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黑馬集團董事長牛文文:中國企業的生存環境是全世界難得的
 
時間:2019年12月30日
嘉賓:創業黑馬集團董事長 牛文文

中國網:為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的活力和創造力,近日出臺的《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 支援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是黨中央、國務院首次針對民營企業的頂層設計。如何鼓勵引導民營企業改革創新?如何促進年輕一代民營企業家健康成長?本期節目,我們聽一聽創業黑馬董事長牛文文的觀點。

創業黑馬集團董事長牛文文。   中國網記者 鄭亮  攝影


中國網:您從一位報道企業和企業家的媒體人,轉型成為創業者,現在是一名優秀的民營企業家,可以説,您見證並影響了中國一代民營企業的成長。改革開放40多年來,您感受到我國民營企業及其生存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

牛文文:我本人是從1992年進入媒體行業,一直在關注企業和企業家。1998年到2008年,是中國入世進入全球化、整個經濟發展非常迅猛的十年,黃金十年。我看到那十年的一代、兩代民營企業家,在中國社會乃至全球競爭中的地位都達到了一個非常的高度。你看,他們經歷了國際化,經歷了産業升級,然後是網際網路化、資本化,並且經歷了資本市場上市,用資本的力量放大自己的商業。他們經歷了交接班,從企業家一代過渡到另一代;經歷了公司的再創新,代表中國走向世界,全球競爭,創造就業,創造財富,就是一個黃金時代的感覺。

2007年前後,我們看到了第二波也就是新一代的創新創業,中國社會進入了消費升級。我在二三十年的職業生涯中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企業家的誕生和一代又一代創業者的成長。我發明瞭一個“創業指數”,就是用我們國家每年新增加的創業者或者企業家人群做分子,每年新增的適齡勞動人口做分母,如果每年這個指數在上升,那麼我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社會就不會有太大的危機。

我的具體工作就是一直跟創業者、企業家打交道,開始報道他們,後來發現他們,再後來服務他們,我們叫創業服務業。我覺得現在黨和國家強調民營企業家的重要,希望他們健康成長,是再及時不過了,再重要不過了,中國的發展離不開這群人。當然,每個階層每個群體都很重要,但是,這個人群是創造力最旺盛的人群,而只有創造力才能帶來整個社會的發展。企業家人群可以説是為社會經濟發展拉車的人。我很榮幸,也很高興,生在這個時代,服務這個時代,看到這個人群發展壯大。

中國網:如果以時間比如説十年來劃分,每一個十年,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的特點,您能否用一兩個關鍵詞來總結?

牛文文:我覺得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分法。我認為92年以前尤其是84年以前那批是經典的製造型的企業家,他們提供基本消費品、基本工業品,滿足基本的溫飽,比如家電企業。這樣的企業家給後來的整個企業家階層種下了最早的基因,就是説我們要品質,我們要造出好東西來,我們要把這個東西量大到每個中國人都用得起,價廉物美。所以我覺得第一代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和特點就是造出良心的有品質的産品。等到1992年這一批,背景是“南巡講話”後中國全面走向市場經濟,他們更多是在溫飽之後來滿足消費升級的企業家,很多就是在服務業。他們一開始就非常理解資本化,用資本化的手段來發展,而第一代企業很多都沒有資本化,創業的時候沒有資本金,借錢。

第三批企業家,我認為就是真正的技術型企業家或者叫創新型企業家、科創型企業家。這一代就是2008年之後的,尤其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後的企業家,現在也都長大了,很多都上市了。可以説,這一代生下來就具備創新的基因,具備科技的基因。這些企業家一棒接一棒,而且不是説新的把舊的顛覆掉了,而是在不同階段經濟發展和消費需求的迭代,導致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點。但是不管怎麼講,值得我們自豪的是,中國有全世界最大的企業家存量資産。

創業黑馬集團董事長牛文文接受中國網專訪。  中國網記者鄭亮 攝影


中國網:您説的這個世界最大的企業家存量資産,其實也反映出我們為他們提供的環境好,那麼您認為什麼樣的環境對民營經濟發展比較好?

牛文文:總體來講,民營企業家或者創業者是一群生存能力、適應能力極強的物種,極其頑強,並不需要特殊的關照。過去我們是計劃經濟體制,沒有企業家誕生的可能,感謝我們社會的進步,企業家在中國這四十年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我們説只要有陽光、土壤,撒下種子你都不用除草、不用澆水,他自己就能長。企業家是自我驅動型的人,只要中國社會不斷改革開放,企業家一定會發展得很好。從我的角度來講,我從來沒見過怨天尤人的偉大的企業家,我也從來沒見過那種向社會索要太多的特殊關照的偉大企業家。我覺得中國的環境從來都很好,因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我們作為普通人都可以創業。我自己也在創業,我這麼一個普通的人,能夠創造一個公司,幫助成千上萬的創業者,自己還能上市,我認為中國的創業環境和商業環境,中國企業的生存環境,是全世界難得的。

中國網:在與眾多創業者以及企業家的接觸中,您聽到過他們提出的訴求集中在哪些方面?您認為真正制約其發展壯大的因素是什麼?

