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日,美國派一架無人機向行駛在伊拉克巴格達國際機場附近的兩輛伊朗汽車發射導彈,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旅”的最高指揮官蘇萊曼尼少將等至少8人殺死。8日淩晨,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空天部隊發動代號為“烈士蘇萊曼尼”的打擊行動,向伊拉克境內的兩處美軍基地發射了數十枚導彈。
此事在中東地區造成強烈震蕩,也引起國際輿論的高度關注。正如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説的“遊戲規則已經改變”,國內也有專家認為,蘇萊曼尼之死標誌著美國的“新戰爭時代”來臨。那麼,美軍此次“斬首行動”運用了哪些武器和方法?美軍在中東地區做了怎樣的軍力部署?伊朗軍隊的報復性打擊又有什麼特點?針對這些問題,《中國訪談》節目特邀軍事專家、遙感智庫研究員王世宇來做一些解讀。
軍事專家、遙感智庫研究員王世宇。
字幕:當地時間1月8日淩晨,在代號“烈士蘇萊曼尼”的行動中,伊朗發射10枚彈道導彈襲擊美國駐伊拉克阿薩德空軍基地。從衛星影像上看,這次打擊有什麼特點?
王世宇:我們遙感智庫近期根據美國衛星公司公開的最新的衛星圖像,對遭受伊朗10枚導彈襲擊的阿薩德空軍基地做了研判。從美軍公佈的衛星圖片看,伊朗對基地進行打擊的特點,主要有這麼以下幾個方面,可以説伊朗是精心選擇了打擊目標,避免局勢惡化,告訴美軍一個強烈的信號:我能打,我可以打,但是我不想打。具體來説有這麼四方面的特點。
第一個,它在打擊目標選擇上,首先從距離上看,伊拉克國內臨近伊朗,距離伊朗邊境約300多公里(的區域),均在其導彈的有效射程範圍之內。
第二個,目標的價值,這些目標通常包括簡易機庫、機棚、聯絡道等一些輔助設施。從影像上都可以看出來,這些設施遭受了打擊。
第三個就是伊朗在這次打擊過程中刻意規避對有生目標的打擊,避開核心目標,例如主要打擊的是非人員集中居住的地區,避免連帶損傷。
第二個方面,從打擊時機來看,“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被擊殺後,伊朗國內反美情緒高漲。轉移國內矛盾、安撫民眾的激憤情緒是伊朗應該考慮的問題,從這次打擊的時機上來看,可以有效地安撫國內民眾的激憤情緒。在具體的打擊時間選擇上,伊朗這次打擊選擇在淩晨進行。淩晨是什麼概念呢?基地的人員活動少,宿營比較集中。另外,(伊朗)在伊拉克境內受當地多數民眾支援,伊朗如果在伊拉克境內選擇基地進行打擊,政治環境實際上是有利於伊朗實施打擊的,打擊後不至於出現過多的反伊朗的聲音。
第三個方面,我們看一下它的打擊效果。一是打擊精度比較高,遭受打擊的機棚這些目標都是屬於直接命中,而且是中間部位,均被摧毀。第二個是打擊整體損失比較少,使用的彈藥數量並不多。第三個特點是它的政治效果要遠遠大於它實際的軍事效果。打擊效果對於中東民眾有個交待,同時又可以適度向美方示威,在表達打擊實力的同時,也可以控制打擊強度和避免未來可能帶來局勢進一步升級的嚴重影響。
第四個大的方面,我們從打擊兵器的使用上來看。據報道,伊朗主要使用“征服者”“起義”近程彈道導彈,這些彈道導彈(的射程)大概在500公里或者是更長一點。另外,其他一些彈道導彈,還有巡航導彈,能夠覆蓋2000多公里的這些導彈,它沒有使用。伊朗此次襲擊,總體上採用了適度、夠用的原則,沒有把射程更遠的導彈用來打擊伊拉克境內的目標。伊朗顯然是要保留一些導彈,應對美國可能的軍事反擊。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攝像:王一辰;後期:劉凱 ;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