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今年是中日韓合作20週年,三國領導人于24號相聚于四川省會成都,出席在這裡舉行的第8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會議,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南韓總統文在寅出席會議。會議討論了哪些議題?取得了什麼成果?又將對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及RCEP談判注入哪些新的動力?《中國訪談》特別邀請到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竺彩華教授進行解讀。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竺彩華教授走進《中國訪談》演播間。(李佳 攝)
中國網:歡迎竺教授做客《中國訪談》,謝謝。
近年來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中日、中韓、日韓之間也有不少摩擦。在這種背景下,三國領導人坐在一塊共同探討未來的合作以及相關的一些重大問題。您認為有哪些因素促使三國領導人坐在一起呢?三國分別有哪些客觀的需求?主觀的願望又是什麼呢?
竺彩華:我想,今年中日韓三國領導人能夠坐在一起商談合作大計,確實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為什麼在這個時候三國領導人還能坐在一起?我想是因為外有壓力內有動力,再加上中國引領,這三個因素可能是最關鍵的,讓三國領導人能夠摒棄一些嫌隙,坐在一起商討合作大計。
外有壓力可能眾所週知,從中日韓角度來説,目前最大的壓力可能主要還是來自於美國的貿易制裁。因為中日韓一方面從過去的發展模式來看,都是外需主導型經濟,所以我們的經濟增長、經濟發展對外部市場的依賴還是很高的。同時另一方面,就目前的美國貿易制裁來説,特朗普政府它是打著貿易平衡這樣的名義發起貿易制裁的,而恰恰中日韓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反過來説是美國貿易逆差的最大的三個來源國。中國當然是最大的,所以對中國的貿易戰的力度也是最大的。 無論如何,三國目前來看的話,特朗普發起的貿易戰對三國三邊貿易,後面也會談到包括對各自的經濟增長(産生影響)。甚至特朗普發起的貿易戰帶來的這種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也導致全球經濟增長在放緩,甚至有下行的趨勢。這也是為什麼像世界銀行、IMF今年多次下調世界經濟增長預期(的原因)。貿易戰確實對中日韓三國(造成影響)。從東亞合作的歷史來看,比如説(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在1999年啟動也是由危機驅動的,目前來看正恰恰是在外部面臨共同壓力的時候,也恰恰是有了一種動力,去推動內部的合作。所以,我們就要來看第二個因素,就是內部的動力。
內部的動力,實際上從中日韓三國角度來説,因為三國是鄰國,而且最大的動力就在於相互之間的這种經貿關係,經過過去20年的發展,是越來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比如從貿易角度來看,過去的20年,三國三邊的貿易增長了4倍多,從1300億增長到了去年應該是7200億,增長了4倍多。其中,中韓之間的貿易增長是最快的,可能增長了11.5倍;中日之間的貿易也有快速的增長,應該增長了4倍多;日韓之間的貿易增長相對就比較慢一點,可能只有1.2倍,20年間。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關鍵因素還是在中國,因為在過去的20年中中國經濟增長非常快,而中國市場拉動了兩國對中國的出口,同時中國又作為全球的世界工廠,通過大量進口日韓的中間産品、零部件這些産品,通過在中國組裝又向全球出口。所以通過這種區域生産網路發揮樞紐的作用,中國和日韓之間的這种經貿往來確實是在不斷增強。從內部的經貿相互依存度來説,在過去20年有了不斷的提高。經貿的依存度越高,實際上也就是説進行合作的動力也就越強。這是從目前來看,從內部來説,中日韓三國之間也有一個非常強烈的合作(意願),一個是外部的因素,一個是內部的因素。
