個社區整個的居民人數大的恐怕有5000多甚至上萬,小的恐怕也有一兩千人,這是我們説大部分社區面臨的一個基本工作人員配備和社區居民兩者之間一些突出矛盾。那你要攤人頭,基本上一個社區人員可能面對的是幾百上千的社區居民。人員的嚴重不足,在平時社區工作中恐怕體現得不那麼明顯,在這種應急的戰時疫情防控階段,社區人手不足恐怕就顯得特別突出了。
從武漢現在的情況來看,疫情防控做得比較好的一些社區,像江漢路那邊一個老舊的開放式社區做得可能比較好,到了現在基本上還能夠是零感染。但是它這個社區居民的總數只有300人不到,儘管是以老舊房屋老年人為主體的社區,但是它的居民人數總量300不到,它的社區工作者加上下沉的幹部,加上少部分志願者,達到了26到27個人,也就是説基本上用一個社區的人員包括志願者,包括下沉的幹部,為10位左右的社區居民服務。只有這種規模、這種比例,才真正能夠保障這個社區做到零感染。
像武昌這邊一些比較新的社區,前面我們也做過報道。在中南方面有一個社區,它的社區人手也是嚴重不足,但是在社區平時工作之中有一個跑團,有400多的跑團志願者很快在疫情防控之後有組織地轉為了社區的志願服務工作者,在這樣一個龐大的志願者隊伍托底的條件下,才能實現這個新的社區儘管人口基數比較大——上萬人的社區規模,但它的社區防控依然可以做到比較到位。
總的來看,社區工作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如果我們不能按照1比20(的比例來搭建)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隊伍來服務社區居民,按照這個比例來配備我們的社區工作的人手,一旦遇到像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這種緊張的狀況,我們會發現社區的基礎工作確實有很大的難度。所以,總得來講,人手的配備包括社區平時志願者隊伍的建設恐怕應該在這次的疫情防控取得最終勝利之後,我們應該好好地進行總結。社區工作不僅要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社區要有足夠的能力,尤其有足夠的人員去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有可能去做應急的工作。我們在基層的社區組織方面,我覺得黨建工作的重心未來應該把如何有效地調動和組織社區居民,在平時就形成這樣的組織習慣,作為我們未來社區建設一個推進的重點。只有這樣才能夠在遇到這些大的緊急性的突發事件的時候,真正讓社區、讓我們的基層組織起到托底的這樣一個作用。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後期:張文泉;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