牛文文:我一直跟創業者説,一定要內向要求自己,就是推己及人,再想其他的,再向社會要求。對這代創業者來講,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挑戰。最大的挑戰就是經濟週期,創業者要成熟起碼要經歷一到兩輪週期。創業企業本來弱小,更容易對波峰波谷或者週期敏感,所以我覺得他們最大的挑戰在於被資本人為地放大。因為這些人為的放大,企業自然的生長過程被壓縮。當經濟形勢好的時候,VC就希望創業者快速燒錢去擴大規模;當VC一旦覺得經濟形勢不好了,他就會立即要求創業者盈利。對一個小公司來講,從燒錢到盈利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好多公司就會猝死——資本出於對未來的恐懼,收緊了創業公司的生長週期。我認為中國的資本市場放大了商業週期波動的幅度,這是對這一代創業者最大的考驗。

我認為,首先創業者不要向社會要求太多,不要過度融資,不要輕言放棄;其次對於社會,我們應該像鼓勵創業一樣善待中小企業,創業企業中小企業的社保負擔水準應該大幅度降下來,不能和大企業實行一樣高的社保繳納標準。

中國網:近期出臺的這份《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 支援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是黨中央、國務院首次針對民營企業的頂層設計,哪些方面是您最為關注的?為什麼?

牛文文:這個文件裏有三點我覺得特別好。第一個就是實業精神。我們國家現在講實業,就是回歸實業,認認真真做好主業,把主業做強,把産業做強,我是非常認同的。這個文件提得很及時,就是我們不要歧視那些在傳統産業裏邊做創新創業的創業者,我們要鼓勵他們,把産業重做一遍,升級産業。創業界也需要實業化,也需要加強主業,也需要産業報國。

第二點,我注意到這個文件裏説,讓新一代企業家健康發展。所有的創業者都是新一代企業家,我們要給他們創造比較好的自我成長的環境。不管是二代接班,還是新創的公司,對創業者的教育都是極其重要的事。我們希望就像對待職業教育一樣加大創業教育。

當然這個文件裏還講了很多創新的事,我也覺得很對。對於新一代的創業者,創新就是創業,創業就是創新,大家身上都有創新的基因。我們很高興能出臺這樣的文件,我希望這個文件能夠把中小企業主和大企業家的精神激發出來,繼而影響到年輕的創業者,影響到新一代的創業公司。

中國網:對於《意見》中提到的實施年輕一代民營企業家健康成長促進計劃,您有哪些建議?

牛文文:我覺得就是要像對待職業教育一樣對待創業教育,因為創業者人群存量巨大。我們有很多的職業教育,但是創業教育基本沒有,商學院不教創業,只教管理,現在只有我們這種新型機構在做這種事。新創公司要學的東西太多,我們是讓一代成功的企業家和投資人來教創業者的,但是我們的覆蓋面是很小很小的,我覺得應該每一個城市都有一個創業學院,有創業的地方就有創業教育,我們也希望我們變成一個創業職業大學。我希望國家對於創業教育有更多的政策傾斜和支援,明年我們能看到一大批像我們一樣的機構在幫助年輕的創業者做技能培訓、技能教育。

創業黑馬集團董事長牛文文談民營企業改革創新。  中國網記者 鄭亮 攝影


中國網:《意見》的出臺會給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帶來哪些影響或者改變?

牛文文:我覺得只要國家鼓勵創業創新,弘揚企業家精神,保護民營企業家的創造力,大環境一直向前走,創業者就一定能感到春天般的溫暖。我覺得國家好,創業者就好,這是國家治理結構自我完善的一部分,創業者自然會為這個事感到高興。

中國網:《意見》中專門寫到鼓勵引導民營企業改革創新。對於民企的改革創新,您有哪些感受分享?

牛文文:我當然很高興科創時代來了,但是也有一點擔心,讓一些小企業做底層的原始創新,我覺得不現實,一個小企業是不能承擔太多技術創新使命的。創業者很可能是商業模式的創新,是服務的創新,是産品的創新,讓他有原始技術的創新,是比較困難的。我覺得不要把産業創新、商業創新和科技創新割裂開來,或者不要鼓勵一頭,否定一頭。創新是創業者自己的事,國家鼓勵可以,但是不要定義,不要用對待科學家、科技人員的標準來對待創業者和企業。

中國網:今天在奮鬥路上的創業者可能明天就是一個優秀的企業家,您服務了數以萬計的創業者,那麼您認為一個真正的創業者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同時您又是如何理解企業家精神的?

牛文文:我認為一個創業者首先是一個社會責任體,這一點和一個偉大的企業家是一樣的,一旦你開始創業,你承擔的責任就比別人多一點了,你要對員工、用戶、股東、國家承擔責任。責任意識是一代一代企業家成長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動力,我們開始創業就意味著我們比別的人承擔了更多責任。

不管哪一代企業家要都有奮鬥精神,只有夢想,沒有奮鬥,是肯定不行的。加強新一代創業者或二代企業家接班人的責任意識和奮鬥精神是最重要的,這種責任意識和奮鬥精神,應該是穿越幾代企業家,穿越創業者和企業家兩個群體的共同的基因。


(本期人員——責編/採訪:裴希婷;後期:劉凱;攝影:鄭亮;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採訪:裴希婷;後期:劉凱;攝影:鄭亮;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