第三個,考慮到當前三國之間的這種雙邊的政治關係,今年沒有中國的引領的話,三國領導人可能也很難坐在一起。因為我們過去也看到,比如説2012年“釣魚島事件”以來,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其實已經中斷過兩次,從2017年開始恢復,去年有了第7次領導人會議,今年有了第8次領導人會議。考慮到當前的三邊關係,如果沒有中國的調停,沒有中國的引領的話,今年也很難坐到一起。
中國之所以能夠引領三國坐在一起,最重要的是日韓看到了中國的市場、中國的機會。今年之所以放在成都來開這樣一個會,中國方面也有考慮。比如説因為三邊的合作不僅僅是高層的合作,可能地方之間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像成都和日韓之間,實際上在地方經濟往來、經貿合作領域,作為一個西部的城市做得非常好了,包括跟日韓有一些友好城市的關係。第二個考慮可能因為成都也是西部創新引領發展的一個非常典型、非常成功的城市,所以讓日韓也看看中國西部地區的發展。第三個意思是讓日韓看到中國實際上不僅是東部沿海地區,上海、北京這些大城市發展前景好,其實我們的腹地、內陸、中西部廣大地區也有很大的市場機會。中國的引領實際上還是用實力來引領日韓,能夠摒棄一些政治關係上的嫌隙,關注合作,來抓住發展的機遇。所以我想這也應該説是今年中日韓領導人會議能夠在成都舉行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在這方面的引領。
三國有哪些客觀的需求?這裡要談合作的話,最重要的不是看需求的差異,而是要看共同的需求。從共同的需求來説,三國至少在當前的國內外形勢下,有三個層面的需求應該是一致的,這也是未來合作的基礎或者未來合作的方向。
一是三國都對多邊主義有強烈的需求,因為過去的歷史中中日韓都受益於自由化,受益於多邊主義,而當前美國挑起的這種單邊的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破壞了多邊主義的框架及以多邊框架為基礎的自由貿易體系。實際上這對三國是不利的,所以三國也有迫切的需求,有共同的需求,應對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來向全球釋放開放的這樣的一個資訊。
二是從三國來説有共同的需求,希望這個地區好。這個地區怎麼好?通過引領地區合作,通過引領和其他地區的合作,讓這個地區怎麼發展得更好,環境更可持續發展。再一個,比如説要縮小貧富的差距,縮小一些數字鴻溝等等這些方面。所以為什麼會提出來“中日韓+X”這樣一個合作框架?其實合作框架它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在於共同發展,解決一些共同面臨的問題。第二個共同的需求大家都看到了,如果這個地區發展不平衡,其實會帶來更大的不穩定。
第三個共同的需求,三國都意識到今天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到來,如果在科技創新領域我們不能夠加強合作,共同引領,反而是相互牽扯、相互制約的話,可能在這樣一個新的科技革命到來的時代,中日韓可能會落後,可能就抓不住再次跨越發展的這樣一個好的機遇。
這一點,包括中國,我們目前在5G、在區塊鏈這一塊的技術也是比較先進的,日韓它們本身就是在高端製造業都有很好的優勢,再加上中國現在有廣大的市場,還有資金等等這些優勢,所以三國的合作潛力,尤其在現在這種數字經濟和智慧製造的時代,合作的潛力是非常大的。日韓過去的發展歷史,它們之所以能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是靠創新引領的。就這一點來説,中國也看到要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産業升級,也需要創新引領。所以,這一點也是三國共同的需求。
這是三國從合作的角度來説,存在這樣三個共同的需求。
從主觀願望來説的話,作為東亞地區三個最重要的國家,去年三國的經濟比重就佔到了東亞“10+3”的87.5%了。 對三國來説,過去幾年經濟發展都很好,所以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主觀願望,都希望這個地區是和平的,地區是穩定的,這個地區是繁榮的。我想這樣的一些主觀願望雖然也會時時受到一些政治上或者一些個別利益方面的牽扯,但是,大的合作方向大家心裏也是有數的,因為這個地區不穩定,肯定大家都不可能過好日子。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主持:段冰;攝像:張文泉;後期:劉凱;攝影:李佳;主編:鄭海濱)